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昭烈帝 >

第203章

大汉昭烈帝-第203章

小说: 大汉昭烈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会议上说的那样消耗冀州实力,让袁绍疲于奔命,而是准备一举荡平冀州,统一河北大地。
    “公与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这人打仗一向是讲究个随缘,打到哪算哪,机会不好的话,我们就老老实实地稳住阵脚,若是真有机会,那就毫不犹豫干上一票。”刘备呵呵一笑,不再跟沮授纠缠自己到底打的什么主意,转身走下高台,朝着投掷铁球的场地走去。
    “使君来了,使君来了。”见到刘备背着手大摇大摆地过来,无论走在路上或是围在场中的将士们都是满脸笑意,招呼声不绝于耳,有些资历较老的士卒索性凑到他身边,询问还有没有别的比赛,可以让更多人施展自己的本事。
    “比赛多的是,你们都会什么啊?”刘备脚步不停,顺手拍了拍一名面色黧黑汉子的肩膀,“我记得你,咱们一起去过乐浪,在那个单单大岭砍了不少秽貊人,这一晃眼都七八年了。”
    这名汉子哪想得到刘备记性如此之好,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心中感动不已,眼泪顿时就涌了出来,有些哽咽地答道:“使君记得没错,那时我还是个小卒,砍了三个脑袋之后就升为什长了。”
    “现在呢?”刘备笑着问道。
    “现在是屯长,统领一百名弟兄了。”这名汉子挺起胸膛,朗声答道。
    屯长,也就是俗称的百人将,在幽州军这个讲究实力的组织里面,能够做到百人将的位置,那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好本事。
    刘备脸上再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同样提高了声音,“当初我在涿郡组织义勇之时,不过是个小小都尉,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他们也都是百人将出身,你们只要好好操练,不怕流汗、不怕流血,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统领上万人马,光宗耀祖!”
    这一番话清清楚楚地传入附近每一位将士的耳中,让他们在感动之余,对自己的未来又多了几分期许,于是,在下一刻,这数百人的场地上,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声。
    “我等愿为使君效死!”

第五十二章 打鸡血
    没等刘备走到近前,几名负责记录比赛成绩,发放赏钱的将官就连忙起身,对他躬身行礼,刘备也不矫情,大咧咧地跟这些属下打了个招呼,便一屁股坐上了主位,朗声问道。
    “刚才你们说比赛项目少了,那谁来说说,应该增加什么?”
    众将士互相看看,然后七嘴八舌地叫嚷起来。
    “射箭!”
    “角力!”
    “手搏!”
    ……
    种种声音不绝于耳,但大概说起来,还是离不开射击和斗技这两项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的项目。
    刘备面带笑意,不住地点头,耐心地听他们说着,等到将士们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全部说完,他才再次开口,“这些东西,原本就是每一名汉家将士都要训练,每年都要进行大比的项目。”
    看着众将士不明所以的表情,刘备轻叹一声,给他们讲起了汉军的往事。
    在先汉时代,不但参军有身高标准,低于六尺二寸的不得入伍,还强调的是“非教士不得从政”,也就是说,能够参军打仗的,必须是平日里就经过军事训练,能舞刀弄枪的,不能是只会握锄头的门外汉、乌合之众,加入军队之后,每一名士卒还要不断训练、考核。
    根据都试制度,每年秋季,驻扎在京师的部队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然后武官和士卒一起演练阵法,接受皇帝视察;在内地郡国,太守、都尉和县令、县尉这些人,要组织材官、骑士、楼船部队,进行射箭、骑马和操纵船只的比试和考核,评定优劣,其中不合格的部队也不罚钱,只是给他们发放弓箭,让去野外打猎去。
    到了边境地区,这种考核就更加具有实战性了,是由太守率领上万人马出塞,巡察边界防务情况,并施行边塞秋射制度,但凡军中将士,不分职位高低,都要接受考核,同样是合格者有赏,不合格者受罚。
    而具体的训练和考核内容,是以拉弓开弩,射箭发矢为主,同时也综合了角力(也就是摔跤相扑一类)、手搏(自由搏击)这些近战项目,甚至还有蹴鞠这类考验团队配合的活动。
    但是自从王莽篡汉,光武复兴以来,后汉王朝就废除了都试制度,到了和帝之后,由于皇帝死得太勤、换得太快,朝廷的注意力就全放在了争权夺利上,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内地郡国和京师部队训练废弛,战斗力明显下降,只有几支北方边军还维持着一定的战斗力,但相比于鼎盛时期,还是逊色了不少。
    “当年长平烈侯卫仲卿,奴仆出身却心怀壮志,七征匈奴,捣毁匈奴圣地龙城,将匈奴主力逐出漠南;冠军侯霍去病,年仅十七岁便率领八百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俘虏匈奴王族不计其数,扫平祁连、封狼居胥,何等威风!”
