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382章

大汉昭烈帝-第382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手下做过不小的官,陈群哪里拉得下面子去做这种事,于是他的复出之路就僵住了。
    在此期间,荀彧不是没有向刘备引荐过陈群,但在用官这一块,刘备很少给别人面子,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要么陈群自己去参加选拔考核,要么他就安心在家里待着,把荀彧弄得也是没办法。
    更何况朝廷中和地方上还有程昱为首的兖州本土派、曹氏一族为首的武将派等旧同僚,这些人可是对见势不妙就溜之大吉的陈群相当鄙视,听说荀彧举荐陈群,各种对其不利的言论就纷至沓来,令人不堪其扰。
    到了最后,陈群为了自家的名声、好友的颜面,终于认命了,宁可把一身本领烂在肚子里,也再不去想出仕为官的事情,然而,在他心中,对刘备的怨恨,对程昱、曹仁等人的愤怒,却丝毫没有被时间所磨灭。
    如今,荀彧这个被所有颍川士人景仰、崇拜,认为是王佐之才的精神领袖连五十岁都不到,就因为与天子不和而告老还乡,这种境遇,让陈群对刘备的观感更差了。
    这有眼无珠的昏君!
    “在官场上混迹了这么多年,为兄也是累了,倒不全是与天子政见不合这个原因。”荀彧淡淡一笑,岔开话题说道“躬耕于乡野之间,闲来读读书,与故友出游赏乐,也是美事,长文,你最近可有读什么好书?”
    “不过是自幼熟读的那些经典,没什么新鲜的,只是最近两年,小弟又对朝廷建制有了些想法,前些时日才整理成文,本想命人送给兄长过目,如有可能便呈上天子付诸实施,却不料兄长突然辞官回乡。”陈群不由得长长叹息起来。
    “哦?拿来让为兄看看。”荀彧一下子来了兴趣。
    陈群兴冲冲地跑到书房,取出自己存放在精美木匣中的文稿,又将其端端正正地放在荀彧面前,然而半晌过后,看着荀彧不住摇头叹息,他的脸色也渐渐黯淡了下去。
    “这些东西是好的,但不会被当今天子采纳。”荀彧最终下了评语,又翻到开头的篇章,“九品官人之法,可惜了,未遇其时。”
    “文若兄,何出此言?”陈群脸色很难看。
    “你这九品官人之法,每州郡推选大中正一人、小中正数人,再将各州人才分为九品,朝廷再根据中正的人才家世、品状来委任官职,确立升迁。”荀彧说道“放在几十年前,朝廷选官用人全凭喜好,幸进之徒汹汹当道,以致于天下大乱,那时候若是有这样一套九品官人之法就好了。”
    陈群沉声说道“现在的科举之法更加不堪,朝廷用人重才不重德,重视的才还是杂学之才,于天下又有何用?长此以往,只怕国将不国,我等有识之士绝不可熟视无睹啊。”
    “制度好不好,不是你我说了算。”荀彧苦笑起来,“自从朝廷开科取士,广设学堂,下面的平头百姓就成了坚决的拥护者,今年又恰逢天子五十寿辰,朝廷特开恩科,为兄从洛阳一路所见,尽是对天子感恩戴德的,在这个时候说不合时宜的话,怕是出门都要被人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陈群面色难看,反复念着这几句令他恨得牙痒痒的诗,“任是谁都能求学做官了,哪还有人去耕田种地,这天下还有何体统?”
    或许是压抑得太久,陈群的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住,在荀彧面前尽情诉说起来。
    “这刘备不过是边地武夫,依靠兵强马壮夺了天下便也罢了,如今连上下尊卑的纲常都要搅乱,真是令人发指。”
    “若是袁氏兄弟这等名门之后夺了天下,甚至是曹孟德也行,我这套九品官人之法必定能大兴于世,澄清吏制,留芳青史。”
    陈群说的兴起,荀彧却有些听不下去了,“当今天子虽然与我等理念不合,但起码是汉室宗亲,匡扶社稷也有大功于天下,袁氏曹氏累受汉恩,又有什么理由取而代之?”
