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234章

封侯-第234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千布衣军接到命令,迅速向北城和东城奔去。
  这时,一架架攻城梯挂上城头,西夏士兵蜂拥冲上去,巨石和滚木劈头盖脸砸了下来……
  陈庆再次下达了命令,“城内弓箭大阵射击!”
  城内一万弓弩手分成两个大阵,分别向东城外和北城外射箭,他们用的守城弓和兵箭,一片片乌云般的兵箭越过城头,落入城外的敌军士兵之中。
  这让西夏军主将曹保宗一怔,宋军已经全部上城,城内怎么还有箭矢射出?而且城头上的士兵似乎变多了,难道宋军还有伏兵?
  拓跋承庆指着城头宋军道:“大将军,很多宋军士兵都穿着布衣,应该是他们动员城内青壮一起参与守城了。”
  这个解释很合理,如果守城一方兵力不足,一定会动员城内的男女老少一起上阵。
  曹保宗咬牙道:“攻下城池,我非宰了这些混蛋不可!”


第四百六十二章 收割
  城外西夏军士兵也向城内发动了弓箭反击,铺天盖地的箭矢射向城内,城内宋军士兵纷纷中箭被射倒。
  陈庆当即下令道:“弓箭大阵移到城头!”
  命令传达下去,两支弓箭大阵士兵列队向城头奔去,数里长的城墙足够容纳数千士兵,他们的位置在城头最后,背靠女城城墙蹲下,一起向城下射箭,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城外士兵躲无可躲,伤亡极为惨重。
  但最惨烈还是攻城梯上的激战,西夏士兵拼死向上进攻,城头上士兵则用盾牌和长矛刺杀,西夏士兵一个接一个地惨叫坠城,但坠城一人,立刻补上一人。
  宋军士兵也同样伤亡不断,受伤士兵后退,立刻被民夫抬下城去救治,同时,另一名士兵顶上去。
  每座马面墙头也同样部署了二十名宋军神箭手,再配上二十名力大的辅佐,负责装箭上弦,射箭手们专门从侧面猎杀攻城梯上的西夏将领和身强力壮者,一箭射杀,精准无比。
  他们人数不多,但发挥的作用巨大,能大大降低敌军的进攻效率,敌军没有了将领指挥,往往就会乱杀一气。
  时间渐渐过去了一个时辰,但城池还没有能拿下,西夏士兵伤亡越来越大,尤其士兵被毒钉射中后毒性开始发作,头晕眼花,连路都走不动了。
  曹保宗的信心在一点点流失,他终于开始怀疑了,如果城内只有五六千士兵,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抵抗能力。
  ‘难道陈庆已经率军进城了?’
  他心中念头一起,立刻被自己否定了,不可能!探子的情报不会有错,而且这个时候渭河还没有完全解冻,护城河还结着冰,一般也是要稍微暖和点才出发,尤其他也没有斥候发现敌军主力的报告。
  拓跋承庆又低声道:“我们一直关注陈庆主力,却忽略了西面,卑职觉得应该是临洮府和河州的宋军赶来了。”
  一句话提醒了曹保宗,应该是,自己怎么把临洮府和河州的宋军忘记了?
  但现在该怎么办?
  城池攻不下来,却伤亡惨重,可如果撤退,曹保宗心中又着实有些不甘。
  就在这时,陈庆也感觉到收割敌军的时机成熟了,城墙下挤满了攻城的西夏士兵,绝大部分士兵都集中在城墙下,也是为了躲避城头的箭矢射击。
  他当即下令道:“停止射箭,全面用火油攻击!”
