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封侯 >

第228章

封侯-第228章

小说: 封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窦清恍然,原来是分两批过来,难怪他们只发现几千人,他暗叫糟糕,他们给兰州的情报有误,他得再追加一份情报。
  兵力、装备、粮食等等这些情报一向是西夏最看重的,杨奇这个甲级情报让窦清很满意,及时纠正了他的错误。
  “好了,情报我会交给朋友,他应该会满意的,感谢杨老弟的诚意,钱的事情我们两清了。”
  杨奇警惕地看着他,“之前我说过,就这一次,对吧!”
  这才刚刚开始,怎么可能就一次呢!窦清狡黠一笑,打个哈哈道:“就怕杨老弟家里又需要钱,就会再来找我了,我不会麻烦杨老弟,但话不能说死。”
  杨奇拼命摇头,“就这一次,我不会再做了。”
  窦清意味深长笑了笑,收起纸条起身道:“桌上的酒菜都是给你准备的,你尽管慢用,我去找朋友了,他还在等我的消息呢!”
  他转身走了,杨奇呆呆望着酒菜,他竟然没有一点食欲。
  ……
  窦清就是要杨奇的第一次,只要抓住了杨奇的把柄,他就能继续胁迫杨奇了。
  当天晚上,窦清又一次来到了杨奇家中。
  杨奇完全呆住了,半晌结结巴巴道:“我不是说过,就这一次吗?”
  窦清装作满脸无奈道:“我的朋友很看重你,希望你继续给他提供甲级情报,提供一次,支付你三十贯钱。”
  说完,窦清将一锭十两的银子放在桌上,笑眯眯道:“这是十两银子,可兑换五十贯钱,多出的二十贯就是对十卷金刚经的补偿。”
  杨奇呆呆望着十两银子,他忽然拨浪鼓似的摇头道:“我不能再干了,我会被革职的,这个差事很重要。”
  “恐怕由不得你了!”
  窦清冷笑一声,把纸条往桌上一放,“这是你亲笔所写,如果它出现在你们节度使的桌案上,那就不光是丢掉饭碗了,你觉得你的性命还能保得住?”
  “你这个混蛋,快还给我!”
  杨奇怒骂一声,起身想去抢纸条,窦清拿着纸条后退两步,递给了手下。
  他冷冷看着杨奇,“要死还是要钱,你自己选吧!想好了,明天中午还是老地方见。”
  说完,他银子也不拿,带着手下转身走了。
  走出门,手下迅速向后瞥了一眼,小声对窦清道:“他瘫倒了!”
  窦清得意一笑,他已经把这个杨奇捏死了,不怕他不合作。
  ……
  次日中午,一脸憔悴的杨奇再次来到了雪川酒楼,他双眼通红,显然一夜未睡,嘶哑着声音问道:“我记得之前你对我说过,你收买了不少人,可是真?”
  “当然是真!”
  窦清眼中充满了狡黠和嘲笑,干瘦的脸上装出一副诚恳的模样,“你知道我的朋友……”
  “没有什么朋友,就是你!”杨奇愤怒地打断他的话。
  窦清眉毛一挑,皮笑肉不笑道:“对你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
  杨奇恶狠狠地瞪着他,“你继续说!”
  “我是说我需要的情报很多,很多都是你提供不了,包括军队、仓库、税赋、民情,可以给我提供情报的人很多,不低于十人,但就你的价格最高,其他没人超过十贯钱,你却要三十贯,所以你必须给我提供甲级情报。”
  杨奇叹息一声,“我已经被你害死了,但我有三个条件,否则我算死也不会和你合作。”
  “你说,只有条件合理,我可以尽量答应。”
  “第一,不管我做任何事都和家人无关,如果我家人出事,我就知道一定是你干的,我会立刻揭发你!”
