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5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了!”
陈庆没有心思再看下去,租用汉阳府的仓库显然不太现实。
回程船上,赵璎珞对陈庆笑道:“其实夫君可以考虑在襄阳建仓库群,万石海船直接运货到襄阳,卸下货物,再用船队转运到商州,再用骆驼和大车运去京兆,而且在襄阳建仓库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照顾到中原。”
陈庆点点头道:“就是卸完一部分货物后,还要继续前往巴蜀,多走了汉水这一段水路。”
赵璎珞抿嘴笑道:“其实影响并不大,万里海路都走了,还会在意多走几百里水路吗?
另外,也可以在源头就把货物分好,去京兆的货船放在一起,去四川路或者荆湖南路的货物放在另外大船上,各送各的货物,就不会多走冤枉路了。”
陈庆笑道:“你说得对,几万里海路都走,也不在乎多走几百里江道,货物全部送往襄阳,然后在襄阳设一个转运署,由转运署决定货物发往哪里?反正荆湖南路和四川路也会有船队送货过来,船队回程时顺便运载货物去江陵或者衡阳,问题就解决了。”
“夫君的意思是说,四川路物资也要水运到襄阳,再送去京兆,绕一个几千里的大圈子?”
陈庆点点头,“你是不知道走蜀道运送货物的艰难,千辛万苦到了汉中,还要再翻越终南山,骆驼队走一趟要一个多月,每年都要累死上千头骆驼,而且铜钱、粮食等大宗物资还不好运送。
如果走水路差不多也是一个多月,可以从成都把货物走水路一直运到商州上洛县,再从上洛县用骆驼或者大车把物资运到长安,陆地就短得多,路途也平坦,这其实是最好的一条运输路线。”
赵璎珞若有所思笑道:“我现在才知道,夫君为什么千方百计想拿下襄阳了?”
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宣召
临安,张俊的弹劾王贵的报告送到了天子赵构的御案上。
在报告书中,张俊在谋士王静修的三条罪名之上又给王贵加了一条罪名,配合西军收拢汉江东岸的船只,使他们无船渡江。
事态有些严重,赵构在盛怒之下,立刻召集几名相国商议对策。
秦桧躬身道:“陛下,卑职认同张俊的弹劾,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岳飞的军队那么多都投降了西军,王贵的军队不可能和从前的军队一刀两段,他们之前一定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襄阳就有很多岳飞军队的家属,王贵也没有把他们驱赶走,凭这一点,王贵就无法撇清他和西军的关系。
陛下,陈庆谋夺了荆湖南路,他就算不急于夺取荆湖北路,那荆湖北路也一定在他的控制之中,王贵很可能只是名义上效忠陛下,而实际已经暗中投靠了陈庆。”
朱胜非也道:“微臣就觉得奇怪,这两年荆湖北路盐税收入几乎没有,百姓不可能不吃盐,那他们的盐从哪里来?原来荆湖北路的盐税已经被陈庆攫取了,这么重大的事件,王贵怎么可能不知道?卑职特地查过了,我们失去荆湖北路盐税的时间,正好和他出任军事主官这段时间一致,那么卑职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把川陕的官盐引入了荆湖北路。”
天子赵构其实对王贵的印象很不错,觉得他能够顶住陈庆的诱惑,替自己守住襄阳,忠心可嘉,值得褒奖,所以他才封王贵为襄州制置使,令他率两万军队守襄阳,如果不出意外,到年底时,赵构就要升他为都统制了。
但赵构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耳根软,立场容易动摇,也比较容易听信谗言,张俊的弹劾书有根有据,条理清楚,他已经信了七八分,现在加上两个相国极有理性的分析,赵构就完全相信了。
他负手走了几步,又回头问徐先图,“徐相公觉得呢?”
徐先图淡淡道:“我们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背叛朝廷、背叛陛下的臣子,卑职建议还是用老办法,宣王贵进京述职,然后把他暂时软禁,派人去调查情况,如果属实,那就将王贵问罪,谅他也逃不掉。”
“微臣也赞成徐相公的意见!”
