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田地已经一扫之前李征刚起步时还挂在他名下的暗地作法,而是明明白白的宣布一年免征,第二年亩征收三斗的政策,十年后田地便归耕种人所有的法令。
当这些田地开始陆续分配给原本只是来混口饭吃的灾民之后,顿时人群欢声雷动,人人都在感谢上苍终于降下一个为民作主的好官。
亩征三斗的赋税,比起大明朝廷明面上的赋税那是高上一倍有余,但是在官府保证不再征收任何其他杂税之后,这赋税却完全不值一提。
就算一亩的收成不多,但是户均高达三十亩的田地基数下,缴完赋税后,剩下的也足够一家老小吃喝了。
更重要的是,原本卖苦力吃口饭的苦役,如今却成了自己田地收成的保证,这等于是自己为自己在修茸水利,官府却是花了钱。
这种官府之前别说见过,听也没听过。
不过这些惠民措施想要落到实处,却是需要通过官僚们的手,潞州军是新兴势力,不仅内部清廉远胜于大明朝廷,更因为无处不在的随风组织,这个潞州军内部的锦衣卫在暗中窥视和监督,官吏们都还不敢太过于放肆。
三个月的时间,在李悦率领大军回返西安府后,西安府已经与三月前完全不一样了,虽然还算不上繁华,但整个西安府精神面貌完全焕然一新,充满着生机和朝气。
当李悦近三万新旧军回到西安府,李开莫有了强援之后,更是大刀阔斧将整个新政推向全陕。
而与他预料中的不一样,陕西各地并没有出现什么大规模的动乱,甚至小规模的骚乱也没有出现几例。
让李开莫空有杀人的心思,却是完全找不到杀人的理由。
有了西安府的例子在前,更是看到数万大军已经磨刀霍霍,甚至本地官军看向他们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样的情况下。
这些缙绅、官吏们十分明智的选择交出自己侵吞的大量田产,更是在号令传达各地的第一时间,便早早将已经准备好的钱粮自行送至官府衙门,完全一副乖宝宝的模样。
在各地缙绅们完全弃械投降之下,最为失望的当属各地的驻军们,他们大多都是旧官兵出身,更是经常被拖欠粮饷的存在,原本还指望这次能够发一笔财,最后却是一无所获。
不过他们并没有失望多久,西安府便派出了一队队的督查队伍,进驻了各个府。
在缙绅们如临大敌之下,这些督查队伍并没有再想其他由头对他们动手,而是在各府措辞极为严厉的召集各县所有官军,全部前去府城接受核查。
当百般不愿的各地官兵汇聚而来之后,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督查队伍并不是来找他们麻烦的,而是来给他们发放军饷的。
这些官兵有一个算一个,每人都是足额发放了一年的粮饷,这些钱粮都是当地的缙绅们刚刚交纳的钱粮,根本不怕钱粮不足。
在这些官兵们满心欢喜的拿着粮饷欢呼万岁之后,督查组终于露出他们的獠牙,开始清理军队之中老弱病残,只留下青壮,并且重新登记造册。
淘汰出来的老弱也并没有就此不管,而是一次性补发一年军饷,便让他们就地解散。
各府官兵被裁汰之后,许多人的官职都是开始一连串的下降,有的游击,参将一类的,所部经过裁汰之后,最后只剩下百多个家丁,几乎直接成为了光杆司令。
这些人统统都被降职处理,有的甚至直接被清退,可谓严厉之极。
有清退的,自然有提升的,其中有一个叫林山会的小千总,便是直接被提拔为一府游击,只因所部一百余人,俱为青壮,在一众喝兵血,吃空饷的将领之中,完全可堪称奇迹。
各府之中,开始设立武备处,主管各府军饷发放以及军队训练、物资储存补充之职,独立于地方行政之外,由省府巡抚下设一武备司直接管辖。
这是一次尝试,也是李征对军政分离的一次改革。
武人之所以一直被文官所压制,就是因为后勤、训练、粮饷、升迁甚至指挥都全被文官操持,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虽然李征也认为文官统国才是正道,毕竟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军人当政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穷兵牍武,战乱不断,百姓们活的都极为艰难。而文官治理的国家,最差的至少还能国家安定。
但是军人却需要一定的独立性,至少不能什么事都是文人说了算,尤其是明末这些基本上没什么底线的文人,绝大多数就是老鼠屎。
加上这么一个武备司,让各地军人独立于地方行政之外,而且也不是省级一把手直辖,只是受其管辖。
看起来似乎多了一个部门,但是却是形成文武相治相依,军人在文官的控制之下,但文官却又不能直接插手其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核查造册,全陕除了榆林之外,裁汰后的军队人数在三万一千余,其中潞州军近万并不是常驻军,实际兵力二万二千。
其中宁夏兵力七千,甘肃镇兵力五千六百,陕西腹地的军队只有不足一万人,而且还是分散于各地。
军队经过打散重编,更是在潞州军教官为期两个月的突击训练中再次摔打了一番,无论军容还是战力,都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崇祯十二年的腊月,陕西再一次开始出现大动作。
全省统一对各地的山贼,小股流寇进行全省联动进剿。
在潞州军压阵之下,各府陕西兵开始对各自辖地展开地毯式的清剿。
这一次,不再是如之前大明朝廷那般以杀为主,而是以抚为主。
只要在规定期限内下山自首者,其罪概不追究,并且官府还予以分田借粮,让他们能有一条活路。
毕竟事实上也根本无法追究,在这个人吃人的时代,不杀人,不抢人根本就在陕西这地界活不下去。
