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明 >

第165章

鼎明-第165章

小说: 鼎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中梁,田两家都被斩尽杀绝,虽然他们借着范永斗的人脉关系,两家联手在城中可谓只手遮天,但是城中毕竟还是有其他地头蛇的。
    在潞州军大军压境之后,不想被牵连的士人还有商贾们,索性心一横,直接趁夜联手控制一处城门,半夜联络李悦,并派质子取信李悦,这才里应外合拿下城池。
    毕竟介休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范家困兽犹斗自然死不足惜,但范家牢牢控制住城池,其他原本只是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的墙头草们,也跟着倒了血霉。
    十数家与范家走的最近的,城破后基本上与范家一起携手黄泉,剩下的那些走动不是很密的,也大多被潞州军给破了家,家中浮财,田产十去其九。
    这种东林党‘若非同道,便为敌寇’格言的活学活用,也让其他人都绝了旁观的心思,在不讲道理的潞州军面前,原本安稳的两不相帮立即变成了大败神伤。
    果然在李悦拿下榆次之后,城中有质子入营的家族都没有被骚扰,其他装鸵鸟的家伙跟着倒了血霉,如狼似虎的潞州军士兵,根本就没有人理会这些人高呼着良民的话语,直接便入院抄家。
    不同于介休城没有任何赢家,大家共同在心中破口大骂的前例。
    这次在榆次城中,那些横下一条心,冒着被梁、田两家报复风险偷开城门的家族们,直接形成一条稳固的同盟阵线。
    对于这些不肯和他们共抗风险,只想着跟着后面捡便宜的家伙们全家落此下场,不仅不同情,反而个个拍手称快。
    似乎还害怕潞州军没有找全,主动的通风报信,让那些还隐藏着的家伙们,一个也逃不过恢恢的法网。
    当李征到来时,榆次的抄家已经渐渐接近尾声。
    这一次梁、田两家搜出来的钱粮,数量极为惊人,虽然还及不上范家,但两家合共,倒也及的上大半了。
    再加上城中那些墙头草们,这一次李悦的收获可谓是巨大,丝毫不弱于介休的整体收入。
    榆次即下,太原便门户洞开。
    崇祯十年六年中,李征带领近三万大军直逼太原城下。
    如此规模的潞州军抵达太原,又是一轮恐慌性的迁徙浪潮,其中以平遥王家,太原翟家、黄家反应最为激烈。
    王家那是二话不说,就想撒丫子跑路,毕竟他们只是刚刚落脚太原,对这里没有丝毫留恋。
    眼见李征对榆次的两位同伴下手的狠辣,他们完全有理由怀疑李征是冲着他们而来。
    但翟家与黄家却刚刚好相反,他们祖辈生活在这里,对太原城的坚固也是有着迷一般的自信。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产,田地都在这太原,丢了这里他们就成了丧家之犬。
    在大军压境之时再转移财产,那就是白痴的行径了,先不说好不好收拾,就算运出去了,那也铁定会被半路截到。
    有着坚城不守,反而在野外自己找罪受,实为智者所不取。
    不过王家人却是铁了心要走,更是在李征到达榆次城之前,便即再次收拾好浮财,向北而逃,投奔家族嫡子大同副将王朴,在他的保护下,静观局势发展。
    当李征大军来到太原城下后,也不禁为太原巍峨的城池所惊叹。
    太原城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侧包砖,共开八门。
    东曰宜春、迎晖,西曰振武、阜成,北曰镇远、拱极,南曰迎泽、承恩。
    太原城不是一般的小城,而是一座雄城大邑。由宫城、王府、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
    只是远远观看,就觉得气势磅礴,威势过人。
    城头上更是有着许多黑幽幽的炮口,城头之上士兵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影影绰绰的到处都是士兵。
    这里是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棢的封地,无论守军兵力还是城池坚固程度,都要远远的超过李征一路所见过的除京城以外的任何城池。
    在有内外城以及瓮城的城池,想要靠爆破破城是完全不可行的,偷鸡取巧的办法既然不能用,李征也不介意来一次正规的攻城战,试探一下潞州军攻城的能力。
    六月二十日,潞州军在城外三里处安营扎寨,采集物资准备强行攻城。
    

第362章 填壕
    
    李征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那便是这个时代的明军很少会有出城守御的。
    包括纸面上拥兵数万的太原,在自己到来后,四门外都没有一支兵马驻守。
    李征虽然不是很懂守城,但前世看过那么多的经典战例,防守成功的一方,往往都会有一支兵马驻于城外。
    这支兵马人数不用很多,只要数百精锐,在城头上守军远程火力的支援下,就可以严重威胁到攻城的一方。
    攻城方若是不能扫平这些障碍,那攻城就根本没有任何保证可言。
    毕竟你找着云梯乱哄哄的登城之时,侧方突然奇兵突袭,那攻城还攻个锤子?
