仙官-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客人愿不愿意来,那就要看他们的心情了。
李夫人原本认为叶行远应该有七成把握,今日听完叶行远的祭文与祭事件之后,觉得青妃出现的可能性提升到九成。
“如此佳句,天下女子谁能不欲与君一会邪?便是青妃,只怕也未能免俗。”李夫人感慨叶行远诗魔能力之大。
叶行远选出此等佳句,一方面是真心敬佩赞扬青妃,另一方面也有引其出面的目的,当初香君墓前一阙“幽兰露,如啼眼”便引得这位花魁现身致谢。
如今拿出“独留青冢向黄昏”,那么那位尊贵的公主也应该会心动。
夜风习习,如今已到十一月,西北之地身为寒冷,叶行远也不心急,一边赏月,一边喝着淡酒,等待着佳人。
不知不觉过了初更,叶行远听扑簌风声,觉得脖子上传来一股凉意,鼻端传来一股清香,心中一动,站起身来四面环顾。却见一到混同着柔和月色的窈窕女子身影,背立在井边,肩膀上的白色狐裘抖动不止,似有说不尽的幽怨之意。
“可是青妃公主当面?下官叶行远有礼了。”叶行远一作揖,朗声开口。
那女子缓缓转身,只见她手中捧着一面琵琶,身形婀娜,俏面如霜,一双妙目如泣如诉,定定的望着叶行远。凄然道:“亡国之民,怎敢当公主之称?今日得叶公子之诗,解我千载怨气,故而特来道谢。”
她正是青妃亡魂,由于民间传诵与历代敕封而得阴神之体,游荡于生死之间,郁郁不得解脱。说话声音温柔,万万想不到她是辗转嫁给两夫,挑动蛮人部族大战,援护中原三十年以上的奇女子。
叶行远甚为恭敬,拱手道:“历朝历代,多少金枝玉叶,但留名青史者能有几人?下官敬佩公主之行,这才由心而发,诗文乃天授,当不得公主一个谢字。”
青妃嘴角微弯,露出一丝苦涩笑容,叹息道:“我幼年读圣人之书,只求以一女子之影照耀汗青,故而百死未悔。然则千年岁月之后,又有何处才是我容身之处?如今想来,也是无用之至。”
世人以青史留名为其志向,但真正做到了青史留名之人,内心到底如何想法,又有几人能知?青妃一介女子,为国为民,辗转流离,不得天伦之乐,香消玉殒于异国他乡,不知心中又有几分快慰?
叶行远正色道:“不然!仁者爱人,公主活人千万,乃君子之行,可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者也,此番精神,照耀千世,怎能说是无用?”
第341章
叶行远是肺腑之言,在他心目当中,青妃的评价高于许多贤人君子。便是在他所知原本历史上与其命运相似的昭君、文成公主等都不能与青妃相提并论。
昭君只是被迫而为,亦未能有所建树,只能说是哀伤的汉民族之辱,惹人同情;至于文成公主,固然声势浩大,亦受当地人尊重,但她带去了技术与文明,令吐蕃迅速发展。
后来有唐一代,直至宋朝,吐蕃都对中原王朝造成了威胁,不能说与这一次大规模的技术与文明输送有极大的关系。
青妃之见识远迈众女,甚至比有些所谓明君贤相更高一筹,她知道蛮族永远是人族之敌,纵然一时和平,亦不可资敌。或许她只是愚忠于血脉的王朝,但客观上也是忠诚于整个人族。
听到叶行远这么说,青妃终于略展愁眉,淡然笑道:“叶公子谬赞了。此等仁人君子之行,我一个小小女子如何能比?”
