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64章

大汉昭烈帝-第64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一年多以前,得知刘备被派往辽东担任太守的时候,老先生还专门去调阅过当地的卷册,而那时辽东全郡的人口只有八万左右。
    短短一年时间,就算刘备有再大的本事,他也不能将人口翻上十倍吧?
    人又不是耗子,一年能生好几窝的。
    刘备得意地笑了起来,连肩膀都笑得一抖一抖的,“我就知道先生不信,说句实话,没有亲眼见到,任是说给谁听也不会相信,但我们就是把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做到了。”
    从前年秋天,刘备带着十万流民来到辽东开始,那里的历史就被不断地改写着。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辽东的人口数量、农田面积、粮食产量以及钢铁产量都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增长,变为以前的十倍乃至百倍以上。
    如此巨大的变化,连那些最早跟随刘备艰苦奋斗,亲手努力实现了这一切的流民都觉得不可思议,更何况是不曾亲眼目睹辽东巨变的人?
    “非但是让百万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学生还将祸乱我大汉百姓的高句丽国给灭了,玄莵北面的扶余国也表示愿意归顺大汉,现在渤海以东,汉人再无敌手。”刘备自信地说道。
    卢植看着意气风发的刘备,心中满是欣慰和骄傲,十年前那个少年的身影又浮上记忆,与面前这个充满了自信和斗志的年轻人渐渐重合起来。
    “玄德,你有出息了,为师很欣慰。”
    刘备听卢植这么一说,眼角又有些湿润了,“先生,学生这次前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请先生收张宁为义女,让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娶她为妻;另一个就是想请先生去辽东,远离这凶险的朝堂。”
    根据历史记载,在黄巾军覆灭,到灵帝去世的几年时间里,天下看似平定,但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早已无比汹涌。
    天下大乱,看来已经无法避免,刘备不希望卢植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再留在洛阳,去趟那凶险的浑水。
    “老夫在出狱之后就想过辞官不做,回到涿郡去研习经典,但那时候确实有些难处。”卢植说着说着,忽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老夫在洛阳纳了一方妾室,并且生了个孩儿,前几天才满三岁,之前体弱多病,受不得舟车劳顿,根本无法离开京城。”
    “什么?”刘备和赵云齐齐轻呼一声,张宁更是难以置信地捂住了自己的小嘴,这卢植看起来怎么也得六十了吧,头发胡子都花白了,居然还有那份心情,居然还真弄了个儿子出来?
    “先生真是老当益壮啊,佩服佩服。”刘备歪起脑袋,景仰地端详着卢植,但是在言不由衷的话语之下,他的眼神中明显带有其他意味。
    被刘备狐疑的眼神盯着,卢植有些恼羞成怒了,他怒视着面前这三个年轻人,重重一拍桌子喝道:“老夫今年才四十六岁,三年前四十三岁,生个孩儿又有什么难的?”
    “哎哟哟哟,先生才四十六岁?”刘备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学生还以为先生六十四岁呢,您这头发太显老了,应该调理调理才是。”
    卢植脸色涨得通红,又是重重一拍桌子喝道。“说正事!”
