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条路,那就更加疯狂了,直接冲击李征如今肯定已经空虚的老巢,来一个以命搏命,同归于尽。
不过这个疯狂的想法虽然美好,但是皇太极却是明白,先不说成功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就算成功了,李征最后也不一定会山穷水尽,只要他这三万多人马一脱困,汉地无论何地,他都能重新发展起来。
失去了辽东根基,大清就算在这种绝境之下能够爆发奇迹击败甚至击杀李征,那也完全成了殉葬品。
但事实上,皇太极深深的明白,就算让整个大清作为殉葬品,也不可能斩杀的了李征,最多只是能够将李征的发展生生打断。
乐观的话,可以扼制李征十年,甚至只有数年时间,他还没有高尚到愿意做这种嫁衣王的程度。
眼下唯一的退路便是山海关,不过却是不能大张旗鼓,满八旗肯定要全速后退,然后是蒙八旗,而汉八旗则不能退却,而且还得做出全力攻打城池的模样,一定不能让城中的李征发现任何端倪。
正在完善着思路,大营中却是突然出现嘈杂声,而且嘈杂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似乎整个大营都开始动荡起来……
鼎明
第481章 一线生机
“主子,蒙古人全部乱起来了!”
皇太极还未出声询问,便见索尼惊惶失措的爬入大帐,刚入帐便即扑倒于地,急促的说道。
“什么?!”
皇太极顿时脸色一变,也不顾鼻血横流,直接撕下两条布条,将鼻孔堵上,便即急匆匆的行出大帐。
刚出大帐,皇太极的脑子便嗡的一声,直觉得又是一阵天旋地转,不过皇太极却是硬生生的将这股眩晕压了下去,目光死死的盯着远方,忍受着眩晕带来的阵阵不适。
满清大营已经完全乱套了,蒙古人甚至已经开始与满八旗刀枪相向,就差一个刺激,就能直接开战了。
草原上络绎不绝的求援使者,多尔衮根本无法做到全部拦截,甚至有些看到多尔衮截拿蒙古求援使者的场面后,更是小心的迂回而前,再也不敢与满清方面打照面。
而当这些历经磨难的使者,将消息传递而来后,却是让蒙古远征大军全部炸开了锅!
虽然在外围不断的截杀使者的多尔衮给皇太极争取了时间,但是却是在皇太极却是在连续的噩耗之间体力不支晕厥,却是完全浪费了多尔衮的这片忠心。
好在皇太极只是眩晕,并没有脑梗,稍一清醒过来,便即命令使者立即传令,命多尔衮立即回师增援山海关。
同一时间,他亲自出面安抚蒙古各台吉,当着众人的面,狠狠抽了带兵弹压的济尔哈朗数鞭,诚恳的向蒙古诸台吉保证,大清会优先照顾蒙古人撤出关外,满蒙一家亲的固有政策。
眼见蒙古台吉们的情绪稳定了下来,皇太极也不再渴求什么迷惑战术了,经过这么一闹腾,李征只要不瞎,就会明白他的计谋已经得逞了,直接宣布全军火速撤兵山海关!
他已经考虑的极为清楚,蓟州虽然近在咫尺,但是却是地形复杂,道路难行,一旦被人前后夹击,瞬间便是覆没之危!
山海关虽然道路遥远,但是却没有什么山川险阻,只要保住山海关,大军回家的路就不会断绝,一切就还有希望。
至于蒙古人,不到万不得已之时,皇太极委实不愿意就此放他们各自离去,人心若是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他是深深明白蒙古人对满清的重要意义,根本不愿意就此让蒙古人离心离德,因为那将意味着满清将再次恢复到天启六年,老奴努尔哈赤去世之时后金那几乎完全崩溃,生死存亡于一线的危急时刻!
甚至形势会更加的恶劣,毕竟那个时候并没有潞州军这般强悍的对手,他还可以从容周旋。
但眼下若是满清露出破绽,潞州军势必不会给大清丝毫的喘息时机,必定穷追猛打,直至身死族灭为止!