秦桧在一旁道:“如果王贵心中无愧,他应该坦然进京,如果他心中有鬼,那他必然会找各种理由推脱,这个时候,陛下就要授权给张俊,让他想办法解除王贵的军权,将他押回临安受审。”
朱胜非也道:“微臣也赞成召他进京述职!”
赵构下定了决心,点点头,“那好!传朕旨意,立刻宣召襄州制置使王贵进京述职!”
……
赵构用的是金牌急脚递,昼夜兼程,日行三百里,五天后,宣召王贵进京述职的圣旨送到了襄阳城。
中午时分,副将汤怀走进了位于襄阳城西的檀溪酒楼,他来到海棠房雅室,见到了正在等他的许睦,许睦见过蔡让的第二天,又拜访了汤怀。
汤怀和徐庆的私交极厚,许睦把徐庆的劝说信交给了汤怀,汤怀便被徐庆的劝说动心了,许睦又及时把陈庆的信交给汤怀,汤怀终于下定决心,加入西军。
陈庆当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要的是襄阳,不是王贵,如果王贵不肯投降,那么汤怀投降也是一回事。
“许参事,今天朝廷派人送来了天子诏书,天子宣召王统制回京述职。”
许睦连忙问道:“什么时候的事情?”
“就在刚才,半个时辰前。”
许睦沉吟片刻又问道:“那王贵是什么态度?”
“王贵什么都没有说,把自己关在大帐内。”
“那他召见蔡让了吗?”许睦又问道。
汤怀摇摇头,“他谁也没有召见。”
停一下,汤怀惊奇地问道:“莫非蔡让也效忠了雍王?”
许睦微微笑道:“蔡家是襄阳地头蛇,你觉得他们会效忠朝廷,还是效忠雍王?”
汤怀淡淡道:“临安太远,雍王的势力就在襄阳咫尺之外,蔡家在天子眼中恐怕连只蝼蚁都不如,但在雍王眼中至少还是能倚靠的地头蛇,蔡家当然会选择雍王!”
“这就对了,雍王许诺蔡家,若事成,将任命蔡让为襄州通判,同样,不管王贵是否投降雍王,雍王都将任命汤将军为统制,和徐庆、岳云、张宪他们平级。”
汤怀感动道:“天子视我们为反贼,只有雍王才这么重视我们,雍王的知遇之恩……哎!我只恨自己去年没有果断投奔雍王殿下。”
许睦笑着安慰他道:“这是天意,是上天要让雍王得到襄阳,才把你留下来,所以很多事情不在于走得早,而在于走得巧。”
汤怀点点头,他又想起一事,低声道:“卑职怀疑张显已经被张俊拉拢了。”
“汤将军怎么知道?”
“张显有个侄子叫做张大强,年初前来投奔张显,卑职一名手下和他喝酒时,他多喝了几杯,就吹嘘他在寿春逛妓院的事情,说的就是去年的事情,说明他是从寿春过来,并不是履历上说的汴梁。
而且据卑职所知,张显没有什么侄子,只有一个外甥,早就死掉了,不知这个侄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两天我才反应过来,他极可能是张俊派来的卧底,他出任张显的旗牌官,正好负责张显和张俊之间的联系。”
许睦沉思片刻道:“王贵会进京吗?”
“卑职觉得他会去临安,向天子诉说自己的冤屈,天子答应年底升他为都统制,他对天子一直就忠心耿耿。”
这时,许睦的手下沈长信跑来道:“启禀参军,蔡让有急事找,卑职带他过来了,他就在外面。”
汤怀吓一跳,起身要从后门离去,许睦一把拉住他,“你们最好见面,彼此心里有数,以后大家都会是同僚。”
“好吧!”汤怀又坐了下来。
许睦给沈长信使个眼色,沈长信出去了,不多时,他领着蔡让快步走进房间。
“许参军,情况有点……”
蔡让忽然看见了汤怀,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许睦笑道:“都是自己人,坐下喝杯酒,慢慢谈!”