半个月时间,各地下山的山贼络绎不绝,而各地在督查队的监督下,也开始宣读政策,分发田地安置他们。
对于这些下山的盗贼们,各地并不敢大意,不仅打乱他们的社会关系,更是重新启用并实施了已经荒废多年的保甲制度,以连坐的重典方法,来让社会秩序更快的恢复过来。
而拒不下山的流寇,盗贼,则是开始被逐个清理。
如今陕西这些官兵已经不是之前的官兵,他们不仅训练有素,武器装备和粮饷更是有了保障,无论军心士气还是战斗力都已经与这些之前纠缠已久的老朋友撇开了巨大的距离。
只用了不足十天,各府联动之下,各处积年老匪就大部被剿,零星的清理过程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不过已经无须再动用军队,地方上的衙役就能够完成收尾工作。
在崇祯十一年年底之时,陕西整体局势已经完全安定下来。
而开封城的局势,却是到了极为危急的关头。
第428章 孙传庭出笼
崇祯十一年的年底,对大明朝廷来说,是一个极压抑的日子。
似乎从崇祯十年开始,大明朝廷已经再也没有好消息传来了,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京城百姓,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一晃开封围城已经四月有余了,但是大明朝廷依旧拿不出任何的办法来给开封解围。
各地的军队调无可调,物资方面,大明朝廷更是没有丝毫的挪腾余地,京畿附近无数难民,他们都没有办法,更何况千里之外的开封。
崇祯皇帝对文臣们已经完全绝望,每日盯着这些个吵架能手,都恨不得杀几个解解气。
但是开封城的事情,已经抛弃了之前兼听理念的崇祯皇帝,想要乾纲独断却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默默的准备好了亲自所写的悼文,只等开封陷落,便即拿出来祭奠周王以及开封巡府等宗亲文武。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陕西孙传庭带着十数个家丁狼狈来到京城。
但是整个人都快爆炸的崇祯,根本没有心情听这个败军之将介绍陕西局势,甚至只是听到陕西巡抚这四个字,就直接令人将之丢到了诏狱之中。
崇祯想装作驼鸟,但开封府每天例行三五封的求援文书,却是让他根本装不下去。
眼见每日间朝堂之中,上一刻还在争辩不休,下一刻一问到正事,便即跟死狗一般一言不发的文官们,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的忍耐力,正一天比一天快速流逝。
转眼间,便是腊月二十天,这是北方小年的日子。
崇祯皇帝耐着性子听了文臣们吵了半个时辰后,便即粗暴的宣布今日身体不适,今日朝议结束。
不过杨嗣昌临行时,却是被太监叫住,一路穿宫越厅,到了冬暖阁之中。
这里杨嗣昌并不陌生,来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但最近他是有些不愿意来这里了。
不是因为害怕进来了出不去,而是他心中的愧疚。
虽然在历史上,杨嗣昌办的错事极多,但是在对崇祯皇帝的忠心程度上,他是丝毫不下于卢象升。
他愧疚对于眼下的局势,根本没有丝毫的能力去解决,更害怕望见对他恩宠有加的崇祯皇帝那失望的眼神。
这一次卢象升之事事发,不比历史上卢象升爆尸战场近月,这一次李征送卢象升入真定府,杨嗣昌根本没有多少阻拦的可能。
卢象升战死已成事实,败兵回京之后更是将高起潜避战以及一触即溃宣扬的天下即知,杨嗣昌虽然及时制止了败兵四处宣扬,但是却是没有能够阻止宣府总兵杨国栋、大同总兵虎大威的联名弹劾。
虽然崇祯皇帝力主杨嗣昌从中阻挠,只是因为需要时间验明真伪,是老成谋国的表现,并不降罪。
但对于已经名声臭大街的高起潜,却是根本无须多想,直接脶于菜市口,算是将天下悠悠之口给堵上了。
继鳌拜之后,高起潜是第二个被李征这只妖蛾子祸害的历史名人,而且还是千刀万剐的那种。
不过杨嗣昌却是明白,这是崇祯皇帝强行压下反对意见,才保下了他。皇恩如此深重,已经重的他无法呼吸,但是对于目前天下的乱局,他却是感觉如此的无奈。
若说刚刚秉政之时,他十分自信能够内灭流寇,外除敌寇,但是形势变得太过于快了。
李征被针对之时,他觉得一介地方武将,收拾了就收拾了,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也就没有死保于他。
但是李征的能量却是出乎了他的预料,不仅成功击败了朝廷的镇压大军,更是如茅厕中的石头,在山西又臭又硬,隔断四地。
对他的影响便是,还未开始施展的四正六隅剿匪计划,还未开始便直接流产了。
然后满清入寇,本来他是没有想逼死卢象升的,他的真正目的是让卢象升明白,没有他的同意,他只能统驭几千人马而已,根本就没有与满清大军过招的本首发
但是他低估了卢象升的刚烈,卢象升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在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之后避战保存实力,反而一往无前的与满清生死决战。
卢象升是留下了千古英明,但是留给他的却是一地鸡毛和万古骂名。
卢象升战死,能战精锐尽丧不说,还令各地明军寒心,对朝廷更是充满了怨愤,让他偷鸡不成,反而惹来一身腥臊。
内心一直被这种失败感所缠绕的杨嗣昌,如今身体已经远不如两年前,只有数个月而已,整个人已经有些显露老态,身体垮下来的速度可谓惊人。
“杨爱卿,眼下开封府当真没有丝毫希望了么?”