皇太极想的极好,不过这个时候撤兵,真的有那么容易么?
当李征发现满清大军的燥动之时,城中已经憋屈了月余的潞州军更是人人看的真切,瞬间便即欢声雷动。
在大胜就在眼前之时,潞州军士气昂扬到了极点。李征也不耽误,借着高昂的士气,便即下令立即开始全方位的骚扰,蛰伏近月的潞州军火铳兵率先出击。
六千火铳兵尽数出城,从各个方向隔沟轰击满清大营。
在火铳兵的掩护之下,无数骑兵飞马出城,人人马背上只有数包泥土,急驰而来之后,将马背的上的土包飞快的扔入壕沟,三千骑兵只用了半个时辰不到,便将皇太极半月有余的心血化为泡影。
香河城北的壕沟已经被填平,大军向北的通道完全成为坦途。
这一次撤兵,皇太极也是下了血本,为了安抚蒙古人,憋屈的选择让他们为大军先锋,先一步撤离战场,向山海关撤退。
汉八旗又一次成为牺牲品,在正红旗与镶蓝旗的督阵下,死死的盯在香河城北,城东方向,忍受着潞州军一轮轮的进攻。
好在这一月来,皇太极也没有闲着,围绕着香河挖掘了无数的藏兵洞,和无数的防御工事。
这原本是为了阻止李征突围的设置,此时却是成为阻止潞州军追击的强硬底牌。
躲在防御工事后的汉八旗,只是一味防御,倒也打的似模似样,火炮火铳不断的轰鸣着,与潞州军鏖战近日,却是平分秋色。
不过在第二日,汉八旗却是恐惧的发现,潞州军并没有一味与他们在城北死磕,其他三个方面他们也在快速的突破着,尤其是基本上没有任何留守兵力的南门,更是已经完全被踏平。
在两万余等待已久的骑兵挣脱牢笼之后,自城南迂回而至城北后,眼见事不可为的正红旗与镶蓝旗并没有选择决战,而是快速扔下汉八旗,打马便向山海关而去。
满八旗一撤退,汉八旗顿时失去了所有的战意,无数人跟着便向东北而逃。
但是他们显然忘记了,两条腿根本不可能跑的过四条腿。
被围月余,潞州军中大多数损伤都来自于汉八旗的火炮轰击,此时看到这些出卖祖宗的汉奸们,人人更是眼睛通红,根本不管不顾逃跑不及的汉八旗们如何哭喊求饶,大军所过之处,千里不留行!
两个时辰不到,在骑兵与火铳兵的两面夹击之下,三万余汉八旗汉奸兵一个不剩的全部被斩杀于战场之中。
尽管不收俘虏的政策,令得潞州军至少多了千余伤亡,但是却没有一个官兵后悔,这些汉奸的可恶远胜于远道而来的侵略者,他们才是最令人痛恨的蛆虫!
耽误了近一天半时间,李征也根本来不及打扫战场,只留下近千骑照顾受伤的官兵,大军毫不停留,直扑山海关而去。
无数官兵欢呼响应,憋屈了这么久,大胜的契机就在眼前,谁又能不狂呼喧泄心中的郁气!
