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本帝师绝不回朝-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知道,一旦长孙家真的跟帝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的话,李世民会站在帝师的那一边,到那时,等待长孙家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大人,难道真的要就此作罢吗?”长孙冲轻声说道。
在唐代,对父亲的尊称习惯称为大人。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长孙冲,一句话都没有说。
现在回想起来,他依旧有种一巴掌打死这个逆子的冲动,老子好不容易才跟帝师营造出和谐的关系,结果就被你这逆子三两下给搞砸了。
如果不是自己及时赶到的话,这逆子不知道还会做出什么荒唐事。
而在那之后,他一直低调做人,不也是为了那件事擦屁股嘛,这逆子要不是亲生的,他早就将其逐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了。
本来,他觉得差不多已经能糊弄过去了,结果秦家在这时候又冷不丁的冒出来,连带着长孙冲的那点破事也被人响起,虽然没有明说,但身为人精的长孙无忌怎会感觉不到,这个变故差点让他一口老血喷出来。
自己这都是做了什么孽啊。
如今各地的世家不断坐大,隐隐有脱离朝廷掌控的趋势,而长孙家身为目前的长安第一世家,不管愿不愿意,那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时候如果再出点什么意外的话,难保陛下那边会对长孙家生出猜忌之心。
哦不,应该是杀心,猜忌之心估计陛下已经有了。
一想到这,长孙无忌就感到一阵疲惫。
一边是有着布衣之交的陛下,一边是全族上下数千人的生死,以及天下世家的注视,他的每一次动作都必须谨慎再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第100章 太原王氏之女,可娶否?
府中安静的氛围,让长孙冲极为不适,虽然经过那件事之后他的心性已经磨练了许多,但终究还是本性难移,骨子里依旧还是眼高于顶的少年心性。
夺妻之恨,怎么可能就如此善罢甘休,就算是市井小民都会暴跳如雷,何况他长孙冲乃是长孙家的嫡长子,这等奇耻大辱怎么可能会忘记。
只是如今时机未到,他深知帝师的恐怖,贸然寻仇的话绝对没有半点胜算,只会凭白葬送自己的性命。
所以,他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掩藏了起来,仿佛一条躲在暗处的毒蛇,等待着机会的到来,就发动致命一击,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长孙冲眼光闪动,掩藏在内心许久的想法在此刻有些忍不住,便试探性问道:“家父,太原王氏有一女,其貌若天仙,如今孩儿年纪渐长,是否该操劳一番婚事了?”
长孙无忌猛地抬头,紧紧盯着长孙冲,问道:“这些话是谁跟你说的?”
长孙冲心中一突,没有想到家父会有那么大的反应,但还是说道:“并无他人指使,这些话都是孩儿的肺腑之言……”
“胡闹!这种话今后不许再提!”长孙冲话还没说完,长孙无忌就强行打断。
长孙冲感觉自己很委屈,胸口前所未有的发闷,这些时日所受的委屈一股脑的涌上来,忍不住双眼通红,语气都高了几分:
“家父,孩儿原本是钦定的驸马,现在婚约被陛下取消就算了,难道还不准娶其他人为妻吗?
那太原王氏乃是名门望族,与我长孙氏门当户对,孩儿娶王氏女为妻有何不妥?”
“你……”长孙无忌被气得胸口发疼。
这逆子,逆子啊!
他是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的利害,你以为娶太原王氏的女子为妻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娶了王氏女子,那就跟人家绑在一起了啊。
长孙无忌沉浮宦海数十年,经历了无数的大风大浪,站的位置比长孙冲不知高了多少。
他深深的知道,当今陛下与世家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终有一日会爆发出来,到那时……可就是你死我亡的局面了。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大势,李世民想要实现大治,那就必须牢牢掌握手中的权力,而世家想要长盛不衰,那也必须保持自身在当地的权威,赤果果的利益冲突之下,想要调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如今这种矛盾还只是刚刚显露而已,远没到图穷匕见的时候,这时候长孙冲就急着想要站队,长孙无忌能不恼火嘛。
这可不是简单的娶个妻子的事,而是关乎整个长孙家命运的大事。
不过,长孙冲显然并没有想那么多,从小锦衣玉食的生活,让长孙冲养成了高傲自大的性子。
从小到大没有受过多少委屈的他,猛地被秦天朗夺走了妻子,这种奇耻大辱,这种无穷的仇恨,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
“家父!孩儿如今已经是声名扫地了,如果能娶太原王氏女子为妻的话,孩儿的名声就能得到挽回。同时,也能结好太原王氏,这对于长孙家是难得的好事啊,为何家父要反对?”
长孙无忌气得胡子直抖,一挥袖袍,怒道:“总之,这件事没得商量,没有我的准许,你谁也不准娶!”
