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人知罪,还望使君宽恕。”李达气若游丝地答道,他这人生得五大三粗,却自幼落下个惧怕官员的毛病,随着年龄渐长,这毛病非但没有消去,反而越发地重了。
刘备无奈地笑笑,他一直听说官威官威,想不到自己在别人眼里也变成了老虎,“王利能有今天,你们羡慕不羡慕?”
“羡慕。”众人老老实实地答道,这种天上掉钱的事,谁不羡慕?
“想不想和他一样?”刘备继续问道。
听到这句话,李达感觉双腿又恢复了力气,病也一下子好了,他又是出溜一下从椅子上滑下来,顺势跪在地上,对刘备诚恳又急切地说道:“若蒙使君不弃,李达愿执镫牵马,誓死追随。”
“我等也愿意追随使君鞍前马后。”其他人再迟钝,这阵也反应过来了,于是呼啦啦跪倒一片。
“都起来说话。”刘备对众人的表现十分满意,这样一来,他犯愁了好些日子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自从赶走丘力居他们,整个右北平和辽西就空出来了,那里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地肥沃,用来安置流民,发展农业是最好不过了。
目前看来,就在这两三年中,天下就要生变,充足的粮草,稳固的兵源,是获取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以刘备的性格,他必须把农业这一块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才能安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这是真理。
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刘备才挖空心思,用各种方法将广阳豪强拉上自己的战车,通过利益交换,从他们手中换取田地和劳动力。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农具,刘备也不愿意将这一块放给某一个,或是某几个大豪强,实力弱小,却又掌握着一定技术的木器行诸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他的视线。
程熙他们想要做农具,做铁器,没问题。
犁头、锹头、各种需要铁的东西都可以让他们参与,但是,木制部分要交给别人来做,通过这样掺沙子,刘备就可以对整个生产施加更大影响力。
如今在辽东广泛被使用的水车、风车、乃至于滑轮组这种大杀器,更是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广阳郡第一木器厂主要是做家用器具,本官还想另外成立一家官私合营的农具厂,谁想做?”刘备看着众人欣喜若狂的模样,缓缓说道。
于是,几天之后,经过一番整合,广阳郡第一农具厂也隆重挂牌了。
关羽——我是愤怒
关羽,三国时代一个符号性的人物,他的事迹被历朝历代人民编成话本口口相传,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彻底成了华人文化圈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志性。
艺术化的结果,就是每个人在说起关羽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给他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勇猛、忠义、以及孤傲。
在三国演义中,有好几个故事,都被人们用来证明关羽的孤傲,对待黄忠的“终不与老卒为伍”,对待马超的“未及髯绝伦逸群”,对待孙权的“虎女焉能嫁犬子”,对待陆逊的大意失荆州。
仿佛关羽就是跟别人格格不入。
但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孤傲,那么不合群,那么的高高在上呢?
让我们从头说起。
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早年因犯事逃亡涿郡。
有些人在分析关羽身世的时候,以他喜好读书,尤其是《春秋》,就断定他出身很好,理由简单粗暴:那个时代能读书的都是大家族。
其实不然。
河东从汉朝开始,直到隋唐,都是著名的文化之乡,世家林立,特产是宰相,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民风之下,普通人家的子弟有机会读书,并非不可能。
在逃亡到涿郡之后,关羽结识了游侠头目刘备,从此跟随他左右,可以说,在人生的前二三十年,关羽是不得志的。
刘备参加平定黄巾的战斗,成为安喜县县尉,随后被遣散,刘备脾气火爆,把负责遣散自己的督邮捆树上抽了二百鞭子还想杀人,被关羽张飞劝阻之后弃官逃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之中,为了刻画刘备的“仁德”,将鞭打督邮一事安排给了张飞,把刘备写成一个老好人,可是实际上,刘备脾气刚强,极有主见,他的谥号“昭烈”,其实可以反映出一部分。
在此之后,三人辗转多地,曾经跟随毋丘毅去丹阳募兵,历任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不久之后,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再次逃亡,去了公孙瓒那里。
一直到初平二年,刘备跟随公孙瓒下属田楷对抗袁绍,因为屡立战功,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
说起来挺悲凉的,就因为出身不好,刘备从安喜县县尉兜兜转转,用了七年时间,再次成为临时的平原县令,人生有几个七年,经得起这样的蹉跎?
在这七年里,刘备憋屈,关羽跟着他,心里没有愤怒是不可能的,凭什么世家的猪都能占据高位,真正胸怀大志,并且有能力的人却四处流离?
