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明-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宜让可靠心腹记住那一男一女的相貌,再带人暗中搜寻,只是如此一来,要何年何月方能找到人,就只能仰仗老天了。
兄妹二人一唱一和,把前因后果全部脑补完毕,为周秦川他们的所作所为编排出了极其完美的理由。
“二兄,亏得你脑子清醒,要不然小妹就铸下大错了。”
“母子连心,一时考虑不周,我理会得。”
“但愿老天开眼,能让我母子二人今生得见。”杭允贤说着话,眼中怔怔流下泪来。
“吉人自有天相,放心,二哥会帮你的。”
杭敏也只能如此安慰,又问:
“那接下来,你当如何,毕竟本该送济儿回京师的。”
“放心,小妹自有安排,这一回,我恐怕还得在泰安再继续呆下去,而你,二哥,一时半会儿的虽然不用去京师,但也不能再像以前那般清闲了。”
杭皇后沉吟道:
“小妹我不便外出,这找寻济儿的事儿,恐怕就得落到你身上了,二哥。”
“没问题,小妹,只要济儿还活着,二哥我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找到。”
不几日,杭皇后遣人在异地的慈济院里,找了个体态与济儿相近、罹患疾病的孤儿进府,然后延聘各路名医上门看病。
当然了,这些名医都是外地的,哪里认得出太子真假。
而泰安本地名医,又有谁比得过自己二兄呢,他都看不好,其他人就没有请的必要了。
又派人飞报宫中,让今上遣御医至泰安。
小孩子变化快,一别经年,凭着短短把脉问诊的工夫,还有一旁打掩护的杭皇后,这些御医也不可能分辨得出来,同样不用担心。
至此,坐实了太子重病无法返京的消息,催着太子回京选师开蒙的柬议自然无疾而终。
暗中得知实情的景帝震怒,宫中那尊大佛他动不了,只能拿其他人出气。
一时间锦衣缇骑和东厂番子四出,全力打击黑衣人背后的外围势力。
。。。。。。
至于在张秋治水的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久久不见心腹小七回转复命。
听了太子病重,滞留泰安的消息后,知道多半出了事儿,但具体情况却无从得知,十分忐忑,生怕小七被抓,将他连带出来。
只是此后再无什么动静,这才稍稍放了些心,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治河中去了。
第146章 刺青
“小济,小济!”
深夜之中,苏幼蓉忽的从火堆边爬起,轻手轻脚地凑到小济耳边呼唤。
见没能将人唤醒,她满意地点点头,同早已醒来,在一旁守候的周秦川相视一笑。
今日白天,三人路过一个小村,周秦川特意进去买了些酒酿,晚上吃餔食的时候,有意无意让小济多喝了一些,为的就是此时。
两人齐心协力,轻手轻脚将小济翻了个身,让他面朝下,随即扒开其后襟,露出了光滑的脖子。
苏幼蓉从身畔包裹中翻出一根银针,还有一盒朱红色的颜料,这两件玩意儿,是她一路上好不容易才搞到手的。
轻拍了几下自己的脸,让自己更加清醒一些之后,又回想了一下记忆中的那个胎记形状,苏幼蓉用银针蘸着颜料,准备开始在小济脖子上相同的位置下手。
“幼蓉,你有把握么?不会把小济弄得疼醒过来罢?”
周秦川忽地低声插话发问。
“你就放心罢,秦川哥。”苏幼蓉笃定地答道,“刺青下针其实很浅,连血都出不了多少,小济喝了酒水,睡得如此之沉,最多只会当自己做了个梦。
我保证能在小济身上的相同位置,弄个一模一样的胎记出来。
那晚你说那胎记像济水,我还特意看了一下,记得牢着呢,不用担心。”
苏幼蓉知道周秦川的担心,又啰嗦了一道。
她在字画上的本事不如他父亲,但作为女子,刺绣却远胜之,这份本事甚至延伸到了在江南已经有些时兴的刺青,只不过知道的人不多。
那个胎记,她有把握用手中银针和颜料弄得一模一样,待痂落了之后,没人能辨出真假。
如此一来,小济就从一个一眼就能看破的西贝货,变成了在外形上真假难辨的西贝货了。
小济,济水走势的胎记,刻着‘济’字的玉玦,还有横亘在三人不远处的大清河,那是济水的下游,这莫非是天意,要让他们在今夜行此事?
