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660章

封侯-第660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心吧!我会安排好。”
  陈庆这才离开王府,前往庆丰茶馆,同时派人去把周宽、蒋彦先和张晓三人请到茶馆议事。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人选
  之所以要在茶馆议事,主要是表达一个态度,非正式议事,陈庆想了解一下众人的想法。
  张妙去世了,吏部侍郎的位置就空了出来,这个职位权力很大,它管两个院,一个是选官院,一个考功院,所有五品以下官员都要接受它的考核。
  陈庆也很清楚,所有人都盯着这个位置,这个人选也事关重大,还有张妙的参政事资格,也是一件大事。
  陈庆很欣赏胡云,他想提拔胡云,但阻力也很大,毕竟胡云的硬伤比较明显,那就是资历不够,尤其没有主政地方的履历。
  上位者最大的权力不是想杀谁就杀谁,也不是想睡谁就睡谁,那和土匪没有区别了。
  上位者最大权力是制定规则,是规则的制定者,但如果制定了规则,你自己却不遵守,那规则就没有意义了。
  自己制定了规则,并主动遵守它,这才是长久之道。
  不多时,几名参政事都匆匆赶来了,除了吕青山,吕青山到燕山路主持大局去了,至少要一年才能回来。
  “殿下,这次捞了多少财富?”一坐下,周宽便忍不住问道。
  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也同样被所有人关注。
  “至少可以养军十年,这个答案满意吧!”
  众人都惊呼一声,蒋彦先道:“那岂不是相当于北宋两年的财政收入?”
  “差不多,当然我不是仅指铜钱,还包括其他各种财物,各位,你们看到的只是第一批,只有所有物资三成。”
  众人着实兴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么庞大的财富,他们这一任,不用再为财政拮据发愁了。
  陈庆看了一眼周宽,周宽顿时醒悟,连忙笑道:“一半一半,保证分给府库一半。”
  众人落座,陈庆对众人道:“我们先商量一下张知政的丧事,要给他举行国葬,所有支出由府库承担。”
  三人一致同意,陈庆又缓缓道:“尊重逝者,也是尊重生者,葬礼筹备组由你们三人组成,蒋参政负责牵头。”
  蒋彦先点点头,“卑职一定把葬礼办好。”
  停一下,蒋彦先又道:“殿下可给张参政追封?”
  “那当然,我考虑追封他为楚国公,谥号你们商量一下。”
  安排好了张妙的葬礼,陈庆把话题转到今天正事上,他让茶姬退下,对三人道:“张公是在任上病逝,他去世了,吏部主管以及参政事人选,我们需要讨论一下,各位觉得胡云如何?”
  周宽性格直爽,坦率道:“殿下,恕卑职直言,以胡云现在的资历和资格,还远远担不起参知政事的担子,会让所有人不服!”
  蒋彦先也道:“不历州县,不上省台,这是数百年的官场惯例,不了解底层民情,怎么能做宰相?当然,像秦桧那样的例外,他才会成为朝廷的毒瘤,殿下如果想培养胡云,可以先让他出任一届地方刺史,在底层历练几年,再用他也不迟。”
  张晓也道:“殿下,他能力不错,但还是资历问题,他出任参政事,会让其他大臣寒心!”
  陈庆点点头,“我理解大家的态度和意见,胡云担任参知政事,确实资历欠了一些,让人不服,其实我并不是让他接替张参事,我是想让他出任中书侍郎,主管我的秘书署,但中书侍郎没有参政事头衔又不妥,那么就让他改任吏部侍郎,暂不考虑参知政事,中书侍郎人选另外考虑。”
  蒋彦先笑道:“殿下考虑的是胡云的能力,让他主管吏部,我们考虑的是他的资历,反对他担任参知政事,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殿下的这个折中之计卑职支持!”
  周宽和张晓也表示支持,张晓问道:“原来情报司归张知政监管,殿下是否可以考虑把它划给兵部?”
  “可以!”