……
蓟州府蓟县。
满清军队没了袁都督的策应,这一次却是再也不能如同崇祯二年一样,从数万明军面前潜越而过,当道立营的潞州军就如同一道坚固堤岸,稍有靠近,便是铳炮齐呜,完全就是一副魂过身不过的架式。
不过皇太极并不打算走蓟州这条道,之所以派兵而来,也只是心中的那番万一的念想。
当这些满清偏师得到他们的答案之后,也根本没有停留,直接转身便向东打马追赶主力而去。
一日后到达玉田,皇太极身体已经极为虚弱,不仅与他之前初入关之时意气风发时完全比不上,就连端坐片刻都觉得支撑不住。
仅仅一日,蒙古人已经跑了两三万,原本入关之时十万有余的蒙古骑兵,如今凄凉凉的只有不足五万还跟随在侧。
八旗大军倒是实力尚存,多尔衮这个滑头果然对的起他的睿字,不令正白旗损失不大,被他带着的镶黄旗伤亡也只有数百而已,完全可以说是正常损耗。
其他各旗,零零散散的损失只有八千之和,相比于满清八旗五六万的人数,还算不得伤筋动骨。
虽然满八旗还在,皇太极却是没有一点庆幸的心情,甚至只觉得未来已经一片黑暗。
汉八旗却是基本上全军覆没,除了几百个有坐骑的藩王和他们的家丁之外,军队,武器,一切的一切都全部丢在这大明的土地之上了。
再想想入关之时,皇皇的近二十万大军,如今只有这十万余人,虽然还有吴三桂那接近三万人的兵马随侧,但是这些兵马如今的忠诚委实极度值得怀疑,不仅不能当作自已人,还需要分出大量的人手防备他们突然作乱。
更可悲的是物资粮草更是丢了个干净,如果不能迅速突出重围,大军就算想要持久战,也是万万不可能之事!
一想到形势的恶劣,皇太极就觉得胸口一阵阵的发闷。
一直奔腾向前的御车,在这种亡命向前的速度下,也不可避免的剧烈颠簸着,更是令皇太极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
不知不觉间,皇太极便激烈的咳嗽起来,好不容易停歇之后,手中堵住嘴巴的洁白手帕之上,已经出现了点点血痕。
看到了血痕后,皇太极却是一脸平静的仔细的擦擦嘴巴,便即不动声色的收起手帕,闭目假寐。
“朕不能死!朕一定要将大军带出大明境内,只要让朕再休养几年,朕还是会卷土重来!”
皇太极脸上平静,但是心中却是一点也不平静,正不断的竭斯底里咆哮着,不断的为自已打着气。
“报陛下,锡德宜回来了。”
正在皇太极思绪万千之时,一道尖锐的嗓子响了起来。
皇太极勉力的坐直身体,拉开窗帘,却是见一个满身血污的将领正距离御车数米外。
“蓟州情况如何?”
见到锡德宜这副模样,皇太极心中已经明白了个大概,但还是十分从容的询问道。
“回主子,蓟州潞州军至少数万!奴才不能靠近,回来路上却是遇到李征部主力截击,奴才拼死突围而出,所部大多战殆,请主子治罪!”
锡德宜在马上拱手,一脸羞惭的说道。
不知从何时起,满清上下再提到潞州军,再也无人用尼堪这个羞辱汉人的词语,统统开始用上潞州军这个正式的称谓起来。
“胜败乃兵家常事,力不如人,非战之罪!好好活着回辽东,休养一番又是一条好汉!”
皇太极眸光一暗,锡德宜所带的是镶黄旗的一个甲喇,一千五百余人,却是这般说没就没了,但他却不能再怪罪了,就这么一点奴才,再杀一批,还能给他剩下多少?
“多谢主子!”
锡德宜惊喜交加,若非还骑在马上,真恨不得立即跪地连磕几个头,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皇太极却是一脸麻木的放下了窗帘,心中一点欣喜也无,放过锡德宜只是一句话而已。
但是要李征放过大清,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或者说,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挣得那一线生机?