蔡让和汤怀会心一笑,刚才的一丝尴尬也在这一笑中消泯。
蔡让坐下道:“想必汤将军给许参军说了天子诏书之事。”
许睦点点头,“我知道了,汤将军说,王贵想进进述职?”
“正是!”
蔡让叹口气道:“我刚刚见了王贵,他已经做出决定,他宁可死也绝不想蒙受冤屈,他要进京述职,把情况讲清楚,他心意已决,我劝不了他。”
许睦笑问道:“蔡参军知道张显很可能是张俊的人吗?”
“我不知道,不过我一点也不吃惊,张俊对我们两万军队虎视眈眈,怎么可能不安插他的人?”
蔡让心中很急,他又连忙:“许参军,情况紧急,现在我该怎么做?”
许睦沉思片刻道:“蔡参军要说服王贵,让汤怀坐镇襄阳,把张显调离襄阳城。”
“我可以说服王贵,但就怕张显也要守襄阳,以前都是他负责守襄阳,王贵和汤将军率军北上防御。”
许睦微微一笑,“放心吧!雍王和张俊有协议,张俊不争襄阳,所以张显绝不会提出来守襄阳。”
蔡让和汤怀对望一眼,两人眼中都露出恍然之色,原来雍王已经步步为营,安排好了一切。
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襄阳
大帐内,王贵对蔡让道:“参军不用再劝了,我考虑多时,如果能投降西军,我去年就投降了,不用等到现在,张俊污蔑我私通西军,朝廷为此宣召我进京述职,如果我不去,等于坐实了张俊的污蔑,所以我一定要去朝廷述职,哪怕失去一切,我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大帐内一片寂静,话说到这一步,确实不好再劝下去了,蔡让缓缓道:“如果统制已经决定,卑职也能理解,不会再劝,卑职担心的是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张俊必然会想办法吞并我们的军队,卑职建议兵分两路,一路守汉水,效仿西军封锁江面,让张俊大军过不了汉水,另一路死守襄阳城,双管齐下,至少能支撑到朝廷调查组到来,一旦朝廷调查组到来,张俊就不敢那么肆意妄为了,很有可能将军能回归襄阳。”
王贵想了想,便答应了,“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守襄阳,一路守汉水,参军觉得怎么安排,还是按照老规矩?汤怀居外,张显守内?”
蔡让摇摇头,“以前是因为统制在,可以这样安排,但统制去了京城,就不能这样安排了,卑职认为,汤怀谨慎,守成有余,变通不足,他更适合守城,张显灵活多变,卑职觉得他守汉水更合适。”
“这个……让他们自己选择吧!”
王贵随即派人把汤怀和张显找来,不多时,两人走进大帐,“请统制吩咐!”
“既然朝廷宣召我回京述职,我再三考虑,决定回京,我心意已决,你们也不用再劝我了。”
两人默默点头,想必蔡让已经劝过,蔡让都劝不动,他们更劝不了。
“我现在担心我离开后的安排,蔡参军建议我兵分两路,一路守襄阳,一路守汉水,你们二人觉得呢?”
汤怀和张显对望一眼,他们当然也是这么期望,汤怀道:“两支军队守襄阳,实际上只有一支军队,一旦襄阳沦陷,两军皆没,如果两支军队分开镇守,无论哪支军队出事,都能警示另一支军队,卑职同意两支军队分开镇守。”
王贵点点头,又望向张显,张显也躬身道:“卑职也赞成分开镇守,以前都是卑职守襄阳,这次卑职请求外放,卑职愿意守汉水,这样对大家都公平。”
王贵就是担心张显不愿守汉水,让汤怀心中不满,毕竟守襄阳条件好,守汉水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没想到张显居然主动要求守汉水,让王贵一颗心落地,王贵欣然道:“张将军如此顾全大局,我更有信心了,好!就这么决定了,汤将军守襄阳城,张将军率部守汉水,以宜城县为根基。”
王贵做梦也想不到三人已有默契,更想不到他派去守汉水的张显早在年初就投靠了张俊,其实也怪不得他们,鸟择良木而栖,王贵这根树枝也太弱,太不牢靠了,在两条大鳄的环伺之下,被吞噬是迟早之事。
王贵终于做出了回京述职的决定,当天下午,他便带着十几名亲兵跟随宣旨使者前往临安述职。
就在王贵离开襄阳回京的同时,两万襄阳军也兵分两路,一路由汤怀率领一万人继续守襄阳,另一路则由张率一万军赶赴紧靠汉水的宜城县,防御汉水。
……
三更时分,刚刚返回江陵的陈庆在熟睡中被敲门声惊醒,“什么事?”陈庆问道。
“启禀殿下,有襄阳发来的紧急情报!”
