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7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们在楼上!”
宫卫们大喊起来,被折腾了一夜的宫卫们精神大作,这是数百名侍卫也赶来,将这座阁楼团团包围。
这时,两名宫装女子忽然从三楼破窗而出,一东一西分头逃跑,各自向一棵大树跃去,侍卫们早有准备,一起举弩向空中射击,箭如疾雨,西面刺客惨叫一声,被乱箭穿身,从空中摔落。
统领徐宏急得大喊:“抓活口!”
侍卫们收了弩箭,东面逃跑的刺客落在一棵大树上,她一跃从大树上跳下,刚落地,七八张网从天而降,将她牢牢套住。
“抓住了!”
侍卫一拥而上,将网中的刺客按住,一名侍卫忽然大喊,“按住她的手,她要自尽!”
侍卫们拼命按住女刺客的手,但来不及了,她头一低,手中淬毒飞刀已经刺进了自己的咽喉。
侍卫们七手八脚将网拉开,只见女刺客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已经不行了。
只片刻,两名女刺客都死了,宫卫们又搜了阁楼,只找到几包偷盗的食物,其他一无所获。
无奈,侍卫们只得把三名女刺客尸体以及所有物品移交给内卫,由内卫接力调查她们的来历,宫内的危险解除。
侍卫们同时加强了对东宫工地的监视和巡逻,这是一个致命的漏洞,他们之前忽略了。
但刺客是否只有三人,还是另有埋伏,杨金钗不敢大意,她带着宫卫和獒犬反复搜查,最终确定并无第四人,这才结束了警报。
但戒备并没有放松,天子的家人暂时不能离开屋子,只能在各自房间里活动。
……
皇宫内的警报解除,但对刺杀案的调查才刚刚开始。
内卫接手了这个案子,但调查三具尸体和物品一无所获。
种桓正在听取内卫统领徐成的汇报,“三名女刺客身材相仿,体重也几乎一样,卑职仔细查看了她们的手和脚,能断定她们受到的是同样的训练,应该是来自一个组织,但她们身上都没有任何记号。”
“她们的相貌可是中原人?”
“看不出!”
种桓又问道:“她们的物品可有线索?”
徐成摇摇头,“属于她们的东西只有三样,黑衣、飞刀和利剑,利剑是柳叶剑,很细,剑铺里都能买到,飞刀也比较普通,唯一的特殊处就是飞刀上淬的毒,非常烈,属于见血封喉那种,目前兵器坊正在研究。”
种桓点了点头,“既然派她们来刺杀天子,就不会留下任何线索,倒是她们选的时机和突破点都很准,我们应该从东宫工地入手。”
种桓当即吩咐道:“去东宫工地!”
数十名内卫骑兵在蒙蒙细雨中疾奔,不多时,便奔到东宫工地,目前工地已经停工,已经被内卫控制,几名主要管事都在,侍卫们在宫墙内加强了戒备,宫墙外归内卫调查。
一名内卫士兵将守夜人领了上来,种桓蹲下看了看被射杀的狗,问守夜人道:“狗叫了几声被杀的?”
“回禀将军,叫了两声被杀?”
“肯定吗?”
“肯定,小人听得清楚,以为它是饿了。”
种桓点点头,又问道:“昨晚工地里就你一人?”
“正是!”
旁边一名管事道:“昨晚雨下得很大,工匠们都在工棚里休息,没有安排施工。”
种桓来到宫墙边的木架子前,昨晚三名刺客就是从这里翻进皇宫内。
“木架子放了多久?”
管事连忙道:“只放了一天,昨晚上午搭建的,墙上有瓦片脱落,我们准备修补一下瓦片。”
种桓回头对徐成道:“她们身上没有携带钩爪之类的翻墙工具,说明她们就准备从这里翻墙,才搭建一条就抓住机会,工匠内一定有他们的眼线。”
徐成也连忙道:“回禀将军,从狗叫被杀,到宫内敲响警报,中间只相隔了一刻钟时间,她们还能去御膳房取食物,说明她们对皇宫布局很熟悉。”
“你说得没错,他们有内应有策划,一直在耐心等待机会,但这也是我们的突破口。”
就在这时,一名工匠慌慌张张跑来向管事禀报,“启禀管事,宿舍那边出人命了!”
