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248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248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您不是已经将女校改为师范学院了吗?”
  “人太少了,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也并不高,仅仅能教授小娃们识字而已,想要更进一步,还是需要那些读书多年的士子才成啊。”
  看到郑玄面露难色,刘汉少复又说道:“康成啊,如果说谐和道是先锋官,那么儒学经典便是咱们大汉文化的中军帐啊!若是能够教化万民,教化胡虏蛮夷,使大家都变成知书达礼,温良恭谦之人,世间便能少去多少纷争啊!再者,你也无需烦忧,哥不是现在就要把你的门下弟子都发去当教师。只是想请你在太学院授课之时,多与他们讲讲教书育人之道,使他们能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新思想,毕业之后也好脚踏实地,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用武之地。”
  郑玄连连点头,既对刘汉少所说的“儒学是大汉文化的中军帐”表示相当满意,又觉得陛下让自己做的事也并不艰难,只是往后多劝劝弟子为师任教嘛,反正也不会影响那些已经当了官的弟子们的仕途。
  …………
  老实说,虽然陈纪是部长,陈群是司长,但是陈纪知道,在陛下面前,如今自己这个老子可是不如自己那个儿子得宠。所以,陈纪虽然也很想问问,自己应该如何效力,才能与仙界圣尊一起,在永恒仙境混个神位,但是又不好插嘴打断陛下的话,便只是暗中戳弄着自己儿子,想他上去询问。
  陈群现在可以说不仅仅是皇帝的臣下,甚至是汉少的粉丝。当初听了刘汉少一番“律法保护”这种概念的言论,随后三府改制,又决然而立立法司,使其一跃成为三司之一,朝廷三品大员。陈群便对刘汉少所展示出来的魄力以及对自己的信重,心折崇拜,带着立法司的同僚兢兢业业,对很多原有律法进行增加、删减,做出更为合适的修改。
  今天,刘汉少又在此秘密成立战忽局,陈群算是大员中最年轻的,但是心情却是最激动的。
  “汉少,我们立法司又能做些什么?”
  “当然是普法教育!”
  刘汉少看着陈群又说道:“你们立法司不能整天只坐在屋子里,凭着想当然去制定律法,要走出去,了解民心民意,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然后再制定大家都能信服,并且愿意遵守的律法。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们制定好的律法还要让大家都能够知道,都能够了解,甚至是都能够学会运用律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反之,你们的律法就会像藏在屁屁后边的砖头,不为民所知,等到有人触犯了律法,再拎出来朝人脑袋上乱拍,那你说说看,究竟是犯法之人混蛋,还是你们的律法更混蛋?”
  想了想词儿,刘汉少又说道:“特别是民风彪悍的边地,他们自由散漫惯了,如果咱们的律法不能公正严明,得到有效实施,那些地方就不会真正的安定下来。想让大家都知法懂法,遵律守法,长文啊,你们立法司任重而道远。哥认为,普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律法意识,将来长大了才能做一个遵律守法的大汉国人。总比让他们去学什么鸟语,学什么凹数强得多吧?凹数……一个个都学弯了咋整?”
第414章 收税加收翻译费
  ……………………………………
  学渣自有学渣的苦,忆起当年的心酸,可是没少受鸟语与奥数的折磨。哥又不打算收“歪果小弟”,学鸟语干吗?后来不是已经有在线翻译,即时翻译之类的东西了吗?拿个手机就能交谈无碍,还非得全民硬刚四六级呀?听着臭儿子天真无邪地大喊“外儿卡母图拆那”,刘汉少就觉得这是有一小撮人没憋什么好屁,指不定就是阶级敌人派出了他们的走狗要来同化我们的!再说了,奥数……哥兜里平时没超过二百块钱,连乘除法都用不上,你让我学奥数?
  毫没来由的,刘汉少显得既不屑,又怒气勃发。
  众人纷纷心惊,暗自揣测,这个鸟语跟“凹数”到底是个什么鬼,居然能把陛下气成这样?
  然而,强大的刘汉少不需要解释,只是又对陈群说道:“回头你们立法司可以抽调一批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开设律法课。小娃们先从校规校纪学起,循序渐进,等到毕业之时,成绩优异者可继续精研深造,培养成专业的律法人才,反过来充实三司、警署、城管等执法队伍,而那些成绩低、学的差的学生,即便是不能以此为业,至少也可以遵律守法,不去触犯。”
  陈群激动不已地说:“陛下说的极是,律法如刀,刀必锋,触必斩。唯有让天下人皆知法刀之公正,之锐利,才能信服与敬畏,尊法而无犯。臣,必当尽心竭力,加强普法教育!”
  刘汉少哈哈大笑,指着陈群说道:“长文总结的很好啊,很透彻,到底是文化人,比哥有才。”
  陈群面上谦虚,连称不敢,桌子下边却又挨了一脚。粗话的,抱上仙境圣尊的大腿,急着争夺神位,连自己老爹都不管不顾了是不是?
  踹过陈群,陈纪终于按捺不住对神位的渴望,张口急问:“圣尊,不知老朽可有何能为?”
