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纪如何?”
“军纪不错,没有扰民的情况发生,这个何宗申就是陇干县人,这支军队原本也是德顺州州军。”
陈庆沉吟片刻,找块平整的大石铺开纸写了一封信,交给斥候,“让武都头今天之内想办法把信交给这个何宗申!”
“遵令!”
斥候接过信回去了。
陈庆并没有急着前往陇干县,而是让士兵就地休息。
……
陇干县是一座中县,城池周长十六里,它是德顺州州治,也是德顺州人口最多,粮食产量最大的一个县,和西北各州一样,陇干县没有被金兵摧残,被几个大家族控制。
其实这也是汉唐以来的传统,县一级的官员不多,只有知县、县城、县尉、主簿四人,一般是由县官和士绅共治。
何家就是陇干县三大家族之一,何宗申就是何家人,在宋朝时就是州厢军指挥使,归顺伪齐军,继续出任指挥使,驻扎在德顺州。
何宗申年约四十岁,身材高大,虬须黑面,相貌威猛,他不愿投降金人,但又不想离开本州,最后投降了齐军,虽然齐国是金国的附庸,但至少是汉人政权,面子过得去,不至于对不起祖宗。
这两天何宗申颇为苦恼,他接到陕西经略使李成的第三次催促令,要求他把去年的钱粮税赋押送去京兆。
这就让何宗申很难办了,要知道去年德顺州遭了旱灾,粮食减产三成,官府就擅自减半征收税赋钱粮,可就算这减半的税赋钱粮也被他的军队消耗得差不多了,仓库已空,让他押送什么去京兆?
而他们的税赋减半没有得到齐国朝廷批准,现在补手续似乎也来不及了,不光何宗申苦恼,官府和士绅们更苦恼,他们担心最后欠缺的税赋会摊派给士绅大户。
州衙内,何宗申、几名官员以及几名大族家主正在商议对策。
何宗申叹口气道:“听说巩州以及被陈庆拿下了,我们德顺州靠甘泉堡太近,靠成纪县也近,估计李成是担心宋军占领德顺州,所以才催我们把钱粮运走。”
知州王滔冷笑一声道:“他既然害怕,为什么不增派军队?”
“听说宋军在攻打汝州,李成率五万大军支援去了,关中兵力不多,他肯定顾不上这边。”
众人同时吃一惊,“宋军北伐了?”
何宗申点点头,“听说是从襄阳北伐。”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奔跑声,一名士兵拿着一封信跑进来,“指挥使,你的信!”
“谁给我的信?”
何宗申眉头一皱,一把夺过信,他看了看信皮,吓得他‘啊!’的一声,腾地站起身。
众人见他神情大变,很少这样紧张,都纷纷问道:“宗申,谁写给你的信件?”
“是……是陈庆!”
“啊!”众人也都呆住了。
知县刘昆有些沉不住气地催促道:“快看信中写的什么?”
何宗申又忍不住看了一眼信皮,信皮上写着大宋荆国公、熙河路节度使、都统制陈庆致德顺州兵马使何宗申将军。
写得很有面子,居然称呼他为德顺州兵马使,他只是指挥使,兵马使至少要统领才能出任,他还没有这个资格,他不免有些想入非非,难道陈庆想封自己为德顺州兵马使吗?
何宗申打开信细细看了一遍,对众人道:“他说西夏军南侵在即,希望我们和他并肩作战,抵抗西夏军入侵。”
这其实就是让他们投降的尊严版说法,不是投降,而是并肩抗击外族,可不投降怎么并肩作战?说到底还是投降。
何宗申的长兄何宗顺吃了一惊,急问道:“西夏人会入侵吗?”
“怎么不会!”
另一名家主不满道:“前年不是攻占了德顺州,还逼我们十三户大族每家交五百石粮食,你忘了,后来被金兵逼走,每家被逼捐了三百贯钱和两百石粮食,这才多久的事情!”
