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再世权臣 >

第212章

再世权臣-第212章

小说: 再世权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脱火台从大同军镇连夜退兵?撤退得极为匆忙,连劫掠的物资都丢了一路。”龙泉有些吃惊地从密报上抬起眼,“难道又是诱敌战术?”
  苏晏与他同坐在野地篝火旁,接过密报反复看那短短的两句话,思索后道:“也许是鞑靼内部出了问题,脱火台不得不赶回去灭火。”
  具体敌情暂且不得而知,但龙泉对苏晏的推测颇为认同,颔首道:“无论如何,鞑靼出问题对我们是好事,越大越好。”
  苏晏想起今年正月初二时,景隆帝留他在乾清宫的东暖阁用晚膳,说起原大同总兵与副总兵阵亡之事。
  当时他凭借着一鳞半爪的历史知识,言之凿凿说“瓦剌和鞑靼联手不起来”。皇帝问他原因,他不敢说真话,就吹法螺道“皇爷英明神武,必不会坐视瓦剌与鞑靼联盟,轻易便可在二者之间搅风弄雨”。
  景隆帝心情大好,与他共同谋划了“驱虎吞狼”之计:
  “既然黑朵萨满能用瓦剌王子的死来给大铭扣黑锅,那么大铭自然也可以用兀哈浪的死,把这口锅反扣回瓦剌头上。”
  如此双方联盟必然破裂,鞑靼与瓦剌重新陷入战火纷争,大铭才好渔利。
  皇帝还正式提到了大铭军中一个神秘组织——夜不收。
  在苏晏看来,这就是集境外谍报、侦察、突袭、斩首行动于一身的,古代版的特种部队。
  也正是因为这次谈话,让苏晏生出了留严城雪一命的念头,于是使一招李代桃僵将他送入夜不收,去北漠以毒攻毒。
  ——不知脱火台的这次突然退兵,是否因为“驱虎吞狼”之计奏了效?
  苏晏恍惚又想起,说那番话时皇帝注视他的目光、嘴角清浅笑意。还有那时明明想他留宿,把西暖阁的地龙都烧好了,但因他眼神中的忧虑与拒绝之意,最后没有任何强制举动,甚至没有吐露出一丝令人为难的挽留之词,极有风度地让他离开了皇宫。
  现在回头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攻心之计?
  耐心织网,徐徐图之,一步步逼得自己破了之前立下的决心,最后无路可逃地,说出“臣请自荐枕席”这种羞耻至极的话。
  总感觉被套路了。
  可是……
  散落的衣袍半掩着红玉箫,印尾的梅花络子随着醉翁椅的扶手摇晃……苏晏用一只手掌捂住了眉眼,发出一声轻微而滚烫的叹息。
  “……苏大人?大人?”
  唤声把他从迷乱的心潮中惊醒,苏晏兀地放下手,看见龙泉正探过身来看他,神情有点紧张:“苏大人可是身体不适?有没有感觉发热?”
  苏晏抹了把脸,果然热得很,想必脸皮也红了,尴尬地向后挪了挪:“没有没有,大概是离火堆太近了,烤的。”
  龙泉仔细看过他的气色,觉得不像是风寒,便也松了口气,说:“既然大同安全了,那就按原定的路线回京,大人觉得如何?”
