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大表哥 >

第317章

北宋大表哥-第317章

小说: 北宋大表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枢密院和三司都是大宋中央核心机构,如果动了它们,几乎可以说要把整个官场都给推倒重构,而这已经不是官场地震了,而是重建整个大宋的统治机构,所以当审官院并入吏部的消息传出来时,整个官场都轰动了,官员们几乎全都在讨论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比外界的震动,处于权力核心的赵祯、吕夷简这对君臣却表现的十分淡定,甚至除了赵祯下达的圣旨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解释,也没有动其它的五部,吕夷简对这件事也是三缄其口,似乎并不怎么关注这件事。
  对于赵祯和吕夷简的反应,也让大宋的许多官员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李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李璋才能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结果一时间李璋府门前也是宾客云集,所有人都想从他这里打听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关门谢客,就说我这段时间病了,暂时不见外客!”李璋直接对府中的管家下令道。
  其实这次审官院并入到吏部之中,不仅仅是赵祯整顿吏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他们整个大宋官场的一次试探,主要是看看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不过无论官员们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场变革都会推行下去,区别只是变革力度的大小而已。
  不过李璋闭门谢客能挡得了别人,但却挡不住真正的朋友,比如这天有人前来拜访,李璋也只能将对方请了进来,而韩琦看到他时也是笑道:“李兄,我的来意你肯定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告诉我的?”
  韩琦是李璋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而且两人是少年相识,这些年也经常往来,所以肯定不能把他拒之门外,当然韩琦也十分体谅李璋,直接问有什么能告诉他的,如果不能他也不强求。
  “别人肯定没有,不过对韩兄你我还是可以说上几句,不过据我所说,韩兄你的官职最近恐怕要动一动了!”李璋当即笑着回答道,韩琦也是坚定的变革派之一,这也引起赵祯的注意,再加上韩琦本就是官场上后起之秀,所以韩琦这次也将得到重用。
  “哦?要我去哪里?”韩琦听到李璋的话也是眼睛一亮道,之前他参加了收复燕云的事,并且为之后稳定燕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他和刘平一起被调回京城,并且才刚刚担任右司谏,所以他也没想到自己的职位会再次变动。
  “枢密院。”李璋笑呵呵的开口道。
  其实之前韩琦在收复燕云立了大功,本来就应该得到重用,只不过大宋的官场按资排辈,上面的官员没有退下来,下面的官员自然也升不上去,所以只能暂时将他安置在右司谏的位置上,现在随着陈尧佐、王随等人被贬,位置自然空了出来,再加上赵祯需要提拔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为将来改革之用,所以韩琦自然是第一批的人选。
  “枢密院!”韩琦听到李璋的话也是露出狂喜的表情,以他现在职位,以及之前的政绩,去枢密院肯定不会一般的职位,当然枢密使肯定不用想了,但就算是副使,那也是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相当于成为大宋的相公之一,而这也是大宋官员最终极的梦想。
  “韩兄,你年纪轻轻就能进入政事堂,虽然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也要背负巨大的压力,另外陛下日后还会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处理,到时有你劳心劳力的时候!”李璋当下再次笑呵呵的道,顺便指明了韩琦这次去枢密院是担任枢密副使一职。
  韩琦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听到李璋的暗示当即也再兴奋的大笑一声,随后也向李璋道谢,虽然他升迁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李璋从中出力的话,也不可能升的这么快。


