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65章

大汉昭烈帝-第65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卢植之前所说,在张角的死讯传回洛阳之后,朝廷上下从皇帝到百官都心中大定,觉得汉室江山又稳如泰山,开始变本加厉。
    在这种大环境下,那些早有异心的世家大族们也跟紧形势,紧锣密鼓地加快了瓜分汉朝的步伐。
    作为天下首屈一指的世家豪门,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权倾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海内,由此滋生的野心也被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很多人都明白,袁氏有心取刘氏尔代之。
    在外人看来,他们拥有崇高的名望、海量的财富、根深蒂固的人脉关系,几乎没有弱点。
    在上一代,袁成、袁逢和袁隗三兄弟,撑起了汝南袁氏的大旗,其中袁成早死,官途停步在左中郎将这个职位,剩下的袁逢和袁隗,一个是司空,一个是司徒,都达到了人臣的巅峰位置。
    但是,袁氏家族内部也很头疼,他们好容易赶上了汉室最衰败的时候,却始终不能将力量凝聚在一起,攫取更大的利益。
    因为这一代,袁氏出了两名优秀到足以角逐家主之位的子弟。
    袁绍和袁术。
    并且他们由于相互仇视和战略目标不同,已经势同水火。
    袁绍为袁氏选择的发展方向在冀州。
    作为东汉时期的天下第一大州,冀州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并且拥有天下最多的人口,如果能谋得冀州的权柄,一旦天下有变,朝廷彻底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袁氏一族就拥有了最为雄厚的实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袁绍已经布局了好几年,他不仅大力笼络自己家乡汝南和颍川的世家人才,并且和冀州的豪强们也在暗中联系,试图将现任冀州牧皇甫嵩取而代之。
    袁术为袁氏选择的方向,则是在荆州。
    由于年龄比袁绍小,袁术在官场上的起步晚了许多,在士人群体中的声望远远不如袁绍,一时半会是追不上的。
    但是,袁术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更高,这因为他是袁氏这一代的嫡长子,母亲家族身份尊崇,所以在和自己兄长袁绍的竞争中得到了当代家主袁隗的支持。
    袁术知道自己无论是才能还是声望,都无法和袁绍相比,所以他选择避过袁绍的风头,转而将视线放在了荆州和江淮的富庶之地,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是利用依附于袁氏的官员,还有豪强们狠狠地恶心了袁绍一把。
    “和你一起平定黄巾的曹孟德,已经离开济南国了。”卢植说道。
    刘备愣住了,就在去年秋天他还拜访过曹操,那时候明明已经劝说对方留下了啊。
    “他一上任就罢免了手下九成的官吏,然后励精图治,将济南国治理得没人敢于作乱,可是他做得越好,就越挡别人的财路。”卢植叹息着摇了摇头,对曹操报以无限的同情。
    青州整个被盗匪打烂了,除了济南国。
    青州的世家豪强们都捞尽了土地和人口,除了济南国的豪强。
    如今济南国的豪强们都快急疯了,他们四处奔走,只想把曹操这个碍眼的家伙扳倒,或者是搬走,所以他们通过关系,找到了袁术,以及站在袁术背后的袁隗。
    曹操是袁绍的好朋友,小兄弟,济南国又占据着冀州和青州之间的门户要道,袁术不希望袁绍在夺取冀州之后还能把济南国收入囊中,在袁隗的指点下,一些依附于袁氏的高官便开始了行动。
    “他们上书朝廷,说曹孟德治理地方卓有成效,如今应该到更需要他的地方。”卢植笑了笑,似乎是在感慨袁隗的心机,“他们抛出了东郡太守这个职位,既搬走了曹操,又让袁绍说不出话来。”
