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732章

封侯-第732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庆知道这件事还是一个月前,研制了整整一年,已经升级到了铜制管,用铜管打出的铁籽足有一百五十步远。
  只不过铜制管是用两个半管箍成,有缝容易漏气,造出一根完整的管子就迫在眉睫了。
  “陛下,这里就是火枪大院!”赵文信指着一扇紧闭的大门道。
  陈庆见门口还有士兵站岗,便笑道:“戒备森严啊!”
  “必须的,火枪是一个火器的巨大突破,甚至超过了铁火雷,我们上上下下都极为重视。”
  “你觉得火枪会超越弓弩吗?”陈庆笑问道。
  “这个问题我们内部也讨论过,大家都认为暂时不会,但将来一定会。”
  ……
  陈庆走进了火枪大院,占地足有十亩,还仓库、制作房,还专门的试枪场,火枪组一共有二十名最优秀的工匠组成,包括火药匠、火器匠和铁匠,由火器署署令谢瑛负责。
  听说天子到来,谢瑛连忙上前行礼,陈庆见他瘦了很多,便关切问道:“最近身体不好吗?”
  “回禀陛下,微臣这几个月都在参与研制火枪,有很多困难,大家都在想法设法解决,微臣操心比较多,所以消瘦一些。”
  旁边赵文信道:“谢署令吃住在火枪院,已经有半年没有回家了。”
  陈庆点点头,他知道谢瑛可不是一般的官员,他就是最优秀的工匠,铁火雷就是在他手上试制成功,突火枪也是他的突发奇想。
  “这根铁管你可能需要!”
  陈庆把铁管递给谢瑛,谢瑛大喜,这根铁管来得太及时了。
  “感谢陛下,我们可以用铁管试验了。”
  “先给朕看看你们的铜管枪。”
  “陛下这边请!”
  谢瑛带着陈庆来到试枪场,陈庆一眼看见了桌上的火枪,木制枪托还是他画的图,很长的一支铜管枪,像极了鸟铳。
  陈庆拾起这支火枪,仔细查看一下,上面开了一个孔,插着一根两寸长的火绳,也就是每次都要用火折子点燃火绳,火药和铁丸都是从枪口塞进去,再取下枪管下方的捅条,将火药是铁丸捅紧。
  火药有两种,一种是发射药,一种是引火药,引火药是从上面孔填入,引火药被火绳点燃后,会立刻点燃发射药,从而把铁丸喷射出去。
  陈庆甩燃火折子,点燃了火绳,他立刻端起枪瞄准,但还没有来得及瞄准,火光轰地在眼前一闪,枪管喷出火舌,一股巨大的后座力撞在陈庆肩膀上,不过他能承受。
  再看远处的靶子,似乎没有打中,陈庆摇了摇头,燃烧太快了。
  旁边谢瑛苦笑道:“回禀陛下,我们准备把火绳换长一点,这样就来得及瞄准。”
  “点火方便吗?”
  “很方便,现在我们用好的漆筒火折子,拉开盖子,一吹火就燃了,关上盖子,火就灭了,它就直接放在士兵胸前袋子,可以点数十次火绳。”
  陈庆本来想说火绳枪,但他发现真没有必要用火绳枪,之所以用火绳枪,就是因为因为点火不方便,如果点火很方便,那也没有必要用火绳,因为火绳每次也要调整燃烧长度。
  “朕可以给你们提两个建议!”
  “请陛下训示!”
  陈庆笑道:“朕的建议就是三个字,标准化!”
  “标准化!”
  谢瑛喃喃念了两句,又道“能否请陛下明示!”
  “什么叫标准化,其实就是定规定量,比如放多少火药,如果靠士兵的经验,那就不行了,可以准备很多小竹管,里面装满定量的火药,一次放一管火药就行了,就不需要士兵去考虑该放多少。
  然后上面的火绳孔可以做成一个方形孔洞,要向上方突出一点,点火火绳形状和孔洞完全一样,要做硬,底部做尖,正好从方孔插进去,一直插进枪管中的火药里。
  士兵们就可以每次拿一根火绳插进去,这样就很方便,你们甚至可以做得更标准一点,直接将包好的火药条插进枪管里,底部黑色是引火火药,上部红色是发射火药,再塞进铁丸捅实,这样不就更方便吗?”