她顿了一顿,轻轻吟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那日在城楼之上,听李老先生遗言,真乃振聋发聩,令人感佩。
听闻此十六字乃是公子所创,真乃新一代之大儒也,假以时日,必成世之栋梁也。”
叶行远想起李宗儒之死,脸色也有些黯然。者老人不讨人喜欢,但到底铁骨铮铮,这样的人死一个少一个,人间正气便少了一分,他甚为之遗憾。
他随口叹道:“下官行为狂悖,不见容于朝廷诸公,引出蛮人来攻之祸事,害死李老先生等人,实在百死莫赎。”
这一次琼关县之围死了这么多人,是对叶行远最大的触动。人死不能复生,是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也是坚定他决心的最大原因。
青妃定定的看着叶行远,目光闪烁,良久才道:“公子才华盖世,声名鹊起之初,便有人认为是新一代圣贤。后来夺状元,入翰林,封大儒,实乃千古未有之青年俊才也。
怎的路偏走得越来越窄,朝廷诸公又为了什么非要置你于死地。这一节贱妾却不明白,还要请公子解说。”
叶行远一听青妃之言就觉得有门,这位奇女子果然并没有因为死后便放弃了对天下的关注,显然她对此次蛮人攻城的内情也有所了解,想来对天下大势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早就料到青妃必然会问这个问题,因此也没有丝毫犹豫,坦然道:“此前下官也迷惑不解,经此一战之后,忽然如醍醐灌顶,心中明白了。
圣人之教,垂三千年,遍照中原,令中原人族享三千年盛世,实乃功德无量。所谓‘天不生圣人,万古如长夜’便是如此。。。。。。”
青妃不明所以,只轻哼了一声,似乎不是非常认同。
叶行远心中更是笃定,侃侃而谈道:“然则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人之泽,也必然有其期限,三千年,毕竟太久了。
圣人传道,乃是期望后起之人自强不息,更新圣道,以求于无穷。可惜这三千年中,锐意创新者少,固步自封者多。只知死守圣人规矩,不知时移世易之道,直至今日,终于不合时宜之至。。。。。。”
叶行远这番话离经叛道,要是让任何一个士人听见,只怕都要吓傻了他。
青妃却似笑非笑道:“你倒是说说,有什么不合时宜之处?”
叶行远屈指计算道:“刻板僵硬处实多,就比如公主最恨的男尊女卑,便是其一。圣人之世,地广而人稀,重种族繁衍。女子孕事不得受累,故而男主外,女主内,成其当世之法。
然而随着世道昌隆,神通推演,女子亦有才智绝伦之士,可行圣人之道。一众老冬烘却不明其理,只报着圣人遗法,甚至因其龌龊阴暗心思与独占欲,不让女子抛头露面。乃至有‘男女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之论。
最后发展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实是愚不可及。女子若能参与科举,若能领兵打仗,必能有其一片新天地也。例如公主,甚或可成一代雄主。”
青妃瞠目结舌,叶行远这番话几乎说到了她心坎里。她自幼读书,聪明智慧远胜兄弟,有一个道理却始终不明白,就是女人为什么不能当官当皇帝。
她悄悄问母后,吓得她老人家面色惨白,叮嘱她决不可再有这般妄想,只说这是圣人所教,却说不出道理。
后来青妃亦曾问过饱学老儒,所有人或惊或怒,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所以然。时间一久,青妃自己心中虽然还不愤,但终于没了坚持,自暴自弃之下,才愿意主动和亲,只为彰显自身作为女子的价值。
在塞外腥膻蛮人营帐之中,有空的时候青妃也会细细思索。若是她身为男子,根本不需要耍什么阴谋诡计,完全可以自领一军,转战南北,轰轰烈烈,何至于要以色事人?
三千年来,男尊女卑,这已经成了固有的观念,青妃也无力反抗。因为这是圣人所教,所以所有人都不怀疑,甚至引发出许多圣人本来未有的意思。
如今听叶行远的言论,竟然是说这些注释都是屁话?
