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之大唐-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有甚者,还有那虔诚的信徒认为在朱雀门外迎接,还不足以表达对玄奘大法师的景仰,竟然抢在头天出城,徒步走出数十里地以外,好第一时间得见真经,沾染一丝佛气。
是日,就连太宗皇帝也被他的大宏愿和大毅力所感动,竟然取消了当天的大朝会,一早就亲率满朝文武在朱雀大街之上,迎接他的归来。
其后,玄奘一直在大慈恩寺中潜心翻译佛经,一心想以大乘佛法化去天下间诸般恶,解世间人诸般苦难,导人向善,共建极乐净土。
佛门借助玄奘西行取经的盛事,大造声势,虽一时难以超越道家,却也争来了与道家分庭抗礼之势。
而今,武后欲取代李唐君临天下,就要淡化李唐在天下人心中的影响,而作为大唐国教的道教也因此成了武后的绊脚石,于是,打压就变得不可避免。
不过,武后作为李家的儿媳,是不会亲自出手对付道教,以免被老对头山东高门抓住把柄,从而指责其大逆不道,数典忘祖,不守妇道
不过,对于已经实际掌控天下权柄,一言可决天下之兴衰、万民之生死的武后,这又有何难
只要她心有所想,再通过身边的人稍稍暗示和透露一下,天下间自有无数的人为她冲锋陷阵。
而佛门很明显就是最合适的急先锋,事实上佛门也没有让武后失望,在第一时间就领会了武后的意图,并且立即付诸于行动,不遗余力地同道门绞杀在一起。
如今,天下间早已是风云激荡,暗流涌动,双方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试探,为了争夺信徒,纷纷集聚力量,眼看着就要进入中盘绞杀阶段。
一场为了传承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到时候必定是血雨纷纷、腥风阵阵,几多大德高僧和隐世高人以身化道,陨落在时间长河里,不留下一朵浪花。
作为来自数百年后的人,赵无敌心里很清楚,这就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双方都是失败者,全都流干了血,耗尽了自家的精英,而唯一的胜利者就是那位躲在九重宫阙中笑的千古唯一的女帝。
道门势大,且传承久远,自上古年间以来,曾出现过多少惊才绝艳的天骄之辈,其底蕴之厚重岂是进入中土不过区区数百年的佛门可比。
其实,道门和道教并非是一回事,不可同日而语。道门起源于上古时代,比现存的各种古史典籍还要久远得多,其真正的源头已不可考。
据说,在周之前不知多少岁月,在这块大地之上曾存在过一个武道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人
人间的帝王,而是以武者为尊。
那个时代的人们一心苦修武道,具有改天换地、移山倒海之能,所追求者唯有武破虚空进入所谓的神灵之地,至于世俗中的虚名和浮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可是,其后不知道是何种原因,那个世界分崩离析了,那些能够移山倒海的武道大能也莫名消失于时间长河中,不见了踪影。
一个辉煌的时代终结了,一个武道的世界被整个葬下,只留下些许废墟和神话传说。
如今隐于世外的那些古老圣地,只有极少数才是真正的上古遗民,还是那种极度边缘化的小人物,对上古末年那场大毁灭之中的密辛毫无所知。
更多的则是时间长河里的幸运儿,于无意中得到废墟中的残缺传承,得以成为搅动天下风云的一方大势力。
老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幸运儿,他在无意间得到了一些上古传承,然后,借此成立了道教,成为了道教的始祖。
上古遗民尊崇祖训,隐居于世外之地,不得随意干扰世间之事。因此,他们也默认了道教的存在,并视之为他们在人世间的代言人。
而今,代言人有难,他们岂能袖手旁观:
第199章小庙大菩萨
道佛相争,武后得利
如今,在武后的暗示和推波助澜之下,引起了一场道教与佛门的争斗。
这是一场事关各自道统生死存亡的战争,进一步、则独霸天下,传承万年,而退一步很可能就是传承断绝、道统消失。
面对道教生死存亡的危机,作为天下道门都领袖的龙虎山虽竭力维持,却独木难支力有不逮,只好向各家世外高门求救。
而各家世外高门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岂能容忍他们的代言人被一个外来势力赶尽杀绝于是,不断有异人走出深山大泽,进入人世间,帮助道教抵御佛门的进攻。
而佛门既然选择了要做武后的刀,那么仅靠一张嘴忽悠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于是也针锋相对,前往其起源地征召护法金刚,铁了心要把战场不死不休的道统之战进行到底。
