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大忽悠帝-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真立身,实事求是,决不妥协!如此,百姓才能相信你们,也相信朝廷。反之,如果你们失真,便会失信于百姓,任凭你们文采飞扬,口吐菊花,百姓也只会把你们说的话当成放屁,丝毫不信。真到了那个时候,咱们可就彻底的一败涂地了啊!”
这话说的太重,把陈琳都吓哆嗦了,连忙说道:“微臣有罪,有负陛下期许。”
刘汉少摆了摆手,又道:“哥不是要怪罪你,哥是要给你提个醒,加加油。还记不记得咱们创立大汉月刊之初,哥对你说过什么话?”
陈琳回忆了一下自己第一次与陛下一起喝酒的情形,有些激动地说:“微臣记得。当时陛下便对微臣说,假如陛下往后有何做的不对、不好之处,微臣照样可以写文批之、骂之,陛下绝不以言加罪。”
“就是嘛,有哥给你撑腰壮胆,你还怕啥?哥真希望你陈孔璋能够做一个敢言真人,能够刚烈一点,再刚烈一点。”
说句老实话,这些日子以来陈琳一直提心吊胆的,月刊上那些争论文章虽然都经过精挑细选,严格把控着骂人不带脏字的高级规则,但是得罪的人却海了去了,就算陈琳觉得陛下不会砍自己的脑袋,也怕莫名其妙的挨揍呀。可是现在,这次的事件已经闹到这么轰动的地步,陛下居然还要自己再刚烈一点。看样子,当初陛下说的真不是酒桌上的醉话,而是陛下真不怕别人说话!
陈琳仿佛真的看到眼前有一个尘烟漫天的战场,而自己则是受命领兵的将军,要冲上去,拼到底,驱清尘嚣,取得胜利,为陛下奏响凯歌。
想到此景,禁不住血脉贲张,内心激荡,陈琳几乎是满含热泪地说道:“臣,琳,定当竭尽全力,做敢言真人,不负陛下所望!”
…………
因为蔡琰的缘故,蔡邕现在死活看刘汉少不顺眼,要是没有必要之事,绝不跟刘汉少多说一句话。
但是,现在这事儿,似乎很必要。
只听蔡邕悻悻地问道:“陛下,文教部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厅,但是审核标准,管理标准,诸多细则,都还要经过商讨,随后才能制定颁布。不知陛下可有何谕教予臣等?”
“制定审核标准,行业规则……立法司是专门立规矩的,让他们跟你们一起办理此事。至少那些小报上不能满篇污言秽语,不可描述吧?此外,立法司与税务总局也要给他们制定好处罚标准,他们现在可是新兴的暴利行业,一张纸印上字就能卖不少钱,谁要是敢偷税漏税坑咱们的钱,就罚到他们倾家荡产,拿自己的报纸当衣服穿!还有工薪署与审计署……”
眼瞅着刘汉少又要跑偏,蔡邕很是愤怒地喊了一声“陛下!”,打断了刘汉少的话。
我问你文化市场管理的规则,你跟我扯什么税务总局?
要陈孔璋做敢言真人,难道我蔡伯喈就不敢言吗?别忘了当初我是为啥被流放的!
想到此处,蔡老头果真直言不讳地说道:“微臣之意,是想请示陛下,如若再遇到有小报刊登类似杨首相肚兜被偷之私隐事,该当如何决断?”
在场众人,当时就有好几位没憋住,但是笑话首相这种事,可不能随便干,所以那些人不是赶紧低头,就是假装咳嗽,再不然的话,就是端起杯子,喝口水……老杨的脸色当时就黑了,心里话说,你这老货没当上陛下的老丈人,关我个毛线事啊?陛下让大家敢言,可你能不能言个正事?
偏偏刘汉少还若有所思的想了想,然后很认真地说:“以后凡遇此类事件,以泄露大汉机密罪论处!”
