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军阀-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不,我只要请中校引荐一下中国陆军总长段祺瑞将军,他也是柏林军事学院毕业的前辈,中国著名的亲德分子,若是由您引荐想必是他是不会拒绝的。”
“施坦因伯格中尉倒是好算计啊。”大块头能当上武官,政治上也绝对不会迟钝的。“迂回进入贵**界,那我为什么要推荐你呢?”大块头差一点就直白的问了出来,你能给我多少好处。
“长官应该知道中国的军界日本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德意志帝国。”戴季良笑了笑。“若是能多一个德国培训的军官,是不是情况会好一些呢?”戴季良有些高深莫测。“摩洛哥问题可让欧洲处在一触即发的状态,德国虽然强大,但是少一个对手,多一个能牵着英日同盟精力的中国,不也是一件好事嘛?”
“中国有句话叫大言不惭,区区还没有融入军官团核心的军人,能影响袁政府的外交?”曼海因不是一个听两句好话就昏头昏脑的人物,他和青岛的总督同时肩负着发挥帝国在中国影响力的重任,区区两句话不足以说服他。
“不试试怎么会知道呢?难道长官想眼睁睁的看着毛瑟、克虏伯、伏尔铿的生意一个个的都落到日本人的手里嘛?”戴季良微笑着,然而随着这一个个的名词的报出,曼海因的脸却变得凝重起来。
“中尉,希望你能记得今天说的话。”大块头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那么,今天是不是应该由你来请客。”
“乐意为您效劳。”戴季良矜持的答应着,希望之门已经打开,接下来的进展就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
6。段祺瑞
陆军部位于铁狮子胡同3号,坐北朝南。原来是顺治第五子恭亲王常颖的府第,清末时为其后裔镇国公承熙府邸,人称承公府。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原兵部、练兵处、太仆寺合并为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以慈禧修建颐和园之海军经费余款在承公府的原址上兴建了现在的为陆军部。而作为唐内阁和之后连任七届内阁的陆军总长,段祺瑞就在此地办公。
“武官阁下,欢迎您的光临啊。”1889年春,段祺瑞曾以官费生的身份进入柏林军校。在用一年半时间系统学习理论课程后,段祺瑞又奉派进入克虏伯炮厂学习半年,克虏伯炮厂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兵工厂,他在这里耳濡目染,有了实践的机会,让他获益匪浅,不过也由此无可救药的养成了德军天下第一的盲目崇拜,因此对于德国武官的到来他虽然感到意外但还是十万分的表示欢迎。
“部长阁下,贵国有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大块头中文也说得不错,不过作为洋人说话还是比较直接的。“我这次是为阁下介绍一位人才的。”
“人才?”段祺瑞看了看站在曼海因身后的戴季良,点点头。“武官阁下,请进屋再谈。”回到堂中,宾主落座,看着坐在曼海因下手毕恭毕敬的戴季良,段祺瑞不动声色的问着大块头。“武官阁下,所谓人才?莫不是您身边的这位老哥吧。”
“部长阁下的确是思维敏捷。”谁说洋人不知道吹捧的,段祺瑞还就吃这一套,看着脸上神采飞扬的段某人,曼海因向他介绍着。“这位是贵国的精英,也曾在帝国柏林军事学院就读,帝国政府曾授予他中尉军衔,我皇威廉二世陛下亲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戴季良戴中尉。
“见过学长。”听到这,戴季良一个立正,向段祺瑞行了一个德式的军礼。
“柏林军事学院?”不能不说戴季良刚才的称谓和曼海因的话让段祺瑞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壮志。“不错,不知道后生是哪里的人啊。”这一恍惚,开口时的称呼就不同了。
“总长抬爱,以后还是叫晚生志翔吧。”戴季良马上顺杆爬,把自己放到了段祺瑞后辈子侄的份上。“晚生是苏北高邮人。”
“那和天长也就一湖之隔嘛,我们还算是个半个老乡。”段祺瑞这话不啻是为戴季良打开了一道门,要知道中国是讲究关系的,什么同乡、同窗、一同扛过枪、一同嫖过娼,反正只要搭上这若干“同”之一,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芝翁说得对。晚辈的姐姐就是嫁的安徽人,姐夫还是安徽老父母朱家宝大人的幕友呢。”戴季良也算卑躬屈膝到了极点,这已经是**裸的攀附了。
“哦?”朱家宝和袁世凯的关系也属极其密切的,戴季良这么一说也是在表明自己和北洋的关系。段祺瑞又一次点了点头,话要点到而止,再说德国武官还坐在那里,自然不是叙乡谊、年谊的时候,再加上段祺瑞又有考究戴季良的意思,于是他发问道。“志翔是从欧洲刚回来吧,,欧洲有什么新动态。”
“那就述志翔放肆了。”接下来戴季良开始用论文答辩的形式开始了他的德文演说。“欧洲现在形式是一触即发,首先是英德在海军方面的矛盾,陛下的雄心是圣乔治所不能忍受的。另外法兰西和德意志之间的宿愿、在摩洛哥问题上的敌对也是导火线之一。至于俄国,由于双头鹰向东伸出的头颅被日本斩了下来,所以向西是沙皇唯一的选择。”
