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大忽悠帝 >

第211章

大汉大忽悠帝-第211章

小说: 大汉大忽悠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别说,王匡回到闹事现场,吆喝着把刘汉少教的话传达下去,学生们还真给面儿,医学院的放下了手术刀与银针,农学院的放下了锄头与铁锹,工学院收回去的家伙太多,根本数不过来,反正诸葛亮与司马懿是“开着”木牛流马撤退的,顺便还藏起来了一兜子扎马钉,这原本是想等到半夜,偷偷往孔融的屋门口撒的。
  三所学院的学生大多都是穷苦人家的娃,甚至还有不少的孤儿,全靠皇家恩泽,兴学办教,不仅不收学费,还补贴生活费,甚至还给成绩优异者发放奖学金,这才能顺利就读。何况,这一次事情的起因又是陛下要给他们盖新学校,他们哪能不听陛下的话呢?
  陛下说不让打,那咱就不打,但是,陛下也说了,可以有理讲理,对吧?
  于是,三院的学生纷纷写起了大字报,口诛笔伐孔文举,说什么无仁无礼,无教无德,斯文败类,有辱先贤,明明就是个假孙子,根本不是贤人之后……之后,伐着伐着就变成了三学院怒怼太学院,还拿出了刘汉少骂孔融的话,说太学院的都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三观不正,二了吧唧,一脑袋浆糊!
  太学院的无辜受累,但是这个时候,咱得义气为重,那怕半夜砸孔融家的窗户,白天咱也得一起怼回去,是吧?再但是,太学院也不是铁板一块呀,已经和理学合并了。学理学的就想着:哦,说人家都是贱业贱民,那我们这帮玩算盘的该算啥?就你们好,就你们能,就你们是国家栋梁,朝廷柱石呗!
第352章 被催生的报刊业
  ……………………………………
  三学院与太学院互怼,但是太学院里边还有一帮袖手旁观的“理学叛徒”,所以气势上明显不如三学院。这个时候孔融一看,还没人揍我呀,那我怕个毛线?于是,又重新跳了出来,领带太学院进行大反攻。
  还别说,虽然在学生的数量上,太学院远不及三学院,但是孔融凭借着“海内名士”的招牌,还真获得了不少名望贤达的声援支持,再加上这些人原本就是玩笔杆子的,反正骂人又不挨揍,咱还不赶紧趁机刷一下存在感,也好叫陛下与朝廷知道知道,大汉还有咱们这些名士大贤的存在。一时间,“半个太学院”居然也能和三学院斗个旗鼓相当。
  据说北邙军校的学生们也想声援三学院,去太学院门口贴大字报。但是,又据说,所有有这种想法的学生都被高顺加罚体能训练去了。
  没过几天,太学院的外墙上就被大字报糊满了,然后大家转战阵地,或者说这帮娃们终于开窍了,纷纷开始向《大汉月刊》投稿。
  陈琳原本和孔融可是“好喷友”,但是在这件事上也不敢偏向孔融和太学院。
  请注意,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为毛?
  因为当初创办《大汉月刊》的时候,全是由之前的“理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工学院”提供的技术支持。油墨是人家调配的,造纸术是人家改进的,印刷术还是人家手把手教会他们怎么玩的。据说人家现在还在研制造纸机与印刷机,一旦成功,造纸与印刷的效率将会再次飞跃。
  你陈孔璋不发人家的文章,以后还想混不想混了?
  至于医学院嘛,陈琳更不敢让人家开口求自己。万一人家真的开了口,大家都知道自己身体被掏空,咋办?
  陈琳左右为难,万般无奈之下,也跑去找刘汉少,抱着大腿就要蹭鼻涕:“陛下呀,您快管管这帮人吧,他们这是要疯啊!我们大汉月刊这一期的增刊都快赶上北邙字典那么厚了,就这都发不完他们的投稿啊。”
  “怕啥呀?只要这帮人不打架,不闹事,就让他们瞎哔哔去。肚子塞满就得拉,脑子塞满也得拉,瞎哔哔有助于健康。”
  陈琳顾不得擦一擦冒出来的眼泪与鼻涕泡,以四十五度角仰望着刘汉少,好学地问道:“陛下,瞎哔哔是啥意思?”