于是,一时之间,大量凸额鹰眼、面目可怖的胡僧从异域赶来,齐聚中土,以至于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眼前的这位胡僧其相貌就极为古怪,不但生得凸额鹰眼、钩鼻黄须,就连两条长眉也带着淡淡的金色,且眉梢极长,一直垂至颌下,就像是两绺头发一样,显得极为滑稽。
他的年纪看上去应该很老了,身体枯干,体瘦如柴,面色黧黑而黯淡,几乎看不到一丝光泽,而露在皂色僧衣外的皮肤之上满是岁月侵蚀刻下的痕迹,密密麻麻的纹路纵横交织,就像是一截枯干的树干上面斑驳的老皮。
他虽然很老,但却腰背挺直、脚步矫健而有力,一路走来却呼吸匀称,不见半点疲惫之态。
由此可见,这老胡僧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其内家功夫即便是还没有修到返璞归真之境,也进入了一个极高的境界,比起那位大自在也毫不逊色。
老胡僧虽年纪够老且修为高深,放之当世任何一个地方都可算是一代宗师,大德高僧,受无数信徒顶礼膜拜,但此时却站在大自在身旁,并稍稍靠后半步,垂首而立,面带微笑,在大自在说话的时候闭口不言,就如同是大自在的一位仆从。
不过,在大自在说完以后,老胡僧终究还是开口了。他微微眯起眼睛,两根长长的眉毛在晚风中轻轻拂动,整个人显得空灵无比,仿佛与夜色融为一体,如同一位宝相庄严的佛陀,在悲天悯人地看着世间受苦受难的终生。
他双手合十,冲大自在微微颔首,首先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尊者是菩萨转世,有一颗菩提心,慈悲为怀,普济苍生,实乃天下间善男子善女子之大幸”
老僧转身冲赵无敌道:“此庙而是善男子善女子为我佛所建,以供我佛金身,老衲只不过是佛前一沙弥,岂敢称为主人
我佛慈悲,广度天下有缘人,施主既然来到此地,必是受到我佛指引,与我佛有缘。
如今天色不早,就请施主入内休憩。”
“如此,那就打扰两位大师了”赵无敌躬身一礼,谢过了大自在和老胡僧。
原本出于礼貌,在进门的时候宾主之间应该客气和谦让一番,不过,此时小庙中未曾点燃灯火,黑咕隆咚,什么都看不真切,若是让大自在和赵无敌先进去,说不定一头撞在佛菩萨的金身之上,弄个头破血流,那乐子可就大了。
因此,老胡僧也没有假意谦让,而是自行率先入门,将一盏油灯点燃,方才请大自在和赵无敌进来。
大自在倒是恪守礼仪,笑吟吟地和赵无敌谦让了好一会,最后,还是赵无敌指指他的坐骑白虎,方才带着歉意先进了庙中,而那白虎也同样随同主人入内,俨然也是一位“客人”。
那头白虎虽慑于赵无敌的凌厉气势,老实了不少,差不多已经夹着尾巴做虎,就连一点威势都不敢外放,生怕一不小心惹恼了那个可怕的人类。
不过,再怎么收敛的白虎那也是老虎,一头百兽之王即便是不发威也不能把它当猫,作为上位者,对低阶生灵有着天生的压制,尤其是在动物中,这一点更加明显,已经烙印在血脉之中,无法改变。
只要有白虎在面前,大食宝马红娘子就一直处于惊骇与不安之中,无法平静和放松。
因此,赵无敌方才请大自在先行入内,并且提醒他将白虎给一同带进去,好让他安置红娘子。
果然,当白虎夹着尾巴,收敛气息,进入了小庙,消失在视野中之后,大食宝马红娘子渐渐平静下来,不再惊慌失措。
赵无敌不可能将它带进庙中,而此地又是荒郊野外的一间小庙,老胡僧也没有搭建个马厩和柴房,对于如何安置红娘子,倒是颇让赵无敌踌躇了一阵子。
不过,红娘子倒也没有那么娇生惯养的坏毛病,打了一个响鼻,似乎是对赵无敌的踌躇颇不以为然,迈开四蹄,“嗒嗒嗒”地溜达到小庙的屋檐下,踅摸了一处避风之地,靠着墙壁蹭痒痒。
赵无敌见此不由得哑然失笑,摇摇头,也不管红娘子,自行走进了小庙中。
小庙不大,除了靠着里侧墙壁居中而立的一尊大佛之外,余下的地方也就能容纳十多二十几人跪拜礼佛所用。
四面的板壁色泽黯淡,斑斑驳驳俱都是岁月的痕迹,屋顶上还算是完整,并没有看到星光和月华垂落,不过,横梁之上落满厚厚的积尘,且有许多蜘蛛争相织网,仿佛是要喧宾夺主,将小庙给瓜分。
地面也是就地取材、用黄土夯实而成,并没有铺上石板或青砖,甚至在墙角边冒出了一些枯萎的蘑菇,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常言道“小庙里住不下大菩萨,”可是这间破败的小庙中,却住着一位大菩萨,一具金身连带着莲花底座差不多就占据了庙中三成空间,让人不由得心中压抑,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敬畏之心,忍不住要顶礼膜拜。
不过,赵无敌却对其没有半点敬畏之心,更加不想去顶礼膜拜,反而对其不喜,心中颇有几分厌恶之意。
这倒也不是因为他是常山赵子龙之后,其家族传承出自道门,从而尊道抑佛,反之,他对佛门并不反感,甚至略有渊源。