  窦清淡淡道:“只要你不出卖我们,我当然不会伤害你家人,我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杨奇盯着对方的目光,企图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一丝诚意,但他心中失望了,对方眼中只有冷酷,没有半点诚意。
  杨奇咬一下嘴唇又继续道:“第二,我不要钱,我只要银子,一个情报六两银子,我可以保证是甲级情报,但就算你不满意也要付给我银子。”
  “这个没问题,只要你保证是甲级情报,我会如数付给你银子。”
  “第三,我们合作期暂定一年,我不想长期干这种事情。”
  窦清撇撇嘴道:“我得把话和你说清楚,合作多久由不得你,必须由我们来决定,这个没得选。”
  “那就退一步,如果我被调离节度府,去地方为官,合作必须结束。”
  “这个可以答应!”
  “那好,拿了你的十两银子,我今天可以告诉你一个甲级情报,关于德顺州的兵力部署情况。”
  窦清摇摇头,“德顺州我们没有兴趣,说说秦州以西。”
  杨奇想了想道:“要么是巩州,我之前抄写过一份文书,节度使要求在陇西县建造一个大型粗银冶炼工坊,我知道陇西县仓库里有一批粗银,据说很多,但具体数量不知。”
  窦清眼睛一亮,这可是重要情报,之前使者让他打听十万斤粗银的存放点,他到处打听不到,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粗银原来是存放在巩州陇西县。
  ……
  窦清毕竟是多年的情报探子,他对杨奇并不很放心,他立刻派人赶往陇西县,打探陇西县究竟有没有计划修建一座大型粗银冶炼工坊。
  这就是在印证杨奇情报的真假。
  十天后,他派出的人带回来一个确切的消息,陇西县确实在县城西南准备建造一座大型冶炼坊,具体冶炼什么官方不肯透露,但有工匠传出的消息,他们是在建造一座粗银精炼的工坊。
  另外,在十几座官仓内,有一座仓库戒备格外森严,有三百名士兵单独看守,只有极少人才能进去,外面的人必须有知州和兵马使的双双签发的通行证才能进去。
  完全印证了情报的真实性,窦清大喜,立刻给兰州发去信鹰,宋军抢到的十万斤粗银就在陇西县仓库内。


第四百五十章 送信
  时间转眼到了十二月中旬,临安也下了一场大雪,西湖也结冰了,整个临安府都成了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
  这天中午,两名骑马军士风尘仆仆进了临安城,他们便是陈庆派来临安送信的亲兵,陈庆的信件比较重要,不方便通过官府的驿站,他还是决定让亲兵万里奔波一趟。
  两名骑兵四匹马,奔行了整整一个多月才抵达临安,这还是比较快的,要是普通行商,至少要走两个月。
  大街上到处是扫雪的士兵和普遍百姓,如果不及时把雪扫干净,车轮碾过,都会成烂泥了。
  一群群孩童欢快地在大街上奔跑,堆雪人,打雪仗,城内洋溢着新年前的喜气,之前宋军在淮北的惨败已经被过年的气氛冲淡了。
  两名军士牵马来到了吕府门前,吕府二管家正在指挥几名家丁在门口扫雪,一名军士上前抱拳道:“请问这里可是吕相公的府邸?”
  管家看了他们一眼,点点头,“这里是吕相国府,请问两位有什么事?”
  军士取出军牌递上去道:“我们是从秦州过来,奉我家都统之令给吕相公送信!”
  原来是姑爷派人送信来了,管家连忙道:“两位请随我进府,马匹交给家丁就是了。”
  两名军士取下随身皮袋,将四匹马交给了家丁,跟随管家进了大门。
  管家带他们来到外宅的一间屋子里烤火休息,又安排使女准备饭食和热茶,他接过陈庆的令牌快步向内宅走去。
  很巧,今天正好是休日,又是大雪初停,难得吕颐浩在家里休息。
  吕颐浩穿了一件柔软的绵袍,正舒服地坐在火盆前喝茶看书,两名小使女站在他身后,轻轻地给他捶打肩膀。
  这时,二管家在门口禀报,“太老爷,孙姑爷从秦州派人来送信了。”
  吕颐浩精神一振,连忙问道:“信在哪里?”
  “他们说要一定要把信交到您手上。”
  管家进来将令牌递上,“这是他们的身份证明!”
  吕颐浩连忙挥手道:“快快请他们进来!”