崇祯皇帝招呼杨嗣昌坐定,声音已经充满了疲惫。
“开封确实已经无救,不过李闯却未必不能除灭!”
所谓哀莫过于心死,他杨嗣昌已经身披万世骂名,又何惜多上一桩开封惨案?!
“啊!如何行事?”
崇祯皇帝眼中冒出神光,喜不可胜的看着杨嗣昌,心脏砰砰巨跳,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果然在关键时候,还是他看重的人有办法,也不枉费他对于杨嗣昌的这一番苦心栽培!
“陛下此法有伤干和,微臣去做便是了!陛下,此事万万不容引于己身,只需要将诏狱之中的孙传庭交于微臣,再拨付五百精锐便可!”
杨嗣昌却是不肯回答,更不愿意将这种事牵连到崇祯身上。
“一个孙传庭外加五百精锐顶的何用?到底何事如此忌讳?朕连知道都不能么?”
这话也是让崇祯皇帝起了好奇心,忍不住的追问道。
“陛下恕罪。微臣并非刻意欺瞒,只是陛下负天下之望,此等骂名万不能牵连到陛下之身!”
虽然崇祯皇帝一脸企盼,但杨嗣昌依旧坚决的摇摇头,不肯透露半分。
连问数次,杨嗣昌只是一言不发,崇祯皇帝愈发好奇,令身边近侍王承恩取来开封舆图,想要观摩猜测一二。
王承恩却不似崇祯皇帝那般,对外物尽是白痴级别,他取来舆图之时,手指却是不露痕迹的将黄河轻轻敲击了数下。
这个动作让崇祯充满了疑惑,但是他还是丝毫不明白,王承畴到底是要给他暗示什么。
但崇祯到底不是蠢人,略微思索一番就明白此事与黄河定然脱不开关系,一想到洪水泛滥的场面,崇祯打了个哆嗦,顿时完全明白了过来。
“杨卿,你随承恩去一躺诏狱,开封之事便交于尔等了,朕什么也不知道!”
崇祯脸色变了又变,最后变成了坚定,沉声说道。
第429章 决堤
崇祯十二年,正月十八,开封城下。
李自成遥遥望着开封城,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是他第二次攻打开封之时,但谁也没有想到,又是一年过去了,他还是在开封城外,依旧没有进入城中。
对于开封城的坚韧,李自成心中也有些钦佩,孤军守孤城,却是能够坚持七个月之久,城内的狗官们,能力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不过眼下,李自成倒是不太着急了。
开封城下,他已经磨砺出了十数万大军,这些连续征战大半年的青壮,已经不再是之前普通的民夫,已经完成了蜕变,越看越有强军的样子了。
而开封城虽然依旧还在抵抗,但是他们的物资已经消耗待尽,无论箭矢还是檑石,或者火药,从两个月前,城中的各种攻击都是稀稀落落的,根本没有一开始之时那般的暴风骤雨。
若非河南难得的一场连绵一个月大雨,开封城早就被拿了下来,不过这样也好,正月大家都不想动刀兵,也正好让全军好好休息休息,等待天晴之后,一鼓作气直接拿下开封。
对于开封城内的官员,李自成已经没有多少杀心了,若是可能的话,他真的想将这些能官干吏全部纳入麾下。
“大哥,这开封城看起来已经快守不住了。驴球子的,耗了咱们这么久的时间!”
大帐掀动,一个魁梧的身体挤了进来,十分自然的坐于李自成身边烤着火,一边不爽的发出抱怨声。
李自成身边的牛金星看了一眼没有任何规矩的刘宗敏,眼中露出一丝厌恶,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他对于这种完全没有任何规矩的草寇作风极为看不首发
“刘兄弟莫要着恼,这他娘的也真是奇了怪了,干旱了这么多年,今年却是雨水这般的多,这也是没法子的事!”
李自成显然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丝毫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笑呵呵的向旁边坐了坐,主动给刘宗敏留出更多的位置。
“只是这么大的雨,那边大河上的水位可是一直在上涨,可得小心点,莫要溃了堤,那就惨球喽!”
刘宗敏舒服的伸了个腰,刚刚巡视全营回来,这会儿坐在温暖的大帐中烤着火,说不出的惬意,懒洋洋的说道。
“军师,可有安排人员巡查?”
李自成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潜在的危险,转头向牛金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