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431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431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场一定很凄惨……
  …………
  现在,爱卿们既然想让刘汉少更改一个新年号,而刘汉少也想将“帝王年号纪年法”更改成“公历纪年法”,似乎两边就要一拍即合了,但是刘汉少还得先搁心里偷偷的算一算,“光熹十年”到底是“公元哪一年”。
  “中平六年”是189,那一年刘宏翘了辫了,然后哥开始当吉祥物,接下来才是“光熹一年”……一、二、三、四、五……“光熹十年”应该是199,对吧?
  掰着手指头,对照阴阳历,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别人当皇帝,新改年号的第一年,必然是“某某元年”,可是咱要想把阴阳历合并到一起,就得往前推算“公元元年”的时候是大汉的哪一年。
  这个活儿刘汉少真干不了,然后就把杨修和五跟班都叫来,让大家帮忙,一起往前数。结果可赶了巧了,“公元元年”的时候,正是汉孝平帝“元始元年”!
  话说孝哀皇帝刘欣是“前汉”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的时候为了从外戚手中夺回皇权,曾经打击过王氏,就连王莽也被贬逐。可惜这位“欣哥”也是个短命鬼,在位仅仅七年就挂了,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而当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也就是王莽的姑姑,一听说皇帝死了,迅速移驾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枢,并且重新启用了王莽。
  二十五岁的皇帝,就已经是“大皇帝”了,能添很多乱呢!所以之前受过打击的王政君与王莽这对姑侄吸取教训,两下里一商议,便立了当时只有九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孝平帝”,并改元“元始”。
  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汉皇帝就已经成了吉祥物,而接下来则是王莽从权臣到皇帝,开始了他的表演。
  …………
  对于刘汉少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把新年号与199联系起来,而且听上去还要“合情合理”,至少不能自己忽悠了一圈,别人却全都不信,那时候就太尴尬了。当然了,他也不准备用“公元”这个名称,更不可能用“西元”,因为刘汉少从前好像听说过,所谓的“公元纪年”,是按照西边那位“苏哥”的诞生年份开始计算的。
  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讹传!
  所谓的“公元纪年法”是从“儒略历”演变过来的,而儒略·凯撒就是罗马那位独裁官。当时凯撒看到旧的罗马历法非常混乱,而且神官们还随意加减闰月,搞得大家有时候睡醒了一睁眼,都不知道今天应该是哪一年、哪一天。于是凯撒便让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研究一套新历法,并且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取代了旧罗马历法,这个新历法便是“儒略历”。
  假如凯撒能够知道自己死了以后,“凯撒”这个名字会更出名,也许“儒略历”就应该称为“凯撒历”。要是按照《知识产权保护法》来说的话,它更应该叫作“索西琴尼历”。可惜凯撒与索西琴尼都料想不到,后来他们西边的那帮兄弟着了“苏哥”的道儿,有点啥稀罕事儿,死乞白赖地全都要往“苏哥”头上扣。
  更可惜的是,这帮急于“让苏哥伟大起来”的兄弟们估计平时净顾着看经文了,也没时间好好学习文化。
  可你们倒是看仔细点啊!
  那本《苏哥故事会》里明明白白写着,“苏哥”小的时候,希律王听说伯利恒有个君王诞生了,就下令将伯利恒及其周边的小男娃统统杀死。而这个时候呢,玛利亚得到天使的警示,带着“苏哥”前去埃及避难了……但是,希律王死于公元前4年……
  原本以为世界是个球,结果发现世界其实是个坑,“众口铄坑”,这还能怪学渣不好好学习么?
第717章 开启汉元新篇章
  ……………………………………
  别以为就你们会忽悠,编个故事都漏洞百出的,咋滴,撒谎不要证据?
  这还没我们“苏仙岭”上那位“苏哥”的故事编的好听呢!