  陈庆一声令下,北城和东城各有五千士兵纷纷举起火油桶向城头投去,木桶碎裂,大量火油倾泻而出,无数只火把和草垛跟着投下,烈火迅猛燃烧,瞬间便将二十几丈内的西夏士兵吞没了。
  无数西夏士兵成了火人,惨叫、哭喊,挣扎着要逃走,最后还是一头栽在烈火之中。
  这一次宋军下了血本,拿出了一半的猛火油库存,用两万桶猛火油来收割敌军的有生兵力。
  紧接着第二轮一万桶火油投出,波及的距离更远,宋军又投下了数百只火药桶,立刻产生了燃爆,轰地一声,火焰喷射,很多奔跑的西夏士兵瞬间被吞没了,城头宋军士兵也纷纷躲闪,城头的草垛也被点燃了,城头上宋军士兵手忙脚乱,将所有草垛都投下城去。
  曹保宗惊得瞠目结舌,这是他从未见过的恐怖场面,整个城下成了一片火海,相隔这么远都还听见士兵的惨叫和哀嚎,简直就是一片人间炼狱。
  “当!当!当!当!”退兵的钟声敲响。
  曹保宗甚至还没有下达命令,拓跋承庆便急不可耐地敲响了撤军钟声。
  事实上,敲不敲钟也没有意义了,无数士兵正逃命归来,但士兵最聚集的城下却成了人间炼狱。
  曹保宗失魂落魄地回到军营,躲在大帐内不肯见人,还是副将拓跋承庆走进来,“大将军,人数已经清点完了。”
  “逃回来多少?”曹保宗嘶哑着声音问道。
  “一万七千人,其中还有三千余带伤。”
  曹保宗差点一口血喷出,一战便阵亡了两万三千人,简直太可怕了,怎么会这样?
  曹保宗痛苦得想一头撞在墙上。
  “大将军,还有一个消息!”
  “什么?”
  拓跋承庆犹豫一下道:“有逃回的士兵说,陈庆可能就在城头指挥作战。”
  “啊!”曹保宗彻底惊呆了。
  ……
  在夺取通西城后,宋军将所有粮草物资全部转运到了通西堡内。
  很快,杨再兴又盯着了新夏城。
  新夏城与其说是城堡,不如说是一座板墙式军营,城墙用泥土和木头夯成,才短短两个月时间,不可能修建起一座砖石城墙。
  事实上,很多西域以及草原城池都是用泥土夯制而成,新夏城夯制得很厚实,也勉强可以算是一座军城,只是这种城墙过不了几年就会坍塌。
  新夏城比较小,周长只有八里,里面有两千驻军,主要储存粮食,之前储存了十万石粮食,现在还剩下一半。
  下午时分,在新夏城北面十几里外的树林内,九千骑兵正在休息,杨再兴在和刘琼商量攻打新夏城的办法。
  新夏城的城墙厚达一丈,像通西县那样用撞木撞开是不可能了,大门也是用厚重的木门,不过要比城墙薄得多,撞击大门倒是一个办法。
  不过刘琼却发现了新夏城的另外一个短板,那就是城墙不高,估计还不到两丈,它是用泥土夯制的,没办法修高,容易坍塌。
  不到两丈,那岂不是很容易上城?
  “攻城门不妥!”
  刘琼沉吟一下道:“对方是泥墙,怎么固定住城门就是一个大问题,看起来容易撞开,但或许恰恰相反。”
  杨再兴笑了笑道:“固定城门倒不难,只要把两根粗壮的大木头深埋在地里,城门就可以固定在这两根木头上,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是敌人守军基本上都集中在城门两侧,我们攻打城门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说到这,杨再兴又补充道:“我并不是说打仗不能有伤亡,那是不可能的,而是没必要的伤亡最好尽量避免。”
  刘琼点点头,“杨将军说得对,而切如果我是敌军主将,我一定会在城门背后用厚厚的泥袋堆砌成第二道防御墙,这样宋军就算撞破城门也没有意义,我觉得还是攻上城头比较容易,还是在夜间攻城,让西夏军防不胜防。”
  杨再兴和刘琼已经达成共识,放弃攻打城门,而攻敌军城墙。
  杨再兴兴奋道:“敌军兵力才两千人,夜晚巡逻最多一千人,主力又集中在城门处,那么东城上最多只有百余人巡逻,我们先上去三百人,占领一处城头,后面大军就可以源源不断杀上去了。”
  说到这,杨再兴笑道:“还是我率领三百精锐上城吧!”
  “这次应该轮到我了吧!”