众人纷纷表态,西夏人不碰没有油水的普通百姓,专杀大户,是要把他们吃干喝尽的架势,绝不能再让西夏人入侵。
何宗申叹了口气,“陈庆已经率领一万大军来了,就在城外,他说不想杀本地乡兵,要求我们开城归顺,回归大宋,大家觉得如何?”
“这还用问吗?人家一万大军,你一千人怎么抵挡?赶去去开城门!”何宗顺瞪了兄弟一眼道。
众人也纷纷催促何宗申投降,陈庆在巩州都是用本地士绅为官,这种乡人治乡的理念他们非常赞同。
这时,知州王滔叹口气道:“其实我也愿意回归大宋,但我的家人在汴梁,我不可能不管他们死活,希望何将军给陈都统说一说,我愿意配合他交接州务,请他务必放我离去。”
何宗申点点头,“我去见陈都统,替知州担保!”
王滔是汴梁人,宣和四年进士出身,一直在德顺州做官,为官清廉,擅自赋税减半就是他提出来的,颇受本地大族们敬重。
何宗申起身离开了州衙,命令开启城门,他亲自带领一千军队出城去投降。
……
半个时辰后,何宗申陪同着陈庆大军进了陇干县。
“陈都统,卑职虽然是粗人,但也敬重那些为官清廉、为百姓做实事的文官,王知州在德顺州做官十年,所有百姓都爱戴他,他虽然是伪齐朝廷的官员,但恳请陈都统宽恕他,让他回汴梁!”
陈庆微微笑道:“刚才你说去年德顺州的税赋擅自减半,就是他决定的吗?”
“正是,本来他的意思是旱灾全免,但如果全免,我们军队就没有给养了,所以税赋只收一半,李成还在逼我们把钱粮运去京兆,我们哪有钱粮?”
陈庆点点头,“让他来见我!”
第四百一十九章 遇袭
陈庆喜欢用伪齐国投降的文官,他们更容易效忠自己,而不是效忠临安朝廷。
最早的王淮是这样,张晓也是这样,蒋彦先也是如此,现在又有个王滔,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务实肯干,这样的人才他怎么能放过?
王滔年约三十余岁,常年在干旱、风沙大的德顺州为官,使他显得比内地同龄人更苍老几分,皮肤更黝黑。
他见到陈庆,一直低头不语,神情中有一种难以掩饰的羞愧。
“王使君一直在德顺州为官?”陈庆笑问道。
“正是!卑职最初是上洛县县尉,一年后升县丞,四年后出现陇干县知县,去年出任德顺州知事,这个职务空了好几年。”
“也就是说,王使君并非从汴梁过来上任?”
“不是,是李成直接任命我为德顺州知州,然后在齐国吏部备案。”
陈庆点点头,又问道:“那这一年多有没有去汴梁述职?”
王滔还是摇摇头。
陈庆笑了起来,“既然不是伪齐直接任命,那为什么王使君不肯留任呢?”
王滔苦笑一声道:“我确实是担心父母妻儿,如果他们在德顺州,我很愿意为节度使效劳。”
陈庆负手走了几步,吩咐士兵几句,亲兵立刻去了。
陈庆对王滔道:“我会立刻派人去把你父母妻儿接到秦州,你先去秦州帮忙,等你家人回来后,改任秦州通判,这样,无论京兆和汴梁都不会知道你已经归宋,不会影响到你父母妻儿。”
王滔心中感动,连忙起身行礼,“感谢节度使厚爱,卑职一定竭心尽力为节度使效犬马之劳!”
这时,呼延雷快步走进大堂,躬身行礼,“卑职参见都统!”
陈庆指了指王滔,“这是德顺州王知事,他的父母妻儿在汴梁,你立刻派得力手下赶赴汴梁,把他父母妻儿接到成纪县。”
“卑职遵令!”
呼延雷不愧是专业斥候,他的问题也很专业,他问王滔道:“王知州的父母妻儿可是住在汴梁官宅内?”