  于是乎,谐和道又多了一个新故事,说是光武皇帝出生的时候是晚上,但是那天晚上没点灯,却有奇异的赤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光武皇帝的老爹感到奇怪,便派人前去问卦于卜人,卜人王长孙卜卦之后当即大惊,却又不敢多言,只是神神秘秘、摇头晃脑地说:“此乃……大吉……之兆也!”
  也就是这一年,光武皇帝家的前院,栽种景天的地方居然长出了三株谷子,每株谷子都是一根茎九个穗,而且比一般的谷穗要长一两尺。
  光武皇帝的老爹不由得感叹:“真是好谷子啊!”
  于是便为光武皇帝取名为“秀”……
  这一回大家都知道了吧?
  人家光武皇帝才是真命天子,不仅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自带主角光环,而且连谷子都得着了仙气儿,长的又粗又长,一两尺……不会是把高粱看错了吧?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因为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完!
  按照谐和道的说法,当初“圣天尊”得知邪魔已出,天将大乱,便派遣真命天子,也就是后来的光武皇帝,下界临凡,以为人间帝王,准备重整山河。并且,在光武皇帝七岁那一年,还曾经开悟,接受过圣天尊的“仙谕”,告之他逆贼将要篡汉,务必担当大任!所以光武皇帝打小就热爱学习,勤于农事,文武双全,通晓大义……后来果然发生了“王莽篡汉”之事,而光武皇帝也按照“圣天尊”的旨意,率领天下群雄,忠义之士,推翻了逆贼王莽,夺回了汉室江山!
  注意!
  请注意!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光武皇帝七岁开悟,接受圣天尊“仙谕”的那一年,正好也是“元始元年”……
  …………
  为了顺应爱爱卿卿们的意思,刘汉少同意了更改年号,并且还提出“汉元”这个新年号,十分谦虚地广泛征求爱爱卿卿们的意见。只不过,“光熹十年”并不等于“汉元元年”,而是等于“汉元199年”。
  爱卿们心里话说,谐和道的传道士们逮谁就跟谁讲故事,关于这个“199年”的来历,我们也有所耳闻,可是这种事情,毕竟没有先例呀!
  唉……你们说,我们这位哥怎么就不能踏踏实实、规规矩矩的把一件事干完呢?非得整出个新花样,闹出点小动静,就连改个年号也不消停。要是按照他这么个改法,那咱们前边列位先帝的年号到底还算不算了?那些“建武、建初,元和、元兴”是不是也都要变成“汉元几几年”呀?
  不过嘛,这事儿要是反过来再看……咱们原本好好的一个大汉,让王莽那个瘪犊子蹿出来插一杠子,结果一断两截,还得分什么“前汉、后汉”,也是怪膈应人的。如果按照谐和道这种说法,当时光武皇帝降生,就是为了重整大汉山河,这说明啥?
  说明咱们大汉的国祚并没有断绝过,“圣天尊”自有他的安排,只是时机未到,世俗凡胎无法领会他的“仙谕”而已。同时也说明了“圣天尊”一直在眷顾咱们大汉,垂怜天下万民,他的恩慈从未断绝过。
  并且,如果往后大家都按照这个说法来,等于是找了一块遮羞布,把王莽那个瘪犊子给遮盖了起来,那么从历史上来看,咱们大汉也就还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大汉,看上去也要“顺溜而不失漂亮”多了。
  无量天尊……高,实在是高呀!
  于是乎,有点出乎刘汉少意料的,爱爱卿卿们不仅完全赞成了陛下的提议,甚至有人还拿“一”和“九”做起了文章。
  有人说:“九乃数之大者,代表至阳。楚辞有言,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管子曾曰,天道以九制。”
  也有人说了,一个九就这么厉害了,何况是两个九乎?其实管子还曰过“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且本朝大思想家杨雄也曰过“九九大运,与天终始”这样的话。
  呃……好像杨雄在王莽那个瘪犊子手下当过差……算了,这一骨碌掐了别播,别播啊!