    “文若兄,我知道你是一心忠于汉室,以匡扶天下为一生之志,但你想想,如今这个纲常崩坏的大汉,还是你一心想要匡扶的那个大汉吗?”陈群冷笑着反问道“天下乃是有德者居之,代汉者当涂高,这话可不是外姓人说的,而是孝武皇帝亲口说的,只要德行足够,恩泽天下,天子姓谁又有什么不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长文,你虽在乡野,却也要谨言慎行。”荀彧叹息着摇了摇头,“这种话也就是在你我之间说说,其他人就绝对不要说了,以免祸从口出。”

第一百零九章 治河
    荀彧辞官的动作很快,离开洛阳的速度也很快,等到他的很多旧识得到消息,想要挽留或是送别的时候,这位颍川名士的领军人物早已经远离了大汉王朝的政治中心,返回暌违已久的故乡了。
    甚至连郭嘉这位曾经的好友,也是在荀彧离开洛阳一天之后才得到消息,急匆匆跑到宫中向刘备求证,才确定了消息的真实性。
    “朕也很意外啊,谁知道是怎么了。”刘备无奈地说道。
    “文若其实早有退意,只是臣都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如此决绝。”郭嘉叹道。
    “朕没有拖欠过他的俸禄,烤火钱和起其他福利也都按时发放,好端端的,人怎么就跑了?”刘备问道。
    郭嘉呵呵一笑,“陛下何须明知故问,荀文称病辞官,其实对双方来说都好,都有个台阶可下,以臣看来,陛下此时正开心呢。”
    “可不敢胡说啊。”刘备也嘿嘿笑了起来,“不过他这一走,确实是大家都轻松了。”
    刘备不喜欢荀彧,这不是一个秘密,说得明白点,他不喜欢一个身具大才,能够将朝廷的行政事务一肩挑,却在用人方面极度偏向高门世家子弟的高官。
    平心而论,荀彧这人道德和才能都无可指摘,永远温文尔雅,永远从容不迫,与其交往,如饮醇酒,不觉自醉,出于对他的敬慕,许多时候,别人明明怀有不同意见,最终却都以他为主了。
    在刘备看来,荀彧这人是能人,好人,却在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任用人才方面,与自己有根源性的分歧。
    推广基础教育,将基本盘确立在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推行精英教育,限制民众上升渠道,将基本盘确立在高门大族。这两种思想本就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敌,若不是刘备不愿意因为政见杀人,荀彧府上恐怕早就堆满空盒子了。
    在刘备彻底无法容忍之前离开,对荀彧来说,是一件好事。
    “荀文若是名门出身,自幼便有才名,十几岁就被公认为王佐之才,声名传遍天下,这不光是他自己有本事,而是整个颍川的世家力捧啊。”郭嘉笑着叹了口气,“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可以说,他和世家高门就是绑在一起的,他就是颍川乃至于豫州士人的门面,如果不大力提拔那些人,他的立身之本就没了,所以文若没办法的。”
    “颍川人太喜欢结党了,这还不到两天时间,便有好几名颍川出身的京官也上了辞呈,最后能站在朕这边的,还是奉孝你这个不受重视的名门旁支。”刘备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能够理解荀彧的行为。
    一个人很难背叛他自己的阶级,尤其是在既得利益者的位置上,从这一点来说,刘备是能理解荀彧的,然而,他也不可能背叛自己的利益所在,一直以来,还是该收拾就收拾,一点面子都不给荀彧,甚至把这位能人的职位一再变动,最近两年索性把荀彧扔到了大鸿胪寺,主持对外事务去了,在这一年到头都无事可做的职位上,干不下去也是迟早的事。
    “老一辈的名士都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如今文若一走,相当于陛下与士人彻底断了情分,今后地方上的舆论,只怕会对陛下不太好。”郭嘉说道。
    “那些旧士人早该被扫进角落里吃灰了,只要科举取士这样继续下去,再有十年时间,整整一代新士人就会彻底上位,到那时候,朕倒要看看,没了做官的途径,那些人还能不能继续硬下去。”刘备冷笑道。
    正在二人交谈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铃声,听到这声音,刘备与郭嘉都是悚然一惊。
    正常情况下,只要是刘备与重臣闭门谈话,不仅旁人难以入内,就连史官也要被回避,除非有十万火急的大事,才会用铃声提醒。
    自从两年前,周瑜在交州取得大捷,彻底铲除了盘踞在那里近二十年的士氏家族之后,这还是铃声首次响起。
    出什么事了?
    “启奏陛下,今年入夏以来雨水极多,兖州境内黄河水位大幅上涨,东郡境内多处堤坝出现险情。”
    刘备重重跌坐在椅子上。
    郭嘉迅速接过这封急报,仔细阅读之后,紧张的神情才稍稍缓解。
    “暂时还没有出现溃堤,各地官员也在紧急将民众和财物转移到地势较高处,只不过情况很不乐观,根据精通天象之人说,近日还会有大雨。”郭嘉言简意赅地讲述起奏报中的详情。
    “这些年来也没听说过黄河有水患啊,怎么突然来了一次大的?”刘备喃喃自语道,显得极为困惑。
    根据现有的典籍和一些残留的官方文书,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明帝时期,朝廷曾经委派御史王景主持修建黄河堤防,功效卓著,自此之后,黄河在百多年的时间里都安安分分。
    “据说今年的雨水太多,据兖州官员推测,凉州、并州等上游地区应该也普降暴雨,这才引发了险情。”郭嘉继续说道。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啊。”刘备点了点头,“此事关系重大,必须派遣得力之人前去坐镇,奉孝,你觉得谁去合适。”
    “程仲德性情坚毅,行事果决,又是兖州本地人,是最合适的人选。”郭嘉不假思索地答道。
    程昱?
    这老头今年都七十了,如今已经卸下官职,在洛阳闲住,偶尔入宫谒见,给刘备提提建议,出出主意,再让他跑到黄河大堤上主持事务,行吗?