    “行行,说正事。”刘备开始把已经跑偏的话题往回拉。“学生想在辽东兴建一座官办学院,让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聆听贤者教诲,可是思来想去都想不到还有谁比先生更适合担任祭酒。”
    祭酒是学官名,相当于后世的校长以及首席教授,卢植作为名满天下的大儒,又是万人景仰的忠贞之士,更是刘备的恩师,自然比任何人都更加有资格担任这尊崇的职位。
    卢植一生的夙愿就是可以传道授业,将自己学问和思想传播下去,但他家境普通,为官多年却又不愿贪污受贿,做那同流合污之事,所以建立学馆书院的念头始终难以实现。
    如今刘备提出的这个计划,对卢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辽东气候寒冷,物产贫瘠,百姓终日为生计奔波,会有多少人愿意求学?”卢植仔细想了想,还是有些疑虑,毕竟他是幽州本地人,知道那边不是什么容易讨生活的地方。
    若是如刘备所说,辽东现在人口接近百万,那就是百万张嘴啊,恐怕所有人都在苦苦地奋斗,就为了吃上一口饱饭,读书这种奢侈的事,他们估计想都不敢想吧。
    刘备不慌不忙,对赵云使了个眼色,对方会意地递过来一个精美的木匣。
    “先生看看这个。”刘备双手捧着木匣,卢植接过之后,不以为意地打开,紧接着,他的视线就被彻底吸引住了,再也无法移开。
    只见木匣之内是一叠洁白无瑕、被裁剪得方方正正的纸张,卢植抽出一张仔细观察,又双手将这张纸拿起,对着光亮看了又看。
    “好纸,真是好纸。”卢植口中不停赞叹,又接连拿出几张纸来做对比,结果发现这些纸厚度均匀一致,表面细腻光洁,明显不是凑巧做出来的,而是有人掌握了完善的工艺流程,大规模制作的。
    “这是辽东产的纸,学生的意思是,先生去了之后,除了传道授业,还可以将天下典籍,以及先生的毕生所学,都重新修订整理,流传后世。”刘备恭恭敬敬地说着,听得卢植心中欢喜,恨不得马上奋笔疾书呢。
    这一年来,左伯几乎走遍了辽东各个角落,也几乎试过了所有的材料来做纸,在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下,他最新造出的纸,比起历史上记载的左伯纸,质量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卢植手里这种纸,是加了胶和矾的,类似于熟宣,非但颜色洁白,厚度均匀,还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洇,书写起来墨迹清晰,是最好的书写纸。
    “好,好。”卢植听着刘备的讲解,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对于一位学者来说,能够重新编纂和修订经典,无疑是学术上的最高追求,更何况还有这么好的纸可以用,放眼天下,估计再没有第二个人能有这待遇了。
    “如今皇上昏庸,阉竖祸乱朝纲,与其在洛阳城内蹉跎,还不如去边州教化世人。老夫心意已决,明日就上表请辞。”卢植再无迟疑,当即决定下来,“等到了辽东,老夫再写信到涿郡,让卢氏族人把旧居里的书运送过去。”
    刘备心中大喜,恨不得手舞足蹈一番,“对对,最好是把族人都迁到辽东,学生记得先生还有两位公子在涿郡攻读诗书,不如一起去辽东吧。”
    “他们两年前都过世了。”一说起这个,卢植的脸色瞬间黯淡下去,声音也变得低沉了许多,“黄巾起事之后,老夫被朝廷任命为将,率军北上征讨张角,他二人担心贼人势大,老夫难以御敌,便带了数十名乡勇南下投军。”
    “只是没想到,刚到广宗,就遭遇了张角的主力部队,他们寡不敌众,全部战死了。”

第九章 单聊
    卢植说得平平淡淡,话语声也相当低沉,但是听在三人耳中,却如同惊雷炸响一般,刘备瞬间收起了笑呵呵的表情,讪讪地不知说些什么好。
    张宁更是不知所措,慌里慌张地站起身来,脸色苍白无比,她双手紧紧地抓着自己衣角,就像做错了事正在遭受责骂的小孩一样,泪水如决堤一般流淌下来。
    “不要这样自责。”卢植忽然一笑,示意刘备让张宁坐下。“战场之上刀枪无眼,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老夫不愿责怪任何人,也不想在这件事上纠缠不休,只希望今后天下太平,再没有汉人自相残杀的惨景。”
    “先生这份胸襟气度,真是让学生拍马也赶不上啊。”刘备敬佩地说道。
    再回想起两年前在广宗城下见到卢植的情景,他终于知道了,卢植为何会那么憔悴和疲惫,原来他在指挥大军作战的同时,还一直在忍耐着丧子的悲痛。
    卢植点了点头,似乎是有些困倦地站起身来说道:“玄德你一路车马劳顿,先去厢房歇息吧,等用过饭后来老夫书房。”
    刘备连忙起身行礼,然后带着张宁和赵云去往厢房,过不多时就有仆人端着餐盘敲门进来,在二人面前摆放下几样饭菜。
    卢植生活俭朴,家中饭菜也是简简单单的粗茶淡饭,不过刘备根本无所谓,端起饭碗就风卷残云地吃了个干干净净。
    他满意地舔了舔嘴角,扭头却见张宁一边往嘴里扒拉着饭,一边忧心忡忡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便伸出手来轻轻拍了一下对方的脑袋,“不好好吃饭,发什么呆呢?”
