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平帝喟然一叹,这等难局确实难解,叶行远到底该怎么应对呢?
第311章
琼关县衙之中,叶行远从面色苍白的秦县丞口中得知了三法司会审,重判阿清案的消息,倒是不动声色。只抚掌笑道:“朝中诸位真是看得起我,此等小案竟然弄出恁大阵仗。”
秦县丞早就吓得半死,自从看到批复之后就像是五雷轰顶,到现在腿脚还是软的。他只觉得大势已去,雄心壮志付诸东流,只勉强劝道:“我早知大人必为内阁诸公不喜,没料到竟然是如此待遇。这番阵仗,大人清贵,或可得免,我们肯定是要一撸到底了,卢知府只怕也妖受牵连。”
他心灰意冷,几天前叶行远弄来钱的时候还想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没想到不过短短几天,形势就急转直下。
阿清案要是被推翻,总要有人担责任。叶行远首当其冲,那是跑不了的,但他毕竟是新科状元,放到边境上来本身就已经是贬谪,不可能再往下压。
顶多是投闲置散,再不让他有升迁的机会。他既然这么处理了,县内其他人肯定没什么好果子吃,像秦县丞方典史这种没后台没根脚的,当然是扫地出门。
至于琼关县直接上级甘州府卢知府,也算是他倒霉,虽然到现在为止连叶行远的面都没见过一次,但也得负上一定的领导责任,降级罚俸已经算是轻的。
叶行远看了秦县丞一眼,漫不经心道:“你似乎对这个案子没什么信心?纵然是发回重审,三法司齐至,但我判得合乎情理,他们也未必就推翻咱们的结论。”
就是跟你成了“咱们”我才倒霉的!秦县丞心中吐槽,只能苦笑道:“我原以为大人这般判下去,朝中总有呼应,遮掩一番不知不觉过去也就罢了。
谁知道大人满朝皆敌,把事情搞得这么大,三堂会审之下,岂有杀夫之女的活路?此案又无疑点,大人哪里来的信心?”
秦县丞觉得自己就是被一开始叶行远的自信心给坑了。在他的想法里面,县尊大人动了同情心轻判阿清,最好的结局就是无声无息把这件事揭过去,只要无人提及,那这一个轻判也就不算是什么大事。
叶行远好歹是状元,又能从皇帝内库里搞来钱财,京中总该有些关系,或许他真有任性的资本。谁知道事与愿违,现在不但不是捂盖子,简直是直接昭告天下,这还有什么对策?无非等死而已。
秦县丞自己选了跟着叶行远搏一搏,这时候也不能怨天尤人,但心里还是觉得冤得慌。这要真是办了什么冤案,给人揪住了小辫子也算是自作自受。
就像是十几年前江南知名的窦氏冤案,也是一女子杀夫,当地知县贪赃枉法,不查详细便判了此女与所谓“奸夫”死刑。后来京中复核,三堂会审查明真相,江南官场几十人被摘了乌纱。
算下来好像这十来年没有三法司下地方会审的先例了,想到自己要步江南那些贪官的后尘,秦县丞就不由悲从中来。
叶行远浑不在意,笑道:“公道自在人心,正是因为此案毫无疑点。本官才问心无愧,想来京中来人,也不至于都是丧失人性之辈,又怕什么?”