  孔子曰,弱国无外交,为毛咱们现在是强汉,也没有外交呢?
  “元方。”
  刚刚收起心里那点小尴尬,刘汉少只喊了一声陈纪的表字,又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陛下对我还是很热情的嘛,不笑不说话,陈纪连忙回道:“臣在。”
  假意咳嗽两声,忍住这个令人想笑的表字,刘汉少又说道:“元方啊,弘扬我大汉文化,不止是弘扬道教、儒学,衣冠礼仪。吃穿用品,生活习惯,节年习俗都应该包括其中,而在这一点上,你们外交部还是很有优势的。比如说,原本边地那些穷困的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如果以后生活安定了,百姓慢慢富裕起来,他们也想吃丰盛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应该跟谁学呢?”
  “边地百姓也是大汉国人,那自然是要跟咱们大汉学了。”
  “对,元方说的对!”
  刘汉少继而又说:“可是想要他们有机会学习,首先咱们就得有输出,有推广。上一次马休来京,咱们送了那么多好东西,为啥?就是为了推广!原本胡人吃食,不是用手抓,就是用刀拉,咱们把火锅送过去……”
  “噗……”
  杨修实在忍不住了,没等刘汉少说完便笑了起来,而后众人可能也都想到了伸手抓火锅的画面,纷纷大笑不止。
  陈纪还一边儿笑一边儿说:“明白,臣明白了!”
  “对。以后这种事情不要总让哥操心,你们外交部要积极的,主动的去做。要是能让鲜卑人学会用筷子,你陈元方岂能无功?”
  “是是,回去老臣就请那些来京办差的边地官吏们吃火锅,临走的时候还把锅送给他们。”
  陈纪说这话原本是想让刘汉少高兴来着,然而并没有,刘汉少很是惊讶地问:“一个火锅得不少钱吧?人人都送,你们外交部这么有钱吗?”
  无量天尊,哦咧个去。
  这位“皇帝哥”究竟能抠门到什么程度啊?
  陈纪尴尬不已,连忙又说:“我……老臣自己送!远路官吏来京不易,有时办差久了,相互熟识,便成了朋友。老臣自己掏钱,给朋友送火锅,应该可以吧?”
  “嗯。”
  刘汉少一本正经地说:“还是你们外交部的朋友多啊,兄弟遍天下。”
  众人脑门黑线,心中同曰:我去!皇帝今天请我们喝酒,得是下了多大的狠心呀?转脸就让陈元方自己贴钱送火锅了。
  眼瞅着陈琳信心满满地瞅着自己,刘汉少笑问:“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陈琳含笑而答:“微臣知道。”
  刘汉少点头又说:“不要在乎赚多少钱,甚至不要在乎工本,哪怕再远、再慢,也要加大发行量,坚持送过去。”
  “是。”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送文不送理,送论不送术。如果有一天,那些人来找咱们,哥希望他们是来学经求道,而不是学会了造刀枪,前来劫掠。”
  “微臣明白,技术不外流。”
  刘汉少并没有和陈琳打哑谜,而是从《大汉月刊》创立之初,就一直在强调导向问题。后来经过“学院互怼事件”,催生出大汉的报刊行业,更是加大了管理力度,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厅。旁的不说,三学院联合主办的那份《新科学月刊》,早已被拆分为外部发行与内部发行两个版本,即便是朝廷官吏,职务、级别达不到,内部发行版照样无法阅览。
  …………
  只剩下蔡老头了,就算心里对刘汉少再有意见,这会儿也不得不说点啥了。何况蔡邕对刘汉少纯粹是“因爱生怼”,不想给他好脸色而已,假如谁要是敢对刘汉少不利,恐怕老头是会奋不顾身地站出来,挡在刘汉少身前的。
  然而,没等蔡老头求问,刘汉少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文教部要总揽全局,做好大家的坚强后盾,给各路兵马最大的支持!”
  各路兵马?
  敢情陛下还真把弘扬文化当成打仗了。
  想想也是,若天下万民皆着我汉家衣冠,行我汉家礼仪,那才真是我汉家至荣至盛之时。陛下还是像小时候那么聪明,越来越有圣主明君的姿态,可是……可是我闺女去并州了啊!那可是我最宝贝的大闺女……亲生的……
  蔡老头五味杂陈,也不说话,只是点头而应,倒是刘汉少似无所觉,还在没完没了的絮叨。
  “想要鼓励学子从教,就要提高教师薪资,尤其是支边教师的福利待遇,一定要加大加重。听说他们在边地,不仅白天要教小娃们读书学习,晚上还开设夜校,招来成年百姓上课听讲,很是辛苦呀。哥虽然没本事让他们都过上好五倍的日子,但是好个一倍两倍总还是可以的吧?另外,边地原本各个部落,各个族群的成年百姓,学起倍精话也很吃力,就像咱们学说胡话一样,发个高烧也不见得能成,所以,也要多鼓励,多支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视同仁,严禁歧视,不管从前是什么部落,什么族群,只要有才干,就可量才施用,为官为吏。”
  盖勋也是老边出身,对那些地方的情况比较了解,闻言急忙劝谏道:“陛下,边僻之地,汉家民户较少,如果只是量才施用,恐怕就会有一大批……嗯,一大批……”
  “一大批啥?”