  谢瑛如醍醐灌顶一般,天下说得标准化使困扰他们很久的装药不均和点火不便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旧城
  谢瑛挠挠头又道:“还有就是向城下射击时,铁丸会滑落出来!”
  陈庆哈哈一笑,“这还不简单吗?用一块软布把弹丸包住,塞进枪管里,弹丸就滑不出来了。”
  谢瑛一拍脑门,还真是那么简单!
  他期待地问道:“陛下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陈庆微微笑道:“建议可以有很多,比如你们可以把火折子安装在枪托上,用的时候,一拉盖子,一吹就燃了,再点燃火绳后插进孔道,孔道再好好想想办法,比如做成填满火药的金属方管,直接插进孔道,每次换一根方管,每根方管顶端有一根火绳,设计的精巧一点,这样士兵更换火药就很方便了。”
  “微臣记住了!”
  “然后我再说另一种点火方式,叫做燧石点火枪,就不用火折子了,原理很简单,在孔道上安装一块燧石,还有一个击发装置,下方像弩一样有一个悬刀,一扣动悬刀,上面就会击发燧石,会产生火星,火星落在火药室内,立刻点燃了火药。”
  谢瑛点点头,“原理微臣懂了,但有点复杂,微臣去和工匠们商议。”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三眼火枪,就是三根管子,作用就是一次性填满三根管子的火药和弹丸,然后可以连续射击三次,这对射击骑兵很有效果。”
  “微臣记住了!”
  陈庆来到铁匠铺,只见几名铁匠正在叮叮当当制作铁管。
  陈庆又对赵文信和谢瑛道:“其实朕最关心的是火炮,你们明白吗?把铁火雷当做弹丸发射出去,要有两三里了,比投石机远得多,而且没有那么沉重,一头骆驼就可以背负,若安装在船上,那更是所向无敌。”
  谢瑛连连点头,“微臣明白,已经在考虑了,微臣准备用模具浇铸熟铁炮,外面再用几道铜箍,原理和突火枪完全一致。
  “好!朕期待你们的成果。”
  ……
  火器监距离长安旧城很近,时间还早,陈庆索性转道前去视察长安旧城,也就是从前的汉长安城。
  汉长城在宋朝时已经完全破败了,沦为一片废墟,宋朝的统治中心在东京汴梁,连长安城都不管了,怎么可能顾得了汉长安城?
  从去年开始重建汉长安城,改为建章县,一年半过去了,新建章县已经完成了重建,三十万底层百姓和工匠都迁去建章县。
  朝廷有了更多的城内优质土地,而底层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大大改善,从前五百文只能租一间屋,现在同样五百文,可租两屋一院,可以连租二十年,这样一来,很多百姓就在院子里搭建房屋,等于又多了一间屋。
  可以说皆大欢喜,唯一不方便就是稍微远了一点,为了方便百姓,朝廷便在沣河里开启了班船,专门有五十艘船每天往返于京兆和建章县之间,每次只收五文钱,朝廷再补贴五文钱,这样一来,每艘船每天能挣两百文钱,一家人摇一艘船,一个月就能挣六贯钱,这收入确实很不错了。
  当然,百姓也可以自己骑着毛驴往返于新城和旧城之间。
  陈庆减少了护卫,只有三百骑兵护卫他的马车前往建章县。
  陈庆的巡访也没有之前那么多限制,只要他不下马车,基本上想去哪里都可以,主要是他的马车是特殊制作,就算床弩也射不穿车壁,车窗也装上玻璃,拉上纱帘,外面完全看不见车内的情形。
  队伍缓缓进了城门,陈庆透过车窗注视着城内大街上的情况,他们走的这条主干道叫做未央街,左边是工匠们居住的街坊,而右边则是普通百姓的街坊。