此时此刻,周秦川和苏幼蓉心中都升起了这么个念头。
那晚周秦川解决完最后那个黑衣人,三人汇合之后,连夜开拔,向北疾行。
只花了两日一夜,就在群山之中过了泰安州,进入济南府。
一路上三人不但没有进城,就是大点的村镇都不敢去,所有的补给全是在偏僻的小村子中买来的。
泰安州境内,但凡大点的镇口村口,他们都能看到有人在找人。
周秦川和苏幼蓉头皮发麻,他们不知道这是黑衣人还是锦衣人的势力,但不拘是谁,来头都大得很,竟然能发动这么多人。
不论盘查的这些人所属何方,他们都不敢也不能去投靠。
黑衣人不用说了,那是自投罗网。
锦衣人却也不行,小济是个西贝货,不但没有那个胎记,就是言谈举止在至亲好友眼中也要露馅儿。
直到进了济南府,才没了这种风声鹤唳的景象,特别是今日过了大清河后,似乎一下子就平静下来,让人觉得安全了。
不过周秦川和苏幼蓉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一路上不论盘查的是锦衣人还是黑衣人,谁知道是不是故意松懈,若他们三人放松戒备,说不准就有人冒出来将他们一体擒拿。
周秦川估量,能在泰安州以如此声势大张旗鼓找人的,多半是锦衣人一方,明面上应该是锦衣人一方更有实力,毕竟他们没有刻意隐藏身份。
那些黑衣人行事既然藏头露尾,定然有所顾忌,即便势力再大,事败后也不敢这般行事,还得装上一段时日的孙子。
潜逃的路上,周秦川忽地冒出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干脆把小济弄假成真,顶替死在破庙的那个小子。
他们三人若能逃出生天,不用与这些权贵玩心眼打交道,自是最好。
但若运气不济,多半会落到锦衣人手中,或者走投无路,也可以考虑向锦衣人投诚,不论何种情况,只要小济能以假乱真,他们的境遇就不会太糟糕。
周秦川把自己的想法同苏幼蓉一说,两人一拍即合,更重要的,是苏幼蓉精擅刺青,她放言只要工具齐备,在小济身上弄个一模一样的胎记完全不成问题。
今晚就是好不容易弄到银针和颜料后定下的行动时间,也算是提前做的准备,毕竟刺青要长好,还是需要那么点时日的。
当然了,这件事儿从一开始,周秦川和苏幼蓉二人就达成了默契,都没想过要告诉小济,这小子年幼,嘴不严实,知道的越少越好。
有了这个刺青出来的胎记,还有周秦川收好的那个带‘济’字的玉玦,说不定就能凭此在锦衣人那里蒙混过关,小济只要不开口,还是能唬住不少人的。
至于亲友那一关怎么过,周秦川也想好了,大不了就说小济在那晚的争斗中伤了头部,得了失魂症,什么都不记得了。
小济既未见过死去的那个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子,也不知今晚周秦川和苏幼蓉的所作所为,再加上他对自己幼年时的经历糊里糊涂,用失魂症搪塞,实在合适不过。
话说这个借口也算是穿越者,尤其是魂穿者百试百灵的推脱理由,周秦川自己没用上,倒让小济有了用上的可能。
苏幼蓉听了周秦川的谋划,拍手称赞。
这个病症她本不知,不过之前幼弟晚间起夜,受了惊吓后就浑浑噩噩的不理人,之后家里费了好大气力,才请了个名医治好。
失魂一症就是从这个名医口中听来的,据说受到惊吓,或是头部被重击都能招致此病,症状不一。
有如他小弟这般对外界没了反应的,也有状若常人,偏偏忘了过往一切的,至于能否治愈,那名医自己说的都很坦诚,全凭天意。
凭着失魂症这个借口,小济的破绽应该能糊弄过去,总比什么都不做,让人一眼看穿真假的好。
