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一人有些尴尬的站了出来,小声的说道。
听了这家伙的战绩,李征脸也有点黑,三十七比一,那他成功的那一门,真的完全凭的是运气。
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决定是他下的,工艺流程也是早就有定数的,如今质量问题,也只能说这家伙手艺不精,怪不得其他。
“回大人,小的一共做了十八具泥模,合格四门。”
另一人满面红光,充满希冀的回答道。
十八比四,这个数据若是换了后世,绝对会被扔出工厂外。但对比了之前那个极离谱的数字,李征不由觉得这已经是个宝了。
“你不是本地人吧?之前可是做过这个?”
听着这人的口音不是山西音,倒有点象是京畿那边,李征也好奇的问道。
“回大人,小的原本是京城军械局的,之前在军械局内,也曾做过虎蹲炮,还有弗朗机炮,不过将军要求的这种火炮倒是从未做过。”
这家伙倒是没有隐瞒,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看着这家伙说话之时有些畏畏缩缩,而且似乎还有话未说出口,李征轻咳一声,道,“有什么话尽管说,若是有利于匠坊,本将必有重赏!”
“大人,小的觉得这样做炮是不成的,没有现在的图纸,就开造这么的多的火炮试手,更是极大的遭践……”
这人说话声音更小心了,边说边观察着李征的表情,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
但看到李征脸上并没有恼怒和不悦之色,而是在静心聆听,他的胆子也慢慢大了起来,“炮坊如今匠人大多未接触过火炮铸造,须得先教会他们如何入手,提升技艺,然后再谈如何造炮。”
“而且这火炮锻造,也得由浅入深,先从已有的图纸先造小炮,待小炮锻造手艺熟练了,再造弗朗机炮,然后再谈其他!恕小人直言,这泥模法已经有些落后了……”
看着李征脸上浮现出赞赏,这人胆子便更大了,说话也越来越有底气。
“不必说了!你叫什么名字?”
这些技术性的东西李征听不太懂,他直接伸手制止了这人的侃侃而谈,突然问道。
“小人叫何修良!”
何修良精神一振,大声的回答道。
“好!本将升你为副百户,协助炮坊张百户锻造火炮,一切按你说的办,本将等你的消息!不过你多久能给本官造出五十门虎蹲炮,二十门弗朗机炮?”
李征向来相信专业的事,交于专业的人去办理,他只要结果。
“最多半年!”
何修良精神一振,拍着胸膛保证道。
半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这个时间对于李征来说,虽然有些慢了,但已经吃过跃进的大亏,他也知道技术的提升是完全不可能靠拍脑袋就能做到的。
“那这事就交于你了,坊内人员由你安排。两个月内先做好十门虎蹲炮和至少两门弗朗机炮,送至军营验收。你可能办到?”
虽然不打算拔苗助长,但适当的压力还是给给予的。
何修良默默思索了片刻,这才勉强开口答道,“卑职遵命!”
李征当然听的出来,这话毕竟勉强,忍着心中不快,和颜悦色的问道,“可是还有什么问题?”
“大人见谅,这虎蹲炮还好说,可以卷筒用铆钉锻造。只要督促的紧,两月之内,数十门火炮还是可以产出。”
“但这弗朗机炮,则需要失蜡法自理,只是一个模具制造不用太久,但阴干就需要数月工夫,还得大量熟悉工艺的匠人处理。”
“但懂得这工艺的,现今唯有卑职一人,这让卑职如何去弄?”
何修良此时满心都是无奈,刚刚从白身一跃而为副百户的喜悦也消散大半,这任务完全是要他小命啊。
“人手问题,本将无法给你解决,还得靠你自己。本将可以给你些帮助,你找来有真材实学的匠人,一个本将给二十亩军田和二十两安家费!”
虽然李征变不出来技术人才,但人才是可以高薪挖取的,刚刚发了大财的李征,对于这种支出完全不放在心上。
“二十亩军田和二十两安家费?”何修良一下子有些懵了,良久这才弱弱的问道,“那卑职有没有?”
“你不在此列。”看着这家伙顿时萎下去的模样,李征忍着笑道,“你有一百亩军田和三百两的赏银!而且到期完成本将军的交待后,你还有两百两的赏银!”
“多谢将军!卑职若是克期不成,卑职拿脑袋向将军谢罪!”