  咱们继续曰别的……
  对了,咱们可以曰重阳节嘛,“九月初九,日月并应,故曰重阳”,大家还可以佩茱萸,食蓬饵,登高望远,祈福长寿……饮一杯菊花酒,赏万朵菊花开……对了对了,“蓬饵”就是“花糕”,也叫作“重阳糕”,这个大家都知道吧?反正九九就是很好的意思了,很高,很大,也很长远!
  至于“一”嘛,那就更好说了。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故而,“一”为万物之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再故而”,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这说明咱们大汉在陛下的带领下,已经与从前那些反叛不断,灾害频发,百姓还吃不饱肚子的动荡岁月彻底告了个别,咱们将要迎来的,是属于“汉元”的新篇章!
  …………
  刘汉少心里话说,粗话的,这到底是谁在忽悠谁呀?怎么哥的脑袋有点懵懵的?
  不管怎么说,反正改年号这个事儿,朝廷上下“一致滴、愉快滴通过了”,于是“光熹十年”便消失了,改称“汉元199年”。并且,刘汉少还特意为此事立律,将来以后,大汉所有的继任皇帝,只能续用“汉元”,不得再更改“年号”!
  这事儿也得到了爱爱卿卿们的一致赞成,众人就想啊,汉元199,1999,19999……那咱大汉才是真正的国祚延绵,兴盛昌隆,万世不绝,与天终始。
  …………
  甭管是热热闹闹,还是忽忽悠悠,反正大汉迎来了“汉元纪年”,然而汉元199年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首相杨彪向皇帝陛下正式提出“休致”,也就是递交辞呈,申请退休的意思。
  “大夫七十而致仕”,这是从周朝的时候就立下的规矩,虽然刘汉少总是喊“老杨、老杨”的,其实杨彪的岁数也不算太大,算上新的这一年,都还不到六十呢。但是杨彪所患脚疾越来越严重,现在就算是拄着拐杖也难以行走。早就让华佗他们给看了,华佗说杨首相脚上的骨头和别人不一样,长得歪,好像还多出几块。
  然后杨彪就问了,那有没有啥法子治呢?
  也不知道华佗想了多久,才想出一个法子:“要不,我给你开刀吧。把多出来的那些小骨头全剔掉,再拿锉子磨平顺,然后可能就好了。”
  粗话的,你这是拿我当试验品,还要拆我的骨头玩么?
  要不是杨彪脚疼,都想踹华佗一顿!
  然后呢?
  也没别的好法子。
  杨彪想让华佗给自己多配一些麻沸丸,疼的时候就吃,偏偏刘汉少说这个药不能多吃,更不能连续吃。是药就有毒,它只能止疼,不能治病,吃多了之后整个人也就废了。
  于是老杨就只能拖着一条瘸腿儿,忙忙活活,为国操劳,让人看着也怪不落忍的。
  这不是眼瞅着平定叛逆,指日可待,大汉就要迎接新时代,开启新篇章了嘛,所以老杨也想趁此时机,急流勇退,自个儿回家哄小老婆和大孙子玩去。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当初国家回购土地,朝银行贷的款,还完了!
  这首先要归功于跟着袁隗、备备往南边蹿的那一批“汉室忠贞之士”们,打的白条不用兑现,各种投资不用分红,银行存款全部冻结,完事一充公,得多大一笔钱?其次还有荆、扬、青、徐这些地方,“猪猴”都跑干净了,地皮跑不了啊。重新给百姓分田分地,规划布置农场、兵团,鼓励商贾前去发展工商,这得有多大的成效?
