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明 >

第172章

鼎明-第172章

小说: 鼎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征绕着城池转了一大圈,也不得不佩服,守城的洪承畴完全就是一个人精,多年的征战让他经验丰富,手段老辣。
    城外是密密麻麻的工事,城头上则是林立的火炮,若是再配合火铳兵与弓箭兵作为掩护,那更是令人头痛之极。
    对付这种防守严密的城池,要么就是不惜代价用人命堆出来,要么就是长期围困,让城内粮草耗尽不得不投降。
    但这两种办法对于李征来说,都有些不妥,他没有那么多的炮灰来完成前者,更没有时间在这西安城下久耗不决。
    不过来都来了,不打一下试试,李征过不去心中那个坎。
    尤其是洪承畴这种人物,不一棍子打死他,他以后还会有数不尽的恶心事在等待着自己,那更加的令人头痛。
    拨除外围林立的工事,一共持续了三天时间,除了潞州军训练有素,勇猛善战的原因外,守军士气不高也占了极大的比重。
    往往一通火铳齐射,杀伤数人后,一个据点的陕西兵便仓皇后撤,战斗欲望极为低下。
    若非李征刻意控制着推进速度,以减轻伤亡,恐怕以这些守军的士气,一天时间都守不住。
    扫清外围之后,进入火炮射程之后,城头的火炮就没有停歇过。
    在无数的炮弹声中,从上到下都避免无味损耗的潞州军,也只能在距离城池两百余步之外停下脚步。
    这个距离已经可以进行穴攻破城了,李征也不着急这几天的工夫,下令数个工兵营开始掘地,准备爆破攻城。
    一连数日,两军就在炮火相互问候中渡过。
    守军不会出城野战,潞州军也没有发起攻城,双方在密集的火炮声中彼此交换着微不足道的伤亡数字。
    五日以后,潞州军穴攻队伍终于挖到了城墙脚下,数个明显的穴攻方向,却是被城内反挖坑道灌水给破坏掉了,很是损失了不少潞州军的工兵人手。
    但是还是有两三个穴攻通道没有被发现,成功的布置好了火药,一切准备就序之后,数声爆炸声响起。
    西安城东的城墙猛的炸开数个大口子,连带着旁边的城墙,也倒蹋下来数米宽。
    就在城外欢呼雀跃,准备就序的数个攻击队伍整装齐发,准备攻入城内之时,一道加急的情报却是送入了李征的手中。
    情报很简单,只有寥寥的十数字,‘细作急报,十万建奴予崇祯十年六月十七,破口入关!’
    这个突发情况,一下子令李征完全失去了对洪承畴的兴趣,比起内部矛盾,李征更加警惕建奴的动向。
    按照他原本知道的历史,建奴再次入寇会是在崇祯十一年秋,但如今生生的提前了一年入寇,完全将他的计划全部打乱。
    既然入寇时间已经提前,建奴会不会还按照历史上那般,只肆虐于京畿与山东省,就完全不好说了。
    因为这个加急的情报,李征紧急下达了收兵的命令。
    在震天响的呜金声中,无数已经接近城池,就要蜂涌而入的潞州军,在大为震惊之余却还是毫不犹豫的直接放弃了已经唾手可得的西安城,潮水一般的退了回来。
    根本来不及任何解释,李征在大帐之中紧急召见了所有出征将领,将建奴入寇的消息通报一通之后,便即下令全军撤退,回防山西。
    对于全军回防山西,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异议。
    在建奴强大的威胁下,内部已经几乎空虚的山西老巢才是重中之重,谁也不想回去之后,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
    在西安城头上,原本已经急的满头大汗的洪承畴,此时却是看到李征部,竟然在这个当口突然撤兵,然后更加满头雾水的看着他们直接收拾行礼,一副打道回府的模样后。
    所有人都有些发蒙了,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
    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所有人都隐约猜到,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了。几个二愣子将领甚至提议立即出城偷袭一把试试,反正对方这般焦急的要离开,就算偷袭不成,也不怕对方会掉头攻城。
    这个愚蠢之极的提议,顿时受到所有人的痛骂,眼下城池防线已经出了大问题,对方能在这个时候撤退,绝对已经是老天保佑了,若是将其真的激怒了,这个大的口子,谁能守的住?