何修良一下子如同打了鸡血,斗志昂扬的回答道。
鼎明
第234章 都是浮云
解决了火炮工坊之事后,李征决定去了解一下各地屯田处扫盲任务执行的情况。
如今在潞州军中,推广文化教育的进程还算尚可。
基层军官一级大多已经认识了百多个常用字,由他们向底层士兵教授之时,也算是温故而知新。
虽然这一过程极度痛苦,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宁肯降级也不愿意去学习,但在李征强力的推动下,潞州军中根本没有人能抵抗这个大势。
在底层,文化普及却意外的没有受到大规模的抵制,握惯了刀枪的士兵们,拿着笔杆子的手虽然不断发颤,但最渴望改变自己底层状态的他们,产生的动力却是极大。
一开始,当天教的字,第二天便得重新教上一遍。但赶路之时,没有训练任务的他们,全天候的进行文化学习后,这个过程便顺利了许多。
而潞州军的军令,内部已经全部改为简体字传达,也可以起来巩固学到文字的作用。
两个月下来,哪怕头脑最呆的士兵,也至少掌握了三十个左右的常用字。对于一些简单的手令,士兵们已经不存在完全看不懂的了。
但这点水平,相对于提升官阶的标准来说,却还远远不够。
伍长需要掌握十个常用字,什长则需要五十个,再向上成为小队正就是以百为单位了。
至于哨长,则需要三百个字为起步。
哨长再向上的都部,则需要掌握五百个字的地步。都部之上的守备、游击,已经不再单单是掌握常用字了,还得会书写文章。
这文章不是科举的文章,类似于后世的作文,需要一定的逻辑能力才能办到。
当然这只是一个晋升的提名而已,不过达不到的则根本不可能获得这个提名。
如今的潞州军内部,便有众多战功达到,但文化课还未达到的家伙,还在拼命的学习着。
屯田处的文字推广遭遇的阻力不小,来源最多的便是普通百姓们。
对于孩子可以免费入读保甲长客串的学习班,他们没什么意见,但要这些成年人也放弃劳作去听课,他们就不乐意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想要维生,劳作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一切靠人力的时代,田间劳作的工作量远超于后世各种机械化的年代。
可以说,普通农民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天能够闲在家中的,辛辛苦苦的劳作,虽然不一定能够换回全家吃饱,但游手好闲,那必定是没有正当的饭可以吃。
偶尔空闲的时间,教习的几个字,地里忙活的时间一长便会被忘光光。
这个群体在没有将他们生活水平提升起来之前,单靠一纸公文便想取得效果,那还不如将纸留在厕所时,发挥的作用还能大一些。
李征要看的,也只是孩童们以及半大孩子们的文化普及程度。
对于孩童们去学堂上课,百姓们是抱着支持的态度的,尤其是那些半大孩子们,更是求之不得。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这个长身体的阶段,饭量出奇的大!
这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就算叫到地里,也不会老老实实的干活,完全就是令人头痛的存在。
这些人被学堂叫去,免费管上一顿饱饭,既可以给家里省下一笔不菲的粮食,又可以学到一些学问,何乐而不为?
因此各地的屯田地,孩童扫盲率十分的喜人,普及率几乎已达百分之百。
当然所消耗的粮食汇总起来,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此这个决策也饱受李征集团内部的争议,不过在李征强硬的态度下,却也无人敢于明着阻碍。
这数月来,高平小学里落魄书生也多了近一倍,这些人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掌握了简体字之后,便开始进行繁体书籍的翻译工作。
华夏的文言文博大精深,一句短短十余字的文字,翻译成为白话文后,便有可能是一大段。
而且因为翻译的人不同,相互之间对于意思的理解不同,更是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见解。
文人之间本来就是相轻的,尤其是遇到这种认知不同的,更是会扩大至圣人道统,生死仇敌的程度。
因此在翻译房中,相互引经骂战只是等闲,全武行也时有发生。
对于这些人的疯狂,小学祭酒也从一开始的劝和,到最后完全听之任之,只要不耽误翻译工作即可。
说来也奇怪,当祭酒赵兴平每次前来劝架之时,这些人反而更加的疯狂,当面全武行也是等闲尔尔。
但当他完全放任不管,任他们打生打死之后,再以翻译工作滞后之人扣发薪水后,这些人反而消停了下来。
虽然翻译房不时有人大骂圣人绝学不在,竖子当道云云的。只是各人手上却不敢慢,内容则是以最通俗的大白话写就,字迹更是没有丝毫的潦草。
这帮子人也完全以知识垄断者自居,将明明很简单的东西弄的复杂化,是他们的必备素质。
各种文章写的花团锦簇,之乎者也之类写的令人看的云里雾里,这才觉得心满意足。
这种文章普通人就算识得字,也完全看不懂,这才能物以稀为贵,维持着他们知识垄断者的位置,达成他们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的目的。
如今李征这种传播文化的方式,必然会触动他们的地位,百姓们看到简单易懂的东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想之前那般随意糊弄就不太好得手了。
当所有人都能扒开华丽的外衣看到他们的本质后,之前的敬畏和膜拜必然化为饶有。
能旁观而看到这一点的文人并不多,但这些搞翻译的人却最能切身体会,因此他们的怨气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虽然不时有随风人员对这种怨言上报,但对此李征也是保持着理解的态度,知识原本就是这帮子人的专利。
眼下李征打破了这种垄断,挖了他们的根子,被人骂几句,那还不是很正常的。
只要这帮子人还在帮自己完成挖根的工作,李征就不会因言怪罪于他们。
真香定律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完全没有圣人礼仪廉耻的大明文人身上,这种客观规律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明知道自己在挖本阶级的坟墓,但却抵挡不住银子的诱惑,风骨什么的,在银子面前,浮云而已!