  刘琼瞪大眼睛,虽然他只是副将,但这次他却不肯让步,每次都是杨再兴拿到主攻的机会,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得到这种机会。
  两人争了半晌,都不肯让步,杨再兴只得悻悻道:“那就用老办法,抽签决定,两根木枝,一长一短,抽到长的上城。”
  杨再兴起身去不远处的一棵小树上折了两根树枝回来,他摊开手掌给刘琼看了看,“没错吧!一长一短。”
  杨再兴随即背过身,捏住树枝下半部,举到刘琼面前笑道:“你抽吧!抽到长的算你的。”
  刘琼看了半响,抽出了左边一根,他顿时愕然,竟然是短枝,他心中恼火万分,恨恨地将木枝扔在地上,踩为数断。
  杨再兴哈哈大笑,“这是你自己抽的,怨不得我,长的在我手上,我可没有作弊。”
  杨再兴把长枝条比给刘琼看,左手却迅速地将一根短枝条塞进衣袖里。
  “好吧!你上城,我来掩护。”刘琼只得无可奈何道。
  ……


第四百六十三章 将计
  夜幕笼罩着新夏城,城头上西夏士兵在来回巡逻,目光警惕地望着城外。
  杨再兴率领三百名精锐士兵渐渐靠近东城墙,城门在西墙,东墙则属于背墙,城墙上士兵不多,只有百余人在巡逻。
  杨再兴依旧选择了东北城角,这里属于两不管地带,巡逻士兵最少。
  就在杨再兴率三百精锐靠拢东北城角的同一时刻,刘琼也率领六千主力士兵也慢慢向东城靠拢。
  另外,刘琼还部署了一千士兵堵住城门,以及在南面官道上部署一千士兵伏击,不让一名敌军士兵逃脱。
  这些军城建造的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建立烽燧,暂时只能通过鹰信或者骑兵报信的方式通知大营。
  这一点宋军也想到了,所以宋军选择夜间进攻,这样无论鹰信或者鸽信都无法送出。
  东北角上站着一名哨兵,杨再兴躲在一块大石背后,张弓搭箭,一箭射去,‘噗!’正中哨兵咽喉,哨兵捂着咽喉从城头摔落。
  “有敌情!”
  忽然从角落站起几名西夏士兵,大喊大叫起来。
  “该死!”杨再兴暗骂一声,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角落里还有人躲着睡觉。
  “冲上去!”
  杨再兴大喊一声,三百名士兵扛着五架简易木梯向城墙冲去。
  杨再兴一口气射出三支连珠箭,三名正在喊叫的西夏士兵纷纷中箭栽倒,杨再兴抄起长枪向城头冲去。
  ‘当!当!当!’
  城头上警钟声大作,北城墙和东城墙的巡逻士兵纷纷向东北角奔来,原本的两不管地带却变成了两头受敌。
  宋军已经搭上木梯抢先一步冲上城头,十名士兵护卫住了梯子,西夏巡哨士兵也已从北边冲上来,瞬间爆发了激战。
  “你们搭建人梯!”