    在城头上一双双关切的目光中,潞州军以快的吓人的速度,收拾好了物资粮草,然后便是骑兵在前呼啸而出,为大军前驱。
    后面便是一营营收拾好的军队,踏着急骤的鼓点,快速而又毫不犹豫的向东开进。
    在面对城池的这一边,数千潞州军纹丝不动,李征的大旗在这支队伍中高高飘扬着,竟然是李征亲自负责断后。
    撤兵的过程,自午后一直持续到天色将黑,但潞州军似乎根本就没有打算扎营休整,而是不断的向东而去,一副大事将要发生的模样。
    看到这个势头,甚至连洪承畴心中都有了出城偷袭一把的念头,但盘算再三,洪承畴依旧是将这个诱人的想法给放弃了。
    他并不是战场上的稚儿,更不是容易热血上头的年轻人,他深深的明白潞州军野战之时的犀利,那可是能够与建奴真刀真枪正面刚的存在,虽然断后的军队只有数千,但他也不敢冒任何的风险。
    潞州军依旧在徐徐而退,这最后数千人开始撤退之时,李征更是带着亲卫亲自在后押阵!
    有主帅亲自压阵之下,潞州军上下撤退丝毫不乱,有条不紊,完全就没有给人任何的偷袭机会。
    在潞州军全军的火把慢慢消失在夜色中之后,西安城中也飞骑奔出了数十骑斥候,远远的后边吊着,观察并送行潞州军的离开。
    好在潞州军并非是佯退,数日之后便即来到黄河渡口,更是毫不停歇,直接摆渡过河。
    不过斥候们并没有因此而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也终于得到了来自京城的消息,建奴再次入寇,京城戒严,崇祯皇帝再一次下旨各地前往勤王!

第378章 不速之客
    潞州军过了黄河,留下陆平率领四千人守卫河津防守之后,大部并没有停留,继续向着潞州府而去。
    一路穿府过县,到达潞州府长治之时,已经是七月底。
    各路消息不断传来,建奴又一次自古北口,喜峰口破口而入,遵化,蓟镇,玉田在十数日内相继沦陷。
    这次建奴入寇声势浩大,奉命大将军多尔衮、阿济格率领正白旗,镶白旗及镶蓝旗及蒙古上三旗为右翼兵自古北口破关而入,岳托、豪格率镶黄旗,正蓝旗,镶红旗及汉八旗上三旗为左翼,于喜峰口毁关而入。
    两翼大军相合超十万众,其中甲兵过半,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兵强马壮,历次入寇所不及。
    保安州,延庆府,昌平府连续被右翼兵攻城,城中财富子女尽被掳掠一空,千里为之一空。
    及至八月初,多尔衮所率右翼兵与岳托、豪格汇师于大明京城之下,耀武扬威之后,又一南一西向着京畿腹地扫荡而去。
    房县,涿州,固安,新城陆续告破,多尔衮右翼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如一把尖刀插入豆腐之中一般,大半个月,便将顺天府打的千疮百孔!