第235章 要见分晓了
李征名下的产业极多,屯田地,火铳工坊,火炮工坊,高平小学,还有围绕着这些产业,出现的配套行业,比如采矿,治铁,造纸,雕刻印刷,以及各类的商行。
这些东西李征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关心,这闲下来之后,李征也觉得全部看上一看,至少可以先行发现一些不妥之处。
屯田地是李征的私产,但屯田的庄户人数全部合在一起,人口已经完全不下于大明任何一个人口大县。
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出现矛盾便不可避免。
李征如今身为总兵,勉强也算的上是地方缙绅阶层。按照大明皇权不下乡的传统,李征也在尝试着修改地方上的司法。
虽然有着各处保甲长维持地方,但这些从军中退下来的大老粗们,懂得一些简单的常用字,已经是极为出色了,面对着复杂的司法行政,他们还是大多不能胜任。
如今大明乡下的司法一向是当地德高望众的乡佬把持,他们说谁有道理,谁就有道理。
眼下的保甲制依旧沿用这个理念,在当地也算的上轻车熟路,完全合乎于众人的价值观。
这种完全视法律如无物,只靠个人道德维持的作法,李征是打心理看不上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虽然事不关已,可以做到公正公平。但一旦牵制到了个人私利,那这个靠人的司法必然要变味。
不过直接施实后世的法院制度,也明显太超前了一些。而且没有制衡的权力,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今各地教化最好的,莫过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高平县屯田所,这里学校老师充足,甚至连保甲长们都可以定期前来学习。
当地的小学,经过数次扩充,军中将士的子女大多都已经来到学校求学。
而且他们的影响也可以辐射身整个高平,无数适龄儿童都可以得到教育。
学院成立这一年多来,当地的教育水平可谓冠于泽潞二府。
这也就有了改革的基础,而且这个改革也不会损害到百姓的利益,更可以当作李征的初始试点。
屯田所的田地几乎已经占了高平县粮田的大半,可谓整个高平县都得仰李征鼻息求活。
高平屯田所一共有十几个屯田点,一百余个五百人以上规模的屯田村。
这些村庄里,经过这两年的轻徭薄赋,对于李征的向心力极强。
而且因为只有两年余,这里的守旧势力还没有形成,更重要的是,保甲长们还没有出现官僚的作风,比较适合试水。
而李征的改革策略也很简单,那便是改变保甲长只向上负责的官本位,尝试组建村民大会。
以每村定期举办一次村民代表大会,议论保甲长在当地的功绩与缺失,每年举办一次全体村民投票活动,决定保甲长是否留任。
只要超过半数的百姓投票要求保甲长卸任,其上级部门就必须介入调查。
而一旦超过七成五的百姓投票要求保甲长卸任,那其就可以当场被解除职务,然后接受严格的调查。
当然这种投票,一开始必须是严格保密的,由各人在家书写完毕,直接带到会场投票,而且还必须当众投入票箱,当场读完票数。
当然这种由百姓自己决定官员去留的尝试,对于几千年逆来顺受的百姓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但李征相信权力必须得到监管和约束,而且不能由左手监管右手,做为最直接的当事人,他们最有发言权。
虽然一开始必然会有各种怀疑和警惕,但百姓们必然会慢慢习惯,而李征则愿意在这个时间段里为他们站台。
家中有了已经识文断字的孩童,也可以保证他们不会在文字上被人糊弄,只要让他们成功的弹劾掉一任保甲长,那么他们就能慢慢形成传统,再无须别人保驾护航。
果然,李征在高平宣布的这项举措,对于百姓们的冲击极大。
许多人都迟疑不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过既然大帅要这样做,那大家听话就是了,反正大帅从来没有害过自己,反而所做所为都是万家生佛之事。
但李征既然决定要开始试点,便不会因为百姓们的惊讶和不安而停止。
李征也是有备而来,有着随风的辅助,他第一站便来到高平县河西乡孙沟村。
这里是最初建立的屯田村之一,这里的保长是退伍的老兵,名字叫杨升荣。
通过随风的调查,这人在当地存在严重的职务问题,虽然还没有到欺男霸女的地步,但每年收佃之时,这里的百姓所交的佃粮,都要高出别地一个层次。
其中也不是没有人向上求告过,但在这个官官相护的时代,根本没有任何大作用,相反有些人还在事后被其报复过。
李征是大前日便到了,期间一直呆在村中的仓库里。
如今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