“有什么区别吗?”陈庆笑问道。
“回禀都统,如果是住在汴梁官宅,就会有人监视,不太容易逃走,要找借口郊游之类偷偷接走,而且会很快被发现,然后沿途通缉。”
王滔连忙摇头,“我哪里有资格住官宅,我就是汴梁人,有祖宅,祖父留下的一间院子。”
“那就好办了,请知州随我来,我找几名精干手下,我们一起商议一个稳妥方案。”
王滔向陈庆望去,陈庆笑道:“去吧!呼延指挥使的手下都是厉害人物,他们做事情我一向放心!”
王滔向陈庆行一礼,跟着呼延雷下去了。
……
陈庆随即在何宗申的陪同下,巡视陇干县的防御。
陈庆在城头上查看一些细节,他拔出匕首在城砖之间划了几刀,只落下少许粉末,他又用力敲了敲城砖,砖块纹丝不碎。
陈庆点点头,“还不错,城墙什么时候修建的?”
“回禀都统,三十年前重建的城墙,卑职还记得,大概八年前又大修过一次,确实很结实,连当年种帅也夸赞这城墙坚固。”
“当初西夏人是怎么攻下县城的?”陈庆又问道。
何宗申脸上露出惭愧之色,叹口气道:“当时卑职是中计了,距离这里二十里的西云镇闹匪患,夜里有人来报,有两百余土匪袭击西云镇,卑职就率一千军队赶往西云镇平匪,结果中了西夏人的调虎离山之计,我们赶到西云镇,土匪已经跑掉了,随即得到消息,数千西夏军占领陇干县,卑职只好南撤到通边,后来才意识到,土匪也是西夏人装扮的。”
陈庆点点头,“西夏人诡计多端,确实要当心。”
“因为卑职的祖宅就在西云镇,那边还有不少何家族人,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头都炸了,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是调虎离山之计,现在吸取教训了,把所有族人都搬到陇干县城内。”
就在这时,远处一匹战马疾奔而来,是宋军的骑兵,骑兵很快被带到陈庆面前,他单膝跪下道:“启禀都统,杨将军遭到西夏军伏击,军队伤亡惨重!”
在上午抵达陇干县的同一时刻,陈庆同时命令杨再兴率一千骑兵先一步北上德隆县。
这个消息让陈庆大吃一惊,连忙问道:“在哪里被伏击?”
“在隆德县城外十里处!”
陈庆呆了一下,这不是陇西的一幕重演吗?只是双方互换了角色。
“有多少士兵伤亡,杨再兴情况如何?”
“回禀都统,弟兄们伤亡三百余人,杨将军战马被射死,但人平安无恙。”
陈庆当即对指挥使李慕清道:“李将军率两千士兵配合州兵一起死守城池,给我紧闭城门,就算敌军躺在城下让你们屠杀,也不准出城一步,除非是我到来才准开启城门,另外,要防止夜间敌军里应外合夺城。”
“卑职遵令!”
陈庆当即率五千骑兵离开陇干县,风驰电掣般向六十里外的隆德县奔去。
……
陈庆率领五千骑兵奔出三十余里,天色已晚,这是远处来了一支骑兵队伍,正是败退回来的杨再兴军队,只有六百余骑兵,还有一百多伤兵。
士兵把杨再兴领到陈庆面前,杨再兴满脸惭愧道:“卑职没有吸取陇西县的教训,急于赶去县城,结果被敌军伏击,卑职有罪!”
陈庆摆手问道:“有多少敌军?”
杨再兴摇摇头,“对方埋伏在山坡上的树林内,卑职急于率军突围,便没看到具体兵力,但从对方的射箭数量来看,应该不超过两千人,否则我们伤亡人数不会才三百余人。”
陈庆有点奇怪了,之前斥候探查隆德县并没有西夏军士兵,那么这支军队又从哪里来,为何兵力如此之少?
“都统,很可能是来占领隆德县,所以兵力不多。”
陈庆摇摇头,“任何事情都要向最坏的方面去考虑,宁可判断失误,也不能疏忽大意。”
“都统的意思是说,对方另有图谋?难道对方的目标是都统的军队?”