    “何不将程仲德请来,询问他自己的意思?”郭嘉说道。
    半个时辰后,程昱的马车便一路畅通无阻地进了宫城。
    “国家大事,匹夫有责,陛下相托,臣自无推辞之理,昱愿前往治河,为陛下解忧。”剪短的寒暄之后,程昱看了几眼急报便开口说道“只是黄河汛情事干重大,并非兖州一州之事,冀州、青州、司隶等地也应当倾力协助。”
    “朕即刻下诏,设立临时河官,以程卿为首,三州刺史为辅,沿河郡县官员皆可调遣。”刘备点头。
    “臣需要十亿钱,二十万民夫。”程昱继续提要求。
    刘备也继续点头,他刚刚翻阅了之前的记录,当年王景治河,可是花了一百多亿钱,发卒数十万,程昱的要求完全不过分。
    “那臣这就回去准备。”程昱起身告辞,大步离开。

第一百一十章 宣战檄文
    章武十一年,国泰民安,四海清平,又逢大汉天子刘备五十寿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年都是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一年。
    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这一年的夏季,北方大地迎来了数十年来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降雨,甚至连百年未曾遭遇洪灾的黄河,都迎来了百年一遇的洪水。
    在黄河下游,兖州、冀州、青州等地,久未修缮的黄河大堤多处出现险情,近千万人面临灭顶之灾。
    值此之际,朝廷连发急令,设立了以御史中臣程昱为首,黄河下游诸州刺史为辅的治河官衙,组织抗洪和修堤行动,经过数月苦战,最终以主动决堤的手段,将部分几乎无法约束的黄河水倾泻入兖州济阴郡的大野泽中,沿途的秦亭、廪丘、运城诸县变为泽国,数十万民众被迫背井离乡,前往别处生活。
    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兖州人民终于遏止住了汛情,喜讯传来,数月来寝食难安的刘备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但是,每逢多事之秋,总有些不开眼的家伙们跳出来显示存在感,就在朝廷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抗洪救灾,安置灾民的同时,一些阴阳怪气的言论也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段话语来自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大概就是说,君王有失德,倒行逆施的举动,上天便会降下灾祸以警告,如果警告无效,那就会出现更加恐怖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抛出这种言论,意思是很明白了——
    当今天子还是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继续做出触怒上天的事情了,眼下黄河泛滥只是警告,如果不知悔改,接下来搞不好还会出大事。
    至于当今天子做了什么错事,这些人也没有明说,只是含糊其辞,说什么近小人远贤臣,颠覆纲常等等。
    由于董仲舒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获得了先汉孝武皇帝的赞赏,由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为儒家兴盛建立了不世之功,后来的儒门弟子,尤其是主流的儒门弟子多是他的传人,所以这套天人感应论在当世也格外地有市场。
    一时之间,天人感应甚嚣尘上,谶纬之说重新抬头,就连京师洛阳都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出,要求刘备效仿孝武皇帝下罪己诏,以平息上天的怒火。
    然而,他们遇见的不是寻常皇帝,而是一位来自两千年后的人。
    “狗屁不通,臭不可闻。”
    这就是刘备的回答。
    刘备可不是任由别人泼脏水的性子,虽说这些年来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做人做事都变得随和了许多,但喷人的本事一点都没扔下,怀着不屑和愤怒,他亲自来了一篇长文,还自掏腰包,用最好的纸张和油墨印了无数份,分发到各个州郡,让各地官员派专人分发宣读。
    “昔年尧帝在位,洪水滔天,民众流离失所,于是圣皇寻访能人治理水患,九年而不可为;后来舜帝继位,又任命大禹治水,大禹行遍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奋战,终于平息水患,使天下重归太平。”
    “儒家先圣言必称三代之治,这三代正是尧舜禹三位上古圣君,《礼记》有云,尧舜率天下之仁而民从之。可见其圣明至极,后世人难以望其项背。”
    “可按照董仲舒之说,今人之言,洪水乃是人君无道,天降责罚,那么尧舜之时的洪水,又是上天以什么理由降下的责罚?”
    “如果真有天人感应,且如董仲舒所说,那就表明尧舜二帝并非贤君,而是招致滔天洪水的昏君暴君;如果尧舜二帝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圣君,那这天人感应就是骗局。”
    “早在孔子创立儒家之前,尧舜禹汤之美名便流传千古,是无可置疑的明君、圣君,人之楷模,他们的事迹不可能伪造,所以上面的疑问只有一个解释——董仲舒欺世盗名,捏造言论以蒙蔽世人!”
    董仲舒是骗子?!
    看到这篇文章,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些炮制言论反对刘备的儒生们更是愤怒欲狂——董仲舒一力开创了儒家数百年独尊的局面,区区皇帝,也敢批评他?
    实话实说,在儒家门人眼中,天下从来不缺皇帝,而他们的至圣先师,一代代宗师,却是百年、数百年才能出一个,还真比皇帝贵重。
    这昏君真是要与天下士人为敌了吗?
    然而,紧随刘备这篇文章之后,郑玄、卢植二人也发布文章,不光是喷天人感应论和董仲舒,还顺带着把今文学派给喷了个遍,宣称今文学派奉伪作为经典,颠倒黑白,祸乱纲纪,不应该继续被奉为正学。
    这一下乱子可就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