如果说一开始戴季良只不过是泛泛之谈,那么接下来他的话就触目惊心了。“以上种种就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必有一战的原因,但是由于双方的制约,战争绝不会首先由两大阵营挑起,必然有一个巴尔干蠢货挑起一场欧洲大战,这个论点在欧洲已经是尽人皆知了。原因也很简单,巴尔干是俄国、英国、奥匈利益的纠缠点一有风吹草动就势必将周边大国牵涉进去。”
戴季良的话在后来者眼里也属是平常,但是听在这两人耳里就不同了。“万一大战爆发,德国势必处在一个被包围的境地中,若不能以最快速度打垮法国,一旦俄国压路机发动,这就不仅仅是令帝国统帅部担心的两线作战了,势必会产生三线、四线等多处战线,要知道面对顽强的塞尔维亚人和复杂的山地地形,仅凭奥匈帝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能不能得手还是问题,何况奥匈还要面对俄国和意大利的两面夹击。”
“慢!”曼海因两眼一立。“中尉,你刚才在说什么?意大利?”曼海因本来是听到好好的,戴季良的很多论点他都是赞同的,尤其是速决战和关于奥匈战力的问题,但是听到关于意大利这方面他不禁跳了出来。虽然德国人也对意大利人的立场有所怀疑,但戴季良这样言之凿凿还是让他感到非同寻常的意外,于是他不禁质问道。“难道中尉不知道意大利是同盟国之一嘛?”
“意大利是同盟国之一。”戴季良点点头,表示认可曼海因的质疑。“不过我在归国的路上听到一个传闻,你知道我是坐的土伦至东京的航线,船上除了法国佬就是意大利人。”戴季良解释着。“有一次,我灌醉了一个法国殖民地的官员,”戴季良信口开河着。“他指着我大骂,说德国人长久不了了,意大利和法兰西有一份密约,一旦开战,意大利将会掉转枪口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打击德意志的软腹。长官,请您保持仪态。”
原来曼海因站起来准备扑上来抓扯戴季良的脖颈却被戴季良挡住了。“你这是在胡说。”大块头两眼发红,这一举动让段祺瑞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胡说也罢,道听途说也罢,这个只不过是我个人的意见,长官可以去求证,但是不要忘了德意志军人的荣誉。”戴季良尽情的发挥着,一顿训斥之后,曼海因反而安稳了下来。
“不错,是我的失态。”大块头道了声欠,便稳稳的坐了回去。“那么,中尉,你有什么还要继续的嘛?”
“当然,”戴季良暗暗的叹了口气,他已经变相提醒对方了,至于结果怎么样,是他所不能决定的。“刚才我是从模糊不清的消息中得知意大利会掉转枪口,那么我现在就分析一下现实中意大利有没有可能掉转枪口。”戴季良侃侃而谈,先说了意大利和奥匈的宿怨、又分析了意大利在巴尔干和奥匈利益的冲突,从假设意大利参战之后的战局变化,到欧洲现在的武器发展,整整一个上午陆军部的会客厅就成了戴季良个人秀的展示场。“最后,我要说一点,虽然德国在重型火炮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中近程支援的速射炮上,法兰西75mm小姐每分钟30发已经彻底压倒了德国的77mm速射炮,所以我国应该想办法进口一部分法国速射炮已备仿制。”
“中尉,你这不会也是听那位喝醉了的法国殖民地官员说的吧。”曼海因冷冷的发问着,这个该死的黄皮猴子,身上的秘密实在太多了,连帝**事情报局都不清楚的东西,他却清楚的很,看来有必要查一查了。
“长官,这个该是谍报部门关心的事,我这边是听到一些东西,但是作为证据还不够。”戴季良非常西化的耸耸肩。“我只是就事论事,为我国的陆军总长做些建议罢了。”
“志翔啊,”段祺瑞插话了。“德国还是对中国很友好的,所以你知道的不妨都告诉武官阁下吧。”
“是,芝翁,等一下,我会将知道的情报转交曼海因中校的。”戴季良无所谓的点点头,反正到时候杜撰一些只言碎语反正查无可查,让德国人去抓瞎吧。
“武官阁下,时候不早了,谢谢你给大总统送来一个顶尖的人才啊,这样,一起用个便餐吧。”对于洋人自然不能用端茶送客的官场一套,于是段祺瑞发出邀请。
“算了,你们中国人的饭菜我可吃不惯,还是回去吃我的巴伐利亚酱猪肘吧。”不愧是能外放做武官的,此刻曼海因已经彻底的冷静下来,他站了起来先是对着段祺瑞笑了笑婉拒了会餐的建议,随即看了看戴季良。“中尉,祝你前途似锦,不过不要忘了咱们的约定。”
这一语双关的话,戴季良自然听得懂,他回之以军礼。“武官先生放心,军人从来不应该撒谎的。”
“既然德国人不陪我吃饭,志翔啊,要不你陪我吃一顿便饭。”看着曼海因远去的背影再瞅了瞅英气勃勃的戴季良,段祺瑞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不由得产生了爱才之心。
“总长相邀,志翔敢不从命。”戴季良并没有喜形于色,只是坚定的点点头,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之后的路还很漫长呢。
………………………………
7。袁世凯
袁世凯这个人后世对他的评价贬多褒少,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镇压过孙文一系所谓的革命力量以及临了丧心病狂的自立为帝。至于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其实更是一个屎盆子。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对于日本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二十一条要求,其实已尽最大之努力予以抵制,然而弱国无外交,日本提出最后通牒的时候,欧美国家没有一个出来来支持的,甚至于像俄国还打算趁火打劫,所以说这实际上乃是非战之罪也。而满族翻案学家一直所说的在戊戌政变中出卖维新派和鸠杀光绪两事,一个不过是政治自保后被另一个政治手段更高明的女人拿出来当替罪羊的,另一个也是别有用心之辈在查无实据后的臆断。
