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军可有伤亡?”徐晃端坐于马背之上,淡淡地问道。
“启禀城主,我军无一伤亡!”刘志远朗声答道。
“甚好,传令下去,全军收兵回城。”徐晃赞许地点了点头。
千余名铁甲骑兵踏破夜色,气势汹汹地赶赴草原,一声令下便又调转马头回城,按理来说是很让人心中不快的事情,许多士卒不明所以,都觉得徐晃有些小题大做了,但当他们听说一群入伍不足两年的新兵追杀匈奴人数十里地,并擒获了匈奴的二号人物,左贤王刘豹之后,心中那点不满瞬间便随着悠悠晚风,飘散得无影无踪了。
大汉边军之中,最受人敬佩的就是壮士,在这里没人在乎你是谁的孙子,谁的儿子,谁的兄弟,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一群新兵就敢追击匈奴奸细,还被他们立下了大功,单单冲着这股血勇之气,北舆城守军倾巢出动前来接应就是不亏。
汉家壮士值得上这种待遇。
回返途中,徐晃还是面色恬淡,话也不说,看上去沉稳如山,颇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名将之风,但旁人都不知道,这位北舆城主的前襟和后背都已是大汗淋漓。
徐晃是河东人,早年投身于白波军杨奉麾下,后来杨奉被朝廷招抚,徐晃便也洗白了身份,然而在护送天子东归洛阳之时,杨奉等人内讧不断,最终被李傕郭汜大败,天子与文武百官葬身黄河,杨奉在乱军中不知所踪,徐晃担心被通缉,故而化名徐猛,北上雁门,因为武勇卓绝,在牵招手下得到了重用。
刘备有收集名将的癖好,却偏偏是集不齐“五子良将”这个组合,甚至连徐晃的下落都搞不清楚,于是一直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在跟牵招写信闲聊的时候说了这件事,结果牵招一琢磨我这里刚好有个玩斧子的河东人,也是姓徐,会不会有点关联?
一番盘问之下,徐晃这才得以恢复本名,然后又在对南匈奴的战争中身先士卒,功居众将之首,被委派到边疆来个城主。
就连刘备都对徐晃颇为重视,听说他治军严明,便将许多将门之后都扔到北舆来磨练,甚至连自家儿子也不例外。
徐晃策马徐徐而行,偶尔侧过头去看一看被特意安排在自己不远处,正带着满脸的兴奋,跟身边人有说有笑的刘志远,心中就忍不住地生出了复杂的情绪。
这小子难道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金贵吗?居然带着一群新兵蛋子就敢跟人去拼命,而且还是认出对方身份的情况下!
匈奴左贤王身边跟着的都是什么人?那绝对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单论骑射之术、一对一厮杀,未必就比汉军精锐差了,这群小子也就是运气好,若是换了运气差些的,自己现在就得给他们收尸了。
可话又说回来了,身份如此尊贵还愿意来阴山下戍边,还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乐在其中,遇见敌人也不退缩,还真不愧是那位的儿子。
只是不知洛阳城中那位九五至尊,在知道自家儿子亲身犯险,追杀匈奴人几十里地的消息后,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不远处的刘志远还在和几名交好的同袍说说笑笑,还有许多将士对他投去羡慕和钦佩的目光,只是这些人不知道,这位撞了大运的什长,正是当朝太子,刘永。
一行人返回北舆城,刘豹第一时间被押入牢房开始审讯,只要撬开他的嘴,掌握匈奴主力的动向,或许在今年冬天之前,汉军就可以完成集结,展开最后一击。
立下大功的刘永一行回到营房,在众多同袍的簇拥下,度过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不眠之夜,然而第二天一早,来自城主府的手谕就让他们吃了一惊。
“为什么要去太原?”刘永瞪着眼睛问道。
“刘豹的脑袋值五百金,活生生的人可是值一千金,北舆城可没这么多钱,需要诸位前往太原,在那里接受赏赐。”前来宣读命令的是征东将军太史慈之子太史享,也是跟刘永义气光着屁股长大的好友,此时的太史享满脸坏笑,一看就知道没安什么好心。
“到了太原,肯定又会有新的说辞,让我们前去洛阳受赏,没错吧?”刘永轻叹起来。
“那是肯定的。”太史慈得意地咧着嘴,凑到近处压低声音说道“殿下这次太莽撞了,万一出事,多少人得掉脑袋?并州这边是没人敢留你了,只能把你送回洛阳去。”
刘永沉默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身为太子,他肩上的担子很重,远远不是擒获一个匈奴王族可以相提并论的,这一次的冒险虽然成功了,但任何人——包括他自己——也不会希望有下一次。
回去就回去吧。
听说诸葛师兄在南郡任职,做出了不少新奇玩意,若是父皇同意,去他那里耍耍倒也不错。
想到这里,刘永的脸上又挂满了笑容。
第九十九章 镇南堡
“启禀都督,港口有朝廷的战船来了。”
“嗯?”