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隐患
工匠们的宿舍区在工地外面,在一大片空地上临时搭建了一百多顶帐篷。
种桓带着手下匆匆赶到宿舍区,只见数百名工匠将一座大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内卫士兵大喊,“内卫查案,大家都散去,不要破坏了线索。”
工匠们都纷纷散去了,种桓走进大堂,只见一人趴在地上,背心上插着一柄飞刀,和侍卫交给来淬毒飞刀一模一样,地上一滩血,早已气绝身亡。
内卫士兵小心将死者翻过来,工匠大管事大吃一惊,“啊!是胡监造。”
“他是什么人?”种桓问道。
“他叫胡镇,是东宫的技术监造,一共有三名监造,他其中之一,专门负责监督工匠施工,对了,那座宫墙边的木架子就是他安排摆上去的。”
“他是匠作监的官员吗?”
“不是,是从外面请来的。”
这时,徐成在旁边问道:“他参与过太极宫的监造吗?”
大管事点点头,“参与过,他是太极宫的五名监造之一。”
种桓和徐成对望一眼,那就对了,这人能提供太极宫图纸,刺客才会那么轻车熟路。
“将军,很显然,对方把他灭口了。”
种桓点点头,又问道:“他家在哪里?”
“回禀将军,他不是长安人,是四川路那边人,三年前太极宫开工,对外招募了一批工匠,他当时就是来参与应聘,考试很优秀,被任命为监造。”
“那他住在哪里?不会一直住在工地宿舍吧!”种桓又追问道。
“他确实一直住在宿舍,太极宫竣工后,我们修建新仓库,他也是监造,仓库修建完成,转过来修建东宫,这三年来一直都住在工匠区宿舍内,据我们所知,他没有在外面租房。”
种桓打量一下大帐,问道:“这里是他一个人住吗?”
“正是,他是监造,都是单人单屋居住!”
种桓随即吩咐手下,“把他的东西都全部打包,慢慢查看,寻找线索!”
“遵令!”
几名手下答应一声,开始打包了。
这时,内卫士兵领着一名工匠匆匆走来,“将军,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什么消息?”
士兵向工匠招招手,“你来说吧!”
工匠上前行一礼道:“昨晚胡监造找了个妓女,妓女中午才走,走了没多久,就发现胡监造死了!”
“什么样的妓女?”
“一个挺瘦小的年轻女人,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他以前都喜欢白胖丰满的女人,我们几个还嘲笑他换了口味。”
种桓心中一动,瘦小的女人让他想到了昨晚的刺客,他又追问道:“还说什么?”
“我们问他,去哪里找来的女人?”
“他说青衣馆的女人都这样。”
“青衣馆是哪里?”
“回禀将军,青衣馆就是附近一家妓院,我们经常去,便宜但品质不佳,但那个女人我们真没有见过,而且她骂了几句话我们也听不懂。”
“什么意思?为什么听不懂?”
“不知道是哪里的口音,很怪异,我们几个都没听懂,只是感觉很凶狠,然后胡监造急忙拉她进大帐了。”
……
从工地返回内卫,种桓梳理着今天的各种线索,首先是三个刺客事先就埋伏在工地内了,证据是那条狗距离主道和宫墙都很远,如果刺客跑过来杀它,那就不会只叫两声,肯定是刺客从狗的身边经过,所以才随手杀它。
其次,刺客埋伏在工地里,肯定是胡镇的安排,而胡镇大帐内那个女人应该是负责接应,发现内卫过来调查,就顺手把胡镇灭了口。
第三,那个很有可能不是汉人,是不是外国人不敢肯定。
这时,徐成低声道:“那个女人很有可能是高丽人,我们正和高丽发生战争,他们下手的可能性极大。”
种桓摇摇头道:“我告诉你为什么不是高丽人,那些人蓄谋加上策划,至少要半年以上,还有这个胡镇至少一年半以前就为他们效忠,如果他们是高丽人,姚开山不会不知道,更不会替他们隐瞒,所以我可以肯定他们不是高丽人。”
徐成眉头一皱,“那会是哪里人?”