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末极少数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到接掌北洋,还有他建新学的学校,主张废科举,引进西方学说,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队,令中**警实现了分离。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其实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他之所以要在中国搞独裁,一方面是基于自身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解读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走袁氏道路的建国之策,这和之后若干年发展起来的法西斯学说和某集权学说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体系,也是广大亚非拉美第三世界国家和德意俄等国在二十世纪中都曾选择过的道路。
然而这些话此刻只能在戴季良的脑海里盘旋,若是他说出口,那么等待他的会是什么,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总长,志翔人微言轻,怎么好轻易评判大总统呢。”戴季良支支吾吾的回答着段祺瑞的问题,这些天他三天两头跑部前进,一来二去和这位总长的关系是一日千里了,但离他自己的目标却还有不小的距离,显然只要袁世凯不点头,他一时半会还进不了北洋的核心。“不过,以志翔看来,华盛顿也好、拿破仑也好都是欧美名垂青史的人物,只要我中华出来一位,就足以我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了。”
“拿破仑、华盛顿?”段祺瑞品味着这两个名字,哑然一笑。“志翔,又铮和我谈起过你,没有想到你还是陆士的毕业生,这可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么大事都不跟我说一下。”
“没想到徐学长还记得我这个不成材的学弟。”徐树铮是段祺瑞身边要白羽扇的,戴季良自然会注意到这个刚愎自用、气量狭小的家伙,所以他小心谨慎的应对着。“不过正是因为在陆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志翔才会远赴德国学习当今最先进的军事,倒不是刻意隐瞒经历,实在是不足挂齿而已。”
“你呀,你呀。”段祺瑞听得倒是很对胃口,他一直以为日本学到的东西不过是皮毛,真知识还是在德国呢。“这可是大履历,你也会忘记,好了,等一下,我会去谒见大总统,你的心思我知道,不想拘在陆军部这座小庙里,我替你。”
“多谢总长栽培,总长厚爱志翔明白,”戴季良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他可不想让段祺瑞心中留下不愉快的种子。“只不过,要切实提过我**队的战力,不是坐在衙门里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从下面做起才是。”
“有志气啊。”段祺瑞难得的露出一丝笑容。“难得现在有像你这样不浮夸的了,你放心,大总统那,我替你说项去。”
“芝泉,你来得正好,这些天为了这个大总统,真是烦透顶了。”段祺瑞刚刚踏进袁世凯的小办公室,这位正和南方议员们为了将临时大总统变为正式大总统而忙得焦头烂额的北方核心,就忙不迭的向这位心腹重臣抱怨着。“,咱们补备军编制的怎么样了。”
老袁是相信强权就是真理的,现在和议员们虚与委蛇也是因为手中的实力不足罢了,所以目前陆军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整原有编制和编练新军,这一点也是段祺瑞敢向戴季良打包票的原因之一。(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大总统,陆军部现在要做的事很多,除了预定将各部的番号由镇-协-标-营-队-排-棚更名为师-旅-团-营-连-排-班,统一全国番号外,咱们北洋各镇的兵员器械的补充,第一镇、第二十镇、二十三镇的改编,还有从东北巡防营升编的第二十七、二十八师都要花不老少的钱,除了民党的军队咱们不管也管不着外,这处处都要用钱,财政部已经叫苦连天了。”根据北洋的惯例,段祺瑞也是没有说正事之前,先叫了一通苦,老袁就这么听着,脸上还带着笑,也不搭话,就听这位段总长继续往下说。“补备军的编制已经出来,目前是三个混成旅的格局,一共六个步团、一个骑兵团、还有若干炮、工、缁营。”说着段祺瑞把文件递给了老袁。
“太少。”老袁没有仔细看文件,砸吧砸吧嘴,想了想。“南方民党的军事实力还没有裁撤一空,咱们还没有十全的把握,所以补备军至少得按二十马步团的规模做下去。”老袁抬抬手阻止段祺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