    太守和国相是平级,从济南国相到东郡太守,不能说是亏待了曹操,但是,面对好容易过了一年安稳日子,对自己依依不舍的百姓,再想想他们即将遭受到的命运,曹操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悲愤。辞官回乡了。
    这一局,袁术狠狠地插了袁绍一刀,又获得了青州豪强的友谊,可以说是心满意足。
    至于曹操付出的心血,济南国百姓的生死,根本不在他的考虑之中。
    除了袁氏,其余大家族也纷纷开始了行动或者是站队,作为经历了几百年王朝兴衰的世家,他们的鼻子异常灵敏,早已嗅到大汉王朝散发出的将死的气息,所以这些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开始奔走,希望在不久后的盛宴中坐在更好的位置。
    “真是煞费苦心啊。”刘备眯缝着眼睛,冷冷地笑了起来。
    既然知道了袁氏一族对自己没有好感,并且还曾经想过坑自己一把,以刘备的性格,他一定会给袁氏一个狠狠的打击,要不然吃饭都会吃不香。
    卢植饶有兴趣地笑道:“你们刘家也没闲着,前一个宗正刘虞刘伯安去了幽州,据说是把那里治理得不错,接替他的是刘焉刘君朗,最近刘虞又在暗中串联,想要去交州做交州牧,哼哼,他倒是自己琢磨了个好去处。”
    听卢植这么一说,刘备迅速回想起来,东汉王朝在即将覆灭的时候,确实是有三名宗室成员曾经割据一方。
    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合称刘室三牧。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这些人不过是看到别人磨刀霍霍,心里也痒了而已。”刘备能理解自己这些同宗,他们身为汉室宗亲,哪有眼睁睁看着其他人图谋大汉江山的道理,与其束手就缚,向他人屈膝称臣,还不如自己也参与到这一场角逐中去。
    在乱世,每一个稍有些才能和野心的人,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再有两三年布局的时间,这天下也就该有大乱了,若是不能抓住这两三年时间,那可就难了。”卢植望着刘备,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到底有没有做好角逐天下的准备。
    刘备迎上了卢植的目光,胸有成竹地答道:“学生早在两年前就已经遇见到了这一切,包括带二十万流民北上,也是为了让辽东有更多的人口来发展,作为夺取天下的根基。”
    “哦?”卢植稍有诧异,他还以为刘备是在辽东羽翼渐丰之后才生出了野心,想不到在更早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图谋这一切了。“那辽东上下全是你的人?都尉、郡丞、功曹、各地县令,督邮都是听命于你?地方豪强也,哦,豪强们都被你杀光了。”
    “说起这个,学生就要再谢先生了,辽东民政上的事还有下层官员都是张焕和段浩在管理,军队上主要是学生的两位义弟和赵子龙,还有几名学生提拔上来的将领负责,这些人与我情同手足,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张焕和段浩原本都是卢植的下属,被他借调给刘备的,如今这二人都和刘备交情莫逆,并且大家聚在一起,干出了一番事业,让卢植心中十分欣慰。
    于此同时,卢植也越发地好奇起来,刘备究竟在辽东做了什么,才能让这些年轻英才心甘情愿地聚集在他身边。
    让卢植更加好奇的就是刘备本人了,在他的三个弟子之中,公孙瓒一看就知道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胚子,刘德然性情宽厚,遇事沉稳,若是不早死,迟早也是州郡之才。
    唯有刘备,让卢植感觉自己看走了眼,他本以为这个弟子要经历不少风浪,才能真正蜕变成为天下闻名的豪杰,没想到刘备借着黄巾之乱的风头一飞冲天,实在是超过他的预料。

第十一章 调兵遣将
    师徒二人又说了一阵,刘备见时候不早,便知趣地起身告退,让卢植可以早早休息。
    等到第二天刘备睡醒的时候,卢植已经从朝会中回来了,只不过脸色非常难看。
    “怎么了先生,是朝中又有大事发生?”刘备见到卢植的表情,心中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