“都有可能,党项余孽,金国余孽、吐蕃人、西辽人、南诏人、日本人,交趾人、甚至某几户被灭的豪门人家,隐忍多年,卧薪尝胆,训练出一批刺客,所以凭几句听不懂的话,很难断定他们是哪里人?不过呢……”
“不过什么?”徐成和几名内卫将领急问道。
种桓淡淡道:“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倭国人!”
“将军,为什么会是倭国人?”
种桓缓缓道:“我们在洛阳抓到那三个倭国学生后,就没有下文了,我就知道,那三个倭国人只是露出水面的一片水草,下面一定还藏有庞大的根系,洛阳有倭国探子,难道京兆会没有吗?”
三名倭国探子一直是种桓心中的一根刺,审问后才知道,他们真是三名倭国学生,在洛阳国子学读书,兼替本国收集情报,每个一两个月,会有人上门来取情报,对方是谁?三名倭国学生都一无所知,只知道凭一块牌子,他们就要把各种情报交给对方。
说白了,三个倭国留学生就是一个情报中转站,真正的倭国情报探子他们一无所知。
其实从刺杀案一发生,种桓便立刻想到了倭国,但他没有证据,不能贸然下结论,但他一直把倭国情报探子视为一个极大的隐患。
“将军,我们下一步该从何入手?”徐成又问道。
种桓叹了口气,“我先去请示陛下,了解一下陛下的态度。”
……
此时,陈庆关注的并不是刺杀案,而是水患,今天雨水太多,所有河水暴涨,大片农田被淹,关中今年粮食减产是必然了。
但现在的危险之处并不是农田,而是建章县,原来的汉长安城。
当年的汉长安城就是因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很容易生内涝,隋朝才另寻找新地修建大兴城,也就是长安城。
关中这几十年气候都比较偏干冷,所以汉长安城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危机,但今年不一样,灞水暴涨,加上本身的积水,建章县已经被淹了。
现在最担心的是渭水暴涨,一旦渭水决堤,建章县将遭遇灭顶之灾,几十万人口啊!
陈庆正和相国们聚在一起,商议治水之策。
工部尚书张元朗就是治水出身,有着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他对众人道:“看现在的趋势,暴雨还要下,卑职去渭水考察过,渭水最多只能坚持两天,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泄洪,为渭水水位降下来,再不炸开大堤泄洪,建章县就危险了。”
陈庆缓缓道:“泄洪可以,但要往哪里放?”
张元朗用木杆指着地图道:“关中的地形是两边高,中间低,向南或者向北泄洪都可以,微臣考察过渭河两岸,有两个地方可以考虑为泄洪之处,一处是咸阳和兴平县之间的蒋家洼,那边地势低洼,全是农田,只有一座村庄,村庄还在高处,可以形成一大片湖水,我们不用搬迁百姓,只是需要赔偿农田。
另一处泄洪地是在临潼县和渭南县之间,但这边有三个镇和十几座村庄,需要搬迁几千户人家,时间上恐怕也来不及,所以微臣偏向于蒋家洼泄洪。”
陈庆点点头道:“与其我们在这里闭门造车,不如去实地看看,看看渭河和建章县目前的情况。”
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水灾
雨又开始下大了,数十辆马车一溜停在渭河码头上,军士们打着伞,护卫着天子和数十名高官视察渭水渭水暴涨,已经远远超过了警戒水位,两边的河岸泥土松垮,河水即将溢出,形势岌岌可危。
侍卫们也看得心惊胆战,几名侍卫不断劝说天子赶紧离去。
众相国也同样触目惊心,之前坐在朝堂内还在考虑方案,但眼前的形势,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他们再继续讨论了。
周宽高声道:“陛下,雨不会停止,还会有暴雨,我们不能再拖延下去,必须立刻做出决定。”
蒋彦先也道:“形势确实危急,溃堤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情,若不是及时挽救,不光建章县会有灭顶之灾,我们京兆周围大片土地都会被洪水淹没,陛下,立刻行动起来。”
陈庆点了点头,“那就表决一下吧!同意在蒋家洼泄洪的相国请举起手!”