说不定还能凭借此事,一改他们目前的窘境呢。
苏幼蓉手脚麻利,动作熟练,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刺青就弄完了。
手法很高明,小济被银针所刺的那块地方,只微微渗出几点血渍,估计这小子第二天起身,连一丝痛感都不会觉察出来。
第147章 关外形势
过了大清河,尽管似乎没了盘查之人,但周秦川还是不敢大意,带着小济和苏幼蓉,一行三人仍是急急赶路。
一直出了鲁东的范围,进了顺天府,方才在某个不知名的村镇旁,找了个类似赵氏客栈那般环境的客栈住下。
这种独处旷野,四周没有凭依的客栈,一旦有事,能方便跑路。
即便如此,周秦川也不敢在此地耽搁太久,仅仅休整了一日,就开始同苏幼蓉商讨下一步的行止。
虽说有了小济脖颈上那个刺青作为凭依,但如今尚未完全长好,周秦川也不愿就这么带着小济去投靠锦衣人。
只有真的走投无路,他才会考虑这么做,那刺青不过是提前做的伏笔。
谁知道锦衣人规矩有多大,会不会被赏些银钱,然后同小济就此分开,再也不相见?
即便他和苏幼蓉勉强被留下,估计那种地方也是规矩多得吓人,哪有自己在外闯荡畅快,如今他们算得上身家丰厚,银钱一点不缺。
只要不被这些权贵打扰,周秦川有信心闯出一片天地,因此,当下还是考虑三人的下一步为好。
不过有点意外的,是在今后的去向上,苏幼蓉同他有了不小的争执。
苏幼蓉极力主张还是按原先的筹划,到津门一带落脚谋生。
她认为不论是黑衣人还是锦衣人,到了京津一带,恐怕也是鞭长莫及。
而周秦川则觉得,锦衣人势力庞大,他们三人在乡野之间或许还能做漏网之鱼,在大城池之中,恐怕很难逃脱这些人的搜罗。
毕竟乡野之间地广人稀,再有爪牙,也难免疏漏。
而大城池之中,即便不是锦衣人的势力范围,但只要舍得花费银钱,自有大把的喇虎青皮甘心效劳。
小济身上的那个冒牌胎记,只是身陷绝境的无奈之举,能不用就尽量不要用。
周秦川可不愿辛辛苦苦逃出这么远之后,最终还是落入他人之手。
为了安全起见,周秦川建议干脆中原一带都不用呆了,直接出长城,闯辽东去。
待三五年一去,风头过后,再回中原不迟。
那时候主动权尽在己手,小济身子骨已然长开,模样也会有所变化,要想认出他是那个死在破庙的少年,并不太容易。
至于那个刺青嘛,模样都变了,平常又被衣服遮着,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周秦川觉得此时离女真崛起尚早,又记得东北有大明努尔干都司的存在。
在一百多年后,后金崛起之时,辽东既然有大量汉人存在,那么此时应该正是汉人移民东北的肇始。
这种一隅之地的开发初期,正是他们这种没甚根基之人发财上位的大好时机。
想必那种地方,即便是大明军兵,也不会找他们要户帖路引罢。
两人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猜拳,也就是用石头剪刀布来定胜负。
这还是苏幼蓉提的议,周秦川为此还有些惊讶,他本以为这个在后世几乎无人不会的小游戏,此时恐怕还没几人知道,不想已经十分风行了,连小济都会。
一番鏖战之后,苏幼蓉彻底服了,说实话,这个结果周秦川自己也没有想到。
一开始是一局定胜负,周秦川胜,苏幼蓉不服气,改为三局两胜,周秦川再胜。
五局三胜,周秦川还胜,把苏幼蓉弄得没了脾气,暗自认为这是老天要让他们去辽东,最终应承下了周秦川的提议。
三人由是继续向北开拔,小心翼翼地绕过津门和京师之后,抵达燕北蓟州一带。
不想在市井中打探了一番消息后,才发现辽东不是那么好去的。