    被刘备拍了下脑袋,张宁有些回过神来,她对刘备挤出一个勉强的笑容,又往嘴里塞了一口饭慢慢咀嚼起来。
    “不要想那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先生也说了不会再把这些事挂在嘴边,咱们就都向前看,去辽东之后多给先生做点好吃的,你瞧瞧他家这厨子的手艺,太差了。”刘备为了缓解张宁的不开心,故意指着桌上残留的饭菜摆出一副鄙夷的模样。
    张宁抿着嘴笑了起来,轻轻拍了一下刘备的手背。“咱们做客哪还有挑剔主人家饭菜的道理啊,小心人家听了赶你出去。”
    刘备见张宁终于开口说话了,心里的担忧也散去不少,他反手捏了捏张宁的小脸蛋,嬉皮笑脸地说道:“还是咱们辽东伙食好啊,把你养得白白胖胖的。”
    “讨厌,快去书房吧,别让先生等久了。”张宁推开刘备,继续专心对付起自己的饭菜来。
    刘备起身在厢房的铜镜里整理了一下仪容,便迈着方步走出了屋门,走了十几步之后就有一名仆人从附近经过,刘备叫住他说明来意,这名仆人就引着刘备前往卢植的书房去了。
    进入宽阔的书房,卢植正端坐在满是卷轴的书桌后面,见到是刘备进来,卢植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将手中正在阅读的书卷放下。
    “不知先生还有何事要吩咐?”刘备恭谨地跪坐在卢植对面,如今他已经习惯了在辽东坐椅子板凳,猛地再跪坐一下还略有些不适应。
    卢植并不答话,而是紧紧盯着刘备的脸,许久之后才缓缓开口问道,“为什么如此急切地让老夫随你去辽东?”
    “不敢诓骗先生,学生是觉得这天下快乱了,希望有个安全的地方保护自己亲人朋友,先生对刘备恩重如山,没有理由放任先生不管。”刘备收起了脸上的笑容,认真地对卢植答道。
    这句话说到了卢植的心里,他长叹一声,语气中有无限的萧瑟之意。“两年前黄巾起事震惊天下,本以为皇上会以此为鉴,想不到无数将士血洒疆场,换来的却是朝廷的变本加厉,这天下不用你说,老夫也看得清清楚楚,是要大乱了。”
    刘备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如今洛阳城里依旧繁华,皇帝和朝臣乐在其中,似乎看不到大汉已是危在旦夕,先生没有必要与这一群庸人为伍。”
    “你这竖子,真是对朝廷一点敬畏之情都没有啊。”卢植冷笑起来。“你是想躲在辽东自己做皇帝,拉上老夫为你摇旗呐喊?别以为老夫不知道,刘太守在辽东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估计早就有不臣之心了吧。”
    “学生镇守一方,做任何事首先想的是百万子民,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的,倒也渐渐看淡了,只有先生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还牢牢记在心中,须臾不敢忘怀。”刘备对自己的老师不愿有隐瞒,他也知道卢植并不是那种愚忠之人,会转身将自己出卖给朝廷。
    “哪一句?”
    刘备一字一句,肃然说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学生当年和两位兄弟结拜,把这句话也加在了誓词之中,如有违背,天人共戮!”
    卢植逼问道:“朝廷不是国家,皇上和百官不是国家?”