  陈庆一口答应,“情报司可以缩小编制,改为情报署,归属兵部!”
  沉吟半晌,他又对众人道:“另外,我考虑成立礼部和刑部,把财政司改为户部,政务司改为尚书省,监察司改为肃政台,各位的具体职务都交出去,专门履行相职,只是还缺一个参知政事,各位可有合适人选?”
  蒋彦先想了想道:“殿下不是邀请刘子羽出任参知政事吗?”
  陈庆摇摇头,“他早年中了一支毒箭,余毒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清除,现在有反噬的迹象,可能余年不多了,他现在在巴州儿子身边静养,不适合出仕了。”
  周宽笑道:“我倒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请殿下考虑!”
  “谁?”
  “江陵知府张舜!”
  陈庆点点头,“我知道了,我会好好考虑!”
  ……
  回到王府,中午刚过,晚春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岸边是高大的垂柳,另一边则是大片草地,陈庆坐着府中的马车沿着湖边小路缓缓而行,温暖的阳光洒在他身上,和熙的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这时,陈庆看见赵巧云在湖边散步,旁边还跟着一个女子,看样子不像府中之人,但她的背影却有点眼熟。
  陈庆忽然想起来了,这是宫官梁氏,在燕山皇宫服侍了自己两天,她怎么在这里?
  “巧云!”陈庆喊了一声。
  赵巧云一回头,惊喜道:“官人今天休息?”
  “今天休息!”
  陈庆目光转向梁氏,梁氏俏脸微红,这位王爷那两夜在她身上俨如野马一般驰骋,那种滋味简直让她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她连忙上前行一万福礼,“奴婢梁氏参见王爷!”
  “梁总管现在住在哪里?”
  “我们所有人都暂时住在城外行宫,安排得很好,感谢王爷厚爱。”
  陈庆看了看赵巧云,他忽然有一种感觉,便笑问道:“你们认识?”
  赵巧云点点头,“以前在汴梁王宫,飞雁就是跟随我的小宫女,我们一起被掳去金国,在金国皇宫当宫女,后来我出来了,她还在宫中,前些天她来向王妃报到时,我就认出了她。”
  陈庆惊讶笑道:“这么巧吗?”
  梁氏也叹息道:“是啊!没想到还能遇到小公主,真是我的造化啊!”
  赵巧云又道:“温大娘准备回乡养老去了,大姐正在合适人选,正好飞雁带人过来,我觉得她很合适。”
  “温管家要回乡,那岂不是田大管家也要一起回去?”
  “正是!他们年纪大了,想回去和儿孙团聚,享天伦之乐,大姐已经同意了。”
  陈庆点点头,“你们继续吧!我没有意见。”
  陈庆看了一眼梁氏,便返回内宅。
  来到妻子吕绣的起居房,只见吕绣站在窗前,脸上带着笑意。
  “在看什么?”陈庆走上前问道。
  “嘘——”
  吕绣小声道:“别惊动了他们!”
  陈庆向窗外望去,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只见儿子陈冀正拿一把小锄头给玉米地松土,他的两个妹妹,冰儿和雪儿正帮他浇水,兄妹三人配合还真是默契,玉米杆子已经半人高了,长得郁郁葱葱,旁边的瓜田也爬满了藤蔓,花已经谢了,瓜蒂上结了一个个小南瓜。
  陈冀站起身用毛巾擦擦汗,望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南瓜,赤红的小脸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这些都是他亲手种出来。


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分权
  夫妻二人坐下,不再打扰他们兄妹种地,陈庆笑道:“刚才我回来时,遇到巧云了。”
  “那夫君也遇到梁总管了?”
  陈庆点点头,“她们在一起,梁氏居然是巧云的贴身小宫女,真是巧啊!”
  吕绣微微笑道:“其实还有更巧的!”
  陈庆顿时有兴趣了,笑道:说来听听!”