  呃……
  哥要是给你解释清楚了,你会不会鄙视哥?
  “孔璋啊,哥的意思是说,灯不点不亮,理不辩不明,屁不放不臭,娃不打不行。大家意见相左,思想不同,有时候也不是坏事,可以让大家相互讨论、议论带争论,论出个真知灼见,百家争鸣嘛。”
  “陛下,您的意思是说,就让他们继续疯下去……不是,是继续论下去?”
  “论吧论吧不是罪,让他们都尝尝骂人与被骂的滋味。”
  …………
  话虽这么说,但是还把三学院和太学院挤在一起的话,这么多娃们,血气方刚的,难保每个人都能够遵守“只哔哔,不动手”的高级规则。工学院那边校墙都磓塌了,王匡不分白天黑夜的派人守着,既便如此也吓得睡不踏实。所以,和杨彪、蔡邕商议过后,刘汉少还是先让三学院搬迁到了曾经的三公府,暂时安顿下来,等到新的三所学院建好之后,再搬过去。
  表面上看,孔融胜出一局,成功夺回了太学院的地盘,但是想要新建太学院的事,刘汉少压根没提。就你们这帮榆木脑袋,还想用新房子?老院里呆着吧,啥时候屋子塌了,兴许能够砸醒你们。
  再但是,麻烦还没解决完呀!
  三所学院新校址划拨的那些地方,原本也有百姓有田地。
  根据立法司修订的律法,屯田户家里的地,一般每户是五十亩为上限,不能拆分继承田地,只能继承与国家签订的租约,这也是防止将来田地又被豪门富户慢慢蚕食侵吞的策略。假如遇到征地用地的情况,则属于国家违反原有租约,需要首先征得户主同意,再在至少双倍赔偿的前提下,与户主商议究竟是换地,还是赔钱。
  如果要征的地,是从前就认定的私人田产,那就简单好办多了,商量着怎么跟人家买地就行,但是,千万要记得,公平买卖,自愿原则。
  好在百姓们深明大义,胆小怕事,即便是私人田产,也没人敢狮子大开口,随便乱要钱。更何况还是陛下要兴建学院,说不定就有谁家的娃在里边上学,所以大家都积极配合,很乐意搬家。可是即便如此,刘汉少也觉得头晕眼花,失血过多,因为即便是屯田户,至少也是双倍赔偿啊。
  哎呀妈,以前都是朝廷管咱们收税赋,现在居然能见着回头钱了,这帮曾经被安置的流民居然变成了拆迁户,首先发了一笔。
  这赔进去的,都是哥的钱呀!
  刘汉少心头滴血,还是总想攮死孔融。
  …………
  除此之外,三学院的娃们也是气不过,哪怕三公府是在洛阳城里,看上去又豪华又大气,但是,被人挤兑走了,这个仇说什么也得报!再但是,那么多人,那么多争论文章,不是每回都能刊登在《大汉月刊》上的,连中缝都挤不上,所以工学院那帮娃们就自制了印刷设备,开始偷偷的办小报。
  只不过小报的层次没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所谓的争论文章有时候也会不太入流,比如人肉了孔融家的家庭住址以及亲眷行踪,还揪出了孔融曾经说过的、做过的不太靠谱的事,甚至还有人把孔融编进小故事里,嘲讽、挖苦,含沙射影。
  悲催的是,这种小报居然火了……
  某小酒馆里,聚着一群喝酒解乏的洛阳百姓,其中有个落魄士子模样的人,正拿着一张小报给大家诵读一篇《以争义之名,行窃家之实,深刻揭露孔文举害兄谋财的丑恶行径!》的文章。
  “我说老少爷们,当年名士张俭,上书弹劾中常侍侯览及其亲眷,仗势欺人,为恶乡里,这事你们知道不?”