七名相国都同时举手,陈庆本人也举起手,他当即道:“既然大家一致同意,那就在蒋家洼泄洪,另外,京兆三十万驻军要全部行动起来,用泥袋加固河堤,仓库把所有的麻袋都拿出来!”
陈庆当即调动三十万大军上渭河河岸,用泥袋增高大堤,三十万大军全部出动,同时又征用三十万民夫,足有六十万人参加抗洪抢险,密密麻麻的人群一眼望不见边际,在渭河两岸忙碌,动用一切畜力运送泥土和泥袋。
与此同时,在渭河北岸,咸阳县以西约五十里外,火器营士兵点燃了两颗巨大的铁火雷。
“轰!轰!”两声猛烈的爆炸,泥土飞溅,河堤被炸开了一条数十丈的缺口,凶猛的河水倾泄而出,咆哮着向数万亩的低洼处奔腾而去。
到了夜间时分,咸阳县以西形成了一片很大的湖泊,渭水也渐渐降到警戒线以下。
但雨还在下,到了夜间,又超过了警戒水位,朝廷又迅速采用了第二个泄洪方案,在郿县以东的洼地泄洪,渭河水再次倾泄而出,水位开始迅速降低。
两次泄洪,虽然淹没农田近十万亩,但也保住了关中的数百万亩农田以及百万人口的安全,连续六次洪峰得以平安过境。
三天后,雨势渐渐小了,陈庆再次带领高官们来到渭水视察,渭水已经回落到警戒线以下,水流也没有之前那么湍急,浮桥又重建搭建起来。
陈庆随即又来到咸阳以西的蒋家洼一带巡视,一座东西宽达五里,南北长约三十余里的大湖出现在他们眼前。
这里在几天前还是一片麦田,但地势低洼,连续下雨的缘故,麦子基本上毁了,这里也积成了水潭,而现在索性变成了一片很大湖泊。
这就是沧海桑田,不知数百年后,这片湖泊还会不会存在?
“官道被冲断吗?”陈庆望着茫茫水面问道。
张元朗连忙道:“回禀陛下,官道在高处,目前虽然在水下,但只有一尺深,过几天后,官道就会露出来,应该不影响官道。”
“你是意思是说,这片湖泊还会变小?”
“正是,湖泊刚刚形成,是一片泻湖,等它稳定下来后,会比现在缩减三成左右,微臣昨天特地考察了周围,发现有两条小河已流入其中,这样就给它补充了水源,一方面太阳晒会蒸发,另一方面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它最后会形成一个平衡。”
陈庆点点头,回头对蒋彦先道:“通知官府去登记被淹没的土地,官府承诺按照市价的两倍赔偿!”
蒋彦先连忙笑道:“微臣简单的归计一下,咸阳县被淹没的土地大概有七成左右是官田,私田并不多,郿县那边主要是军田,私田也同样不多。”
“那样最好,这次连续下雨,给今天的农田带来很大的损失,要未雨绸缪,尽快从江南和四川各地调集粮食,防止粮价大涨,另外要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蓄水湖泊,给农民挣钱的机会。”
“微臣明白!”
陈庆又对张元朗道:“现在虽然洪水下去了,但要防止仿佛,尤其现在雨势情况不明,希望工部和都水监要严密监视,要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