  其实看起来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由密密麻麻的小院子组成,布局都差不多,不熟悉还容易迷路。
  未央大街两边都是密集地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延绵五六里,城内还有两个大瓦子,瓦子内也都是密集地小店铺。
  店铺大部分都是以小吃为主,以中低端居多,基本上没有大酒楼和大茶馆,只有几家中档的酒楼和茶馆,让本城人偶然请客吃饭什么的。
  最多的还是密密麻麻的小酒馆和小茶馆,价格低廉,深受百姓的欢迎,基本上都坐满了。
  当天下统一,战争结束后,百姓们开始享受和平时期的红利,首先是粮价下跌,带着了其他物价的下跌,商业繁荣,使市场上物资丰富。
  最明显就是一日三餐成了所有人的生活共识,以前还有很多人家都遵循着一日两餐的传统,只是中产阶级才能享受一日三餐。
  现在连养老院、孤儿院也是一日三餐了。
  大米每斗四十文,小麦每斗三十文,玉米每斤五文钱,当然这是包括了玉米芯,去掉玉米芯,每斤十五文左右,这只是刚开始,再过几年,玉米的价格会比小麦还便宜,还会有土豆红薯上市,雍王朝的百姓将彻底告别饥饿。
  虽然商铺的档次比较低,但很接地气,大街上格外热闹,人流如潮。
  陈庆不需要去拜访百姓,从他们的气色穿衣上就能看出生活情况。
  基本上细麻和棉布是一半对一半,基本上现在细麻已经不种了,之所以还穿细麻衣,主要是以前的旧衣。
  能吃饱饭的原因,城内百姓的气色也不错,每个脸色红润,步履匆匆。
  但陈庆也发现了问题,街上的孩子特别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耍,还有一些十几岁的少年也无所事事。
  陈庆眉头皱了起来,这种情况今天才有,还是一直都这样?如果一直都是这样,那就意味着教育和就业出问题了。
  陈庆随即吩咐侍卫,“去带几个孩童过来,朕要问一问他们?”
  片刻,侍卫带上来三名孩童,在车驾前排成一排,陈庆让侍卫给了他们小糖人,安抚住他们,这才问道:“你们几岁了?”
  三个孩童一边吃糖一边道:“我八岁!”
  “我七岁!”
  “我也七岁!”
  “那你们怎么不去上学?”陈庆又问道。
  “爹爹说,等我们十岁的时候送我去读一年书。”
  “我爹爹说,读书太花钱,家里没钱!”
  “我也是!”
  陈庆点点头,“你们父母是做什么?”
  大一点的男孩一指,“我爹娘是开面馆的!”
  其他两个孩子父亲都是去京兆城内做工。
  陈庆知道了,这三个孩童的父母都只想让他们读一年书,认识几个字就行了,不想在读书上花太多钱。
  陈庆让侍卫把三个孩童送回去,他也没有心思再巡视了,喝令道:“回宫!”
  队伍缓缓掉头返回,就在这时,忽然听见有人大喊:“抓住他们!”
  “抓住这帮小贼!”
  陈庆一怔,探头向后望去,只见一群少年从一家店铺里仓惶奔出来,每个人抱着一捆布,如鸟兽飞散,后面一个中年男子挥舞菜刀,大喊大叫。
  “去帮帮他!”
  百名骑兵一起出动,只片刻,便将十几名少年抓住,拎了过来,跪满一地,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侍卫禀报道:“陛下,这些少年盯了那家布店几天了,以为店铺里没人,便翻进去偷东西,没想到店铺东主昨晚已经回来,他们便被发现了。”
  这时,中年男子货物失而复得,过来千恩万谢。
  “小民姓王,前两天去咸阳进货,昨天半夜回来,小人在睡觉,听见外面有动静,便起来查看,发现这帮小贼在偷布。”
  “他们经常偷东西吗?”