  “去年璎珞接到一封太原写来的信,也是她以前的小宫女,现在住在太原,她求璎珞帮她寻找女儿,璎珞去哪里帮她找女儿,没办法,璎珞安排急脚递送了一百两银子给她,没想到前些天居然找到了她的女儿。”
  “可是那一批小宫女?”
  “正是,这四百多名小宫女基本上都是宫女所生,宫女年长后被遣散出宫,她们女儿被留下来,我问了一下,很大一部分小宫女的母亲都在,殿下可以帮她们寻亲!”
  “你的意思是,把她们都放回家?”
  “看她们自愿,愿意留下来我收,想和家人团聚,我就放她们走,那些几十名宦官也一样,想回家乡,我就给一笔钱让他们回去,他们都是可怜人,被奴役半辈子了,给他们一个选择吧!”
  陈庆心中赞叹,妻子还真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巧云说温大娘要走了?”
  吕绣点点头,“他们夫妻去年就提出来了,我挽留了他们,上个月他们又提出来,想孙子了,这次我就没有再挽留了,补偿他们一年的俸禄,让他们回乡养老吧!其实我也明白他们并不是为了回家看孙子。”
  “是因为新王宫?”陈庆试探问道。
  “应该是这个缘故,他们没有明说,我也没有点破!”
  吕绣轻轻叹口气,“其实不光是他们,府上所有使女和下人,我都考虑中止合约,把剩余时间都补偿了,让她们回家。”
  “所以娘子打算让梁氏带一批宫女和宦官过来?”
  吕绣无奈道:“只能如此了,王宫和王府完全不是一回事,规矩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去适应它。”
  ……
  陈庆回到书房,心绪颇为不宁,这几个月他都在外面征战,感受不到建立王国后的变化,事实上,一切都在变了,连家人都要适应雍王府变成雍王宫的变化,跟随多年的仆人也必须遣散回家了,仆人使女要变成宦官宫女。
  他们手下官员也何尝不是如此,以前所有的官员都属于幕僚官,在朝廷没有档案,或者寄禄在川陕宣抚使司下面,现在所有官员都要变成王国官员,要摆脱宋朝的体系,建立自己的官僚制度,直接套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最简便、也最成熟。
  陈庆又想到了参知政事的缺口,必须要尽快决定新人选。
  陈庆坐到位子上,提笔写下了几个人选,第一个是他的顾问卢存逸,关中大儒,也是这几届科举的主考官,想了想,陈庆还是把他名字背后的参知政事划掉了,卢存逸做学问可以,治国不行,陈庆在他名字背后补上了国子监祭酒,这个职务更适合他。
  第二个是刘瓒,刘子羽的长子,目前出任演武堂都监,他是武将出任,陈庆考虑他出任枢密使,但感觉他的资历还是差了一点,更重要是他的背景不够,三军将士不会认可,陈庆只得叹口气,把他的名字也划掉了。
  陈庆想到了牛皋,牛皋是出任枢密使最合适的人选,资历和威望都足够了,但牛皋要替自己坐镇燕山路,无暇分身。
  或许可以找一个人过渡两三年,想到过渡,陈庆立刻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他提笔写下了折彦质的名字,折彦质曾出任朝廷同知枢密事,经验丰富,替自己组建枢密事最合适不过。
  敲定了枢密使人选,但这个枢密使不是参知政事,这一点和朝廷不同,只能出任内政堂行走。
  下一个就是中书侍郎人选了,胡云被众人一致反对,资历不足这个硬伤太大,陈庆只能另选他人。
  陈庆提笔写下了江陵知府张舜,张舜曾兼任荆湖南路尚书行台长史,尚书行台撤销后,张舜继续出任江陵知府,现在改称呼为江陵刺史。
  张舜是宣和年间的进士,入仕二十余年,从主薄做起,一步步升为县丞、知县到通判,也曾经在朝廷出任过三年户部郎中,最后升为知府,履历很齐全,在南方官场人脉很深。
  陈庆渐渐明白周宽为什么推荐张舜了,内政堂需要一个南方系的代表,但张舜出任中书侍郎不合适,中书侍郎必须是自己的心腹。