    左翼兵在岳托的指挥下,也是进军无比的顺利,连破三河,香河,武清,静海,直插入河间府。
    河间府百多年未经刀枪,更是不堪一击,兴济,沧州,南皮诸城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几乎都被一鼓而破。
    再向南时,更是一马平川,沿途各县无不望风景降,一时之间大明京畿几乎插满了满清龙旗,似乎已经改朝换代了一般。
    左翼兵再向南后,便一分为二,岳托率兵南东挺进,拿下吴桥,宁津二城,勒马京畿与山东边界处,虎视眈眈山东。
    豪格则率镶黄旗,正蓝旗向西扫荡而过,不放过一城一县,展开地毯式的掠夺。
    大清铁骑在前方奔驰,后方则是一处处冒着浓烟的城市与村镇,道路与村落城市中,处处都是累累的尸首,完全就是一片世界末日景象。
    相比于左翼军进展无比的顺利,南下进入保定府的多尔衮却是遇到了小小的麻烦。
    在进攻小城高阳之时,遇到了大明帝师孙承宗。
    在孙承宗的感召之下,高阳城自发组织了义勇抵抗清兵入寇。
    连续数日,在孙承宗全家为榜样登城死战的鼓舞下,清兵始终拿小小的高阳城无可奈何。
    不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如何顽强的抵抗都是没有希望的,更加不会有奇迹的出现。
    在连续打退清军数次进攻之后,在多尔衮大发雷霆斩了数个拖延不前的家伙之后,抢劫的已经盆满钵满的八旗只能奋起余勇,拿出真实的本领冲上了城头。
    在百战余生的八旗兵面前,只靠一腔血勇,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乡勇们,在没有城墙的保护后,完全就不是这些屠夫的对手,往往十数八旗兵就能将百多义勇兵杀的崩溃逃散。
    随着城头上攀登而来的清兵越来越多,高阳城不可避免的坠入了地狱之中。
    伤亡不小,更因为被逼着登城的愤怒,高阳城也顺理成章被清军进行了屠城。
    不过满清虽然野蛮,但却与大明一样,十分的遵守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那便是优待读书人。
    在全军军民被不断屠杀之中,多尔衮也展开了对孙承宗的招降工作。
    不过作为五朝元老,年迈古稀的孙承宗显然已经看透了生死,果断的选择了拒绝,只求可以体面一死。
    对于这个要求,眼见无法挽回的多尔衮大度的表示了同意,直接赐下了三尺白绫,给予孙承宗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耽误了数日,但大局方面清军却依旧完全处于绝对优势。
    但接下来,分兵掳掠的多尔衮如同踩了臭狗屎,运气一下子降了下来。
    再向南推进之时,却是连续碰到殊死抵抗之辈,获鹿县是其中最悲壮的一个,县事吕之萌在县令弃城而逃之后,却没有跟随其后,而是联络城中县绅魏天贵,赵民征,谢昌绪等人决意与城偕亡。
    千总刘邦祚、王振基,宗族子弟吕汉等率兵与义勇同心拒守,清兵连攻八日不克,气的多尔衮连斩数位作战不力的满汉牛录额真,最后在独立无援之后才告失守。
    若是只有这两城难以搞定,多尔衮大概也最多心烦一下,但再向南时,却是城城都有抵抗,这就让他暴跳如雷了。
    虽然每城的抵抗都比不上获鹿、高阳,但抵抗就是抵抗,每城必攻之下,也是令他向南推进的速度大为减缓。
    尤其是保定府城清苑,更是令多尔衮都险些崩掉了大牙,近万满汉八旗围攻近十日,队了累累尸骨外,却是一无所获。
    当好不容易进入真定府后,更是处处碰壁,更是破天荒的开始遇到敢于在清军攻城之时前来救援的明军。
    更可气的是,这些明军还显然不是软柿子,虽然比起战力还与清军差不少,但是那股子决死之气,还是令人望而生畏。
    这支军队多尔衮没费多少工夫,便从俘虏口中得知是何方神圣。
    这些全是天雄军在地方上的驻守军队,人数大概在三千左右,至于天雄军主力,此时却是被崇祯皇帝召集到了京城附近。
    对于卢象升,多尔衮并不陌生,甚至说十分熟悉。因为此人是皇太极交代过,必须全力拿下的几个大明将帅之一。