但是,在这个时期,刘备没有资格去愤怒,关羽更没有,他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外界的白眼甚至是羞辱。
诸侯讨董,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可以说《三国演义》里面,诸侯讨董最光辉的场面,就是桃园三兄弟。
但是,袁绍、袁术依然对刘备不屑一顾,多加羞辱。
从那个时候,关羽就彻底认清了士人、尤其是出身高贵的士人的嘴脸,并且认定了一个道理:唯有真英雄,能力品德配得上地位的,才值得我尊重。
战后,刘备辗转到了徐州,和后来的吕布有过一段故事。
吕布是并州五原人,和刘备一样,是被中原人瞧不起的边地人,刘备身边的人基本上都痛恨他,鄙视他,尤其是张飞,一见吕布就像打了鸡血。
但是,《三国演义》里面,关羽基本没有表达过对吕布的恶感。
《春秋》讲究一个义字,关羽作为一个熟读春秋的人,应该是最为痛恨吕布,应该是势不两立,应该见了吕布就一刀劈过去,为什么他没有?
我认为,在关羽看来,吕布人品有亏,但本事不是假的。
吕布败亡之后,他的部将张辽差点被曹操斩了,也是关羽求情,保下了这个未来的五子良将之首。
有人说张辽也是并州人,和关羽是老乡,搞不好以前还认识。
老天爷!
说这话之前看看地图。
并州就是山西高官条形,关羽老家在河东,最西南,靠近长安、洛阳;张辽老家在雁门,最东北,靠近幽州;两个人年龄还差十岁,关羽年少逃亡的时候,估计张辽还拖着鼻涕玩泥巴呢。
真要说起来,吕布老家是五原的,并州最北边,他和张辽才是离得不远的老乡。
说了这么多,关羽对有真本事的人是特别看重的,并且他善养士卒,对底层人民充满了怜悯。
关羽又对什么人高傲呢?
对没本事的人,他一概瞧不上,但是后来演变到对依靠家世的人瞧不上乃至仇视,只能认为,关羽这个人越发偏执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仇富”。
孙权,爹和哥哥打下基业,周瑜帮着打赢赤壁,又打了半个荆州,整天还嚷嚷着要另一半,关羽瞧不上这个军二代。
马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有个军阀老爹给打下底子,结果对上曹操全输光了,投靠刘备的时候官位比刘备还高,关羽瞧不起这个军二代。
糜芳,刘备的大舅哥,糜竺的弟弟,关羽最瞧不上的就是这个富豪出身,靠着把家里钱财献给刘备,把妹妹献给刘备才得到重用。又没什么真本事的富n代。
陆逊,孙策的女婿,出身于江东四大家之一,一直低调,到接替吕蒙的时候都三十多了,关羽出于习惯性考虑,觉得这是个没本事的富二代,结果看走了眼,死了。
往前推一下,陆逊的前任吕蒙,是个苦孩子出身,年轻时候大字不认识一箩筐,全靠作战勇猛才获得孙权赏识,结果读了几年书,摇身一变,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之材,关羽是相当瞧得起吕蒙的,甚至很忌惮他,直到吕蒙假装病重,换了陆逊上来,关羽才从后方抽调兵力。
除了吕蒙之外,关羽还看得起谁?
刘备不用说,关羽跟了他一辈子,生平最敬重的就是百折不挠的刘备。
其次就是诸葛亮。
其实在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关羽特别不服气,他就觉得这个官二代是故弄玄虚,仗着姐姐嫁给荆州世家、老丈人黄家是荆州大家族,请了一大帮人给造势,其实没什么能耐。
可是到了后来,经过一次次胜利,诸葛亮的才能展现出来,刘备入川的时候也留下了关羽和诸葛亮镇守,正是这段时间,两个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互相更加看重。
否则的话,马超投靠刘备,关羽不会急吼吼地给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真本事,更不会拿着诸葛亮的回信,给在座宾客挨个看。
各位自己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前后这么一推,其实就能看出来,关羽在判定别人本事的时候,是有眼光的。
但是,限于仇富这个性格,再加上那个时代信息确实太不发达,关羽才犯下致命的错误,轻视陆逊这个吴国天才,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现在我们把话题再拉回一开始,关羽出身什么样的家庭?