第六百六十一章 赵祯的布局
  韩琦来见李璋可不是问他自己的前程,而是想问一下赵祯到底是怎么想的,把审官院并入吏部又有什么打算?对于这些问题,李璋挑了一些能说的解释了一下,不能说的就暂时没告诉他,不过以韩琦的身份,以后迟早都会接触到这些。
  当韩琦得知赵祯已经下定决心,扫除国内积累的种种弊病后,也是高兴的差点蹦起来,这正是他之前上书的目的,现在总算是得到了赵祯的采纳,其实从李璋说他要被升迁到枢密院时,他也已经有所猜测了,毕竟陛下大力提拔自己这么年轻的官员,肯定是要有大动作了。
  送走了兴奋的韩琦后,李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陆续见了一些官场上的朋友,或多或少的泄露出一些赵祯的想法,虽然在这些人离开时,李璋一再叮嘱对方要保密,但正所谓人多嘴杂,有些消息还是慢慢的泄露了出去。
  回味斋二楼雅座,只见一群人正围在一起讨论,其中一个胖子神秘兮兮的道:“都听说了吗,朝廷要出手整顿吏治了!”
  “这有什么新鲜的,朝廷每隔几年都会叫嚣着整顿吏治,可每次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只见旁边一人却是有些不屑的道。
  “这次可不一样,我听说朝廷要重整六部,把六部重新架构起来,说不定连三省的权力都要恢复,如此一来,朝堂上可就要大变样了!”没等胖子开口,旁边的一个老者就抢先道,他也是消息灵通之人,这段时间也打听到不少的消息。
  “我也听说了,另外我还听说,以后官员的升迁需要考功,也就是看官员的政绩、品行等方面,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熬资历了!”这时再次有人开口道,结果他的话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惊呼,当下讨论也更加热闹了。
  雅坐背后的一个封闭的雅间里,李璋和赵祯听到外面那些人的讨论,当下也不由得相视而笑,之前李璋放出那些消息也是故意的,同样也是想借那些消息来试探一下朝野的反应,现在看来十分成功,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到处都是在讨论着整顿吏治的事。
  “表哥,现在一切进展顺利,朝野的反应也尽在咱们的掌握之中,是不是应该加快一下脚步了?”赵祯挟起几片烤鸭在酱中蘸了一下,随后用面饼包住咬了一口问道。
  “陛下不要太心急了,范仲淹不是还在路上吗,等他回到京城接管吏部的事,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整顿吏治了。”李璋笑着开口道。
  之前因为张皇后去世,朝中不少人都建议重新立后,其中范仲淹就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他多次上书请求赵祯重新立后,为此还与宰相吕夷简吵了一架,这让赵祯也大为恼火,直接将他贬到苏州。
  不过人才就是人才,到地方也不会被埋没,范仲淹在苏州大兴水利,做出了不小的政绩,其实赵祯也早就知道范仲淹是个人才,只是范仲淹的性子太烈,所以才被赵祯下放到地方历练,现在也是时候启用他了。
  “范仲淹此人有才,去了苏州短短数年,就将苏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当初他在京城时,就以刚正廉明而著称,只是此人似乎并没有吏治的经验,现在让他担任如此大任真的可行吗?”赵祯这时忽然有些不太确定的向李璋问道。
  范仲淹虽然是赵祯看重的人,毕竟当初刘娥垂帘听政时,朝堂上所有大臣都不敢为赵祯出声,可偏偏只有当时还只是个小小秘阁校理的范仲淹仗义执言,请求刘娥还政于赵祯,当然最后也免不了被贬的命运,但却让当年的赵祯就已经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
  “陛下放心吧,其实整顿吏治的人选并不仅仅只看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此人的决心,要知道所谓整顿吏治,其实就是个得罪人的活,非大毅力者不能担当,而范仲淹此人一心为公,正是最佳的人选,除了他之外,我也实在想不出第二个人了!”李璋十分肯定的道。
  听到李璋这么推崇范仲淹,赵祯也放心了几分,当下缓缓的点头道:“难怪表哥你推荐范仲淹时,连吕相也会赞同,毕竟当初范仲淹可是把吕相驳得哑口无言,如果不是范仲淹真的能担当此任,恐怕吕相也不会同意!”
  李璋听到赵祯的话也不由得暗自一笑,吕夷简同意范仲淹回京主持整顿吏治的事,恐怕也没安什么好心,毕竟整顿吏治这种事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万劫不复,如果范仲淹真的栽在这件事上,恐怕吕夷简高兴还来不及。
  当然了,赵祯召范仲淹回京的用心也并不单纯,现在王曾病重,朝中没有了牵制吕夷简的人,使得吕夷简最近又有些膨胀,而范仲淹当初正是因为骂了吕夷简才被贬官,所以范仲淹回京后,也能达到牵制吕夷简的目的。
  对于赵祯和吕夷简的心思,李璋虽然早就看透,但却从不说破,其实赵祯和吕夷简恐怕也对对方的打算心知肚明,但双方却都在装糊涂,如果李璋挑明,反而会让两人尴尬,所以李璋也把“难得糊涂”四个大字顶在头顶,同时也避免自己被卷进去。
  “范仲淹整顿吏治,韩琦与富弼则进枢密院,杜衍去了尚书省,欧阳修则去了三司,除了韩琦外,这些人的官职都不是很高,但却都是勇于革新的臣子,等他们再历练几年,也就能独当一面,到时朕也不用担心无人可用的局面了!”赵祯这时再次感叹道,随着王曾的重病,当年的老臣也越来越少,他也不得不开始培养自己的心腹大臣了。
  “陛下正值壮年,有的时候解决国内的种种弊病,就像吕相说的那样,万不可操之过急,现在整顿吏治就相当于磨斧子,等到斧子锋利了,砍柴时才能事半功倍!”李璋这时也郑重的道,他和吕夷简最担心的就是赵祯心急,所以他也不忘时刻给赵祯提醒。