  所以,老杨现在可不再是“欠债首相”了,能够在有生之年擦干净屁屁,老杨很欣慰,觉得自己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银行,没亏谁,没欠谁。现在退下来肯定还能落个好名声,往后咱们这位皇帝哥再整出什么幺蛾子,自己也不用跟着提心吊胆了。
  其实这事儿年前杨彪就向刘汉少打过招呼,并且还向刘汉少做出举荐,人是现成的,左相荀彧,王佐之才,积德累行,怀忠念治。一方面是心疼老杨,另一方面也是对荀彧有信心,毕竟当初从安置流民,分田分地开始,荀彧就一直跑前跑后的做事,从下到上,也算是历练了好些年了。
  于是乎,刘汉少便答应了老杨致仕的请求,也接受了老杨的举荐,决定任用荀彧为相府的第二任首相。
  老首相退休,新首相履职,场面自然**而喜庆,然而散朝的时候看着老杨拖着瘸腿儿慢慢往外走,刘汉少鼻头一酸,险些落下泪来。
  自己忽悠过人家,可能无形之中还吓唬过人家,刮过人家的地皮,拐骗人家的儿子……难道人家真的是个傻,就让自己糊弄着玩么?尤其是继位之初,外忧内困,是人家默默支持着自己,不仅往外掏钱出地,还凭借威望帮着自己拉拢一批,压制一批,打击一批,如此才能让自己慢慢扭转局势,收拾那些破破烂烂。现在情况好转一些了,人家却要“下课”了,还粗话的拖着一条瘸腿儿……
第718章 送给老杨的大礼
  ……………………………………
  有很多人向老杨道别,盛赞他的功绩,但是有更多的人向荀彧道喜,并且纷纷表态,以后自己一定会跟着新首相,撸起袖子加油干。
  刘汉少才不会理会这些爱爱卿卿,谁在“辞旧”,谁又在“迎新”,而是“悄无声息”地又蹿到了杨彪身边,不过这一次可没有搂住杨彪的肩膀,而是搀着他的胳膊,与他一起慢慢的往外走,并且还说:“老杨啊,你走慢点。急着回家给德祖生***么?哥都追不上你!”
  当然了,作为大汉皇帝,想要“悄无声息”,根本没可能,所以刘汉少此举立刻引来了爱爱卿卿们的关注。不过这一场景并不稀奇,以前开完会的时候,陛下也经常搂着首相的肩膀,走在众人之前,嘀嘀咕咕的说小话。即便是首相脾气好,也经常被气的吹胡子瞪眼的,再不然就是被陛下忽悠的像得了老年痴呆。
  可是今天这一幕,看在众人眼里,尤其温馨,陛下得新不忘旧,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哪!看样子,杨首相虽然退下来了,陛下的恩泽却不会衰减半分。能够得遇陛下这样的明主,大家往后的日子,大有奔头呀!
  荀彧此时也已摆脱道喜众人,赶过来搀扶着杨彪的另一边。虽说自己之前与杨首相有时会意见不合,小有纷争,但是那些都是为了公事,并不影响私交,何况人家杨首相退下来之前,还向陛下大力举荐自己呢!
  当然了,以荀彧的性格,也不会偏在此时故作姿态,纯粹是看着老杨行走不便,所以才赶过来搀扶一下。尊老爱幼嘛,这是咱大汉的优良品德,但是荀彧原本想表现的庄重严肃一点的,恰好听到刘汉少与杨彪说的悄悄话,实在忍不住,却又窃笑起来。
  “陛下!”
  杨彪“娇羞”地怒喝一声,然后就觉得嗓子眼好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再多的话也说不出来了。
  眼前“这位哥”,是自己看着他从“半人多高”长到“一人多高”的,虽然行事不太靠谱,说话也经常颠三倒四的,但是和大家相处的真不错。有的时候看着他赖在自己身边起腻歪的那股劲儿,甚至觉得他比杨修跟自己还亲近,可他明明是喜欢躲着爱卿们的呀!有的时候想找他商量个事儿,都得“逮”他半天。自己这一退下来,往后能见他的时候就更少了……
  一想到这些,杨彪也不知道是感慨,是感动,还是感到庆幸,反正是连眼圈也红了。
  然而此时刘汉少却又故作神秘地说:“老杨啊,你知不知道?哥还给你准备了一份大礼!”
  …………
  刘汉少所谓的“大礼”,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