    卢植摇摇头,“和我们无关,是羌人造反的事。”
    “羌人反了一百多年了,也没见闹出个什么名堂,先生为何如此忧心忡忡?”刘备有些奇怪,羌人起兵作乱就像天要下雨,每年总有那么几次,这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和以往可不一样了,恐怕天下大乱的源头就会在凉州。”卢植叹息一声,又拉着刘备来到自己书房,他发现这个学生在辽东闭塞了两年,对天下大势几乎是一无所知,需要好好地补课了。
    羌人以往起兵反抗汉朝,都是以他们传统的组织方式,各路豪帅将自己的兵马聚集在一起,然后乱糟糟地去劫掠汉人州县。
    这样凑起来的军队,虽然数量众多却编制混乱,并且互不统属,再加上他们的对手是汉军中最精锐的凉州军,结局自然是败多胜少。
    在痛定思痛之后,羌人终于做出一个决定:让更加聪明的汉人来领导他们,而这些羌人的目标就是两位凉州人:韩遂和边章。
    “韩遂原名韩约,是凉州金城人,足智多谋,以才能闻名于凉州。中平元年黄巾之乱,他还曾经带着数千凉州义勇来过洛阳,帮助大将军何进稳固京师防卫,并借机献策,希望诛杀宦官。”卢植说起韩遂的时候也是赞叹不已,但随之就是摇头叹息。
    何进只是个屠户出身,依仗自己妹妹是皇后才骤然登上高位,他只想着怎样安稳地享乐,根本没有和宦官集团撕破脸的决断,所以只是礼节性地赞赏了韩遂的忠义之心,便把他的计策抛在了脑后置之不理。
    韩遂失望之下返回凉州,却在半道上遭遇了埋伏,湟中义从胡的两位领袖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亲率大军,将韩遂和时任凉州督军从事的边章一起劫持了。
    湟中义从胡聚集了十万军队,声势浩大,他们攻陷了韩遂的老家金城郡,斩杀金城太守陈懿,逼迫韩遂和边章加入叛军,并推举边章为领袖。
    “湟中义从胡是什么意思?”刘备有些不太明白,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气派,听起来就像是很能打的样子。
    卢植耐心地解释道:“胡人军队一旦归附我大汉,就被称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湟中义从胡是指生活在湟中一带,曾经归附我大汉的羌人和小月氏人组成的军队。”
    刘备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原来是这样,学生明白了,请先生继续讲。”
    韩遂和边章都是通晓军事之人,边章更是对汉军的编制、训练方法、战斗风格了如指掌,有了这两名统帅之后,羌人的战斗力明显上升,将凉州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就在去年,羌人联军甚至一度进军到长安附近。
    要知道西汉王朝的历代皇陵都在长安附近,万一被叛军给毁坏,或者是贪图陪葬的财宝,再把陵墓给挖掘了,那老刘家的脸就彻底没地方搁了。
    朝廷这一下可急眼了,连忙调兵遣将,前往凉州镇压叛军。
    调兵好说,凉州军是现成的,可是这遣将,就让人头痛了。
    汉军将领里威望最高,资历最老,打仗最猛的就那么三个人:皇甫嵩、卢植还有朱儁。
    但是皇甫嵩要镇守百废俱兴的冀州,卢植不愿带兵,朱儁又因为老母病逝,回到了会稽老家服丧,一时半会根本来不来。
    于是朝廷在无奈之下,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为副将,破虏将军董卓和荡寇将军周慎同为张温部下,前往讨伐叛军。
    张温不通军事,袁滂更是个文人,所以根本无法让麾下的凉州军心服,再加上连出昏招,接连导致了几场败仗,破虏将军董卓更是怨言不断,甚至当面顶撞了几次。
    “董卓自己就是个败军之将,也好意思说别人不会带兵?”刘备冷笑一声,不屑地说道。
    “不要小瞧他,这人可是在凉州摸爬滚打起家的,非但武艺高强,力大无穷,能在奔驰的骏马上左右开弓且箭无虚发,并且在羌人豪帅中颇有威望。”卢植却不像刘备一样偏激,正色说道:“二十年前他就带兵和羌人作战了,一步步依靠战功走到今天,你敢说他不会带兵?”