“逆子,好生待在府里,多读读圣贤书,陶冶陶冶情操,提升一下眼界,今后才可在这世道立足。好了,我要出门了,你好自为之吧。”
话音徐徐落下,长孙无忌已经消失在府外,上了早已经备好的马车。
今日乃是冬至,陛下难得有心情出城游猎,他身为朝廷重臣自然是要亲随的。
长孙冲愣在原地,神情僵硬,不知作何想。
……
首阳山上,也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山庄之外,许许多多的百姓手捧各种食物、布料、草鞋等物品,脸上挂着感激的笑,不断地往山庄大门内张望着。
冬至这一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极为隆重的节日,受到秦天朗恩惠的三十万流民,自发地聚集在山庄门外,就为了给秦天朗送上自己的谢礼。
只是,一如之前十万流民送礼那般,如果秦天朗要一个个接受的话,那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结束这桩事,索性闭门不见,眼不见心不烦。
不过,此时的秦天朗却早已不在首阳山上了。
渭源县,某处简陋的茅草屋之中。
一名老者与一名青年相对而坐,案上放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饺子,老者是魏征,青年是秦天朗。
“魏公何必要来到这里受苦,安心待在魏府之中享清福不好吗。”秦天朗问道。
魏征摇头一笑,说道:“帝师知道的,老夫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眼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怎么可能坐得住,万幸有帝师在,这些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不至于冻死饿死,看到这些,老夫甚慰,与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岂不是更加快意潇洒。”
说着,魏征夹起一个饺子放入嘴中,一脸享受地闭上双眼,赞叹道:“帝师的厨艺已经出神入化,这名为饺子的食物美味无比,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呐。假以时日,这饺子必定能流传天下,成就一段佳话。”
秦天朗笑了笑,无论是饺子还是馄饨,对他来说都是果腹的食物而已。
“玄成为何不回朝,朝廷没了你这个御史大夫,可就是少了面正衣冠的镜子。”
魏征摇摇头,嘴里还咀嚼着饺子,说道:“帝师心如明镜,何必多此一问,劝谏李世民无用,劝谏帝师才有用。”
秦天朗摇摇头,笑道:“玄成不愧是玄成,耿直的性子依旧不改。不过……这话要是被他人听去了,可是有杀头的风险。”
魏征不以为然,也不答话,自顾自的吃饺子。
因为他清楚,帝师这么说只是随便说说,他们与其说是在聊国事,不如说是在借聊国事之名闲聊。
不过魏征所说的倒是真话,他向来直言进谏,就算是闲聊那也是真情流露。
如今的大唐,看似是李世民在统治,实际上一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靠的还是帝师,帝师才是大唐的擎天之柱。
所以啊,与其劝谏李世民费力不讨好,还不如直接劝谏帝师,直指问题的本质,这就是魏征的打算。
虽说魏征为人正直不屈,时常说出一些得罪人的话,但他并不傻,反而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只是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所以显得执拗,甚至是冥顽不化而已。
“如果我不回朝,玄成打算在这里住一辈子吗?”
“帝师在哪,我魏征就在哪,只要能匡扶大唐,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又何必在乎是在哪里呢。”魏征说道。
第101章 可曾想过,百姓也能读书
欢快的时光总是容易流逝,正如痛苦的时光总是显得漫长一般。
冬至的热闹持续了一整天,待到日落西山的时候,天地重新回归了寂静,只有一些未尽兴的人依旧在走走逛逛,似乎想要凭借自己的一己之能留住冬至的时光。
渭源县内,秦天朗和魏征也闲聊了一天,秦天朗带来的饺子,大半都进了魏征的肚子。
“帝师此次前来,不会只是给我送饺子来吧?帝师可不是这种在乎小事的人。”魏征说道。
“此次前来,确实是有些事情相求。”秦天朗淡淡说道。
魏征眼中亮起光芒,“能让帝师亲自出马的,想必肯定不是什么寻常事,不妨说来听听?”
“不知玄成认为,如今的首阳山和渭源县如何?”秦天朗答非所问。
魏征想了想,眼中流露出衷心的赞叹,道:“渭源县涌入了三十余万流民,却没有发生任何的混乱,百姓安分守己,短短数日就安定了下来,此后更是勤勤恳恳,给渭源县带来了蔚然的生气。”
“实不相瞒,这是我见过的秩序最好的州县,就连长安城与之相比,都稍显不如,而这一切,花费的时间不足半个月,实在是神乎其神也。”
“所谓的太平盛世,也就莫过于此了吧,帝师之才能,古往今来,从未有也。”
“只是……”感慨完渭源县的变化之后,魏征直视着秦天朗,又道:“只是,帝师暗中劫粮的事情,有失仁义啊,这种事今后万万不可再犯。”
秦天朗似笑非笑,看着魏征一丝不苟的神情,说道:“什么劫粮?玄成的话我怎么听不懂?”