  这两天吕颐浩还正打算派人去一趟秦州,一是看看孙女,其次了解一下秦州的情况,就在几天前,成都府派人送信给朝廷,说陈庆在巴蜀招募了一万壮丁和数千百姓。
  秦桧和朱胜非立刻拿这件事做文章,官家也在问了自己,吕颐浩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成都通判李迥是自己的亲家,有他在,成都官府写来的奏折一定已经隐瞒了很多,吕颐浩隐隐猜到,陈庆应该是在巴蜀募兵,而不是招募壮丁这么简单。
  他相信陈庆是个理智之人,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跑去巴蜀招募士兵,从而引起朝廷的注意,估计熙河路各州的募兵潜力都被挖掘殆尽了。
  这时,两名送信亲兵被领进书房,两人躬身行礼,“参见吕相公!”
  “不必多礼,你们都统的信件呢?”
  一名士兵从怀中取出一个皮袋子,从里面取出两份文书,一份是给吕颐浩的信件,另一份是陈庆给枢密院的奏折,一起呈给了吕颐浩。
  吕颐浩匆匆看了一遍信,大概意思他知道了,陈庆是在巴蜀招募西北籍的民团,属于士兵,但不属于正规军,原因他也在信中说得很清楚,西夏十万大军压境,他的兵力严重不足,必须在开春前招募到四万军队,熙河路汉人人口太少,兵源枯竭,只能去巴蜀的西北移民中寻找兵源。
  吕颐浩点点头,陈庆的兵力情况他是知道的,当初是一万八千人赶赴西北,经过几场战争,肯定伤亡不小,再重新募兵到三万人,至少招募了近两万人,这起码需要三十万人口,才能有两万左右的兵源。
  西北人口太少,这已经到极限了,难怪陈庆要去巴蜀募兵。
  吕颐浩又看了看陈庆写给从朝廷的奏折,这里面就有意思了,陈庆压根就没有提及招募士兵,而只是说在招募垦荒壮丁,安置在洮河谷地。
  “这小子,倒很会找借口嘛!”
  吕颐浩收起奏折,又问道:“都统夫人情况怎么样?她什么生?”
  士兵躬身道:“夫人情况很好,每天都绕着府慢慢走两圈,看起来气色很不错,听说就是这几天要生了,我们是一个月前出发,最近的情况也不了解了。”
  “我明白了,你们下去好好休息两天,回头我写一封信,你们带回秦州。”
  管家带着两名士兵下去休息了。
  吕颐浩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其实陈庆的问题倒不大,他是节度使,有三万军队编制,再多一万后勤士兵也很正常,各州招募民团也一点问题没有。
  军队不是问题,陈庆的问题是在地方官任命上,他回西北一年了,居然到现在没有一份地方官的任命备案书送到吏部,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吕颐浩着实担心官家会派一个监军过去,那时,陈庆很多权力都要被限制住了。
  他毕竟是自己的孙女婿啊!自己不帮他谁帮他?
  吕颐浩沉思良久,这件事他还得找张浚帮忙,张浚如果支持,枢密事徐先图再给自己一个人情,那么派监军的议案首先在知政堂就通不过,再想办法说服天子,秦桧就算是右相也没有办法。
  想到这,吕颐浩立刻吩咐道:“准备马车,我要去张相公府上!”
  ……
  次日一早,陈庆的奏折就被枢密院转到了天子的御案上,陈庆是节度使,他可以直接上奏天子,也可以通过知政堂讨论后,再提交给天子,毕竟陈庆也主管熙河路政务,既然主管政务,就逃不过知政堂的干涉。
  不过有吕颐浩的运作,枢密院便直接把奏折转给了天子。
  不出吕颐浩的所料,上午时分,官家赵构就召他去紫微偏殿觐见。
  吕颐浩匆匆赶到紫微偏殿,发现几名相公都到了,他给天子赵构行一礼,在旁边自己的位子上坐下,很快,吏部、兵部和户部的主要官员都到了,这是一次小规模的朝廷议事啊!