    “到了后汉,另一位冠军侯窦宪窦伯度也是了不得的人才,他率领八千骑兵,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众出塞,大破北匈奴主力,深入瀚海三千里,在匈奴圣山燕然山刻石记功;两年后再次出塞五千余里,在金微山击破北匈奴单于主力,阵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何等壮烈!”
    “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大汉朝政混乱不堪,军备废弛,对胡人也越来越有心无力,乌桓和南匈奴往日里只能老老实实跟着我们打仗,如今都成了心腹之患;羌人就更不用说,跟大汉打了几十年的仗,反而越打声势越大;还有北面的鲜卑人,就在十几年前,三大中郎将率军出征,却被那个不可一世的檀石槐打得全军覆没,这又是何等的耻辱!”
    说到这里,刘备握手成拳,重重地砸在面前的案桌上,将案上文书和纸笔都震落一地却浑然不觉,厉声吼道:“我刘备这些年来南征北战,拼了命的种地赚钱,让每一个弟兄和你们的家人吃饱穿暖,有最好的兵器用、有最好的盔甲穿,有最好的战马骑,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恢复先祖荣光,洗刷这些年的耻辱!等扫平了袁绍袁术这些窃据高位,祸国殃民的奸贼之后,我们就可以腾出手来,让那些袭扰大汉多年的蛮子们知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些军士们大多出身于平民阶层,哪里听过如此的长篇大论,卫青、霍去病、窦宪的光辉历史,近年来的失败与无奈,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模模糊糊知道,却又知道得不怎么清楚的,如今被刘备一番讲述,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满腔的怒火和熊熊的战意。
    他们痛恨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在辉煌的年代,追随那些绝世名将去建功立业,用刀剑和鲜血捍卫大汉的荣光;他们满怀希望,幽州军战力强大、猛将如云,扫清割据诸侯只是时间问题,等到天下太平,他们就可以追随这个时代的名将,去复制先辈的辉煌。
    “你们要训练,要比试,这是好事,说明我们幽州的汉子都不是孬种,王都尉,过来!”见到将士们心情激动到难以自已,刘备招手让负责奖赏的那名都尉上前,对他大声吩咐起来,“再修整几块场地出来,多弄些铁球,让不参加比试的弟兄们也有足够的地方练习。”
    “诺!”这名王姓都尉重重抱拳。
    “其他的比试项目,最迟三天时间,我就给你们操办齐了,到那时候各尽所能,不光是拿赏钱,最重要的,让我看见你们超出常人的本事,还有得到重用的机会。”刘备继续说道。
    有了最高主帅的承诺,场地上再次发出一阵欢呼声。
    “回去之后跟你们身边的弟兄们都说说,让他们也多参加比试,只要练得多,总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刘备之前就听说了,这些参加比试的将士们都是不同部队里面出类拔萃的精英,在各自的小圈子里颇有威望,刚才他说了那么多话,也是希望这些人能够转述给袍泽们,让更多人听到。
    此时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也就不再给将士们打鸡血了,说了几句漂亮话结尾,就在众将士们的注视和欢呼声中离开,朝着自己的中军大帐走去。

第五十三章 太原王氏
    并州,太原。
    在夕阳的照映之下,一支北方而来的马车队伍缓缓进入了这座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为首的车夫似乎对城中道路非常熟悉,熟门熟路地绕开主道,沿着曲折的小路不断变幻方向。