    见刘备还有些不服气,卢植继续说道:“老夫知道你是对广宗之战耿耿于怀,但那只是一次战斗的胜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会不会带兵,依老夫看,董卓之所以会败,只是因为他高估了北军的战力。”
    “难道凉州军真的那么厉害,连北军都不能望其项背?”刘备纳闷了,听卢植这么一说,敢情连汉朝的中央军都比不过凉州军,那还要北军精锐干什么?
    “凉州民风最烈,士卒悍勇无畏,加上他们和羌人打了上百年仗,个个都是天生的老兵,如何作战根本不用教。”卢植轻笑着看看刘备。“他们是真正的百战精锐,根本不是在洛阳城边上每天好吃好住,几年打一次仗的北军能比的。”
    刘备想想也是,他在穿越以前就听说过西凉铁骑冠绝天下,甚至以一州之力对抗十八路诸侯都不落下风,比北军这种洛阳卫戍部队强,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回凉州战事,由于将帅不和,决策者不通军事,所以汉军一直被羌人牵着鼻子走,根本不能取得任何进展。
    面对日复一日的庞大开支,朝廷也失去了耐心,准备走马换将,将皇甫嵩调离冀州,去凉州统领大军。
    与此同时,为了对抗羌人数量众多的骑兵部队,也出于以胡制胡的战略目的,朝廷已经发文到幽州,要求归附于幽州的乌桓人派出三千名精锐骑兵前往凉州助战。
    乌桓人擅长弓马,一直是汉朝征召骑兵的主要目标,他们吃苦耐劳,骁勇善战的天性深受汉朝将领的好评,但与此相伴的则是军纪散漫,只知道猛冲猛打,每战必先,死伤尤为惨重。
    “这次统领乌桓骑兵入关的应该是你师兄,老夫思来想去,幽州将领之中,能够镇住乌桓人的也只有他了。”卢植说的是公孙瓒,作为幽州中郎将,公孙瓒多年来威名赫赫,只有他这种性情刚硬的汉子才能约束住散漫的乌桓人,让他们不敢祸害沿途的民众。
    “恐怕这也是袁隗老匹夫的计划吧,他早就想把冀州换个他们的人当州刺史,如今正好名正言顺地赶走皇甫将军。”刘备回想起昨天晚上卢植讲述的事,顿时心中大悟。
    “没错,接替皇甫义真,担任冀州刺史的是王芬,八厨之一,袁氏故吏。”卢植冷笑起来。
    在党锢之祸中,那些所谓的清流士人互相标榜,给天下名士都起了称号,什么三君啊,八骏啊,八顾啊什么的,厨者,就是家里有钱,可以资助名士的冤大头。
    所以八厨都是些什么货色,可想而知。
    这种货色都可以身居高位,享受两千石的俸禄,此时的汉王朝是什么状况,也可想而知。
    “那先生今天上朝的时候请辞了吗?”刘备才不愿意掺合那一滩烂泥的事,他的关注点,还是在卢植身上。
    卢植点点头,有些萧索地说道:“如今皇上专心享乐,已经不管这种事了,老夫把奏章给了张让,那老阉竖看了两眼就笑得合不拢嘴,当场准了。一个尚书的职位空缺出来,他至少要卖上五千万钱。”
    “呵呵,真是贪者享乐,贤者被弃,愚者满殿堂。”刘备无奈地笑了笑,虽然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但亲耳听见,心中总是觉得憋屈,“那咱们何时动身?”
    “这几日老夫会闭门谢客,我们把一切都准备好就南下,先去荆州。”
    “去荆州干什么?”刘备有些纳闷。
    “乘船顺流而下,免得过多抛头露面,你想让天下都知道老夫和谁在一起?官还想不想做了?”卢植微微一笑,“听为师的,有惊喜。”

第十二章 南下
    对于为什么要从荆州沿长江南下,卢植并没有多说,而是略显神秘地告诉刘备要去见一位故人,老师既然这样说了,那刘备也乐得听从,反正这次能请动卢植辞官到辽东,已经实现了他原本计划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接下来几天就是做出发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