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明-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税关不是朝廷亲办的衙门,没有确定任何官职,从上到下,就只能不伦不类地用主事、管事等名称。
“哦,原来是你!”老者大有深意地看了周秦川一眼,“你这次进京,是为了押解今岁的税银咯?”
见周秦川点点头,又接着问道:
“想必押解的人马不少,不错,那本地西厂的这些人马,你能不能使唤得动?”
第381章 大叔
“老丈这话说的,我等一身富贵,都拜周兄弟所赐,他说甚便是甚。”吴大笑嘻嘻地接过话头。
“那就好。”老者面容一整,瞬间气势陡升,“小兄弟姓周,对吧?周小郎,麻烦你带着你的人,和本地西厂人马一起,尽快备齐骡马、车辆、锄头、铁铲、箩筐和麻袋等物,越多越好,然后听我吩咐,独木舟若能找到,也请准备一二。
对了,运河既然无法通行,还请分派出一队人手,拦下北上的船只,让他们莫要再去犯险。”
“是!”
众人被老者气势所夺,不由自主地齐齐应下后,方觉不妥,都向周秦川看去。
“看我作甚?”周秦川大声说道,“抢险救灾,赈济乡梓,你等难道不愿意?”
“是极是极,我等生于斯长于斯,值此危难之际,自当出把力。”
吴大和沙老大等人齐声应和,四下散去安排。
“周小郎若不嫌弃我这糟老头子,不妨带上几个人,与我一道先行赶往溃堤之处,查看实情,也好定夺如何赈灾。
至于大队人马,让他们做好准备后再赶过来。”
老者没有废话,又向周秦川发出了邀请。
“敢不从命。”周秦川抱拳躬身,“待我稍作安排。”
以这老者的口吻和指挥若定的神态,定是朝中大员,既然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任他使唤又有何妨?
况且救灾这种事,周秦川穿越前后的两辈子也没有遇到过,一点章程都没有,还不如老老实实地跟着老者,他看上去经验颇丰。
周秦川留下泼六统带人马,让他跟着吴大等人做事,自己带上十多个侍卫,找了个向导,又牵了两匹空马,与门达一道,跟着老者而去。
“大人,积水越来越深,再往前走,恐怕不方便,还有危险,不如暂且退却到水浅之地,待后续人马到来之后再说,毕竟他们有工具舟楫,比我们两手空空要好得多。”
一个时辰后,骑在马上的门达皱着眉头向老者建议。
关西一带盛产良马,他们胯下所骑的这些马全都神骏异常,体型身高远胜中原马和蒙马。
但即便如此,此时路上的积水也堪堪快要淹到马肚子了,行进之间异常困难。
举目望去,天地间茫茫一色,上下左右似乎全是水,若不是有向导带路,恐怕连方向都难以辨清。
门达见雨势过大,积水益深,此时的众人即便有笠帽和蓑衣遮蔽,浑身上下也已然湿透,又骑行了个把时辰,体力消耗不少,再往前走恐有不测,不得不提议暂歇。
要不是运河水势缓慢,即便决堤也没有汹涌的洪流,他们根本无法徒步走到这里。
老者微皱眉头,四下看了看,无奈地说道:
“老了,眼力不济,附近要是有个山头就好了,既能避水,又可远望水情,一举两得,小哥,你既为向导,那附近有没有这等去处?”