  苏晏点头道:“路线由龙指挥使来定就好。”
  前后两次护送任务下来,龙泉对这位圣眷浓厚的御史大人很是满意——待人态度温和客气、明事理、好商量,一点宠臣的跋扈劲儿都没有,还是个勤奋爱民的实干派。使得他原本离京时心里的一股不满之意,都消弭无踪了。
  唯独有些奇怪,去年在陕西,苏晏身边那个亦步亦趋的忠心侍卫,而今如何不见了踪影?有次无意间问起,苏晏的眼神瞬间黯然,面上却还笑着说“缘来缘散,想是另谋高就去了”,使得龙泉怀疑自己说错了话,从此不再提起。
  “夜深了,大人歇息吧,明日天亮继续启程。”
  苏晏起身走向车厢。久坐的腿有点血脉不通的刺痛,他趔趄一下,扶住了身旁的树干。枯枝震颤几下,残留的秋叶飘下来,落在他斗篷的肩头处。
  龙泉下意识地从后方伸手,想掸去落叶,又觉得有点唐突,便收回了手。
  苏晏拈起那枚落叶在指间捻弄,发了一小会儿呆,然后拿着叶片进入车厢。
  龙泉望着他的背影,脑中依稀掠过一抹感念:这人看似好相处,实际上没几个人能真正走进他心里去。至少自己这一路看下来,没有。
  ——也许那个叫荆红追的侍卫曾经走进去,但又离开,造成的罅隙与空洞至今无法填满。
  ——直到多年以后,看着权倾朝野的苏相站在城楼上等待日出的背影,龙泉依然觉得,对方仍是那个从肩头拈起落叶的少年。
  …
  景隆朝甲午年十月底,时任大理寺右少卿、陕西巡抚御史的苏晏回京述职。
  他在陕西监察期间,革除旧弊,推行新政,顶着重重阻力辟草场、开官牧,整治贪官骄戚,安顿马户流民,使得陕西境内匪患大减、民心思定。
  他所改革的新马政在全国各地推行数年后,所产精良战马足以配备大铭新增的五十万骑兵,极大地提高了国力战力。
  他所提倡的地方政府机关班子管理模式,包括“一岗双责”“量化考核”“末位淘汰”等制度,均得到皇帝的支持,被朝廷采为律例,并由都察院与吏部考功司共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官员勤政廉洁的监督力度,使得大铭官场在一长段时间内呈现出吏治相对清明的局面。
  他所写的《劾卫氏十二罪疏》,与更早之前击登闻鼓、揭发冯党罪状的十二陈,随着邸报流传天下,奠定了他“贞臣清流”的民心根基。即使在后世,这两份劾疏虽未达到铭武宗《祭先妣文》的文学高度,也因其在当时积极的政治意义,而为文史研究者所称道。
  但在甲午年十月的此时此刻,苏晏只不过是一个年方十八岁、在朝堂崭露头角的青年官员,坐在长途跋涉后终于抵京的马车内,归心似箭。
  站在几乎认不出门脸的苏府门口,苏晏有些发怔。
  这……这是我家?卧槽,这么大的门!这么高大上的装饰!一看就是高官显贵的豪宅……会不会违规?
  随行的两个小厮也傻眼了。小京拧了一把自己大腿,痛醒确定:“大人,真的是苏府!”
  小北有点担忧地皱眉:“这可得花费不少钱。谁这么自作主张,万一是欠着账等大人回来付,大人后半辈子喝西北风都还不起。”
  苏晏好气又好笑地看他一眼:“大人我好歹也是当朝四品,不至于落魄成这样吧?”
  当朝四品的小管家反问:“如此一番翻修扩建,两千两银子至少,大人拿出来瞧瞧?”
  苏大人心虚地摸了摸荷包。
  沈柒的来信中,曾一笔带过地说帮他修了修宅院,但没想到,修成了这般档次。
  估计钱也是沈同知掏的,看来这家伙在北镇抚司十年,灰色收入不少啊。苏御史五味杂陈地想,得劝七郎收敛些,不然日后整顿非法所得,迟早整到他头上。
  ——等等,该不会是沈柒趁他外派,偷偷把“三百金”卖了得来的钱吧?!
  苏晏一惊之下,提起袍摆就跑进了大门。两个小厮吓一跳,也追着他进去。
  两套宅院打通成为一主一副的格局,原本的苏府小宅变成了带水系的后花园,隔壁的大宅变成了门面七间、到底五排的主院。
  苏晏拐来拐去好一会儿才找到新的主人房,推门进去步入内间寝室,见用惯的拔步床和书桌还在,又添了许多上好的新家具。他没管那些,一头钻进床底去找那口储物用的大木箱子。
  大木箱子还在,锁也锁得好好的,似乎是原封不动从旧宅搬过来的。
  苏晏拿随身带的钥匙开锁,打开箱盖,看见了长剑“誓约”和自己储存的其他物件,长长地吁了口气,嘀咕道:“不错,还知道尊重个人隐私。”
  他将木箱重新锁好,推回床底,走出房门。
  小北、小京站在门外等。尽管苏晏没有这个要求,但他们仍坚持恪守“小厮未得传唤不能进主人房”的规矩。
  苏晏心情好,翘着嘴角问:“我兄弟呢,有没有看见他?”