首先努尔干都司就不是周秦川以为的那么回事儿。
大明永乐时期的扩张政策造成了财政的紧张,仁宣二帝即位后,奉行的是息兵养民政策。
对外,先是放弃了已经是十四省之一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接着又将设置于黑龙江口的努尔干都司,内迁至三万卫(今辽宁开原),将都司的主要官员由流官改为各部首领世袭。
至此,明帝国的国策由扩张改为内缩,给整个大明王朝带来了隐患。
近者,由于辽东明军势力大减,再无法对草原进行有力震慑,以瓦剌为主的蒙元势力趁势一统,导致了四年前的土木之变。
远者,明廷对整个辽东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导致女真崛起,最终入主中原,在这个事情上,奉行息兵政策的宣宗是有责任的。
也就是说,如今的努尔干都司实力大不如昔,龟缩一隅,并未形成周秦川想像中的那种大规模的汉人移民浪潮。
此时的辽东,局势一言难明,各方势力犬牙交错。
女真人大部分尚未开化,吃穿用度很多方面严重依赖汉人,边贸有利可图,胆子大的汉人,就有人从做买卖开始,到逐步定居。
汉人与女真双方相处还算融洽,而辽东的蒙人则复杂得多。
若草原上某部势力强大,有一统塞外的实力,则辽东蒙人自然归附,然后凭借整个蒙古草原的强悍实力,将辽东置于其铁蹄之下,进而威胁朝鲜。
若草原上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则辽东蒙人也不会嚣张,能与汉人、女真人相安无事。
此时塞外称雄的,仍是瓦剌一部,其首领即是大名鼎鼎的北元太师也先。
四年前的土木堡之战,也先败明军,俘明帝,声威达到了顶点,不过随后在京师一役中败北,实力受损,伤了元气。
原先在他手中只是傀儡的黄金家族后裔,大汗脱脱不花趁机脱离了他的控制,鞭长莫及的辽东蒙人自然也不再听从瓦剌的命令。
此时辽东有蒙、汉、女真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反倒进入了一个平静时期,成了周秦川他们这些在中原呆不下去之人的冒险乐园。
既然有冒险二字,那么辽东就不是轻易去得了的。
为了管控辽东各族,明廷以敕书的形式,定下了东北边贸的规矩。
辽东一地,不论何人,只有持有敕书,方能进行交易,否则即为不法,汉人将被捉拿,而蒙、女真则是断绝贸易往来。
敕书由明廷颁发,私下也能交易,重金难求。
只是如此手段,哪里拦得住各族之间的私下贸易往来,朝廷为了严格管控,在以山海关为首的这一带长城沿线,对进出之人盘查得异常严苛。
像周秦川他们这种没有户帖路引的黑户,想要从这一带去辽东,几无可能。
如此一来,想要去辽东,就只剩两条路可走。
一是从津门或者鲁东沿海乘船前往,其实就是后世所谓的偷渡。
三人既不去津门,更不可能走回头路去鲁东,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按着打探来的讯息,周秦川他们辗转来到了密云后卫所属的古北口,此时正是初秋季节。
这里北出长城,是朵颜三卫,因靖难之役中帮过朱棣出兵,事后朱棣便撤走了明军在古北口外的卫所,将其赐给朵颜三卫作为牧地。
受草原上大环境的影响,还有三卫首领时大时小的野心,朵颜三卫与大明的关系称得上是反复无常,时叛时附。
瓦剌最强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