孙策一把扯掉脸上用来遮挡阳光的宽大树叶,起身便向外走去。
他的住处地势颇高,出门来到望台,便可将远方的海港景色一览无余,此时此刻,两艘身躯扁平,船帆异常宽大的战船已经缓缓驶入港口,再远一些,则是十几艘高大魁梧的商船。
“来人,随本都督去港口,迎接朝廷的客人。”孙策招呼一声,不消片刻便整饬衣装,带着十几名卫士纵马绝尘而去。
战船靠上码头,船工和士卒们忙着下帆、下锚、用粗大的绳索将船身固定在木桩上,船上的官员和将领们却乐得悠闲,欣赏起海天一色的美景。
“北方已经是秋风萧瑟了,这夷州居然还温暖如夏,真是好地方啊。”一位初次前来的年轻官员感慨地说道。
“夷州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稻谷一年两熟,还能有很高的亩产,只要朝廷多支持,鼓励民众移居于此,不出百年,这里必定会成为鱼米之乡。”接过话头向众人介绍的将领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谈吐之间更是豪气干云,此人正是庐江周氏的杰出子弟,故洛阳令周异之子,大汉楼船将军周瑜周公瑾。
众人放眼望去,只见这镇南港周边地势广阔平坦,阡陌相通,各种房屋鳞次栉比,片片农田之中尽是正在辛勤劳作的农夫,心中本就喜不自胜,听到周瑜的豪言壮语,便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之前的奏报上说,夷州大部是崇山峻岭,宜居之地只有西侧沿海地区,却不曾想,竟是一望无际的上好良田。”又有一名中年官员说道,此人不住地打量着远近的地势,脸上尽是兴奋和跃跃欲试,仿佛心中在盘算着什么。
“枣公,这夷州南北近千里,东西数百里,应该是够让阁下施展本事的吧?”见到他这幅模样,有人便出言调笑起来。
“够了,够了。”这名中年官员开怀大笑道。
见到他这副模样,其余众人也纷纷笑了起来。
这名被众人调笑的官员名叫枣祗,颍川人士,早年追随曹操起兵反董,后来被任命为东阿令,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曹操势力在兖州开展屯田,从此建立起后勤优势,节节胜利,将吕布逐出兖州。
曹操死后,其余部大都归顺了朝廷,但枣祗心灰意懒,辞官而去,此后周游河北各地,意欲探究刘备在短短数年间横扫天下的奥秘所在,几年时间下来,枣祗对农业生产的统筹分工方面又有了极深刻的见解,还出了几本书,在行业内部激起了不小反响。
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就决定让这位能人继续发挥光热,便将枣祗召入洛阳,任命为屯田都尉,希望他前往夷州或是交州,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屯田计划来。
枣祗一听就急了,当即表示臣是千里之才,陛下要么就别任命,继续让我周游各地,要是任命,就给个大点的地方,比如荆州,扬州这些,让我施展本领。
什么夷州,听都没听说过,估计也就是巴掌大,这种地方随便去个人就行了,哪用得着我这种大才?