  中年男子叹了口气道:“他们就是城内的癣疾,不光他们几个,城内还有好多,整天聚在在一起惹是生非,要么打架斗殴,要么偷东西卖钱,真的让人头大。”
  陈庆让中年男子回去,这才对侍卫道:“每人杖打五十棍!”
  马车缓缓离开了,后面只听见一群不良少年的哭喊声。


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制法
  回到皇宫,陈庆随即召来尚书左丞吕青山、刑部尚书张浚、左右相周宽和蒋彦先。
  陈庆请他们三人坐下,缓缓道:“今天朕去了一趟建章县,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发现很多孩童都不上学,聚在一起玩耍,一些十五六岁的少年也聚在一起,整天打架斗殴,偷窃财物,完全就是地痞无赖了,朕问那些孩童为什么不上学,他们说父母不让他们上学,朕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吕青山有点紧张,连忙问道:“陛下,人多吗?”
  陈庆点点头,“相当多,感觉有上千人,这还是在街头玩的孩童,还有在家里的,估计有更多。”
  周宽淡淡道:“陛下,其实不奇怪,一直就是这样,在西南区的时候,就是大群大群孩童不上学,我们办了学校,但他们父母都选择只读一年,因为只读一年不要钱,继续读书就要花钱了,父母就是这样过来的,没办法,你又不能强迫他们去读书。”
  蒋彦先也道:“其实京城的地痞无赖很多,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整个京兆府两百万人口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陛下真的没有必要为一些地痞无赖担心。”
  陈庆摇摇头,“人口资源本来就很宝贵,我们还有大量的事业需要人口,让大量孩童荒废学业,让大量少年变成无赖,这是巨大的浪费,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底层百姓,更需要大量能读书识字的百姓,孩子的父母没有眼光,但我们朝廷不能没有眼光。”
  三人面面相觑,知道天子已经下定决心,周宽道:“如果必须要强令孩童入学,那就必须制定律法,如果父母违反律法,那就要承担责任,要重罚!”
  陈庆点点头,“侍中说得对,必须要以制定律法的方式让这些孩子上学,但财政也要有所负担,把免费读书一年改成免费读书五年,所有的孩童都必须读书,不肯读书,就重罚他们的父母,不光是京城,天下一样。”
  吕青山连忙道:“教育是微臣的职责,微臣会和国子监一起商议,尽快制定出一个详尽的方案。”
  “那就辛苦吕相国了!”
  陈庆又对蒋彦先道:“还有那些不良少年,警告他们父母,如果他们管不了,那朕来管,全部送他们去西域屯田。”
  蒋彦先连忙劝道:“陛下息怒,毕竟他们只有十几岁,送去西域不现实,不过参加劳动是个办法,把他们集中起来,去凤翔或者汉中劳动三年,用劳作来改掉他们身上那种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习气。”
  一直没有吭声的张浚摇了摇头道:“好好的少年把人家送走,他们家里肯定不愿意,咱们也不占理,最后只会闹得民怨沸腾,最好的办法还是制定律法,比如陛下刚才说那十几个少年偷东西,这就犯法了,性质不严重,那就可以轻判,判流放百里三年,把他们集中起来种南瓜,种玉米,他们父母去看望他们也方便。”
  陈庆负手走了几步道:“这里要有个界线,多少岁为少年,朕建以十八岁为界线,十四岁再为第二个界线,十四岁以下犯法,不用流放百里,就罚在坊内劳作,十四岁到十八岁之间犯法,流放百里。
  十八岁以上犯法,那就是正常的成年人了,流放安西屯田,另外,少年犯法一旦流放期满,官府必须消除所有档案,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说到这,陈庆问张浚道:“刑部什么时候能提交律法草案?”
  张浚想了想道:“微臣先派人去各地调查,搜集足够的材料,两个月后,微臣提交律法草案。”
  陈庆点点头,又对吕青山道:“孩童强制入学的律法草案切不可闭门造车,朕也给你们两个月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