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明 >

第132章

鼎明-第132章

小说: 鼎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
    “不能,先不回辽东!本汗要收些利息,在大明弄些补偿再走!”
    对于代善话语中的窃喜,皇太极只当什么也没听到,闻言便直接回应道。
    不同于代善打算从此不主动招惹这帮明军的想法,皇太极却是内心隐隐有些后悔,这次没有带孔有德三义王的火器部队来了。
    这次的战争,对于皇太极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见证了火器的犀利威力,同时对于火炮的认知也更加的深刻。
    下一次到来,他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到时他就会让城中的明军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火炮!
    大金的火炮可不是城中那些小炮,而是清一色的大将军炮,对付朔州这种城门,估计只要几炮就可以轰开了!
    如果有了火炮的辅助,抵消了对方火器的优势,依靠大金八旗的肉搏能力,绝对可以拿下对方!
    “传令!正白旗镶白旗与蒙古上三旗向南进攻,有多远打多远,尽可能收集粮草,丁口!其余人等,御前听令,依旧包围朔州!”
    皇太极略一思索,便即下达命令。
    多尔衮,阿济格两个正白,镶白旗旗主直接下跪应命,众人在后也同时行礼。
    搜集粮草,掳掠丁口,本就是人人欢喜的事情,对于皇太极攻略太原府的决策,根本无人有任何的反对。
    甚至对于代善来说,只要不是攻打朔州这块硬骨头,他就根本没有任何意见。
    号令声声中,无数的铁蹄践踏着大地,向着南方汹涌而去。
    ……
    京城。
    这些时日来,京城紧张的气氛却是在不断酝酿着。
    尤其是这几天,气氛更是压抑的令人直欲崩溃。因为之前如雪花一般不断飞入城中的告急文书,最近却是如断崖式的下降。
    尤其是京畿西大门的宣府镇,一改之前几乎是泣血求援,如今竟然一下子沉静了下来。
    朝中许多人都觉得,也许宣府已经陷落了。
    但更多人却是认为,宣府就算陷落,也不可能一人一马也逃不出来,如今局势未明,也不见得到了最危险的地段。
    不过对于宣府的求援,大明朝廷却根本没有任何的应对办法,京畿地区的大军根本不堪大用,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有九边的边军,这其中还包括着宣府的军队。
    山西军队是指望不上了,曹文诏被围在大同,生死不知。
    虎大威与李征,则远在湖广剿匪。
    京畿之地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卢象升的天雄军,也是在湖广,想要回师京畿,估计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陷入无兵可用的京畿,别说求援宣府了,就算自己都有些自身难保了。
    这些时日来,外地涌入京畿的百姓缙绅,数量更是极多,更是严重损耗着朝廷本就不多的粮草与兵力维持秩序。
    朝堂之上,虽然大家都拿不出来求援的办法,但还可以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
    譬如解决不了问师,那便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
    不过提出问题的人是建奴,是他们解决不了的人,那解决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是一个出力少,收益比高的活动。
    因此,在山西、大同、宣府陷入危境之时,朝堂之中也是涌现出无数的道德志士。
    经过一轮轮的谩骂争执之后,所有人都发现,自己身上的责任都无法摘个干净。
    在一轮轮的混战之后,朝堂之中再次形成了两个大派系。以东林党为背景的言官,二话不说开撕以温体仁以首的内阁。
    内容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只是大骂内阁无能,轻信陈奇瑜这个无能之辈,这才使得京畿附近强军为之一空,令建奴如入无人之境!