    虽然车辆众多,但太原百姓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支总是风尘仆仆,却总能带来新鲜事物的商队,即使道路狭窄,行人与马车擦肩而过,他们也只是驻足片刻,然后重新忙着自己的事。
    车队最终进入了一座极为空旷的院落,绝大多数马车都在高大的库房门口停下,唯有居中的那辆马车脚步不停,径直进入了用砖墙隔开,与前院只有小门联通的后院。
    遮挡外人视线的精致竹帘被掀开,简雍和牵招二人轻巧地一跃而下,完全没有这个时代富商应有的雍容气度。
    “先生一路辛苦了,听说先生要来,王家特地派了重要人物等在这里,已经干坐了两个时辰,喝了四杯茶,更衣三次了。”一名候在堂下的中年男子见到二人,连忙快步迎了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简雍咧嘴一笑,“两个时辰去三趟茅厕,这兄弟肾不太好啊,等谈完了事,我给他开个药方补补。”
    “你还会医术?”牵招好奇地瞪着简雍,满脸的难以置信,他跟简雍刘备二人自幼相识,如今又共事了一段时间,却从没听说过简雍还有这本事。
    “我之前经常喝酒熬夜,肾虚得厉害,华佗先生就给开了个方子,我呢,也就顺便记下来了。”简雍又是咧嘴一笑,“俗话说得好,久病成医,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个人一边耍嘴皮子,一边整理了自己身上略有褶皱的衣着,把上下打理利索了,这才迈步前行,沿着青石铺就的走廊漫步前行,一路来到招待客人的小厅。
    小厅之内,一名三十余岁的年轻男子正背负双手,从容不迫地观赏着琳琅满目的精致摆设,虽然两个时辰很难熬,屋内的摆设也早已被看了好几遍,但那份从容不迫,雍容典雅的气度,却始终伴随着他。
    “来者可是宪和先生?”听到脚步声后,这名年轻男子转过身子,对简雍等人拱手行礼,脸上带着淡淡笑意问道。
    “我便是简雍,这位是牵招牵子经。”简雍回了一礼,向对方介绍起了自己的同伴。
    年轻男子稍稍一愣,对牵招上下打量几眼,这才开口问道:“原来是载师还乡,义退贼寇的牵子经,在下王泊字子舟,仰慕阁下久矣,今日得见,幸甚至哉。”
    当年牵招的老师乐隐入京求官,好容易才攀附上车骑将军何苗,在对方府上当了个长史,结果好景不长,赶上了十常侍之乱,何苗被吴匡等人斩了,乐隐也没能幸免,同样身首异处。
    在京师大乱,自身难保的情况下,牵招与同门史路等人冒着生命危险,趁夜收敛乐隐的尸体,又找来马车载其还乡,路上遇到山贼,史路等人四散逃窜,唯有牵招留在原地。
    山贼们准备砍开棺材取走铜钉,牵招势单力孤无法抵挡,只得垂泪恳求,结果山贼觉得他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便网开一面,放他带着马车离开,这件事传出之后,牵招的名声就被传开了。
    “那些不过是为人弟子的分内之事,哪里当得起如此称赞?”牵招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连远在并州腹地的人都听说过自己的事迹,冷峻的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笑容。
    王泊夸完牵招,再次将目光转向简雍,“我在并州经常听说先生的事迹,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正是说先生这种大才。”
    “王公子此行前来,难道只是为了说漂亮话的?”简雍随意地笑了笑,止住了王泊的称赞之语,径自坐上了主位,直截了当地说道:“我们还是说说正事吧。”
    王泊丝毫不恼,也跟着在客位坐下,这才正色说道:“那王某也不多客套了,我这次说动家主,邀请宪和先生莅临太原,所为之事,便是推动太原王氏乃至并州,依附于刘使君羽翼之下。”