秦县丞哑然,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阿清杀夫这个事实是确凿无疑的,而圣人教诲也是极为明确的,只要这两个事实不改变,这案子就是板上钉钉的错判。
劝不了县尊,秦县丞出门与方典史抱头痛哭一场,借酒浇愁,都开始收拾包袱,准备回家过年了。好在此案不涉贪赃事,他们至少能够保得住六阳魁首,不至于被追究治罪,就当是提前退休算了。
叶行远不为所动,每日还是正常处理县事,他兴致勃勃的展开了修建旱厕的大计划,尽管两位副贰有些心不在焉,但底下小吏、百姓们的热情还未过期,这工作倒也进行得卓有成效。
蛮族暂时风平浪静,没人来捣乱。陆十一娘那边传回来的消息,是说蛮族也认为此案必翻,叶行远早晚要倒霉,所以正乐得看笑话,甚至都不急于营救牢里面的怒山。
他们不急,叶行远也不急,他好像将怒山遗忘了一般,一直耐心等到了第二个月。
夏日已至,琼关虽是北地,天气也甚为闷热。传闻说三法司的人已经到了剑门,不日就要赶赴琼关,而甘州府卢知府干脆就没有等待他们同行,而是急急忙忙的先赶到了琼关县。
叶行远得知消息,出城迎接,知府大人满面寒霜,一点也看不到夏日的热情。一到县衙,卢知府便斥责道:“琼关县,你也是读书人中的翘楚,怎会不知纲常正道?阿清案让我们很被动,这叫我们怎么收拾残局?”
叶行远从容道:“此女虽然有罪,其情可悯,下官读圣贤书,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秉持仁心,便作轻判,有何不妥?”
“你糊涂!”卢知府痛心疾首,“你到底是太年轻了,这等大事岂可如此大意?你难道不知你朝中四面树敌,内阁诸公将你排挤到这里,便是要看你的笑话。
你还大大咧咧将自己的把柄给送上去,真不知你这状元之位,是如何得来?本官观你边塞诸诗,亦是有志之士,怎么这般不小心?”
他这话说得虽然不客气,但语气之中却包含了几分维护之意。叶行远愣了愣,没料到这位素未谋面的上官居然还会帮自己,便陪笑道:“大人心意,下官知晓。只吾辈读圣贤书,当官为民作主,岂能只考虑自身祸福,当如何便如何,又岂能轻易改易其志?”
此言一出,卢知府倒更多了几分敬意。他抬起头,仔仔细细上下打量了叶行远一番,良久方才叹道:“你既有此心,更该知明哲保身之理,日后方可为国效力,但如今这局势,唉。。。。。。”
卢知府算是个中立派,他欣赏叶行远的才学,但也觉得他过于年轻气盛,是该敲打敲打。所以对叶行远被派到琼关当知县其实是抱着欢迎的态度,之后叶行远在县上申请补贴,修缮县学,几件事做得让卢知府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虽然有些小小乱子,知府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叶行远与省里扯皮,并未插手。
谁知道好不过几日就出了这阿清案,卢知府刚得到叶行远上传的公文备份,便大惊失色。心里也像是秦县丞一般期望着刑部的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听说三法司会审之事以后,卢知府又惊又怒,病了好几天才起身,身体尚未痊愈就急急赶往琼关县,就是想与叶行远商量对策。
他是觉得京里的几位大人未免手太黑。叶行远毕竟是状元之才,不到弱冠之年就成了大儒,如今行事固然还有些年轻人的孟浪,但只要稍作挫折,经历磨砺,自能成大器。
而如今京里搞这一套,分明就是把叶行远往死里整,这案子一定下来,叫叶行远背负污名,日后如何翻身?这是毁了未来的宰相!
所以卢知府倒不为无辜被牵累的自己叫屈,只为叶行远担心,也是难得的急公好义之士。
叶行远与卢知府对谈一阵,已知他虽然外表凶恶,内心却还是为着自己,心中感激,便宽慰道:“大人为国为民,下官自叹不如,不过此事或有转机,大人也不必太过担心。”
卢知府一怔,又喜道:“你还有对策?难不成你能请到圣裁?不对,此事事关纲常圣人大道,便是圣旨也无法扭转。。。。。。”
叶行远的幸进之名卢知府也听过,何况琼关县刚得了内库赏银,可见叶行远与皇帝的关系是不错。但就算这件事他能请得隆平帝圣旨,三法司会审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皇帝天下至尊,但圣人还在皇帝之上,因为皇帝代表天命,而圣人正是截取天机,开创天命之人,可说是三千年人皇之祖,故而亦有“素皇”之称。
要是别的事,皇帝圣旨或许还能力挽狂澜。但这圣人亲口所颁布的纲常规则,就算是开国太祖都无法动摇,何况只是现今的隆平帝?