    虽然内容老套了一些,但杀伤效果却是非同凡响。
    掌握了舆论权的东林党,更是在民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倒温攻略,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渲染,温体仁、王应熊、吴宗达、范阳成这几个内阁大臣,完全成了丢大街的人物。
    背井离乡,仓皇入皇城避难的百姓们,根本不明白朝堂之上的斗争,眼见读书人都满口大骂温党纵敌残民,误国害民,也纷纷信以为真,芸芸众人齐声痛骂,却是令百口莫辨的温体仁焦头烂额,不得不以退为进,向崇祯皇帝提出辞呈。
    好在崇祯皇帝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堂骂架,也多少悟出了一些道理,并没有如初临政之时那般,偏听偏信,直接否决了温体仁的乞休奏章,并要求朝野不得相互攻诘。
    但是一条软绵绵的训话,怎么可能将已经被东林党挑的火热的舆论压下去?
    崇祯这话在这乾清殿上,也许还能管几分用,但一出了这大殿,外面依旧是满天的骂声与诅咒声。
    无力压住场子的崇祯与温体仁,却是在第三日后,终于等来了救命的奏章,一下子将汹涌的舆论压制了下来。

第286章 请朝廷速派援军
    崇祯七年十月二十三,一个普通的日子。
    这一日,正是皇太极崩了门牙的日子,也是大明朝野为之振奋的一日。
    大明朝廷虽然无法对宣府进行救援,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搜刮出数百斥候的能力还是有的。
    无数的斥候不断向西推进,搜集着情报,探查着后金大军的进攻方向,还有进攻的兵力。
    但在十数日前,原本还气势汹汹在宣府境内肆虐的后金斥候,竟然快速的消失的不见踪影。
    被打怕的宣府官兵,根本没有出城查控的意愿。
    这些京畿方向的斥候,则因身负皇命,必定要寻找到建奴大军兵力和攻略方向的任务,不得不冒险越过宣府一路向西。
    但他们惊奇的发现,建奴大军似乎一夜之间便消失了,在宣府遍寻无果的他们,沿路向西时,却被当地官兵告知,建奴大队人马数日前便向西匆匆而去。
    至少建奴是向西攻略,还是北上出塞,当地官兵根本一问三不知。
    当一伙探查建奴是否出关的斥候,在天成卫遇到向北京求援的信使时,这才知道,原来在宣府境内折腾的建奴,不知为何,突然全军集结,向西突袭了朔州。
    朔州城中,曹文诏与虎大威刚刚会师,听说还在等待李征的大军汇合,却是突然被收缩而回的建奴大军围的水泄不通。
    虽然现在还不知潞州总兵李征有没有被围在朔州,但十数万建奴围城之下,只怕城内根本不会有什么活人了。
    唯一的好消息是,这十数日来,朔州方向虽然明军斥候根本无法靠近,但那边震天的喝杀声,却始终没有停息过。
    大同镇曾组织过一次求援,但数千人马刚刚行出大同城十数里,根本没有与建奴接触,便即莫名其妙的全军崩溃而归。
    虽然朔州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消息,但李征在应州城一番骚操作,却是让京畿方向来的斥候无比的兴奋。
    虽然大同方面的斥候对李征的战果了解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道听途说,但这也解释了为何建奴大军一夜间从宣府撤退,这明显是吃了大亏,想找回场子。
    对于李征的胜利,斥候虽然感慨,但他兴奋的并不是这个。
    他高兴的是,只要李征还活着,那建奴大军在收拾完这位大爷前,那是注定不会向京畿进兵了!
    只要京畿不出现建奴,他也不用被人逼着上战场,与凶神恶煞一般的建奴战斗了。
    而且这些消息若是被他带回京城,那城中被建奴折腾的茶饭不思的上官们,还不得打赏众多银子下来?