这人未免也太大胆!青妃心内暗暗震骇,她乃是聪明绝顶之人,管中窥豹,只听这一言,立时明白了叶行远如今尴尬处境的根源。
便轻笑道:“所以你是要当自己新圣人出世,改天换地?这倒是难怪朝中那些老刻板绝不会放过你了。”
叶行远肃然摇头道:“圣人至上,我怎敢有此妄想?只是圣人未必全对,吾等初生牛犊,查漏补缺而已。怎奈世人愚蒙,更因利益联结,已成铁板一块。
此非理念之争,而是地位之争,可恨这些腐儒造祸天下而不自知,行恶事而不自省,真真该杀!”
青妃默然无语,她留恋人间,时时观察大势,旁观者清,又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圣人的道理本是好的,但是经过了三千年,本该推陈出新。可惜有些人偏偏抱残守缺,这中原之势一日日弱了下去,天地元气一日日少了下去,这位雄心万丈的公主也是心急如焚。
她沉吟了一阵,这才微微颔首道:“公子之心,我已明矣。今日公子邀我前来,必有所求,不妨开门见山,就看在公子赠诗之德,贱妾也当尽力而为。”
成了!叶行远心中松了一口气,自己这一番猛药下下去,最怕就是青妃掉头就走。要是如此叶行远也别无他法,只有再找人选。
青妃既然听进去了,必然便有感触,自己也并非要她一个阴神做什么大事。只是要她帮忙分析整理天下大势而已,这正是她力所能及,又乐意去做的事。
叶行远便直接道:“公主容禀,而今朝纲不振,天下大乱在即。原本下官寄希望于朝堂之上,如今想来却不可靠。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总须为天下事尽一份心力。
吾欲行变法,救国救民,自上而下只怕力不从心,费时又久。便欲自下而上,以一城一地为基做试验,渐渐撬动全国。然则这便如悬崖走钢丝一样,必须巧妙把握平衡,故而欲求贤人掌天下之势以教我,思来想去,公主乃是最好的人选。。。。。。”
青妃愕然,沉默了一阵子才摇头笑道:“你真是胆子太大了。历朝历代,便是皇帝权相都讳言这变法二字。你倒是好,才不过一县百里侯,居然就有此大志向。
这自下而上的变法,亘古以来就没有听过,你有什么底气可以实现?”
叶行远不慌不忙道:“自上而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阻力重重。自下而上,却只需要以点破面,只要下官对地方上掌握得力,上面得到皇上支持,便可开‘特区’试点,再以变法成大功效,自能铺开全国。”
青妃饶有兴致道:“‘特区’之论新奇,我听闻当今隆平帝对你宠信有加,说不定还真能由得你胡闹。”
如果只是琼关一地,这里靠近边疆,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益纠葛,朝中大佬的触手在一次战争之后也几乎肃清,以此为“特区”听起来还真有可能实现。
特区二字言简意赅,青妃一听便明白,也不需要叶行远解释。她又想了一阵,皱眉道:“行事易,而成事难,就算皇帝给了你特权,朝中诸公也必诸多阻挠,不会让你轻易成功。你又有什么把握,变法能有大功效?
这还非得是人所共见的成功,若只是小康安泰,周边府县都未必就认同你,只会说你拿了朝廷政策这才侥幸成功,他们若是享受同样待遇一样能发展,根本不需要变法。”
青妃眼光厉害,一眼就看到问题的关键处。叶行远哈哈大笑道:“公主放心,山人自有妙计,自能让琼关特区蓬勃发展,一日千里,不消三年,我就能让天下人刮目相看。
只是生产货殖之道,下官精通,但毕竟不能分心兼顾外势变化,故而要求一贤士助我。若公主能不吝相助,吾计必可成矣!”