  杨再兴喝令几名士兵搭建起人梯,他踩着人梯攀登几步,一跃跳上城头,长枪如暴风骤雨般向东面奔来的西夏士兵刺去,眨眼间,七八名士兵皆咽喉中枪倒地。
  杨再兴挡住了东面城头的巡逻士兵,给了宋军士兵宝贵的喘息之机,立刻又十几名士兵冲上城头,加入到激战之中。
  全城的西夏士兵都惊动了,一队队士兵向东城墙方向冲来。
  刘琼率领六千主力大军也从一里外迅速杀来。
  宋军已经冲上城头一百五十余人,和两百名巡哨士兵杀得难解难分,西夏军的战斗力也很强大,韧性十足。
  不多时,三百士兵全部上了城头,而城头上的西夏士兵也增加到五百人,箭矢如雨,喊杀声震天,双方皆不肯后退,七千宋军杀到了城下,他们竖起了数十架简易木梯,迅速向城头攀去。
  宋军蜂拥上城,越来越多,“跟我来!”杨再兴大喊一声,率领两千士兵奔下城墙,进入城内,迎面遇到了从军营赶来的一千西夏士兵,两支军队再度激战在一起。
  虽然是夜间,但双方士兵很好辨认,主要是西夏士兵的头盔是牛角盔,长了两只犄角,很容易辨识。
  随着参战的宋军士兵越来越多,宋军占据了绝对优势,杀得敌军节节败退,很快他们身后又杀来一支宋军,前后夹击,这支西夏宋军难以逃脱了。
  西城门已经开启,有不少西夏士兵向城外逃去,却遭到城外一千宋军士兵发射箭雨的袭击,冲出城的百名士兵纷纷栽倒。
  这一战只打了半个时辰便结束了,两千西夏士兵全部被杀,包括逃出城的两百多名士兵,被宋军设下的两道拦截线,最终没有一人逃脱。
  接下来宋军清扫战场,搬运粮食,把城内的五万石粮食搬运到十几里外的一条沟壑内隐藏起来。
  宋军再用麻袋装上泥土,整齐堆砌在仓库内,伪装成粮食,只是在表面覆盖了薄薄一层粮食。
  杨再兴率领数百人在东城脚,挖掘了一个大坑,上面盖上木板,再覆盖上厚厚一层土,就完全看不出下方还有一个大坑。
  但这样还不行,又在城外挖掘一条地道,直通大坑,即使大坑被敌军发现,坑内的士兵也能从地道逃生,地道出口设在一个狭窄的缝隙内,很不容易被发现。
  军队忙碌了一夜和一个上午,才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成,大军休息了一个下午,杨再兴留下唐骞率领一千骑兵继续监视新夏城,等待敌军上钩。
  八千骑兵在杨再兴和刘琼的率领下离开新夏城,向北面新庆城杀去,杨再兴的任务是集中兵力将沿途补给军城各个击破,把沿途敌军斩杀殆尽,同时抢夺粮草物资。
  最后在敌军过黄河时,半渡而击。
  ……
  西夏军只剩下两万四千人,一战就被宋军干掉了一半军队,换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西夏士兵怨声载道,上上下下都心怀不满,所有的不满都集中到主帅曹保宗身上,所有将领都发现主帅并没有真本事,完全就是一个毫无经验的世家子弟。
  将领们的认知传递上士兵身上,以至于所有将士都对以后战斗失去了信心,要求撤军的呼声高涨。
  就在这时,主帅曹保宗却病倒了。
  一顶大帐内,五名西夏军主要将领聚在一起,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五名统军都是从各个军司率军前来,他们并非不懂行军打仗,但他们之前一直在看曹保宗的笑话,直到现在发现问题严重了,搞不好他们的小命也会丢在陇西县,这五人才开始着急了。
  他们都意识到,如果按照曹保宗的方案向北撤军,一定会全军覆灭,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曹保宗不肯改变,那只有他们改变了。
  一名统军恨恨道:“他肯定没有病,肯定是他不知该以后怎么办?找个借口逃避而已。”
  副将拓跋承庆摆摆手,“他真病也好,装病也罢,现在都不重要了,我们不可能再指望他能带我们走出困境,我们只能靠自己,大家都说说吧!”
  众人都向统军夏连望去,他虽然不是副将,但他资历最老,作战经验丰富,只不过他也是官场老油条,不想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所以他始终保持沉默,不干涉曹保宗的任何决定。
  现在,他也无法再一直沉默下去了。
  夏连叹口气缓缓道:“现在这个局势很明确了,城内绝不会只有几千宋军,应该有几万人,包括陈庆的主力也一定在城内,现在他们的兵力应该已经超过我们,其实我担心的不是城内的宋军,而是新夏城、通西城等地,我不相信陈庆没有对它们下手?宋军占据军城,我们就麻烦大了。”
  修建这些沿途后勤军城也是让大将们最诟病的地方,说得好听叫做步步为营,实际上就是鸡肋,一点也不切实际。
  军城破旧低矮,兵力又少,根本抵挡不住宋军的进攻,宋军完全可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真不知曹保宗为什么要修建它们,如果担心后勤不足,那就多带一些粮食物资,带上半年的粮食,难道半年时间还攻不下陇西县?
  修筑这些军城不就是白白给宋军送粮食物资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