  旁边还有人捧场说道:“这事哪能不知道呢?后来党锢祸起,侯览记恨张俭,诬陷人家,朝廷还下令通缉。官府缉拿甚急,张俭被迫逃亡,许多人为收留他还家破人亡了呢!”
  “对!可今儿咱说的不是这事!”
  这个读报的,差点被人打,难怪他会落魄呢。
  “话说名士张俭,原本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喷友。逃亡的时候,张俭就去了孔褒家,但是,这个孔褒当时没搁家,是这个孔融把张俭给留下来的。后来官府要治窝藏张俭之罪,孔融说人是我留下来的,有罪的是我呀;孔褒说人是来找我的,有罪的应该是我;他们母亲又说,一家人应该年长的承担家事,罪责应该在我……”
  旁边捧场的那位又说道:“你说这事我们也知道呀,这不是一门争义么?要不是因为这事,大家兴许还不知道世上有个孔文举呢!”
  “对!可今儿咱们说的还不是这事!”
  读报的这位眼瞅着有人站起来想揍自己,赶紧又说道:“老少爷们,你们想啊。这个孔文举,真的就是为了江湖道义,才把张俭藏在自个儿家里的么?不管张俭人缘怎么样,当时他可是朝廷通缉的逃犯呀,窝藏起来是有罪滴!要是孔褒当时在家,敢不敢窝藏呢?或者,是不是趁早将张俭送走呢?”
  有人疑惑地问:“你的意思是说,孔褒不讲义气?”
  “不对!”
  又有人见读报的拿上了架儿,连忙端过来一杯酒,放在他面前,问道:“那足下的意思是说?”
  读报人美美的抿上一小口,复又说道:“兴许这个孔褒才是真讲义气,即便当时他自己搁家,也会把张俭藏起来。但是,这个孔融可不一定是真讲义气。他只是借着这个讲义气的名头,来陷害他的兄长,谋夺家产,然后好让自己名利双收啊!”
  有人不服气,愤愤地问道:“足下如此恶意揣测海内名士,可有何真凭实据?”
  读报人赶紧扬了扬手里的小报,辩解道:“这怎么能是我恶意揣测呢?这可是报刊上说的。再说了,那个孔褒确确实实是死了,这个孔文举倒成了海内名士!”
  说到“海内名士”之时,不屑之意,溢于言表。
  …………
  诸如此类情形,在洛阳城以及周边,随处可见,有些商人富贾见其中有利可图,便打起了这种小报的主意。虽说现在的纸张与当初相比,价格已经便宜许多,但是三所学院的娃们原本也没什么有钱人,小报一火,发行量猛增,让娃们总是贴钱白送也受不了。商人富贾便以资助的名义,将小报圈过来,然后开始往外售卖。
  这一回可好,那些写文章编排是非的,非但不用自己再贴钱,还能赚上一点稿费,而百姓们对于这些是非八卦,绯闻花边,也不管有影没影,一律津津乐道。
  然后,太学院一方也办起了小报,人家多的是名望贤达的支持,根本不差钱。
  再然后,一个孔融显然已经不够编排了,勋贵爱卿,名望贤达也纷纷跌落进了小报里,就连刘汉少一下子册封了三位皇后的事,也被他们重新发掘出来,进行了一场民间大讨论……
第353章 泄露大汉机密罪
  ……………………………………
  万万没想到啊,大汉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居然是以这样一种姿态出现在洛阳百姓面前的,并且迅速占领了中低层消费群体的市场。其他地方暂且不论,单以洛阳而言,经过刘汉少这两年的使劲折腾,种地的能有个余粮,做工的能剩个工钱,还为基本温饱发愁的人家其实已经少之又少了。
  这些吃饱了的洛阳百姓,在追求吃好穿好的更高目标的同时,求知欲也迅速爆棚。但是,这个“知”可真不一定是“知识的知”,哪怕是知道了刘汉少今晚睡哪个皇后的屋,也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牛叉。
  如今,“小报现象”已经让朝堂上的爱卿们一个个都快发疯了,有的在骂人,有的想打人,有的甚至还上书奏请刘汉少杀一拨。也难怪爱卿们反应如此激烈,连老杨的肚兜被儿媳妇偷走捐赠的事都已经见报了,百姓们一致赞扬当朝杨首相,大公无私,体恤贫弱,但是,这么说的时候又总绷不住那一丝不可描述的笑容。
  刘汉少也觉得这事儿该管管了,不能由着他们胡七八扯,但是,这事儿究竟该怎么管?管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合适呢?总不能真把那些写小报、办小报的全宰了吧?