“我知道了!”
赵璎珞连忙起身给丈夫穿上衣服,她自己也把内衣穿上,替丈夫简单梳洗一下。
陈庆走出房间,来到外堂,只见几名亲兵带着一名送信人在堂下等候多时。
送信人是许睦的手下,他快步走上堂躬身道:“启禀殿下,王贵已赶赴临安述职,张显军去防御汉水,目前襄阳府由汤怀将军的一万人镇守。”
陈庆大喜,他当即发出军令,命令坐镇邓州的刘琼率两万军队进驻襄阳城,陈庆随即收拾行装,率领一万骑兵从江陵北上。
两天后,大军经过了王彦的陵墓,陈庆拜祭了王彦墓,并留下五百贯钱,命令当地乡绅好生看守陵墓,不得毁坏。
大军又继续北上,距离襄阳还有五十里,这时,陈庆得到消息,张显率领一万军队已经渡过了汉水,向南去投奔张俊的大军。
与此同时,陈庆也得到了襄阳的消息,刘琼两万大军已经进驻襄阳,大局已定,陈庆随即率领大军继续向襄阳赶去。
襄阳城外,刘琼率领众人出城迎接雍王殿下到来,陈庆一一安抚了众人,他随即将襄州提升为襄阳府,任命许睦为襄阳知府,任命蔡让为襄阳通判,任命汤怀为统制,又宣布其余投诚将领军职不变,但在军阶上各升一级,一时皆大欢喜。
在襄阳城休息一夜,次日一早,陈庆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城外汉水码头视察。
陈庆笑问刘琼道:“你对商州比较熟悉,我想知道,走水运从襄阳到商州怎么走?”
“回禀殿下,走千石货船可以到商洛县龙驹寨。”
“再向北就不能走了吗?”陈庆又问道。
“走是可以走,有一段很长的乱石险滩,大约二十里左右,阻碍的船只北上,只能走木筏子,如果把这二十里河段疏浚干净,河道再挖深一点,那么千石货船还可以继续向北走六十里左右,抵达上洛县。”
陈庆现在也有点经验了,疏浚二十里的河道,大概需要五万人干五个月,支付工钱五十万贯左右,加上其他材料支出和仓库修建,商州那边大概需要七十万贯左右,仓库是必须修建,但为了疏浚短短的六十里河道,就要耗费五六十万贯,陈庆还没有那么财大气粗。
陈庆又问蔡礼,“请问蔡通判,襄阳可以停泊万石货船吗?”
蔡礼刚升为一府通判,他兴奋了一夜,此时显得有些疲惫,此时陈庆问他,他愣了一下,半天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回禀殿下,襄阳府从未有万石货船抵达过,最多只有五千石货船。”
陈庆点点头,按照经验,如果能停泊五千石货船,那么停泊万石货船基本上也没有问题,他微微笑道:“我打算把襄阳建成一座最大的货物中转地,从海外和江南过来的大量货物,通过万石巨船运到襄阳,然后再转千石货船运到商州商洛县,再用骆驼和大车运到关中,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
一直沉默的汤怀举手道:“殿下,卑职有一个想法!”
陈庆对汤怀的印象很好,便笑道:“你说,有什么想法?”
汤怀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