我的看法是,关羽的出身绝对不好,因为就算是小地主,他也很难养成同情底层人民,痛恨一切既得利益者这个性格。
能够对抗自己出身阶级的,几千年就出了那么一个,并且离我们不到一百年。
关羽和刘备、诸葛亮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也是忠诚的伙伴、战友,所谓的“孤傲”,更多的是愤怒,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但他又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压抑怒火,冷眼旁观。
在我的脑海中,关羽的形象就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的火焰,不断燃烧自己,为刘备集团照亮前行的道路,热烈而又让人难以接近的——
愤怒的火焰。
第六十七章 大婚
腊月初一,大吉,宜婚娶。
在这个蓟城上下,乃至整个广阳都欢呼沸腾的好日子,幽州牧刘备正式迎来了他人生中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时刻——大婚。
随着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刘备一身火红色长袍,身披大红色披风,骑着一匹浑身纯白,神骏异常的乌桓战马,缓缓走在蓟城的主道上,任由道路两旁围观的百姓各种喝彩。
紧跟在刘备身后的,是同样身穿锦袍的赵云和太史慈,这二人生得英俊挺拔,眉宇之间英气勃勃,为迎亲队伍增色不少。
据可靠的小道消息,前一天晚上刘备安排人选的时候,说了句稀奇古怪的“颜值担当”,也就是以貌取人,让大老远从辽西山海关跑来的张飞心有不甘,借着酒劲摔了好几个酒碗,结果被赵云和太史慈二人按住,狠狠捶了一顿才老实下来。
说到底,这还是个看脸的世界。
耳中不住传来百姓们称赞的话语,刘备听得心中美滋滋,他回过头去正准备自我吹嘘几句,结果却看到人群中无数少女纷纷向赵云和太史慈明送秋波,再仔细一听,仿佛那些喝彩声也大多是送给自己身后二人的,本已经到了嘴边的话语,就被刘备硬生生咽进肚子里。
有伤风化,真是有伤风化,本官明天就下令,要严肃整治蓟城风气,刘备气哼哼地想着。
又随其后的,就是以关羽为首的众人了,他们基本都是军阵中搏杀过的,一个个体形健壮,威风凛凛,幽州是边地,民风尚武,百姓们见了这些好汉子,欢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马队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不是这些男人,而是一顶以红色为底,然后又精雕细琢的花桥。
这台花轿是刘备亲自设计的,高大异常、宽阔异常,两侧是金色的鸾鸟图案,在工匠的高超技艺下,金色鸾鸟展翅欲飞,栩栩如生,再以各种浮雕花卉填补空隙,侧窗也巧妙地设计成不规则的藤蔓形状,与花卉相得益彰。
往上看去,花轿顶端是一个硕大的绸缎花球,数十条姹紫嫣红的绸带铺洒而下,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舞动,令人望而心醉。
幽州的少女们哪儿见过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那种奢华感更是她们想都没想过的,但凡花轿所到之处,必定有无数少女尖叫不止,梦想着自己也能坐一次。
在一处被刻意隔开的地段,那些已经彻底投靠刘备的蓟城豪强们聚集在一起,同样用艳羡的目光看着这支马队,现在他们最恨的就是自己没有早点结识刘备,否则的话,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家女儿送入他的怀抱。
“爹爹,我出嫁的时候也要坐这个。”程熙的女儿一直目送花轿拐过街角,才停下欢呼和鼓掌,声音有些嘶哑地对程熙撒起娇来。
程熙怜爱地看着女儿由于忘情欢呼,拍得红肿的双手,温声说道:“等你出嫁,为父就去刘使君那里说说好话,借用一次。”
其他豪强也是一样,他们都是好排场的人,这样的场面,正是他们做梦都想要的。
这样的反应,也正是刘备想要的。
早在第一木器厂接下这个活的时候,刘备就特意叫来王利,对他提了两个要求:
用料要好,要足,能多霸气就多霸气,能多奢华就多奢华;
作工要巧,要细,能多精致就多精致,能多诱人就多诱人。
“若是照着使君的要求,用上等木料来打造,恐怕造价太高。”王利犹豫片刻,继续说道:“而且这花轿只能用一次,用完就摆在那里落灰,太可惜了。”
“谁说只能用一次,你这思想太刻板了。”刘备恨铁不成钢地教训起来,这个王利,手艺是有,人也愿意进步,就是脑子不太好使。
在这个时代,名人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刘备结婚搞出来这么大的排场,这么高端的花轿,幽州的有钱人无论嫁娶,肯定也会努力向领导学习,弄个花轿招摇过市。
那么,州牧夫人坐过的花轿就摆在那里出租,但凡是有条件的,谁不想沾点福气?
“对啊,还可以租赁给别人用。”王利这才反应过来。
“光有这一个不行,太贵,普通人家用不起,你回去之后,让工匠们集思广益,按照尺寸大小,装饰的多少分开档次,各种档次都做上一个,租赁给不同财力的人家。”刘备按照后世婚庆行业的思路,不断支招,“即便是租金最便宜的,也要确保质量和美观,简洁大方,懂了吗?”
王利都快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殷切地盯着刘备,希望再听到一些奇思妙想。
“幽州军中多有退役战马,这些马品相好,通人性,只是上不得战场,用来拉车耕地又可惜了,你去买一些颜色好的,雇上马夫好好照料,和花轿一起配套租赁,生意应该不错。”刘备想了想,继续说道。
后世之人结婚,总是要有一支齐齐整整,威风霸气的车队去迎亲,这个时代没有豪车,但有大量的骏马,组成颜色一致的马队之后同样威风,同样霸气。
哪个幽州男人不想过过白马将军的瘾?
画面转回婚礼当天,与此同时,在卢植家中,张宁正穿着大红色的婚服端坐在后堂之中,任由婆子在自己脸上涂涂抹抹。
这名婆子是卢植专门请来为新娘子装扮的,手艺娴熟得很,一边给张宁的俏脸上细细涂抹胭脂,一边不住嘴地夸赞她的美貌。
“老身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美的新娘子,真是画里面走出来的神仙人儿一般,放眼幽州,也就是刘使君这等人物配得上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