向导不是别人,正是沙老大的手下,与周秦川打过交道的毛三,他也算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知道周秦川需要人带路,哪怕不太安全,也自告奋勇地跟着做了向导。
“禀大人,附近的确有座山头。”答了一句话之后,毛三伸手抹了把脸,以便让自己看得更清晰些,然后伸手一指,“应该在那个方向,不过此时雨势过大,连一点影子都看不到,我也没有把握。”
“毛三说得没错,的确有座山头,我看到了,大叔,诸位,请跟我来。”
眼力最好的周秦川一马当先,踏着积水头前带路。
越走积水越深,不过山头的黑影也渐渐显了出来,等水淹到马肚子的时候,几乎到了山脚之下,随后脚下坡度上升,几十步路后,众人终于从积水中走了出来。
周秦川难掩一路涉水而来的憋闷之气,忍不住纵马而行,十数人中,以他骑术最好,即便是跟来的侍卫,因为多是汉人,也有所不及。
本以为定能匹马当先,不想蹄声得得中,旁边竟有一骑与他并辔而行,不相上下。
周秦川定睛一看,却是救下自己性命的老者,不禁有些惊奇,骑术好坏先不论,想他这把年纪,大雨之中骑行了这许久,居然还能有此体力,当真难得,当下笑道:
“大叔,你还真是老当益壮啊。”
“怎么,觉得我是个糟老头子了?”老者斜着眼说,“要不咱俩比比,看谁先到山顶,如何?”
周秦川暗笑,老头儿还真是个不服老的性子,不过自己也不能认怂,当下笑着应了下来,一声唿哨后,两骑忽地加快速度,几乎不分先后地向山顶冲去。
“来人止步!济宁州和东平州的各位大人正在山顶……”
山头很小,刚纵情跑了几步,就到了山腰位置,一左一右跳出两个身穿皂衣之人,竟是捕快装扮,高声叫喊着,想要拦下周秦川和老者的这两匹马。
不妨紧随其后的门达和老者的随从,各自掏出腰牌,齐齐喝道:“锦衣卫办事,不得阻拦。”
两个捕快犹如被掐住脖子的鸡,再也叫嚷不得,乖乖退朝一边。
再跑几步路,果然见山顶围着一群人,周秦川和老者相互对视一眼,都缓缓勒停了坐骑,翻身下马,比试无疾而终。
“大叔,这回就算不分胜负好了,这里地势不开阔,跑不开,等有机会咱们再……”
周秦川牵着马,正和老者说着话,不妨山顶那群人见了他俩,只稍稍愣了一愣,就在为首两人的带头下,齐齐向着他二人作了一个长揖。
周秦川一惊,赶紧侧身避开,他知道这份大礼与己无关,肯定是冲着身旁这位老者的,不知他到底是什么大人物。
“见过本兵大人。”
“见过司马大人。”
“见过于大人。”
山顶这群人打的招呼千奇百怪,各种称谓都有,周秦川虽然不学无术,不知道在明代本兵和司马意味着什么,但是“于大人”三个字他是听清楚了的。
第382章 大人(修)
心念一转,顿时想到了一个可能,不等老者和两州官吏打招呼,就又惊又喜地插话问道:
“大叔,难不成你就是于谦于大人?”
“呵呵,刚结束丁忧之人,还是一介布衣,当不得大人二字。”
老者笑着捋捋胡须,只是头发胡须早已被雨水浸湿,黏在一起,这动作看上去就不免有些滑稽。
“小子见过于大人。”周秦川先恭恭敬敬施了一礼,方才解释道:
“小子称您为大人,可不是因为官职,而是敬您力挽狂澜,避免了神州再次陆沉,沾染腥膻。”
此次在济宁码头与于谦相遇,阴差阳错中,应该认识于谦的那几人,比如徐永宁、张懋,还有那个董百户都没有来,这才使得周秦川直到此刻,方才得以结识他心目中的大英雄。
“哦。”于谦一愣,这个说法有点新鲜,不过此刻他忙着要与济宁、东平两州官吏见面,顾不上与周秦川计较,只能转身面向两州官吏,口中所言,同刚才与周秦川说的是一个意思:
“诸位,于谦可当不起你们的这份大礼,本兵、司马什么的,就更是无从说起了。”
“于大人说的甚话。”其中一人越众而出,“您如今丁忧已毕,此番回京,定能官复原职。”
于谦丁忧结束了?周秦川暗地算了一算,如果是二十七个月的话,那还真是差不多了。
说这话的人未着官服,不过看他乃是两群人中的一个中心,想必是济宁、东平中的一个知州。
“金大人此言差矣。”另一群人中的领头者也发话了,“以于大人的威望,此番起复,就是做那吏部天官,也是绰绰有余的,未必便要仍做那掌兵的司马。”
此时的内阁,尚没有明代中后期的滔天权势,官员以六部尚书为首,吏部尚书因为掌管升迁,又隐隐高过其余五部半头,被尊为‘天官’。
当下的吏部尚书是王直,永乐年间的进士,历事五朝,资格甚老,同时意味着年岁也大,随时都有告老还乡的可能,他一旦致仕,那么吏部天官一职,舍于谦再无他人。
于谦轻咳一声,并不接这两人的话头,“金知州,吴知州,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平息运河水患,其他事情就没必要提了。”
两位知州大人诺诺应下,于谦随即带领众人登高远眺。
“大人请看,”济宁金知州手指远方,“那便是附近运河最大的一处溃堤所在。”
但见水天茫茫,即便以周秦川的眼力,那河堤也不过是断为两截的黑线,几不可见。
东平吴知州不甘落后,“此地位于两州交界处,还有两处溃堤要小些,分别位于两州之内。”
“所幸溃堤之处皆在荒郊,一时还威胁不到州城的安全。”
“应该说运河水势不大,若不是接入了黄河之水,雨便下得再大些,也未必溃堤。”
“吴大人此言差矣,接入黄河之水,是为了通利漕运,岂可因为雨水过大,就编排不是。”
“金大人莫要信口开河,我何曾有这意思,不过是为了向于大人介绍前因后果而已。”
“行了,两位大人莫要争吵,在张秋引黄河水入漕,乃是朝廷的决定,事实证明,对恢复甚至扩大漕运规模都是很有好处的。”
于谦打断两人的话头,沉吟着说道:
“只是今岁雨水如此丰沛,却是谁都没有料到,此段河堤又年久失修,挡不住骤然增加的水量,也在情理之中。
还好水势并不猛烈,对百姓性命威胁不大。”
“于大人所言极是,万幸万幸。”两位知州都点头赞同。
“不知两位大人可有安排?”于谦直截了当地发问。
“呃……”两位知州互相看了看,齐齐答道:
“经过一番商议,我二州决定通力合作,现如今已征发了近三千民壮,最迟明日就能集结完毕。”
“如此甚好。”于谦欣慰地点点头,“再加上周小郎的一千多人,近五千的劳力,一开始倒也勉强可用了。”
“这位就是周小郎罢?”东平吴知州挺知趣,率先向周秦川打了个招呼。
“对了,你们还不相识,我居然忘了介绍。”于谦一拍脑袋,“来来来,我给你们引荐一下。”
“久仰久仰。”
“有礼有礼。”
一番客套之后,几方人马算是认识了,周秦川这才知道,原来陪着于谦的那个中年帅哥‘长随’,就是他的女婿,前锦衣卫指挥使朱骥,难怪他能放出天下间没几个地方能拦得住他的话。
此番翁婿二人丁忧结束回京,于谦的起复是毫无问题的,朱骥嘛,可就难说了,过于刚直可干不好厂卫。
卢忠才坐上锦衣卫指挥使没多久,又深得帝心,要他让位,几无可能。
“好了,诸位,咱们还是说正事儿吧。”
于谦显然是个干实事的人,一点工夫都不愿意耽误,还不等几方客套完,就接着开始过问救灾事宜:
“金大人,吴大人,不知济宁和东平的府库可有余粮?”