    在详细的将大同方面的信使所了解的一切问清楚之后,这些斥候便二话不说,直接打马便回返京畿。
    当他们到达京畿之时,一道请功的奏章也几乎同时抵达京畿。
    在一连串的大捷声中,京城内外顿时都有些沸腾起来了。
    当温体仁收到这封来自中官谢文举之手的奏章副本之时,更是一连的猛击了好几次案面,阴霾的表情一扫而空,就在自己的位置上很没有形象的哈哈大笑起来。
    在王应熊,吴宗达疑惑的目光中,温体仁气定神闲的将奏章副本拿给两人,便强迫自己静下心来,等待着宫中的召唤。
    果然不多时,崇祯皇帝的传唤便到了。
    温体仁与王应熊,吴宗达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振奋。
    这道奏章完全可以称之谓救命的奏章,直接将他们从狼狈不堪的泥潭之中拉了出来,更是将所有对他们攻诘之人的脸打的啪啪响。
    不多时,三人便出现在了冬暖阁之中。
    这是崇祯的书房和办公场所,里面铺设的有地龙,地龙散发的热气不断的挥发之下,整个书房内暖洋洋的,根本感觉不到外面已经是天寒地冻的季节。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陛下洪福齐天,建奴不能东向也!”
    温体仁一入门,便即规规矩矩的行礼,热情洋溢的恭维道。
    “温爱卿看来是看过捷报了。”崇祯也是一副轻松的模样,淡淡的笑了笑,又皱起了眉头,道,“这李征当真如同奏章之上那般,一战而斩建奴首级数百,并压迫建奴两红旗于大同?”
    崇祯手中拿着两封奏章,一封是中官监军谢文举所奏,另一封是李征与潞州知府卢怀真还有监军谢文举联名所奏。
    不过崇祯不知道的是,李征联名所奏的这封奏章,送到谢文举手中时,只有末尾签名,战斗过程的具体内容,是全靠后方谢文举与卢怀真二人发挥的想象力。
    “陛下,我大明有例在先,见首级则核其功。卢大人奏章中言明,首级与建奴旗帜都在运送之中,既然他们敢送首级前来堪验,想必绝不会有假!”
    这个问题,温体仁早就想明白了,直接了当的回应道。
    “如此说来,这可是难得的一场大捷了!这李征,果然是一员虎将啊!朕心甚慰!”
    崇祯松了口气,也认同了这个说法。
    “虎将也需要慧眼,若非陛下一力简拔李征于行伍,又哪来今日之大捷?陛下才是圣天子在世,所以天降虎将辅佐左右。”
    吴宗达捋了捋胡子,一脸钦佩的看向崇祯。
    “这李征立此大功,令建奴知我大明并非无人,不知内阁可有票拟,该如何赏赐才是?朕话可说在前头,莫要轻慢了功臣,寒了天下英雄之心!”
    看到吴宗达一脸的敬佩之色,似乎发自于内心深处,崇祯心情更加大好,分外的志得意满。
    “陛下,眼下建奴未退,微臣以为,还是稍稍等等。万一李将军还有其他功劳,赏的早了,反而不美!”
    这个问题,温体仁也早考虑到了。
    不过他是文官出身,这李征已经官至总兵,若是再加封赏,那就只有封爵一途了,而封爵可不是一件小事。一旦有了武将既有兵权,又有超然的爵位傍身,对文官统驭武将的规矩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更可怕的是,这个勋贵可不是靠祖上萌阴而来的样子货,而是实打实以战功换来的。
    这种勋贵势必会引来大批武夫的依附,一旦形成尾大不掉的情况,那可是对皇权的极大冲击,对大明来说,也难说是福是祸。
    温体仁这话一出口,身边的王应熊,吴宗达顿时连声称是,赞叹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
    崇祯皇帝向来是一个肯听大臣意见的,眼见最信任的内阁首辅,次辅都是同一个意见,他便点头准备答应下来。
    但就在此时,一个尖利的嗓子在外面响了起来,“陛下,大同急奏!大同总兵曹文诏,山西总兵虎大威,潞州总兵李征,被十数万建奴大军围困于朔州城,旦夕可破,请朝廷速派援军求援!”