    数百钉子在外,守城方可挪腾的空间便大的多了,有他们的掩护,城中随时可以悄无声息的准备逆袭军队,从这些军队后面隐蔽的杀出,效果也是极好。
    但是这里的明军,遇敌就会猬集成一团,似乎除了抱团取暖之外,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战术。
    李征推测这大概是与大明军队的家丁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明军中有战力的只有家丁,普通明军估计就连基本的训练都够呛,这些人出城守卫,那简直就是送死。
    而精锐的家丁若是出城倚门防守,倒是可以凑效,但普通将领能养的起的家丁也就那么多,一个总兵也远不及千人规模。
    若是这些家丁出城防御,那城头上能够提供支援的力量就会被严重消弱,出城的家丁估计也是难逃一劫。
    不过这种情况对于主攻的李征来说,却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毕竟李征也没时间与他们扯上太长时间。
    如今战略形势虽然大好,但若是在坚城之下拖的时间长了,难保周边的邻居们又会弄出什么幺蛾子。
    太原城依汾水而建,宽阔的护城河直接连通汾水,绕城一周后奔腾而南。
    大军第一步便是截流汾水,这个伙干的十分的轻松,在数百士兵加上征募而来的饿的眼光发绿的流民青壮的努力下,只用了半个时辰不到便即将汾水源头截断。
    整个过程太原城都只是呆呆的看着,在旁边三千潞州军虎视眈眈的目光下,太原城中始终没有任何人出来干预的意思。
    截流完成后,大营中已经在准备饭食,李征大军远来,别的不多,就只有粮食管够。
    刚刚填完汾水的青壮们,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潞州军拿出来的东西,在他们干活之前只是吃的稠粥,半个时辰忙碌下来,早就消化的干干净净了。
    但干完活之后,竟然换上了干饭,还有一些不多的咸菜,还有两个大馒头。
    虽然这些馒头不是白面的,但对于这些青壮来说,已经快要跟过年时一般相比了。
    当听说饭菜管饱之后,集聚而来的千余青壮顿时欢声雷动,不少人在狼吞虎咽之下,更是大着胆子询问打饭的士兵,是否还需要更多的人手帮忙。
    对于帮手,李征是不嫌多的,毕竟汾河开的口子虽然被堵上,但眼前的护城河却还没有填上。
    这个苦力活,李征是不愿意让自己辛苦练出来的士兵去干的,毕竟护城河已经在守军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肯定会损失人手。
    不过有青壮们帮助,却是将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一来可以对附近遭灾的流民们以工代赈,立个好名声,二来也可以将伤亡转嫁出去。
    李征直接拍扳决定,有多少要多少。而且参战之后若是愿意随大军南下的,可以在平阳府给予田地安置,当然依旧是佃田,只不过赋税却是低的发指。
    一听到还需要人手,而且还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少流民都是四散而去,寻找各自相熟的好友亲邻。
    在潞州军吃中饭的这一个时辰内,便有无数的青壮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虽然大部分人都战战兢兢,但好在有之前帮过事的青壮在前带路壮胆,并没有直接一哄而散。
    潞州军也没有如同其他明军那般,对普通百姓有什么威吓骚扰,而是在营中休息,彼此之间秋毫无犯。