“回大人话,”两位知州恭恭敬敬地回答,“州府府库充盈,下官已经着手安排,准备开仓放粮了。”
“放粮?不妥!”于谦摇摇头,“召集受灾百姓,一起出力治水,以工代赈方为上策。”
周秦川在一旁并不出气,治水救灾他可说是一窍不通,听命就是,到时候该出力就出力。
别小看古人,人家连以工代赈都能想得出来,周秦川不觉得自己在治水方略上能帮什么忙。
看着侃侃而谈,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于谦,不知怎的,周秦川心里竟有些小小的得意。
眼下已是景泰七年的七月,他记得很清楚,若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再过小半年,进入景泰八年的正月,就是夺门之变。
朱祁镇成功复辟后,杀了挽救大明国运的功臣于谦。
只是现如今嘛,哼哼,虽然复辟的两大功臣——石亨和徐有贞尚未拿下,不过曹吉祥已经身死族灭,孙太后也一命归西,没了他们的内应和支持,即便石亨和徐有贞还能勾搭到一起,复辟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了。
第383章 犯边
再说如今的于谦也定然不会束手就擒,有小济名正言顺地承继大统,他怎么可能还像历史上那样袖手旁观呢。
还有厂卫,如今泰半都控制在景泰帝手中,想要发动变乱,得先过他们那一关。
如此看来,于谦是不可能再被冤杀的了,那么,自己算不算是救下他性命的最大功臣呢?周秦川越想越有成就感。
在于谦的牵头下,治水工程顺利开展,有他这尊大神坐镇,运河水患虽然波及两州之地,但并没有扯皮倒灶等事。
仅仅花了五天的工夫,三处溃堤的决口就被顺利合围堵上了。
站在已经成了治水救灾真正中枢的那座山头上,看着山下欢腾的人群,于谦拈须微笑,颇感欣慰。
“周小郎,运河已通,你是要就此北上,赶赴京师,还是要留在此地?”
于谦冷不丁地问他旁边的周秦川。
河堤虽然已经修复,但雨势始终未歇,连减弱的迹象都没有,仍然需要大量人员不停巡视河堤,一有溃堤的兆头,就要尽快修复。
且这一带地势平缓,洪水加上雨水无处可去,同样需要人手挖沟引流,将水排到低洼之处,方能克尽全功。
“那当然是跟着于大人您继续干活咯,能有机会和您共事,那是多少人盼都盼不来的。”周秦川小小地拍了个马屁。
“你这小子,”于谦笑骂,“嘴就跟抹了蜜似的。”
说笑声中,金知州和吴知州从山脚小跑着上了山顶。
“于大人,大事不好。”金知州喘着粗气,脸上有丝惊慌。
“怎么,是哪里又溃堤了么?”于谦微微皱眉。
“那倒不是,于大人。”吴知州接过话头,“与我鲁东无关,据京师最新邸报消息,北虏频频犯边,声势浩大,大同、宣府两镇出战不利,被连陷数堡,北虏兵锋已直抵大同和宣府城下,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往京师。”
另一头,金知州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得异常周正的纸张递给于谦。
于谦小心接过,仍不免被打上几滴雨水,打开之后,一目十行看完,脸色微变,“这是十天前的邸报了,可有最新消息?”
“大人,”金知州无奈说道,“洪水肆虐,济宁、东平两州水陆两道俱断,要不是运河刚刚恢复通航,还拿不到这封邸报呢。”
“若无大事,朝廷邸报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刊印一期也是有的,不过遇上边关紧急军情,多半会加印,以便让各地官府能及时了解,做好调兵和运粮的准备,你二人速速着人去码头守着,一有最新邸报,就赶快送来给我。”
“是。”两位知州大人应下后,匆匆离去。
于谦紧锁眉头,忍不住来回踱步,踩得地上‘呱唧’作响,弄得给他打伞的朱骥有些跟不上脚步,手忙脚乱中劝慰道:
“岳父大人毋须忧虑,朝中文武官员都有担大任之人,定能处置妥当的,石亨之侄石彪不是在大同任总兵么,他向来能征善战,难道也抵敌不住?”
“石彪啊,他坏就坏在能征善战上。”于谦忧心忡忡地把邸报递给朱骥,“你自己看罢,据说石彪一开始小胜不断,导致他妄自尊大,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