    这话一出口,整个冬暖阁中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第287章 不知死活
    崇祯十月的京城中,紧张刺激如同在坐过山车。
    九月初,建奴兵锋直逼宣府,剑指京城之时,城中一片末日将临的恐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奴一直在宣府肆虐,似乎根本没有东向进攻京畿的意思,许多人都放下心来,觉得建奴也明白京城是天下坚城,等闲根本不可能攻克的道理。
    当他们自觉可以高枕无忧之时,十月初,建奴大军却是突然从宣府镇消失,去向不明。
    京城之中顿时又是一片人心惶惶,觉得建奴可能是抄近路前来攻打京城了,他们之前就来过这里,可谓是轻车熟路了。
    虽然很多人觉得建奴打不进京城,但还是在家中战战兢兢的烧香拜佛,祈求上苍垂怜。
    数日前,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宫中传出来。
    潞州总兵李征,率领数千军队,力克建奴两红旗,斩首数千,并且团团围困两红旗于应州城中!
    大明的百姓们顿时与有荣焉,数千大军就能吊打数万之众的两红旗,大明军队还是有可以靠的住的嘛。
    谢文举此时都没有想到,他艺术加工的奏章,竟然被人以更夸张的方式泄露出来,振奋人心的作用也达到了,不过却只有寥寥半日。
    随着大同镇的告急文书到达,京城又一次陷入绝望之中。
    合三镇之力,竟然无法战败建奴,反而被死死围在小小的朔州城内,如同风中烛火,虽然都有熄灭的可能。
    崇祯的好心情维持的时间更短,只有半个时辰不到的时间。
    然后这道紧急求援的文书便摆在了案头,崇祯破天荒的亲自审问了一番信使,终于确定了这个让他头晕目眩的消息。
    看着预料之中的嘉奖会,急转直下的向着追悼会方向开去,崇祯直觉得有些欲哭无泪。
    这些年真是受够了,将领们一个比一个窝囊,好不容易出现一个能打的,却是快要被送进火葬厂,难道真是天不助朕么?
    觉得分外不爽的崇祯,直接便当着温体仁的面,咬牙切齿的表态,一定要救援,而且速度要快!
    温体仁对于这个突然出现的任务,完全就是一脸的懵逼,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眼下京畿附近能够动员的军队是不少,但能打的一个也没有,强迫他们前去救援,也只能是送人头的命。
    若是溃败还好,若是被人抓了俘虏当炮灰继续进攻,那就是自找麻烦了。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好在崇祯接着表态要在朝会上,集思广益,依靠众人的智慧找出一个万全的方案。
    闻言温体仁顿时松了口气,这事若是被捅在朝堂之上,那原本还有那么一两成的希望,则会直接被忽略不计。
    第二日朝会,崇祯终于明白自己还是太年轻了。
    温体仁老老实实的按照崇祯的要求,主动要求朝廷给予权限,调兵遣将救援朔州城中的三镇总兵。
    但他这一开口便直接被早就嫉妒他好运气的东林党给打断了,一个又一个道德君子们,上谈上下五千年,下谈黎民百姓生活不易,中间更是涕泪俱下的表明,国库已经是如何的空空如也,为一群必死之人,如此糜费巨大,完全得不偿失。
    在龙椅上的崇祯,脸色已经有些铁青了,拳头都在袖子里握的咯咯直响了,但是他最后绝望的发现,他还是太小看下面这些臣子了。
    话题只开始了小半个时辰,然后就变了味了,从救援的主题,直接被拉到十万里外,开始弹劾内阁不作为,在运筹帷幄方面,何等的短视和不堪。
    听着这些老生常谈的弹劾,温体仁嘴角的冷笑却是越来越盛。
    镇压国内流寇之时,朝堂之上的君子们纷纷表态这是利国利民之举,更是一致赞同加赋加税,以尽快剿灭流寇。
    因为这些流寇严重威胁到他们各自的利益,自然要推动国家力量,尽快予以剿灭,及时止损。
    但一到与建奴作战,这些人又是另外一副嘴脸,又开始大谈特谈与民休养。
    一句话说到底,并不是因为太怂了,而且建奴肆虐的地方,与江浙出身的东林党更是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