  是啊,边地原本的各族各部现在都统称为大汉国人,不许再胡虏夷狄的乱喊了,否则就是歧视。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他们之间的确又各有区别,这可该咋说呢?
  刘汉少自问自答,浑不在意地说:“元固啊,哥知道你的担忧,可你越是区别他们,他们就越不会与你同心同德;你越是照顾他们,他们就越把自己当成另类奇葩。你所谓的一大批,和咱们大汉国比起来,又算得了个啥?咱们既然要做到一视同仁,那谁还不是个大汉国人,咋滴?有才干而为国效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听上去,刘汉少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可实际情况还是令盖勋担忧,比如“湟中义从胡”,被收养了那么多年,后来不还是反了么?当然,湟中义从胡反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低层百姓受压迫过重,难以生存;再比如当地豪强看到朝廷衰微,想要割据地方……但是,盖勋等人最重视的还是那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或许有,或许没有。
  现实一点来说,都用不着“族”这么大的范围,小妈跟大妈生的娃都难得一心,如果是理想化一点,世界大同,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俩肩膀扛一个脑袋,谁还不是个宝宝?所以,这句话得因时因事,按照不同的标准去理解,至于这个标准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得看摆它的人心有多大,眼界有多高。
  好在,刘汉少并没有让盖勋担忧太久,又云淡风轻地说:“咱们应该再颁布两项法令,一是,从明年开始,中吏部监查大汉所有官吏,必须使用倍精话、汉简字,以后也以此为录用官吏的硬性标准,要是连咱大汉的倍精话都不会说,凭啥来做咱大汉国的官?二是,税务总局在收税的时候,农牧类的纳税人不使用倍精话,就加收百分之一翻译费;工商类的纳税人不使用倍精话,就加收百分之五的翻译费;如果是番邦外国跑来咱们大汉做生意还不说倍精话的话,翻译费就加上一成好了。”
第415章 音乐艺术无国界
  ……………………………………
  陛下,如此重大的决策,您就说的这么随意吗?
  大汉所有官吏必须使用倍精话,别说边地那些新变成大汉国人的官员了,就是中原内地恐怕也会被撸下不少啊。另外,收税增加翻译费,您这算乱收费吗?都没听说过!再说了,农牧工商,您收收咱们大汉国人自己的费也就得了,还要收人家“歪果仁”的费,您就不怕人家一急眼,都不来跟咱们做生意了?
  不对呀,咱们大汉是天下宗主,周遭那些番邦小国只会哭着喊着,求着跟咱们做生意,真要是收他们的费,他们要想省钱,除了努力学习倍精话,好像也没别的招可想。这可就是变惩罚为奖励,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了。
  陛下这招儿,乍一听好像不太靠谱,但是越琢磨又觉得越有道理。众人的眼神从犹疑变的明朗,渐渐又变的有些狂热。陛下说的没错,文化这事,果然就像打仗一样,太刺激了。
  陈群兴奋而不失谨慎地问:“陛下,这两项法令何时颁布?”
  刘汉少想了想,说道:“你回去之后立刻制定颁布,然后告知三府一院,加快传谕各地。今年还剩七八个月的时间,冬天闲着没事,大家也可以恶补一下倍精话,等到明年三月,开始正式实施。”
  陈群连声应道:“是,是。微臣明白了。”
  说到这里,好像战忽局首次开会的议题已经聊的很透彻了,从道教儒学到扩大师资,从普法教育到白送火锅,甚至还专门颁布了法令用来鼓励奖惩。众人实在想不出,还能从什么方面入手,来增加扩大弘扬大汉文化的力度。
  然而,别人想不出来,不代表刘汉少也想不出来。
  “刚才咱们就说了,边郡国人,尤其是成年国人,想要学好倍精话可能会很难,也可能心理上会有抗拒,咱们不能一味的施压,要多想办法多引导,寓教于乐嘛。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咱们人类的语言虽有不同,即便相隔不算太远,也是各有各的口音,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音乐总是有很多相通之处。无论是我们大汉人,还是原本的羌胡人、匈奴人、鲜卑人、乌桓人,天下所有的人都热爱音乐,只要嗨起来就会载歌载舞,又唱又跳。那么,咱们为什么不让他们从学习咱们大汉的歌曲开始呢?”
  说到这里,刘汉少转而又对陈群说:“长文啊,关于税收增加翻译费的法令,你们要加上一个特别条款,只要纳税人能哼唱一首咱们大汉的歌曲,便不得再收取翻译费。”
  会唱歌就能不交费?
  这好像比刚才那个收费的法令还显得奇葩啊!
  然而这一回,蔡邕想忍也忍不了,立刻接口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音律一途的确是世间人类相通之道。”
  嗯,蔡老头说的真好,可惜哥没听懂。
  “所以,蔡公啊,咱们也要从音乐方面着手,尽早占领这一块宝贵阵地。你不仅是文教部长,更是音乐大家,要多从这方面用些心思。哥觉得,首先,咱们要让各地的小学开设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