刚刚被刘汉少忽悠的热血沸腾,打算大干一场的陈琳,闻此言,差点从椅子上秃噜到地上。不是说,不许因言获罪么,怎么现在又按罪论处了?那陛下……您再说二加二等于六,我们要是说您数学没学好,会不会也以这个罪论处啊?合着啥玩意能说,啥玩意不能说,还是你们说了算,并且全得你们看心情?
尽管陈琳仍有疑惑,胆颤心惊,但是事情总会慢慢向前发展,起码那些小报们一个个都去文化市场管理厅申请了许可证,为了这份得来不易的“荣誉”与赚钱的机会,也不敢再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的开怼了。
一个新兴的行业慢慢步入正途,只不过,催生并推动了这个行业发展的好人孔文举,好像又被撸了……
第354章 劳动改造孔文举
……………………………………
老杨、老王和老黄,三家如今可是分别掌握着先进的造纸、油墨、印刷技术,报刊业的兴起使他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各家的生意都好的不要不要的,但是,三个人对孔融也烦的不要不要的,颇有点恩将仇报的意思。
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三位现在讨厌孔融,就是很多之前支持孔融的勋贵豪门,名望贤达,也开始逐渐疏远孔融了。
为毛?
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太大!
试问,大汉国人多要面子啊?
以前大家只知道陛下喜欢扒拉他们的钱袋子,现在才知道孔文举喜欢扒拉大家的面皮子。可是那帮办报刊的连陛下和首相家的事都敢扒拉出来,旁人又得有多少被扒拉进去的?
花点钱的事咱不怕,反正大家有的是钱,可是扒拉面子不行啊,面子比钱金贵,让别人随便扒拉,不是等于打脸么?
再可是,现在不能因言获罪了,就算想找那帮办报刊的出口鸟气,恐怕到头来自己还得惹一身麻烦,因此获罪。大家追根问源,刨根问底,想来想去都觉得这事儿全赖始作俑者孔文举。
于是,有人开始上书弹劾孔融,还有人就根据小报提供的“线索”,指证孔融。
比如孔融的《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大意就是说“啪啪一时爽,养娃累半生”,大瓦罐里放个小瓦罐,拿出来之后,俩瓦罐之间还有啥恩情啊?
其言尽显青年文人的狂悖姿态。
只不过孔文举一定不知道后世有很多套套与毓婷这样的东西,也没见人类灭绝。小瓦罐放在那里永远不可能变成大瓦罐,但是小娃生下来,是要慢慢养大的。还小瓦罐,大瓦罐,你以为是俄罗斯套娃么?
再比如孔融的《哭坟不悴论》。
话说孔融任北海相之时,看见一个在坟边哭泣,悼念自己亡父之人。孔融觉得人家哭的不够真诚,脸上一点憔悴之色也没有,然后就下令把人家给杀了。
这事先不论草菅人命之罪,单说前后两种论调,就已经自己打了自己的脸,知道不?如果父母无恩,儿子又怎么哭的真诚?如果儿子哭的真诚,岂不是正好说明父母有恩?
…………
诸如此类的黑历史、黑材料,一摞一摞的,要是真按照这些人的上书来看,孔融就是被五马分尸都算轻的。倒是总想攮死这个孔二愣子的刘汉少,现在反而成了他最大的保护神,不仅仅是杨修总在自己身边为孔融求情说好话,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首先,自己一直强调不因言获罪,虽然这个孔二愣子说话不中听,也不能因此就宰了他吧?那不是等于让哥也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其次,这个孔二愣子虽然废材,但是招来的人还是有很多真正的干才。不说别的,跟着他来的王脩以及郑玄门下的崔琰、国渊,现在都是自己的主簿。真要是把孔融宰了,不知道得有多少人会对哥表示很失望。
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说孔融草菅人命,可他是汉朝人,他们汉朝人原本就不拿人命当回事。
但是哥不是!
哥是来自有她的时代,杀只鸡都需要她鼓励半天,奖励一大堆。如果哥也不拿人命当回事,那不是帝王之姿,而是自我退化。果真如此,往后还有什么资格偷偷的想她?根本就不配!