  小京挠头:兄弟……在福州,苏老太爷和太夫人那里?不对啊,记得咱大人是家中独子。
  小北了然地抬了抬半边眉毛:“说沈大人?没看见。我也以为他会在家里等着给大人接风洗尘,毕竟他消息比谁都灵通,想是早就知道大人回京了。”
  苏晏也不计较这点小事,说:“大概公务缠身,抽不出空吧。等他忙完就会过来了。”
  小京说:“对了大人,刚才你跑得快,没看见前院站着十几二十个婢女、仆役,就等着拜见主人呢。”
  估计也是沈柒一并送来的,按他这位好兄弟的性子,应该都已经调教好了。
  下人第一次见主人,要行叩拜大礼。苏晏挥挥手道:“不用拜了,都交给你俩打理,给分个工,立个规矩。以后小北就是苏府大管事,小京是二管事。就这样。”
  十四岁的管事!说出去羡煞人!莫说小京心花怒放,就连老成持重的小北也忍不住笑起来,说道:“大人这也太随意了罢?聘一个经验丰富、能打理府中诸多事务的中年管事,也要不了多少钱。”
  苏晏不以为然道:“我觉得你俩挺好,不必再来个新管事,还得从头磨合和建立信任。哪个下人欺负你俩年纪小,告诉我,我扣他们月例银子。”
  小北和小京这才确定,大人要升他们为管事并非说笑。小京欢呼一声,竟大胆抱住了自家大人的腰。小北气小京没大没小,呵斥着拉拽他。
  苏晏笑着把两个少年都搂过来,一人弹了个脑崩儿:“好好替老爷我打理这个家,快点长大。”
  知道自家大人喜洁,小京很机灵地吩咐仆役去烧水。苏晏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把一路的风尘与疲劳都洗净了。
  看看时候还早,估计朝会未散,苏晏打算先去外廷的端本宫去看望太子,等皇爷忙完了下令召见,正好去养心殿复命。
  他怀里揣着东宫腰牌,畅通无阻地进了东华门,来到端本宫外,却不见了原本三步一岗的东宫侍卫,连进出的內侍宫女也少了。
  苏晏心生疑惑,走近宫门,对仅剩的两名值守侍卫道:“大理寺右少卿苏晏叩见太子殿下,烦请通传。”
  侍卫愣了一下:“苏大人……要见小爷?”
  “是啊。”苏晏见他面露古怪之色,越发觉得不对劲,“怎么,小爷又发脾气了,不想见我?”
  侍卫思索后,问:“苏大人莫非是离京好一阵子了,刚回来?”
  “是啊。”苏晏答,眉头微微皱起,“出什么事了?”
  侍卫道:“小爷奉旨去陪都了,七月走的。苏大人若要见他,得向皇爷请旨。”
  一瞬间,苏晏脑中嗡嗡直响,眼前像有许多流光掠影,并着“南京”“皇陵”“国本”“十八岁”等等支离破碎的字眼,从古老泛黄的史册里飞出来,冲击得他晃了几晃,忙扶住了旁边的朱红宫墙。
  他有些心惊肉跳,却也说不清具体惊恍什么,只拼命回忆着越发模糊的前世记忆,脸色变得苍白难看。
  侍卫见状吓一跳:“大人还好?”
  苏晏深吸口气,稳定心神,问:“我能进殿去看看吗?”
  侍卫正要摇头拒绝,宫门里走出来个曾在太子身边服侍的內侍,看见苏晏后一怔,当即叫起来:“苏大人可回来了!小爷给您留了话呢,让您进殿来看。”


第265章 不见就不见哼
  太子“留的话”,真就只是一段大白话,写在又厚又韧的纸页上,封在信封里。
  苏晏拆了封皮仔细看:
  “清河,小爷去南京主持祭陵大典了。
  “冬至本是四大祭之一,今年国遇大事、京城不宁,更当祭祀孝陵以消灾异。代天子谒陵祀事,这不仅是父皇的旨意,更是小爷身为储君的责任。
  “直到出发前,你也没回来。行行重行行,想当面与你道别,两次都未能如愿。
  “我想了想,与其在信中告诉你,让你遥生无谓的牵挂,不如不说。也许等你回京时,小爷能早一步回来,在城门外截住你的马车。
  “到时你不要紧着复命,我也不紧着回宫,且做几日普通人家子弟,同去郊县游玩散心如何。”
  ……好。苏晏默默应了声,心弦松了大半,将纸页重新折好装入信封,收进怀中。
  他问那名內侍:“小爷可还交代了其他什么事?”