  赵构拿起陈庆的奏折问吕颐浩道:“陈庆的奏折可是吕相公转给枢密院?”
  按照正常的流程,各州地方官府在临安都应该有一座进奏院,相当于驻京办,各地方奏折都是先送到本州进奏院,然后由进奏院送到各相关部门,这原本是唐制,宋朝也继承了。
  但熙和路在京城没有设进奏院,陈庆的奏折只好交给相公吕颐浩,于公于私都没有问题。
  吕颐浩不慌不忙道;“熙河路在临安没有进奏院,昨天又正好是朝廷旬休,送信士兵只好先送到微臣府上。”
  赵构指责吕颐浩的意思,他只是想把熙河路尽快纳入正轨。
  “那我们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熙河路必须设立进奏院,各位爱卿觉得是单独设立,还是并入川陕宣抚司在临安的进奏院?”
  朱胜非起身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并入川陕宣抚司比较合适,毕竟熙河路最初也是属于川陕宣抚司管辖。”
  这是在陈庆上眼药呢!给陈庆找个上司,以后任命官员就必须由川陕宣抚司来决定了。
  张浚冷笑一声道:“朱相公是在信口开河呢!很忙时候川陕宣抚司能管熙河路的事情?我出任川陕宣抚使的时候,可管不了熙河路,难道到了朱相公的时候,川陕宣抚司就扩权了?”
  秦桧起身向赵构拱手道:“陛下,朱相公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川陕宣抚司之所以管不了熙河路不是因为没有职权,而是熙河路不在宋军手上,一旦熙河路被宋军攻占,自然就归川陕宣抚司管辖了,微臣没记错的话,陕西六路可是包括了熙河路。”


第四百五十一章 廷议
  赵构摆摆手道:“各位爱卿不用争论了,熙河路单独建制是朕答案的,既然朕已经答应过,就不要再出尔反尔了,我们就事论事,熙河路可以借用川陕宣抚司的进奏院,但不受川陕宣抚司的管辖。”
  天子下了定论,那就没有什么好争论了。
  这有点出乎吕颐浩的意料,他原以为会剥夺陈庆人事任命权,交给川陕宣抚司,没想到官家居然主动否决了,这很不像官家的风格,他好像有顾虑,他又在顾虑什么?
  众人纷纷坐下,赵构又把陈庆的奏折交给众相公传阅,他缓缓道:“关于熙河军在巴蜀招募一事,陈庆在奏折中解释了,他已经夺取了临洮府,发现临洮府几乎没有汉人,洮河谷地的很多耕地都荒废了,整个熙河路人口太少,他也是迫不得已,只得在巴蜀的西北移民中招募了一万青壮,安排在洮河谷地屯田,解决军粮不足的难题,这样看起来也不是不可以,所以朕就说,把事情解释清楚,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就没有了,秦相公,你说是不是?”
  “陛下说得极是,但微臣就担心这只是陈庆超额募兵的借口,他是节度武将,如果没有文官钳制,不符合大宋以文制武的规矩啊!”
  陈庆是吕颐浩的孙女婿,在这个议案上吕颐浩得避嫌,所以他昨天专门找了张浚,请张浚今天出面帮助陈庆。
  张浚冷笑一声道:“秦相公简直就是纸上谈兵!”
  秦桧怒道:“我说得是事实,哪里纸上谈兵了?”
  张浚摇摇头,“你认为陈庆想超额募兵就可以超额募兵吗?你知不知道一万人要负担多少军俸,平时每月一贯钱,战时翻倍,还有他们的吃喝拉撒,衣服鞋子,一个月每人至少两到三贯钱,一年就要二三十万贯钱,熙河路那么贫瘠的地方,酒楼伙计一个月也就一贯钱的收入,整个熙河路一共才三十万人口,你觉得他们能负担得起一年几十万贯的军俸开支?”
  秦桧一时哑口无言,朱胜非不满地问户部侍郎苏启应道:“请问苏侍郎,现在熙河路到底有多少人口?”
  苏启应连忙起身,躬身道:“回禀朱相公,去年川陕宣抚司交来一个大概人数,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