刘备原本觉得枣祗有本事又有名望,想给他点青史留名的机会,结果一看这家伙不识抬举,那不去就不去了呗,屯田都尉你也别当了,继续周游各地去吧。
双方话不投机半句话,险些就要双双拂袖而去,还是荀彧出言相劝,总算是说动了枣祗,让他去夷州看看,要是不中意,再去交州也行,就这样,枣祗才不情不愿地来到了海外。
“公瑾——”
正在众人说笑之时,一行骑士风驰电掣地赶到码头,为首之人隔着老远便大声呼唤起挚友的名字。
“是孙伯符来了。”周瑜开心地笑了。
正好船工们已经搭好了登岸的长板,众人相让片刻,最终还是周瑜居首,第一个走下了甲板。
“远远看见旗号,就知道是贤弟来了。”孙策大笑着迎了过来,拉着周瑜好一阵嘘寒问暖,若非两人都有家室,旁人简直要以为他们有断袖之癖。
周瑜同样满脸笑容,但相比孙策就含蓄了许多,寒暄几句,便开始介绍随行而来的官员。
之前孙策上书称夷州蛮荒之地,缺乏足够的人口物资,也缺乏有经验的官员,急需朝廷支援,但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才短短半年时间,朝廷就把人才给送来了。
此次前来的枣祗、杜袭、黄权等人都是闻名一时、德才兼备、有丰富从政经验的俊才,再加上十几名幽州书院出来的年轻士子,周瑜每介绍一人,孙策脸上的笑意就浓一分。
这一年多来,他身兼军政重任,忙得不可开交,如今有能人相助,他终于可以专心于军务,放手清剿频频来犯的土人了。
除了高端人才,朝廷还送来了数百名工匠和海量的工具、农具,这些都是无偿支援夷州的,一切支出都是朝廷掏腰包。
得到优待的不仅是孤悬海外的夷州,在塞北、凉州、荆南、江东,每一个新开发地区,朝廷都实行类似的优惠政策,如此豪爽的大手笔让人看得心都颤,但奇怪的是,朝廷仿佛就是有着用之不竭的财源,民间甚至有传言,说是当今天子有仙人垂青,赐下了聚宝盆,放在那里都往外蹦金子。
佳客自远方而来,自然要隆重地款待,当夜便是一番畅饮,就连主持宴席的孙策之弟孙权都喝得酩酊大醉。
不远处的会厅中仍然欢声笑语不断,宴席的正主——孙策、周瑜——却并肩坐在月光下,眺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亮光。
“半年时间不见,这座镇南堡的围墙竟然都变成石砌的了,真是不错。”周瑜拍了拍身下的石墙,石墙是上等青石修筑,虽然形状不一却格外坚固,颇为实用。
“没办法,土人神出鬼没,只能不住地扩建,将围墙加高加固,最初的镇南寨,现在都成镇南堡了。”孙策苦笑着指了指远处亮有灯光的建筑群,“除了住在堡中的,其余民众都住在那里,同样有高大的围墙,还有八个岗亭,十二队巡哨。”
“土人之前可没这么厉害。”周瑜微微皱眉。
“谁知道呢,等把这些人才安顿下来,我就带人进山清剿,不能让土人成了气候。”孙策说道。
第一百章 夷州都护的由来
“真是想不到,我孙伯符当初能率领一千五百壮士横扫江东,如今却在这小小夷州束手束脚,被土人弄得焦头烂额。”孙策自嘲地笑道。
“怎么,后悔了?”周瑜轻笑道。
“没有。”孙策摇了摇头,“这里虽然是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但愿意过来的,要么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要么是冲着朝廷减免二十年田租的承诺,都是想做事的,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苦了点,但心里安生。”
周瑜这才放下心来,长叹一声说道“我也有这种感觉。”
“瞧瞧我们脚下的镇南堡,以前不过是个小山包,现在已经成了足以容纳数千人的堡垒,以后还会变成拥有数十万人的大城,一砖一石,都是我孙策砥砺而为,再也没有人能指手画脚,也没有人能说我是仗着祖辈余荫才有成就。”孙策借着酒意,越说越是激动,“这座镇南堡虽然简陋,但在我心里,它比整个江东都重。”