第342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得罪全省官场和边军为代价,实现琼关县的“光荣孤立”,叶行远葫芦里面卖的药正是谋求建设“琼关特区”。
这个计划,暂时他只向李夫人与青妃提过。李夫人不问对错,一力支持,而青妃,则是叶行远争取到的第一个理念支持者。
对于这种历史上的奇女子,只要给她一个“男女平等”的前景,她岂能放得下?青妃不愿与她一样的聪明智慧女子沦落尘泥,希望她们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动力驱动之下,不但化身为叶行远的拥趸,甚至主动为其查漏补缺,生怕他行差踏错,功亏一篑。
特区建设并非是突发奇想,叶行远当初自请戍边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可能。虽然当时并未想过真的要实施,但琼关确实有好几个适合作为变法试点的优势。
第一,琼关地处边境,百姓以人族为主,妖、蛮混居,相对来说天高皇帝远,风气较为开化,不再圣人文教的中心。这是思想上的优势。
第二,因为毗邻妖、蛮,可以作为边境上的互市点,有发展商贸型经济的空间。
第三,本身富有矿藏,煤、铁不缺,甚至可以自给自足的初步工业化。
第四,则是因为西北乱起,各方势力掺杂,朝廷失去了强力的掌控,琼关能够有足够的自由度。
所以在战后,叶行远根本不在意那些封赏,而是殚精竭虑的构思如何说服皇帝,成立琼关特区。再以什么样的名目来暂时压制住官僚系统的反弹,只要能够给叶行远一两年的时间,生米煮成熟饭,大势一起,便再也无人能够挡着他。
可堪虑者,就是西北的乱会乱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影响到特区建设。叶行远需要这里乱,但又不能乱的过分,这种比较微妙的把握,曾经搅乱草原的青妃最为拿手。
当夜青妃被召唤出来以后,便与叶行远畅谈一夜,心醉神迷,五体投地。对西北势力分布,她如数家珍。
“省城栾州一地,巡抚、布政使诸人皆碌碌无为尸位素餐之辈,并无经营剑门之意,大约到任便会调走,不必为他们操心。”这一波也是叶行远最看不起的,没能力没根基,大概只是在剑门混资历,不用青妃说,叶行远原本就没把他们放在心上。
“西军倒是老大难,本朝立国之初,赵、杨、种、欧诸将门便在西军之中各立山头。若不是逢靖难之役,杨、种两家大受打击,否则如此乱相,朝廷对西军早该失去掌控力了,西北塞外,早该是藩镇割据。
不过如今有乌眼山赵老将军镇着,几年之内,西军不会有什么大动向。再加上洪督师究竟是外来人,虽然手段强硬,但也很难彻底掌控边军,况且他过于跋扈,在此地待不久了。只怕是赵老将军一殁,那时必是乱事起时。”
赵老将军忠君爱国,在西军之中威望极高,如今虽没有军权,但军中头目都听他的。他只要不死,西军就不会乱。至于三边总督洪大德也是个有手腕的,可惜他到底根子不在军中而在文官系统,所以终究如浮萍,不足以成大患。
青妃得到的消息,是此人已经被朝中诸公盯上,那他卸甲还田了。
叶行远不关心洪大德的命运,沉吟道:“赵老将军老当益壮,再活三五年断无问题,这已经让琼关特区有足够的成长时间了。他老人家对我甚为关照,或许还能与西军搭上关系。。。。。。”
青妃立刻反驳道:“赵牧野此人正直耿介,琼关县被围,他为了惜才,可以不惜奔波千里来救你。但你说要与他做生意,他能乱棍把你打出去,这还是找三边总督衙门或者干脆西凤关钱总兵想办法。”
叶行远苦笑道:“我已完全得罪了西凤关,况且离得太近,我必须杜绝西凤关驻军对特区的影响,只怕这一条路不通。”
青妃笑道:“有钱赚,这些老兵油子岂会放过?你就算是杀了他亲生父母,只要有钱,他也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者倒是可虑,不过要与与西凤关交易,至少也是特区起来一两年之后,那时候便不必担心了。”
叶行远点头称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他这时候要与西凤关断绝往来,一两年之后当然也可以重新勾勾搭搭。
“然后便是妖蛮。。。。。。”这其实是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