    这些百姓的数量大概在五千余,其中大半都是青壮劳力。虽然潞州军并没有任何攻击的意思,但这些平日间被欺负惯了的百姓们,对于入军营他们依旧带着深深的恐惧。
    不过当一锅锅早已经准备好的大锅稠粥被抬上来后,这些百姓们眼中的畏惧便消散了大半。
    人人都是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些稠粥,恨不得直接扑上去将肚子全部填满。
    但在旁边守卫着的潞州军士兵,立即将他们这种欲望给压的半点不露。
    随着一声‘开始领饭’的大喊声后,这些百姓老老实实的开始排队向前,将手中的破碗一个个的递了上去,装满了稠粥边走边大口大口的喝着。
    能够来这么多的人,委实有些出乎李征的预料,当看到这些百姓丝毫不顾忌稠粥滚烫的温度,只是大口吞咽的动作后,李征眼中的喜悦消退了许多,心情莫名有些沉重。
    大明朝廷这些年来,所收的赋税一年比一年多,但偏偏这崇祯年间,大灾却是一个连着一个,完全看不到结束的那天。
    这种情况下,任何还妄想过安分日子的百姓都不可能存在了。
    对于他们的出路便只有两个,要么舍得一身脶,直接去当流寇,要么就是卖掉各自的田地,去各地大户家中老实当一个佃户求活。
    当流寇就得做好时刻掉脑袋的准备,当佃户虽然没什么生命危险,但在缴纳七八成田产之后,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该如何确保一家老小不会被饿死。
    大明朝廷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李征这才轻易的做到了现在这般,用一点点粮食,就可以驱使一条人命为他的大军填出一条坦途。
    若是李征能再黑心一点,他完全可以用几顿饱饭和几斤粮食,让这些百姓们心甘情愿的为大军先驱,消耗太原城守军的守城物资。
    不过李征还真没有坠落到这个地步,他不是外族的侵略者,还做不到拿没有任何训练的百姓充当炮灰的程度。
    半个时辰之后,数千流民便吃饱喝足,在营地前方,有一座堆积如山的破布麻袋,旁边还有数以千计的挖掘器械。
    他们需要自己取土,自己装包,然后再扛起这些泥袋,冒着城头的远程火力,将太原城整条护城河完全填平。
    在他们之前,潞州军的火炮已经向前推进,随时准备提供火力掩护。近千火铳兵静静立于火炮之后,他们才是掩护填沟的主力,只要火炮将城头敌军打的开始找地方隐蔽,那便是他们出击的时间。
    谁也不知道的是,在这些忙碌着挖掘取土的流民背后不远处一座小土包后,数百潞州军士兵也在忙碌着。
    

第363章 李自成复起
    在太原城大战一触即发之时,紫禁城乾清宫内,依旧是一片的嘈杂。
    今天的朝会是内阁要求东南诸省加征茶、盐税,以应对越来越巨大的财政赤字产生的危机。
    这种税收对于大明国家来说,是缓和矛盾的好方法。但对大缙绅以及与之千丝万缕联系的盐商们,却是一个拿刀子割自家肉的事情。
    用屁股也能明白,这种提议根本不可能过的了代表这些人利益的东林党人这一关。
    只是开了一个头,下面的东林党人便炸开了锅。无数人疯狂的进言,声称这种举措完全就是‘与民争利’,置君父赤子于炉火之上,令万千嗷嗷待哺的士民们心寒。
    在这种群起攻击下,内阁也不得不选择让步,绝口不提加税之事。但是以于崇祯七年以来,淮地盐商一年比一年低的纳税额产生了质疑,要求朝廷择人前往查帐。
    崇祯九年,盐商们的税金却只有区区的三十五万两,相比天启年间百五十万两的数目,差距已经大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了。
    但对于查帐这事,东林党人依旧选择了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对当地管辖一地的文官们的不信任,是对正人君子的一种侮辱。