周瑜沉默不语,心中却是嗟叹不已,他与孙策并肩平定江东,又以江东为基业,欲与天下英豪争雄,但到头来,江东却成了让他们耿耿于怀,不愿回首的伤心地。
何等讽刺。
就在两年前,孙策还是威风凛凛的江东之主,但当朝廷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在西起豫章,东至吴郡,几近千里之遥的漫长战线上展开全面进攻之时,往日里服服帖帖的家伙们就开始了动作。
周瑜在彭蠡泽击溃了黄祖麾下的江夏水师,随即率部东进驰援丹阳,但他一走,豫章郡就不战而降,被卷土重来的北方大军轻松拿下;
孙策亲自前往吴郡整编部队,却被故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险些没了性命;
高层中,张昭、虞翻、陆绩等文臣四处串联,散布必败之论,劝说孙策拱手而降;
地方上,官员与豪强沆瀣一气,阳奉阴违,拖延供应粮草物资,同时煽动民众,阻碍征募士卒民夫;
更有甚者,朱治、程普等大将还在前线统兵,居住在后方的族人们便被人蛊惑,写下书信劝其“弃暗投明”。
周瑜本欲通过一场江上决战摧毁北军水上力量,再腾出手来对付那群背后捣鬼的家伙,却不曾想,甘宁早已结合自身作战经验,与众多造船大匠群策群力,发明出一种新船型,并且大量建造,甫一出场,就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
这种战船长达二十丈,宽度超过五丈,船身高达三丈,体型丝毫不亚于楼船,但奇怪的是,它们没有巍峨如城楼的上层建筑,整个顶部被层层厚甲覆盖,中央微微隆起,远远望去,活像一只只老鳖游在水中,看上去滑稽至极。
可是一打起来,江东水师就抓瞎了,对面的战船看上去蠢笨,在水中却是惊人的灵动迅捷,并且四周和顶部都有足以抵御床弩的厚甲,凭借着超强的防御力,在江面上往来纵横,把江东水师的阵势切割得七零八落。
更令人恐惧的是,这些老鳖船侧面的装甲还可以开合,每当游弋到合适的位置,那些装甲便齐齐张开,露出一个个黑洞洞的圆筒,随着一声声巨响和升腾而起的黑烟,江东水师那些看上去无坚不摧的斗舰楼船便被打得四分五裂,溃不成军。
在这场一边倒的水战过后,江东水师伤亡惨重,侥幸逃回的将士们也斗志全无,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出战了,周瑜无计可施,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朝廷军在老鳖船的掩护下突破长江天险。
前有大军压境,后有投降派掣肘,孙策纵使再不甘心也是无计可施,在母亲吴夫人的苦劝之下,最终选择了投降。
“话说回来,我们都要感谢当今天子,若不是遇见拥有如此胸怀的雄主,只怕你我就都要被安个闲职,在他目所能及之处摇尾乞怜,苟且偷生了。”孙策长身而立,借着皎洁的月光俯瞰起周边的景色,虽然已经看了无数次,但他就是瞧不够这秀丽的江山美景。
“可不能这么说,若不是遇见陛下,你我兄弟也未尝不能称霸一方,与天下群雄逐鹿”周瑜笑道。
“言之有理,逢英主则北面而事之,余者碌碌,我自当竞鞭而争先,岂能甘居其后?”孙策大笑起来。
对于刘备,孙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初投降之后,孙策与吴夫人、舅父吴景、几名弟弟妹妹入京听候发落,周瑜、程普、韩当等主要将领,张昭、张纮、鲁肃等文臣也一道前往,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对那些一力主降的家伙们丝毫不感兴趣,反倒是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