    “皇帝和百官都应该为国为民,若是昏庸无道,只管贪图享乐,祸乱国家,残害百姓,这种人就不是国家之主,而是国家之敌。”刘备毫不畏惧,昂然答道。
    “你想以一郡之地,和天下为敌?”卢植忽地笑了。
    刘备也笑了,“只要学生一心为民,永葆赤诚之心,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忠贞之士和我并肩作战,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卢植赞赏地点点头,“不错,不愧是我卢植的学生,既然如此,有些事你也该知道了,为什么老夫会说天下必然大乱。”
    随着一场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在许多地方,汉家朝廷的统治基础被彻底摧毁了,世家豪强们趁此机会,利用他们在州郡的影响力,大肆瓜分这段空白期带来的巨大利益。
    兖州、豫州和冀州,这三个州遭受的战乱波及最大,百姓损失最多,那些无主的土地已经全部被几个顶级世家鲸吞完毕。
    顶级世家吃得满嘴流油,那些次一级的世家看得眼中喷火,却又无力与他们抗衡,只好把目光放在别处,于是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就遭难了。
    真的黄巾余党和豪强们扶持的“黄巾余党”如同点点火头一般,蔓延在中原大地,坞堡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成为了广袤大地上的标配。
    世家豪强们躲在坚固的坞堡里,坐视盗匪横行,四处劫掠,只等着依样画葫芦,将他们垂涎已久的土地收入囊中。
    当初把刘备赶到辽东那个偏远又贫瘠的地方,正是世家最大的代表——汝南袁氏的主意。
    袁氏家主袁隗野心极大,担心刘备若是被安置在中原腹地,有了冀州牧皇甫嵩和尚书卢植、甚至是皇帝刘宏的支持,会对世家豪强瓜分土地有所阻挠,所以才釜底抽薪,想了这么个办法。
    “袁隗的心思老夫都清楚,辽东太守阳终不是袁家的人,并且和当地豪强勾结得很是紧密,这老匹夫故意把你扔过去,希望你和阳终斗得两败俱伤。”卢植和袁隗一向不睦,想起那副趾高气扬的嘴脸就恨得咬牙切齿,“只是老夫却不担心,你在尸山血海里都杀出来了,还治不了个阳终?对了,阳终是真死了还是被你关起来了。”

第十章 磨刀霍霍
    刘备这下可是真有些吃惊了,他看着卢植说道:“辽东豪族叛乱,阳太守因公殉职,等我到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没能救下他。”
    “你是以为朝中百官都是傻的,还是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没人发觉?阳终是一郡太守,就这么再没了音讯,虽然辽东那边偏远,你又封锁了消息,但还是有有心人质疑了。”卢植哂笑着说道,顺手将一卷帛书扔在刘备面前,“自己看看,这是老夫压下来的。”
    刘备强装镇定地打开帛书,看了几行之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他索性将帛书再次卷起,抬起头来望着卢植,低声问道:“那为什么朝廷没有派人去辽东查证此事?”
    卢植伸手接过刘备交还的帛书,又用细绳系好放下,这才回答道:“皇上在筹钱建新宫殿,根本懒得搭理这些事;有权力过问此时的都忙着吞并土地,腾不出手来;剩下的人向朝廷呈上公文都要先通过老夫这个尚书。更何况想要查证此事就得去辽东,路途遥远加之盗贼丛生,没人愿意担这个苦差事。再说了,若是你这个胆大包天的小子连太守都敢杀,谁去调查你,那不是往砧板上送肉?”
    “说的也是,要是真有朝廷使者去辽东想要对学生不利,那渤海里可能就多一艘沉船了。”刘备呵呵笑着,直到今天,他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早被有心人看在眼里,但更让他心中宽慰的是,卢植始终站在那里,默默地支持着自己。
    “告诉你这些,就是让你明白,能传承数百年的世家都不简单,他们没对付你,只是因为觉得不值得,或是没必要,又或是时机未到,玄德你可万万不能小瞧天下人。”卢植严肃地说道,然后开始给刘备讲述起近期的天下大势来。
    正如卢植之前所说,在张角的死讯传回洛阳之后,朝廷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