  內侍思索后摇头:“没有了。”忽然又道,“对了,既然苏大人回来,那剩下的信应是不用再寄往陕西,奴婢这就去取来给大人。”
  “剩下的信?”
  “是啊,都是小爷在七月离京之前写的,吩咐每隔两日就寄出一封。说是担心路上颠簸、到了南京祀事繁杂,耽误了写信。”內侍从柜中抱出一个木匣,里面厚厚一叠未寄的信件,一并交给了苏晏。
  苏晏抱着木匣,眼前不自觉地浮现出小鬼连夜赶着写信、掰着指头计算件数的模样,胸膛内热意潆洄。
  他对內侍道:“我可否在殿内独自坐会儿,把这些信件看完?”
  內侍连连道“大人请自便”,沏茶上完果点后,退出殿去。
  苏晏就在自己曾经睡过的那张紫檀藤心罗汉榻上,脱靴盘腿而坐。
  隔着炕桌,对面的藤编榻面微微凹陷下去,仿佛时时有人坐在那里,与他据案打叶子牌、下西洋棋、天南海北一通胡侃。
  苏晏微笑着拆着一封封信,看着抬头的许多个“清河”,轻声回应:“嗳,小爷。”
  …
  奉天门朝会,景隆帝端坐在御案后的龙椅上,一身赭黄色云肩通袖龙澜圆领袍,腰背挺拔,坐姿雅正,双手循礼按于膝头,连冠帽上累丝金龙的细须都不曾乱晃一下。
  场中朝臣们奏事的声音在他耳边来来去去,仿佛远隔沙洲的潮水,朦胧而喧嚣。
  “……瓦剌汗王虎阔力薨于哈斯塔城……瓦剌大王子昆勒,杀鞑靼太师脱火台之子兀哈浪……兴复仇之兵袭击鞑靼王庭,长驱直入,一路屠灭三个鞑靼从属部落……后因脱火台回师救驾,昆勒撤兵……双方各有伤亡……”
  “此役,鞑靼对外号称‘大败瓦剌骑兵,太师脱火台勇猛之名再次传遍北漠,敌酋难撄其锋,仓皇而逃’……但据我军北漠谍报称,鞑靼王庭虽稳固,此役兵力损失却远甚瓦剌,牛马等物资被掠无数。昆勒所率骑兵倏忽来去,并未与脱火台大军正面交战……”
  “……河南贼匪兵分两路,西路由廖疯子率领,渡河经略卫辉府,遭于侍郎麾下兵马伏击,退往南阳一带……东路军首领王武、王辰兄弟,于亳州、徐州一带流窜,行踪飘忽……恐或北上山东,或东取南京……虽不成气候,亦不可不防……”
  “……黄河下游归德一带决口,淹没大片民舍农田,地方官无力堵塞决口,怀抱神像跳河以求平息水灾……”
  景隆帝忽然起身,手按御案边沿,如华表直立于玉阶之上。
  正在奏事的工部官员一惊,将吐的字眼倒灌回喉咙中,打了个响亮的逆嗝,忙跪地请罪。
  景隆帝没有看他,也没看文武百官,将目光遥遥越过午门城楼。日光照得他轮廓煌煌有如日晕,场中众臣无人能看清他此刻的神情。
  一片寂静中,皇帝开了口,语声平和:“诸卿所奏之事,均由通政使司汇总,交由内阁商议。退朝。”
  在御座后方随侍的蓝喜当即上前,虚虚托住了皇帝的手肘。
  咫尺之间,也只有他能看见,皇帝攥着御案边沿的手,指节凸出、指尖发白,仿佛使了极大的力气。
  蓝喜心头凛然,却不敢做声,低头保持着搀扶的姿势。
  短短数息后,皇帝慢慢松开手指,不受他搀扶,步履平稳地离开御座,向后进入奉天殿。
  一群內侍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皇帝穿过大殿进入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