不过为了挣得这一线生机,皇太极也不得不派遣使者,游说他向来看不起的流寇大亨李自成,虽然说的依旧是唇亡齿寒的老调,但是却也是他如今唯一能够多增加的一点筹码。
至于成与不成,也只能全凭天意。
第482章 生路
在收到多尔衮退出北京城的消息之后,代宣大总兵官苏浩便即率领早就枕戈待旦的一万八千余潞州军,向东而进。
在密云,两万余蒙古骑兵正在猛攻着渤海所,希望能够拿下这处堡垒,打开入塞的道路。
但是很明显的是,这些蒙古骑兵空有强大的突击能力,却是无法将战马骑上城头。
无数的箭矢横空,虽然看似壮观,但是早有准备的明军面前,杀伤力委实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当苏浩引军至此之时,已经是这两万蒙古攻城的第三日了。
他们没有等到守军的崩溃,却是等来了潞州军的援军。
渤海所一战,两万余蒙古骑兵大败而逃,阵斩三千,迫降近万,剩余蒙古人小部分窜入山林,大半向东追赶满清大军。
但是这些蒙古人显然高估了自已的本事,也低估了如今华北各地的潞州军,尤其是蓟州的潞州军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山海关助战之时,他们却是偏偏撞在了枪口之上。
在三轮火铳齐射过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蒙古人,大多数也只能就地投降,成为新的归义军。
当苏浩大军看押着过万归义军到来之后,两军合兵一起,除却留下五千守军镇守城池策应四方之后,大军合兵一处,加上归义军数量已经高达五万余,浩浩荡荡的向着山海关而前。
在他们前面,李征率领的大军已经追上满清大军后军,万骑纵横,这是一片铁与火的交织战场。
已经被逼入绝境之中的满清后卫,表现出了极大的战斗力,但是如今的他们在脱离主力殿后拦截之时,人数上却已经不再占有优势。
在宣大骑兵与潞州军骑兵两翼压迫之下,他们不得不面对着潞州军火铳兵的齐射攻击。
生命在这残酷的战场上一文不值,彪悍的满八旗在钢铁面前表现的也并不比谁更加好看一些。
殿后的正蓝旗与镶红旗虽然拼命血战,但是在火铳兵面前,他们依旧只是不断增加的死亡名字,经过数个时辰的激战,殿后的正蓝旗与镶红旗损失数千人,不得不狼狈逃向满清大军方向寻求保护。
在山海关,无数的震天雷已经将山海关上的镶红旗炸的人仰马翻,在无数的火药面前,再坚韧的人也无法与火药相抗。
四月初三,山海关便即陷落,城内镶红旗三个甲喇全部被诛。
四月初王,当满清大军先锋正白旗到达山海关之时,多尔衮却是无奈的发现,整个山海关已经完全变换了旗帜,大军后退的道路已经被封锁。
多尔衮只是观看了片刻,便即直接带队离开,在潞州军面前,他委实没有任何攻城的信心。
但是他不攻击,却不代表李悦肯就此放过他,数万骑兵自山海关席卷而出,向着只有不足一万五千的正白旗与镶黄旗狂飙而来,誓要将其完全聚歼于山海关下。
面对着这数万并非骑墙阵的骑兵,多尔衮是丝毫不惧的,甚至还跃跃欲试的想来一场痛快淋漓的会战,彻底击败这伙骑兵,为大军有些低靡的士气提提气。
但是当看到山海关同时还出现了上万的步兵之后,多尔衮也将这个念头彻底放弃。
骑战,他并不畏惧,但是对方步骑协同,他就有些心中打鼓了。
关键时刻,在因为熟悉环境被派向前来增援的吴三桂大军杀到,双方合兵近五万,这才令潞州军骑兵停下脚步,重新评估开战之后的利弊得失。
李悦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正白、镶黄两旗,他的目的是将整个八旗兵全部围在关内,聚而歼之,相比这个时候决战,不如等待满清大军全部到来,方为最上策。
毕竟与歼灭眼前的敌人相比,保住山海关不失,形成完整锁链,将满清彻底困死,这才是头等大事。
而山海关,也是满清最有可能选择的突破口,容不得丝毫的大意!
山海关附近,关口不计其数,虽然其中大多都是小口子,而且道路难行,但是李悦在不打算放过一人的情况下,这些大小口子,还是需要大量的官兵守御。
“有劳平南王相助!”
缓缓退出数里后,多尔衮还是有些心有余悸,望着始终伴随在侧的吴三桂,他也是由衷的感激道。
“睿亲王无须客气。不过眼前事急矣!咱们必须立即出关!”
吴三桂并没有多少恭敬的神色给多尔衮看,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历史上如日中天的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