魏征无奈的摇摇头,道:“帝师,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就不必装了,我知道吐蕃商人的事情必定是帝师所为。大唐境内,只有帝师才有这个胆量,以及这个手段。”
秦天朗笑了笑,倒也没想着继续隐瞒下去,反正这事也不止魏征想到,很多人都能想到,但想到是一回事,能不能拿此事来质问他又是另一回事了。
魏征见秦天朗不说话,微微一叹,也知道在这件事上劝不了他,也没打算继续劝下去。
他一生光明磊落、恩怨分明,三年前那一场大战也令他义愤填膺,所以此时帝师的所作所为他实际上是赞成的,之所以出口规劝,只是出于遵守礼仪的本能而已。
而且以他对帝师的了解,这件事还仅仅是开始而已,帝师与吐蕃之间的仇怨,远远不是一个达尊就能化解的。
恐怕等到帝师出山的那一刻,少不了又要血流漂橹了。
“言归正传,玄成觉得渭源县如今一片祥和,隐隐间看到了盛世的影子。但其实,这只是一时的表象罢了。”秦天朗望着窗外的景色,说道。
如今太阳彻底落山,银月隐藏在云层之中若隐若现,有种朦胧的美。
魏征站到秦天朗身旁,一同欣赏月景,说道:“是啊,只是一时的表象而已,一旦粮食吃光了,就又是一件头疼的事。不过……首阳山的良田和盐矿,也不足以支撑三十万人的生计吗?”
秦天朗摇摇头,道:“后山的农田和盐矿毕竟是有限的,也不是长久之计。”
魏征有些不甘心,道:“不知农田和盐矿能养活多久?”
“十年左右,或许更长。”
魏征长舒了口气,笑道:“足足能够支撑十年,甚至更久,帝师何必那么早就忧虑此事。”
秦天朗摇摇头,道:“虽然这些人丁为农田和盐矿干活,我能得到的更多,但仅仅如此的话,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大材小用?”魏征一脸懵逼,怎么也无法将那些百姓跟大材小用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这个时代,寻常百姓是无法读书的,大字都不识一个。
读书,那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这个观念,在大唐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因为这个观念,是从古至今不断积累下来的观念,潜移默化之下,早已经成为了固有观念,就像是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已经成为大唐人眼里的基本定律之一。
没有人会怀疑这个观念的正确与否,就算是那些名留青史的大儒,也对这个观念没有丝毫的怀疑。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品性不好。相反,他们的品性足以堪称好人模范,而是说固有观念已经无关对错,已经成为了一种天经地义的东西。
所以,此时的魏征不是很理解秦天朗话中的意思。
那些百姓,能给他们一份长工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无论是在农田当佃农,还是在盐矿当盐工,那都是长期稳定的差事,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饭碗。
而且,帝师也不像其他世家豪绅那样,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这就是足以歌颂的功德了。
“玄成是否想过,寻常百姓也可以读书识字?”秦天朗说道。
魏征脸色一变,反复揣摩秦天朗话中的意思,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通帝师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
“帝师……不是我不相信帝师,而是读书识字所要花费的银两实在太大,寻常百姓根本无法承担得起的。”
魏征的话没错,读书在古代向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笔墨纸砚哪一样都需要沉甸甸的银子来买,更别说价格更为昂贵的书籍了。
书籍,那是世家才能拥有的东西,是比金银还要贵重的宝贝。
但凡是书籍,那都是被当作传家宝的,这也是世家钟情于藏书的原因之一。
藏书多,不仅可以彰显自家的底蕴,也可以彰显自家的财力,实在是充当世家门面的不二之选。
这也就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哪个世家的藏书多,那就说明这个世家的底蕴越强,存在于世的年份越古老。
书香门第,不过如此。
秦天朗笑而不语,对于来自后世的他来说,普通人会读书写字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
他知道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只是迫于环境的限制,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机会罢了。
如果给那些普通人以有钱人的条件,他们未必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予这些流民一定的文化,他们也才能更好的为他办事。
而且,农田和盐矿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人,有之前的十万流民就已经足够了,这多出来的三十万流民完全可以从事其他的事。
第102章 北方战事
“玄成不相信寻常百姓也能读书?”秦天朗问道。
魏征沉默,用沉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普通人读不了书。
别说是魏征,就算是李世民来了,多半也是这样的想法,这年代普通人想要读书,实在是太过天方夜谭了。
别说是百姓了,就算是出身寒门,也就是那些州县的落魄世家的才子,想要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秦天朗也没有跟魏征解释的欲望,这种事情一时半会很难解释的清楚,还不如用行动来证明来得直截了当。
“玄成不是想知道我此行的目的吗,实不相瞒,我此次前来,是想让玄成担任明心轩的先生。”
明心轩,便是先前李靖提议开设的学堂,先生,便是大唐对于老师的雅称了。
“当私塾先生?”魏征眼中先是闪过一抹疑惑,然后猛地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