    甚至激进一点的,都已经开始喊出了‘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仇寇’云云了。
    对于玩嘴皮子,杠精专精的东林党人纵横数十年,还从未怕过谁。
    就算当年如日中天的九千岁,控制了北地,湖广甚至云贵川等地的文官集团,但在嘴仗上,东林党面对几乎是全国的压力下,依旧斗志昂扬,牢牢的掌握着上风。
    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后,更是狂妄的喊出‘若非同道,便为仇寇’的名言,将目光瞄上了九千岁。
    逼得九千岁只能来武的,将死硬的几个全部收拾了,王牌力量死的死,贬的贬,其他人便全部消停了。
    但在崇祯登基后收拾了九千岁之后,原本终于还能干点正事的大明朝堂,风气快速急转直下。
    当嘴炮上位之后,朝堂之上已经再也没有了其他的事情了,每一次朝会都完全成了一场嘴仗现场。
    无论是什么问题,只要有人敢提出来,那就绝对不会按照去办事的方向过去,都会在半路被人带迷路了,然后跳到其他问题上吵的天翻地覆。
    也就是崇祯皇帝这种,没有经历过丝毫人心险恶的深宫子弟,才会无条件的信任这些饱读读书的君子们的道德水平,对于他们的话完全深信不疑。
    今日的朝会在开了半个时辰后,便即无果而终,在东林党贯穿古今,引经论典,再加上人数上完爆内阁的优势下,加征茶、盐二税提议已经被按在地上摩擦出火花了,谁再提一下就会被喷成狗。
    轻松愉快的将办正事的人收拾了,东林党人并没有止歇的意思,掉转矛头,开始攻击一直低调的杨嗣昌。
    “士贼不两立!李征,国贼也!尝问杨本兵欲为此逆贼开脱,可有此事?”
    左御吏大夫刘宗周鄙夷的看了一眼默然不语的杨嗣昌,义正辞严的喝问道。
    “刘大人且莫动气,这全是没须有之事。”
    虽然被人如此的针对,但杨嗣昌却并没有动怒,依旧一副笑吟吟的模样。
    他心中对于消息的走露却是大为动怒,但对于战斗力惊人的东林党人,虽然有崇祯皇帝的青睐,但他却也只能保持克制,避免正面硬刚。
    “没须有?若是如此那便好,若是有人这般忠奸不分,养虎为患,那可是遗毒无尽,我大明将永无宁日!”
    对于杨嗣昌这般直接认怂的态度,刘宗周只能哼了一声,不情不愿的结束了这次攻击。
    刘宗周没有其他东林党那么多的利益绕绕,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读书人,完全就是一个真正的道德君子。
    正因为这样,他对于与李征这种公然反抗君父的乱臣贼子,向来深恶痛绝,恨不得吃其肉,寝其皮。
    这种眼中不容任何沙子的作风,极为适合做司法,却并不适合处理国事。
    毕竟政治永远都不是非黑即白,政治上讲究灵活多变,更讲究狡诈狠辣和不择手段。
    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若是与李征联手利大于弊,那成功的政治家便会毫不犹豫的去执行,他们看的不是事情是否符合道德,而是结果是否能给国家或个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而这个明显是不可能指望刘宗周这样的人能够理解的了,杨嗣昌也不准备通过他们的同意,有些事情只需要自己明白或者让真正当家的人明白就行了。
    朝会还在进行中,只不过话题已经偏到了另一方面。
    有刘宗周起个头,无数的人开始将矛头对准李征,不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