好不容易劝服自己,回过头来,刘汉少却又觉得心里不得劲儿。
麻蛋儿!
凭啥让这个孔二愣子裹乱惹麻烦,却让哥来收拾残局?他还在一边儿出风头,赚名望,好像没事人似的。
不是你娃闲的蛋疼,可以高谈阔论,而是哥在负重前行,为你赔钱买单!哥又不是你爸爸,凭什么呀?
哥可以不宰你,但是你觉得哥要是把你阉了,让你去修史,咋样?反正修史的最高境界和修练葵花宝典是一样一样的。
算了,哥赔那么多钱,也不稀得要你那点东西。
然后,冥思苦想之下,刘汉少终于又放了个大招,第三次撸了孔融,把教授撸成了助教……这个可怜的娃,上书一回,被撸一回,上书三回,被撸三回,也不知道能不能长点记性。
如此还不算完,刘汉少又在农学院的试验田旁边,给孔融划了两亩地。你娃不是说种地不用人教么?哥就让你亲自来种这两亩地,也不多要,回头每亩上缴二石粮食就行,要是完不成任务,便是欺君之罪,到时候哥就给你发配到边塞去!
不用担心孔融敢偷奸耍滑,找人代劳,农学院那帮人天天都守着他呢!
…………
刘汉少对孔融下达了新诏令,美其名曰:劳动改造!
但是此诏并未得到朝堂上爱卿们的一致赞成,因为总有人觉得陛下心太软,像孔文举这么根搅屎棍,还留着他干吗?然而在三学院以及民间却得到了一致好评,大家都觉得,就是得让这帮成天耍嘴皮子的多干干活,受受累,才能真正的体会民间疾苦。
沸沸扬扬的“学院互怼事件”渐渐落下帷幕,《大汉月刊》旗下又创办了一份《京城早报》,半旬一期,一月六期。于此同时还出现了很多别的报刊,有的半月一期,有的旬日一发,最可喜的应该算是三学院联合主办的《新科学月刊》以及河东郡的《河东早报》与长安城的《西京早报》,说明报刊业正在走出洛阳,走向各界。
除了刘汉少赔的钱多点之外,这一回最倒霉的应该算杨修杨行走了,这个可怜的娃终于被他老爹赶出了首相府小别野。或许仅仅是老杨实在太害怕,不知道下回小杨的老婆们还会偷点自己的什么东西,然后又被别人给捅出去……要是害的别人担上“泄露大汉机密罪”也很不好嘛!
哪曾想,此举反而令杨修如愿以偿,整天在自己府上呼朋唤友,宴饮耍闹。
为此,老杨还专门找过刘汉少,希望他能帮着自己教育教育小杨,踹他一顿。但是刘汉少觉得,人家小杨是在自己家里玩耍,甭管吃草还是吃肉,躺着喝还是坐着喝,那都是人家自己的事,咱就算当皇帝也不能管的太宽,对吧?
…………
随着陈宫走马上任,汉正军第三军也正式接管了兖州防务,并且按照军部令扩编十六、十七两个师。鲍信前往幽州之时,特意留下了自己的弟弟鲍韬,以及于禁、吕虔两员大将,协助陈宫接手兖州。当然了,这只是鲍信与陈宫交接之时,如此所说的场面话而已,实则是鲍信也知道京师三府改制,军政两分,自己根本不可能再掌管军队,留下兄弟鲍韬这一支,往后好在军中发展。
徐荣在豫州之时,早已听闻于禁、吕虔之才,所以直接提请于禁为十七师师长,而吕虔则任旅长,另由原警卫旅长乐进担任十六师师长。自然,徐荣也不会辜负鲍信临走时的一番好意,将其弟鲍韬任命为第三军的副督教长,不过,首先得先回北邙军校学习学习。
大军势强,陈宫、徐荣又有诏令、军令在手,更何况陈宫、程昱、卫兹、乐进等人原本就是兖州人,所以接管兖州之事还是比较顺利的,即便是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在任多年,此时也不得不交出手中兵马,接受改制、改编。
然而这其间还是出了一点小问题,济阴郡乘氏与山阳郡巨野之间,有一地方豪族,李氏。昔年黄巾为祸,李氏兄弟便率族人据寨自守,对抗黄巾。后来黄巾被扑灭,李氏愈发壮大,除了李氏族人之外,还有不少的私兵部曲,跨州连郡,自成一股势力。
因为乘氏、巨野到处都是李氏族人,所以李氏非但不会为祸地方,还会保护乡里,处处周济,在当地的名声也不是一般的好。
在此之前,即便是济阴太守吴资与山阳太守袁遗也要客客气气,相让三分,遇事多有请托,却无法插手乘氏、巨野以内。
现在陈宫和徐荣都来了,总不能还留着它在兖州中间,像个国中之国一般的存在吧?