    听到对方毫不遮掩的话语,牵招微微眯起了双眼,似乎是在沉思些什么。
    他自从被刘备任命为使匈奴中郎将,带着一众弟兄们远赴雁门开始,就开始用心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各方势力分布,除了雁门以及更北面的州郡外,南边的太原郡,以及并州中北部最为显赫的世家——太原王氏,自然也没有被他扔在一旁不去理睬。
    太原王氏的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姬晋,距离当今已有八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王氏子孙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并州声势最大的豪门。
    近几百年来,王氏最为出色的子弟当属秦国名将王翦、王贲父子,在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击败了最强大的敌人楚国,后来又南下百越,开疆拓土,战无不胜;王贲则是水淹大梁灭了魏国,又灭燕赵二国,最后与李信从燕国故土南下灭了齐国,结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
    凭借着先祖的赫赫声威,太原王氏香火茂盛,世代出产高官,这一代家主王隗坐镇太原不提,他的两个兄弟王懋、王允,都是了不得的人物,王懋曾任侍中、幽州刺史;王允就更了不得了,非但官居司徒,位列三公,还跟吕布一起诛杀了董卓。
    这种延绵近千年的世家豪门,按理说是不会主动投靠哪一路诸侯的,难道说,太原王氏出了什么事,让他们不得不寻求外部力量的援助了?
    “子舟这些话,是代表太原王氏说的?”简雍和牵招在雁门待了快一年时间,对并州的情况相当了解,据他所知,王家和其他大肆兼并土地人口的世家豪强一样,都是刘备口中的“既得利益者”,是最坚定的反刘反幽州人士。
    这个时候说出这种话,有蹊跷。
    王泊微微一笑,端起茶杯嘬饮两口,仔细回味之后才开口答道:“站在实力最强的一方,是太原王氏长盛不衰的秘诀;站在正义的一方,是我王泊的夙愿,这二者截然不同,却没什么冲突。”
    天冷了,注意饱暖啊。没错,是饱暖。

第五十四章 各有谋划
    “两位应该知道,前段时日,西凉军求赦免而不得,在李傕郭汜等人的率领下反攻长安,夺取朝政的事吧。”王泊不紧不慢地问道。
    作为天下有数的情报高手,简雍对于这些消息自然是信手拈来,当即点了点头,“当初诛杀逆贼董卓的两个人中,吕布吕奉先率领并州狼骑苦战逃脱,至今下落不明;王允王司徒在怒斥叛军,在得到不伤害皇上的承诺之后,从青琐门一跃而下,以身殉国。”
    “当初王子师谋杀董卓,为了把持朝政,短短一个月时间,就从王氏本家抽调了数十名年轻俊才到长安,并且加以重用,城破之后,这些王氏子弟无一幸免,惨死在西凉军的屠刀之下,太原王氏精锐尽丧,否则也轮不到在下这个中人之才冒头,坐在这里接待二位了。”王泊叹息着说道,满脸都是痛惜之情。
    简雍索性闭上双眼,脑中飞速算计起来。
    上一次押宝失败,给太原王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若是真如王泊所说,那就意味着王家的优秀年轻人全死光了,王隗年事已高,需要尽快攀附上一棵大树,来确保自己死后,王家不至于群龙无首,变得四分五裂,甚至落到被其他虎视眈眈的家族群起而攻之的结局。
    纵观天下,地盘与并州接壤的就那么几家,长安朝廷被西凉军把持,那帮兵汉对王家恨之入骨,也就是路途遥远,手伸不到太原,才没有发兵荡平王家,这是肯定没希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