陈庆沉思片刻道:“对方有可能是去偷袭陇干县,把我调出来,但如果我急切杀回去,说不定他们又会在陇干县附近埋伏,故技重施。”
杨再兴又呆了一下,他刚才想到了对方的调虎离山之计,也想到了对方真正用意是偷袭陇干县,但他又忽略了对方在陇干县附近埋伏的可能性,这确实太让人大意了。
“都统,我们该怎么办?”
“先撤回陇干县!”
陈庆决定撤回陇干县,并派赵小乙和手下专门探查陇干县城附近的埋伏。
……
夜晚,陇干县西城门附近有黑影在出没,他们从县城各地向距离西城门最近的一家客栈内集结。
和陇西县一样,西夏也派出大量探子潜伏进陇干县,以各种身份在陇干县生活了近一年时间,有商人,有伙计,有走卒,有挑夫等等。
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关键时刻,里应外合,再度拿下陇干县。
这是宋军常用的策略,但西夏军也十分喜欢用这一招,曾经在和宋军、辽军的攻防战中百试不爽。
但陈庆已经有所防备,他把呼延雷以及他的两百名斥候营士兵带上,就是为了清除陇干县内的西夏探子。
按理这应该是内务营的事情,但指挥使王浩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敌军势力对成纪县破坏,清除陇干县西夏探子的任务就落在呼延雷肩头。
这时,呼延雷快步奔到军营,走进大帐向李慕清抱拳道:“李将军,西城门附近的平安客栈发现大量可疑人员集结,请立刻出兵!”
第四百二十章 将计
一千宋军士兵迅速出动,不多时,包围了平安客栈。
此时,平安客栈的掌柜和几名伙计都被西夏探子杀死,两百名西夏探子占领了客栈,身穿伪齐军的盔甲,手握战刀长矛以及弓箭,摩拳擦掌等待城外的信号。
忽然,一名士兵跌跌撞撞奔进来大喊,“宋军包围了客栈!”
坐在院子里的两百名西夏探子惊得纷纷跳起来,首领喝令道:“不准乱,前后门一起突围!”
宋军一千士兵加上两百名精锐斥候将平安客栈团团包围,前门和后门各有三百士兵,用弩箭对准大门。
李慕清判断对方极有可能会从大门突围,便把重兵部署在两边大门前。
后门轰地被撞开,数十探子手执盾牌冲出来,宋军乱箭齐发,西夏探子高举盾牌,挡住了大部分箭矢。
负责后门的主将呼延雷大喊一声,“杀上去!”
三百士兵扔下弩箭,手执长矛冲了上去,大吼着和敌军激战在一起。
前门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李慕清率领军队和前门突围的西夏探子激战。
就在这时,西城外的夜空出现三支火药箭,西夏军队的信号终于来了,可惜西夏探子无法再回应他们,他们又被宋军杀退回客栈,一千二百名宋军从四面八方向客栈内放箭,强健的弩矢如疾雨般射向客栈内。
西夏探子无从躲闪,纷纷中箭,十几轮箭后,客栈内便没有了动静。
呼延雷率领两百斥候从后门杀进客栈后,剩下了数十名西夏探子拼死和宋军激战,但他们远不是宋军斥候的对手,仅一炷香时间,剩下的西夏探子也全军覆灭,宋军只抓了几名问口供的人。
不多时,呼延雷找到了李慕清,对他道:“口供问到了,举三支火把表示夺取城门成功,然后放下吊桥,开启城门!”
李慕清沉思半响,还是摇了摇头,“我们的任务是守住城门,绝不能冒险。”
放下吊桥可以,但开启城门是绝对不行的,不仅是都统陈庆严谨他开启城门,而且他也不知道外面有多少西夏军队,他们只有三千人,万一对方有三万人,他开启城门不是找死吗?这不叫将计就计,而叫愚蠢。
李慕清颇有决断,他当即决定放弃将计就计的想法,把三千军队全部部署上城,所有士兵手执弓弩,严阵以待。
李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