  于是,刘汉少放了个大招,迅速召集相关部门!
  但是,相关部门都应该召集谁呢?前生后世之时,这个部门忒神秘,刘汉少也不敢胡乱打听,实在没有借鉴之处呀!
  相府的老杨肯定是跑不了了,御府的老王也不能闲着,政议院的袁绍得在场,再把文教部的蔡老头给哥叫来,《大汉月刊》的陈琳,城管总队的王匡,立法司的陈群……最后连外交部的都被召来了……
  经过各位老大加班加点,连夜开会,终于拿出了几项对策。
  其一,要在文教部辖下新设一个文化市场管理厅,所有开办、出版、发售报刊书籍的个人与单位,必须先通过文化市场管理厅的审核批准,发放许可证之后,方可从事各项文化市场活动。此议案由立法司制定律法条款,有证的合法,没证的非法。
  其二,将从事各项文化活动列入经商范畴,必须向税务总局申报发行量、发售量,按照规定标准缴纳税款,并且保证从业人员工薪比例以及文章作者的稿酬比例,各种违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直至查封报刊书籍,取消从业资格。
  其三,城管总队有协助清查之责,文化市场管理厅与税务总局审核、清查、管理文化市场的时候,必须派出城管协助,胆敢发生抗拒执法之事,一律拿下,转交警察总署接受调查、讯问,然后该处罚处罚,该判刑判刑。
  其四,《大汉月刊》要承担起主流报刊的导向责任与历史使命,坚守真理、真知、真相作为报刊行业的最低准则,使百姓能够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喜闻乐见,看了就信。另外,报纸的形式现在已经出现了,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价格便宜,《大汉月刊》也可以办一份报纸嘛,要敢于和各种小报抢市场,抢阵地,抢人心,抢舆论!
  其五……
  …………
  “孔璋啊,二加二等于几?”
  开会的时候陈琳一直有点懵,怎么办报刊被陛下说的好像打仗似的?现在又听到刘汉少居然问了自己一个这么二的问题,当然就更懵了。
  难道陛下另有深意?
  陈琳十分不自信地答道:“等于……四?”
  刘汉少非常肯定地说:“不对,哥觉得应该等于六。因为这个二加二,是两男加两女,他们加在一起,又生出两个小娃来,所以等于六!”
  众人脑门黑线,集体偷偷鄙视着刘汉少,心里话说,陛下,您要是觉得大家开会辛苦,就赶紧请大家吃个工作餐,别讲个笑话就算给大家当鼓励了呀。再说了,您讲的这个,算脑筋急转弯都勉强!
  偏偏陈琳躲不过去,还得忍着恶心劲儿回道:“陛下说的好有道理,果然真知灼见!”
  开了半夜的会,腿都坐麻了,刘汉少也没力气踹陈琳,只得叹了一口气,说道:“孔璋啊,是不是就因为哥是皇帝,所以不管哥怎么胡七八扯,你都随声附和,不敢辩驳?刚才哥还一直在强调,要你们做报刊的坚守真理、真知、真相的准则,看样子你一点没记在心里啊!昔时赵高指鹿为马,混淆是非,结果秦二世而亡。哥刚登基的时候也有董卓乱政,颠倒黑白,如果咱们没有把董卓干掉,大家想一想现在会是什么样的光景?一个国家,如果连一个真实的声音都没有……前景堪忧啊!”
  不知道为啥,众人忽然觉得陛下好像也没那么不靠谱,甚至还真有一点圣主明君的姿态。
  刘汉少环视众人之后,回过头来,复又对陈琳说道:“你们是主流报刊,很多时候代替朝廷向民间发声,当以笔为刀,以真立身,实事求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