再说纲常乃天命之基,就算是隆平帝再怎么宠幸叶行远,也不可能为他下动摇自己统治根基的圣旨。卢知府只要略一深思,就知道自己想差了。
叶行远胸有成竹道:“如今沸沸扬扬,都道阿清杀夫,此乃争执的关键所在。但若阿清未曾杀夫,那此案不就没那么多麻烦了?”
卢知府瞠目结舌道:“事实俱在,阿清自己供认不讳,人证物证也是齐全,你难道还想偷梁换柱耍什么花样不成?这可万万使不得,到时候你真身败名裂!”
要是就这么看着让三法司定案,重判阿清,叶行远还可以推脱自己是因为仁心而错判,日后虽然不可能得到大用,但至少名声不至于狼藉。
但要是在案情中弄鬼被发现,这可就是一辈子的污点,就算你是堂堂状元,也一定会被剥夺功名,削职为民!
第312章
省城之中,宇文经等到了三法司诸人,特地上门拜访,以求万无一失。现在的局面完全在他计划中,靠着暗中的运作与推动,已经把这件案子推到了风口浪尖,同样也将叶行远逼到悬崖边上。
三法司派遣的人员经过了精心挑选,都是宇文经心目中最适合的人选。
这三位分别是大理寺少卿莫近山、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韩霖和刑部剑门清吏司郎中张默生,其中大理寺少卿和右佥都御史都是正四品,而刑部郎中也是正五品,此次三法司下地方会审的规格可说是空前。
宇文经在京中人面广,与这三人都曾见过,陆续拜访也不显突兀。他首先见的是莫近山,莫近山一见宇文经便叹道:“宇文兄果然一直在剑门,之前听首辅老大人说起,我还不信。这叶行远当真值得老兄这般在意?”
宇文经正色道:“其人行事另出机杼,别出心裁,以后必为吾辈大患。从这阿清案中便可见端倪,他是从骨子里不尊圣人之教,愈有才学便愈是危险,此番行事也是无奈。”
莫近山皱眉,半晌才道:“我总觉得老兄你有些杞人忧天。不过既然是首辅老大人的意思,我自当尽力而为,你放心吧。”
宇文经微笑,与他闲话一番,便即告辞,借着又去见了韩霖。韩霖与他乃是同乡,同年的举人,关系更亲近些,有些话也就说得更直白。
韩霖暗中道:“依宇文兄之意,我们在京中已经找多名精通律例的大儒,多方推演此案,无论如何绕不过纲常之论。此案必成铁案,兄台可不用忧心。”
宇文经微微摇头,叹息道:“叶行远此人颇有心计,这次露出这么大一个破绽,我总觉得其中有诈。不到定论之日,实在不敢怠忽。”
他这几天殚精竭虑,一直把自己放在各种角度来论辩阿清案,连耳畔白发都多了几根。但越是思虑,他反而越是担心。
宇文经对叶行远一向都不敢小觑,知道他在绝境之时往往都会有一般人想不到的反击手段。他也假想自己站在叶行远的角度,设计了多方反驳立论的办法,但在圣人大义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
他没有因此而放心,反而变得更加谨慎和担忧,有种奇异的直觉让他认为叶行远是故意的。这种想法一直折磨着他,让他整夜不寐,几日之间仿佛老了几岁。
可惜身侧之人,哪怕是与宇文经一条心的同党也难以理解他这种担心。韩霖劝了他几句,终究还是无用。
拜别韩霖之后,宇文经最后拜访刑部的张默生。此次三法司会审中,刑部是最低调的,张默生的品级最低,不过派来对口的剑门清吏司郎中也是正理。
宇文经明白刑部那些老油条的心思。他写信拜托了杨礼中,对方将此案推到内阁,已经出了一把力,自然就不希望在这件事再牵涉过深。
张默生果然相对要淡漠许多,口中言语只是公事公办。宇文经倒也不着急,这本在他预料之中,寒暄几句之后便告退。
三法司会审,加上剑门按察使司、甘州知府和琼关知县旁审,公堂之上总共有六人,主审的三法司这边至少有两人是站在叶行远的对立面。地方上按察使司衙门会派出佥事卜子厚,此人之前就在省中明言反对叶行远的判决。