第六百六十二章 范仲淹(上)
  天气炎热,李璋除了前段时间陪着赵祯出了趟门外,其它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家里陪着妻子,当然是家里和妙元那里两头跑,两人的关系现在几乎半公开了,毕竟孩子都有了,赵祯也知道了,哪怕再怎么封锁消息,也有一些流言传出,当然知道归知道,但谁也不敢公开讨论这件事,毕竟这件事牵扯到几个人实在太恐怖了。
  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说来也怪,当人烦躁之时,知了的叫声听起来也是杂乱不堪,甚至更让人躁上加躁,但是当人悠闲之时,这知了声却像是催眠的魔音一般,每到夏日就催的人昏昏欲睡。
  李璋本来想哄安然入睡,自从儿子出生后,青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而且燕娘也怀孕了,所以只要李璋在家,安然就由他照顾,只是这丫头精力旺盛,十分不喜欢睡午觉,结果今天中午李璋本想哄着她睡觉,却没想到哄着哄着,他自己反而先睡着了。
  等到李璋一觉醒来,却发现安然趴在自己的胸口也睡着了,手里还抓着自己给他做的绒毛熊,绒毛熊与后世的泰迪熊一模一样,只是外面用的是皮毛,里面塞的是棉花。
  看着胸口睡的很沉的女儿,李璋也不敢动一下,生怕把这个活泼的小家伙吵醒了,而且夏天本来懒得动,特别是刚睡醒的时候,所以他索性就躺在躺椅上轻轻的摇晃起来。
  这里是李璋家的水室,所谓水室,一般都是建在流动的河流旁边,以水车提起河水,然后倒在屋顶上,而水流从屋顶流过,也带走了夏日的酷暑,李璋家中有一条从汴河引来的小河,刚好可以建造水室,甚至宫里也有类似的宫殿,名叫含凉殿,就是皇帝专门避暑的地方。
  水室内的温度适中,不冷也不热,但这里毕竟温度比较大,所以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呆的久也不太好,李璋伸手拿过旁边的一条毯子给女儿盖上,然后仰着头看着屋顶想事情。
  审官院并入吏部造成的影响依然在发酵之中,再加上李璋故意泄露出的一些消息,更吸引了朝野所有人的目光,现在所有人都在猜测赵祯要做什么?是不是真的准备对整个官场下手,毕竟如果恢复六部的架构,那整个大宋的官场几乎要推倒重来。
  不过李璋却知道,外面的人很快就会有答案了,因为就在昨天中午,范仲淹终于从苏州回到了京城,以他的性子,估计今天就会走马上任,范仲淹的职位不高也不低,官拜吏部侍郎,算是尚书的副手,但却主管着整顿官场的重任。
  换句话说,范仲淹将是赵祯手中的一把利刃,帮他对官场来一场大手术,摘除掉官场上的毒瘤与病灶,从而使大宋的行政机构恢复健康。
  想到范仲淹,李璋也不由得暗自说了声“抱歉”,本来这场变革带来的光芒应该属于范仲淹的,虽然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很快失败了,但却让他的人格光辉更加伟大,只不过在李璋的影响下,这场变革却提前到来,属于范仲淹的光辉没有了,当然范仲淹依然可以成为一代名臣,但恐怕无法像原来的历史上那么具有传奇性。
  不过相比个人的得失,李璋更看重的还是这场改革对大宋的影响,毕竟原来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做出的改变实在太小了,仅仅只是对一些表层进行了一些改革,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相比之下,李璋和赵祯对大宋现状认识的更加清楚,也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
  当然了,就算是庆历新政仅仅只是触动了一些人的表面利益,依然被许多人强烈抵制,最后仅仅坚持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范仲淹与韩琦这些参与新政的人也大都被贬,有些人更是终生都没有再踏入朝堂半步。
  而庆历新政的教训也在提醒李璋,他们将来遇到的阻力可能远超想像,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成熟而庞大的帝国,想要将这个帝国的旧秩序瓦解,几乎是要与整个帝国为敌,哪怕有赵祯的支持,这件事依然困难重重。
  不过就算再怎么困难,李璋他们也已经没有退缩的机会了,从他们迈出第一步时开始,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而且虽然困难很多,但他们也并非全无把握。
  比如随着大宋的几场大胜,不但扫平了外部的威胁,而且也让整个宋军焕然一新,军队中的问题虽然还有不少,但最主要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且随着武学学员源源不断的进入军中,军队也在一天天的改变着,可以说现在大宋后势之盛,已经超过了当年立国之初的宋军。
  而赵祯更是在对外的战争中树立起巨大的威望,光凭战功而论,赵祯就已经不弱于赵匡胤兄弟,甚至因为打败了辽国,声望更在赵匡胤兄弟二人之上,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几乎都把赵祯当做是大宋的中兴之主,甚至有人拿赵祯与建立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相比。
  正是因为赵祯拥有着如此大的声望,再加上军队的中心拥护,所以赵祯才敢这么下定决心革除国内的种种弊病,更何况现在还有范仲淹、宋祁、韩琦等大臣的支持,所以赵祯和李璋他们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后盾。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长出了口气,现在万事俱备,范仲淹这个东风也来了,也许他明天上任之时,就是大宋掀起这场变革之日,只是说起范仲淹,李璋以前倒是远远的见过几面,也并没有深交,主要是没有机会,也不知道他这次回京会从哪里开始下手?
  就在这时,忽然只听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只见一个侍女快步走了进来,看了一眼睡着的安然这才低声道:“启禀老爷,外面有客人来访!”
  “我不是说了不见外客吗?”李璋当下有些不悦的道,最后为了应付外面来打听消息的人,他也一直在装病,对外来的客人一向是拒而不见,当然像韩琦这种朋友是例外,但如此是这些朋友来,侍女肯定会直接报上名字。
  “启禀老爷,前院的知客也是对来人这么说的,但这次来的人却是个倔脾气,说非见老爷不可,而且他还自报家门,说他是新上任的吏部侍郎,老爷您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