    不过眼下却没有这个机会,因为卢象升如今并不在真定府,他正在老家为亡父丁忧。
    多尔衮不知道的是,在他与岳托两人在京畿之中狂飙而进之时,刚刚回去丁忧数月不到的卢象升,此时已经被紧急夺情,被火速召入京畿主持大局。
    相比于去年锋芒毕露的卢象升,今日的卢象升却是显得沉稳了许多。不仅仅是因为半年前的一场大败,更因为如今糜烂不堪的局势。
    在顺义,他刚刚与紧急前来勤王的辽东勤王军汇师,双方合兵近四万,军容鼎盛,声势也极为浩大。
    而且他在顺义也刚刚接到了圣旨,任命他为天下勤王军督师,统驭三军,解圣天子之忧,解万民于水火。
    若是换作一年前,卢象升必然会大感荣宠,意气风发,激励三军向前,与入寇的清军一决雌雄。
    但时至今日,他虽然依旧感觉振奋,依旧努力激励三军。但心中意气风发却不再有,父亲尸骨未寒却被迫前来为国效力,心中虽无怨恨,但却多了几份悲凉。
    满清如此气势汹汹,京畿之地完全成了对方的跑马场,更是令他愤懑欲狂。
    但就在他统驭三军,准备南下与清军轰轰烈烈大战一场之时,军中却是突然多一位不速之客。

第379章 义正辞严
    
    数十骑拥簇而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在皇帝面前大红大紫的内阁次辅杨嗣昌。
    卢象升带着众将迎了出来,还未寒喧完成。营外又是一阵人声喧哗,数千军队滚滚而来。
    之前便得到过报告,卢象升知道这是宣大来的勤王大军,将情况告之杨嗣昌后,杨嗣昌倒也没有急着入营,反而与卢象升携手立于原地,静候着这军队的到来。
    不多时,一面‘虎’字大旗与一面‘杨’字大旗并肩而来,正是大同总兵虎大威与宣府总兵杨国栋。
    见到杨嗣昌与卢象升竟出营相迎,两人顿时惊讶的直接滚落下马,远远便跪于地上行礼问安。
    “两位将军无须多礼,如今情形紧急,且先入营再说!”
    卢象升为一军之主,当先招呼道,令二人起来说话。
    一行人相携入营,大军云集之下,人人都觉得精神振奋,胸中豪情万丈。
    尤其是曹变蛟,虎大威见到他时,更是有些恍惚。
    遥想当年与曹文诏,李征并肩作战之时,那是何等的睥睨天下,甚至连皇太极亲临,亦不曾占得丝毫便宜。
    如今事过境迁,曹文诏阴阳两隔,李征又是反目成仇,人生际遇如何不令人感叹万千?!
    “虎帅,杨帅远来辛苦,不过如今不是客套之时,你二人带了多少兵马?”
    众人汇聚于虎堂,卢象升与杨嗣昌高居主位,卢象升稍稍客套了一句,便直接直奔主题。
    “回督师,大同镇南北受敌,只得抽出两千劲卒前来,委实汗颜!末将唯一敢保证的是,这两千人只要还有一人在,就决不后退半步,我等与建奴不死不休!”
    虎大威上前一步拜倒,一脸慷慨激昂的说道。
    “说的好!”卢象升目光精光暴射,击节赞赏道,“虎帅果然当的起燕赵豪迈之士!不过也难为虎帅了,南有李征逆贼,北有北虏虎视,这般情形下依旧抽调精锐而来勤王,足见忠义!”
    “督师见谅,宣府甫遭重创,眼下千疮百孔,几番抽调,也只得两千人前来……不过末将与虎帅之心一般无二,只求与建奴决一死战!”
    杨国栋刚刚上任宣府,就遭遇多尔衮破关而入的怪事,几番蹂躏之下,宣府还能战者,委实不足。
    “只要都是敢战之士,虽少亦堪大用,杨帅无需自责!”
    对于宣府之事,卢象升更是知之甚详,当下没有丝毫责难,好言安慰道。
    “如今建奴肆虐京畿,正是我辈武人用武之地。今日圣上更遣阁老前来,更是期望极重!今日我官军云集于京畿,当奋起精神,与来犯建奴一决生死!上不负辜圣天子隆恩,下不负天下万姓期望!”
    “本督自夺情督军以来,已立下死志,若不能逐建奴于京畿,那便战死于沙场!万望诸军与吾,同生死,共进退,戮力而前,不负男儿生于这世间一次!”
    卢象升心中澎湃,虽然敌强我弱,但心中的豪情却是再也无法掩饰的住。
    “愿随督师左右,不负男儿之身!”
    有了虎大威与杨国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