但是,打……怎么打?
难道把这些地方姓李的都杀光?
别说巨野还背靠着一个巨野泽,真要打的话,人家带着部曲往里边一钻,费时费力。就算是真的把人家打败,汉正军乃至朝廷的名声也要在当地毁完了。
可要是不打,就得好好商量商量这事怎么解决,是吧?
其实李氏也不敢抗拒“朝廷天军”,就算要往乘氏、巨野里边派县长啥的,李氏也丝毫不敢反对,还愿意多处配合,唯独让李氏现任族长李乾犹豫不决的就是接受改编之事。
这么多年了,人家习惯了自己种,自己吃,自己保护自己。现在汉正军来了,要把人家的私人部曲拆散打乱,挑挑拣拣的改编到各个部队里去。
说句不中听的话,那些不姓李的,改编改编也就算了,可这其中还有很多李氏宗族子弟,要是被塞到别的部队,真打起仗来,人家的娃可能死哪儿都不知道。
再者,人家也不敢百分百相信汉正军,真打起仗来,他们能保护好我们吗?万一还像从前的那些人,甭管官军还是贼兵,相互之间杀来杀去,除了会祸害百姓,要钱要粮之外,没一点好处。
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豪族势力的问题了,归根结底,这些年百姓吃够了苦,伤透了心,对朝廷已经不敢抱有啥期望了。
第355章 撸人皇帝刘汉少
……………………………………
其实李氏豪族这种事情在当时很普遍,就好像许褚入嵩山的时候,也带有自己的家兵,文聘直接都把朱灵那个旅换去并州了。
但是徐荣算是“半个降将”,刘汉少不仅没有责罚打压,还让他一路升迁,直至一军之长。所以,在徐荣心里,一方面是感激刘汉少的知遇之恩,一方面也是军人的铁血性格。我们汉正军的军规,就是不许破!我不管你名声好坏,也不管你势力大小,要么你按规矩来,要么咱就开兵见仗,我灭了你或者你灭了我!
当然了,这只是徐荣作为豫兖二州最高军事长官所摆出来的一种姿态,很强硬,没得商量,可其实还是留下了陈宫等人与李氏李乾商议的余地,否则徐荣又何必说这番话?直接打就是了。
程昱又向徐荣建议,说李氏虽然家大业大,却并无进身之阶,若是军长肯保举一二李氏子弟,前往北邙军校学习,将来能够博个出身,光耀门庭,必为李氏所喜。
徐荣疑惑地瞧着自己这位参谋长,心里话说:喜吗?说不定人家还以为咱是要人家送质子入京呢!
“然后呢?”
“然后就看军长敢不敢用人了!”
终于,在陈宫带着各路老乡,跑前跑后,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下,徐荣与李氏也都做出了各自的让步。徐荣保举李氏族长李乾之子李整与其侄李典前往北邙军校学习,而李乾则担任徐荣的警卫旅长,其弟李进担任警卫旅辖下一个团长,并且,李进这个团全部由李氏宗族子弟组成。而李氏其他的私兵部曲则全面接受改编,或挑选精锐分散到各个部队,或配置到各个守御地方的B级军团,或者直接遣回家中。
用徐荣的话说:“叔节敢把子侄前途托付于我,我也敢把性命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