如此一来,这场审判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会重判阿清杀夫——无论是于理、于势,叶行远都没有任何腾挪的空间。
五日之后,大理寺少卿莫近山、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韩霖、刑部剑门清吏司郎中张默生、剑门按察使司佥事卜子厚一起抵达琼关县,三法司会审阿清案这一幕大戏终于拉开了帷幕。
琼关县这么一个边陲之地,从来也不曾有这样的热闹,这么多高官驾临,老百姓们都兴奋得围在县衙看热闹。
有事不关己的人激动道:“也只有县尊大老爷来了,才能引得京中诸位大人的重视,这些大人都是神仙一流人物,平时我们哪有机会一见?如今三堂会审,不禁百姓听审,真不知道是咱们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听这般言论,有人讥刺道:“见个大官便觉得三生有幸,这是什么奴才心思?这是京里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们要害县尊,亏你们还高兴得起来?”
有人忙问道:“这是何故?县尊虽然赦了阿清,我们也觉得有点不对,不过就算三法司会审,推翻了原判,那与县尊又有何干?”
之前那人叹息道:“你们不懂,此事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叶县尊轻判阿清,在百姓眼中是恻隐之心,仁义君子。在那些大人们的眼中却坏了纲常,若真翻案,大人这个黑锅非背不可!”
如果三法司最后定案,裁定阿清杀夫,该判极刑,那这案子就成了叶行远一生的污点。考虑到他的身份,或许不会立刻革职贬斥,但也意味着政治生命的完结。
叶行远来到琼关县虽然不过两三月,但因重修县学,改善环境诸事,颇得百姓爱戴。纵有对阿清案判决有不同意见的,对他本人却都极为支持。一听此人之言,不由都担心起来,拥挤在县衙门口,等待今日的审判。
公堂之上,叶行远倒是从从容容,面无表情。虽然是琼关县衙,但他今日在堂上品级最低,故而坐在右手最下方。
三法司的代表正面而坐,莫近山居中,左右两侧分别是韩霖与张默生,卜佥事与卢知府再次之。
莫近山身份最高,年纪也最大,看看时间差不多,便淡然笑对众人道:“今日便先开始吧?想来诸位也已经熟读卷宗,案情都很清楚,就先提审人犯如何?”
韩霖半闭着眼睛,点头道:“正该如此,早审早结,吾等也好向朝廷复命,无谓在此多耽搁时日。”
张默生微一蹙眉,似是不太满意韩霖这种态度,但终究还是没有开口。卜佥事是按察使司推出来的傀儡,本身也没什么意见,自然赞同。卢知府老神在在,也没有表示反对。
莫近山看众人都无异议,便传令道:“提人犯!”
三班衙役高呼威武,便有人急下囚牢,提出阿清,拖到堂上,重重往地下一掼。只听砰然一声,阿清原本就瘦的没肉,骨头撞在青砖地面,痛得面色发白,但却咬着牙竟然忍着没有呼叫。
叶行远大皱其眉,他知道这是衙门的规矩,但凡人犯都没有什么人权。这上堂一掼本是惯例,就是要打掉犯人的气焰,也好问口供。
他在琼关县审案,这种惯例改了许多,但今日是三法司会审,公堂上作主的人并不是他,也不能出言反对。只能暂时默默忍耐,心中却在思索着日后的改进之法。
阿清原本已该杖责流放,但因为刑部复核没有通过,所以暂时还羁押在琼关县大牢之中。好在叶行远当时就曾吩咐秦县丞关照,这一段时间没吃什么苦头,身体倒还要比坐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