  沉思良久,陈庆在中书侍郎后面写下了张晓的名字,周宽出任门下侍郎,吕青山和蒋彦先出任尚书左右仆射。
  陈庆犹豫片刻,便在张舜名字后面写下了肃政台令、参知政事。
  胡云名字背后写上吏部侍郎、内政堂行走。
  ……
  次日一早,陈庆来到了自己官房,全体手下一起站起身,躬身欢迎雍王殿下回来。
  陈庆向众人摆摆手,笑眯眯道:“放心吧!攻下燕山府,按照老规矩,每个官员都有赏赐。”
  众人一起欢呼起身,陈庆走进自己官房坐下,对晁清道:“去把三位参政事请到议事堂,就说我有要事找他们商议。”
  晁清连忙去了,不多时,三名参政事匆匆赶来。
  三人心里都明白,昨天在茶馆只是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但今天恐怕就是正式决定了。
  陈庆请三人坐下,将一份自己草拟的决定递给众人传阅,众人默默看完,都在沉思之中。
  陈庆微微笑道:“现在还有最后的机会提提意见,一旦我颁布雍王令,就要正式实施了。”
  蒋彦先问道:“请问殿下,左右仆射怎么分工?”
  陈庆缓缓道:“左仆射管兵刑工三部,右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实际职权相当于尚书左右丞,也是最辛苦的两个职务。”
  蒋彦先点点头,不再多问了,他最关注参知政事最新人选,看来殿下选择了张舜,此人资历足够了,蒋彦先没有意见。
  张晓举手问道:“殿下,枢密使应该授参知政事,作为军方代表,为何折彦质没有这个头衔?”
  陈庆淡淡笑道:“三位把我忽略了吗?我可是天策上将军,足够代表军方的利益了。”
  三人面面相觑,张晓只得苦笑道:“这个规矩到世子那一代应该会变吧!”
  “到时候看情况,形势需要就改变!”
  张晓又问道:“卑职不太明白中书侍郎的职权。”
  陈庆笑道:“中书侍郎掌握制诏权,我们虽然没有诏书,但有雍王令,也就是说,以后雍王令不一定是我发出来的,不过需要我批准,第二项职权就是管理我外面这一百多名官员,晁清和韦济都太年轻,担不起大梁,他们需要一位主管。”
  张晓又道:“卑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五位参知政事谁为长?”
  “准确说是四位!”
  陈庆对众人道:“周参政事为门下侍郎,相当于左相,他的职责就是反对,而另外四位则轮流掌握执政事笔,半年一轮,执政事笔者为右相,很多不需要制诏、不需要内政堂讨论的小事情,就由执政事笔者决定。
  但什么事情为大,什么事情为小事,这就需要继承我们长期形成的经验,把军政事务具体分为甲乙丙军四类,现在问题来了,谁负责分类呢?”
  蒋彦先道:“这就需要设立一个特殊官署,类似给事中这样的职权,它负责军政事务分类,并审核政令的合法性,应该归属于门下省。”
  周宽摇头道:“门下省只是最后把关,对政令内容提出异议,但所有政务一开始就需要分类,其次审核政令合法性是制度问题,我觉得应该还是由殿下直辖。”
  陈庆道:“设立一个白虎堂,由我来直辖,人不需要多,六人足矣,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事前分类,一组负责事后审核政令合法性。”
  周宽沉默片刻问道:“这样一来,殿下基本上没有了政事决策权,是不是把殿下架空了?”
  陈庆摇了摇头,“我掌握军权,掌握内卫,掌握白虎堂、掌握从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掌握府库财权,另外,甲类重大政务需要颁布雍王令,雍王令还需要我批准,实际上,我还是能过问,我可以不批准,直到你们说服我为止。”
  停一下陈庆又道:“我们既然效仿唐制,唐制的精髓就在于君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