他一向认为道也罢,佛也好,都不过是一种道统和传承,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分,彼此大可相安无事、各行其道,又何必拼个你死我活:
第200章酒肉和尚
荒郊野外有一间小庙,小庙中有一尊大佛,佛前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还有一头异种白虎,以及一个路过此地借宿的旅人,也就是在龙门辞别了太平公主,急于回到朔方的赵无敌。
两个和尚进入小庙以后,并没有如赵无敌所想象的那样对着大佛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三拜九叩、顶礼膜拜,只不过微微颔首随意地双手合十念了一句佛号,就算是和大佛打完了招呼。
那随意而从容的模样,就如同一个人回家的时候,对着碰到的邻居打招呼一样,让人心中忍不住怀疑他们俩的真实身份,将他们俩归结到假出家人行列。
不过,赵无敌倒也没有因此而怀疑,事实上也没有必要怀疑,彼此之间萍水相逢,素不相识,而且,他也没打算和和尚攀交情。
他只不过是在小庙借宿一宿,待到明日日出之后便启程北去,从此再无相见之期,有什么必要去挖人家的隐私、管人家的闲事
因此,两个和尚对大佛随意敷衍了事,一点都没有表现出出家人的虔诚态度,而赵无敌作为旁观者,也对此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他对这个大佛还颇为不喜,心生厌恶,站在大佛前很是踌躇,不知是否要对其行礼
不论是不是佛门信徒,遇佛而不拜,未免都有些说不过去。这与你的信仰无关,而是一种世人对神灵的敬畏之心。按照古老神话所描述,在星空的深处有诸天万界,其中的神灵无数,分属各种传承,而佛也是神灵的一种,自然也该受到世人的敬畏和膜拜。
他之所以心中踌躇,不想礼拜大佛,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好笑,一切都不过是因为以貌取人,也就是这尊大佛的相貌生得怪异,不符合他心中的预期。
在前世的时候,他虽然出身道门世家,自幼修习道门传承,却曾行走江湖,寻找世间各家各派切磋武技,其中就包括佛门。
赵无敌曾孤身前往嵩山少林寺,并在寺中停留了大半年之久,每日除了和寺中的高僧切磋武技,其余时间也曾在藏经阁中研读佛门经典,听大大小小的和尚诵经,借以修身养性,磨砺道心,耳濡目染之下,对佛门也多了不少理解。
此时,他还清晰地记得,少林寺中的所有金身佛像,基本上都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就如那寺中的大德高僧,给人一种平和和宁静的感觉,就像是心灵的港湾,让人们寻到了心灵的寄托,不再烦躁。
可是,这间小庙中的金身大佛,其面貌却如那老胡僧一般模样,凸额鹰眼,钩鼻黄须,且眼珠子黄中带绿,隐隐冒着凶光,整体上看起来颇为狰狞,让人怎么也没办法将他与“慈悲为怀、普济天下”联系在一起。
赵无敌对此很是抗拒,却也很是无奈。因为此时的佛门基本上还保持着其本色,所供奉和膜拜的各位佛菩萨都出自西天竺,自然都是胡人的形象。
至于后世的那种慈眉善目的汉化形象,赵无敌也不知道是何人、且从何时开始,佛门为了迎合中土信徒的喜好,以便于更好地传播,将所有佛菩萨的相貌全都做了改变,从胡人汉化成中土人,就连佛祖都不例外。
其中最为夸张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不仅改变了他的面相,甚至强横地将他从大男人给变成女子之身,美其名曰:“佛菩萨有化身千万,可男可女”
也不知道若是菩萨听到了,会不会大发脾气,将这些不肖的徒子徒孙全都给扔到茅坑中,镇压个千八百年。
对于菩萨心中会怎么想,赵无敌管不着,不过,那种慈眉善目、宝相庄严的形象已扎根在他的心中,不可能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大自在俊目一扫,看到了赵无敌的踌躇不前,倒也没有猜到他的心中所思所想,而是以为他出身道门,出于对传承的敬重和坚持,不好给大佛行礼,但却有怕因失礼而引起误会,不免难以决断,心中纠结。
大自在不由得哑然失笑,不以为意地说道:“佛在心中,只要心存善念即可,大可不必恪守于形式。看兄台行色匆匆,急于赶路,想来尚未用过餔食吧”
他先是出言化解了赵无敌的“尴尬”,继而又话锋一转,提起餔食,可谓是礼数十足,颇为识趣。
赵无敌不想过于麻烦他们,本打算客气几句,借故推脱,谁料到大自在却挥手轻笑道:“出门在外,相逢即是缘,兄台又何必客气”
继而,他又冲老胡僧道:“鸠摩什师兄,还得烦劳师兄给准备些肉食,有上好的西域三勒浆,来上两坛,好让小僧和这位兄台畅饮一番,叙一叙江湖中的奇人异士。”
“不敢,不敢,小可先前业已用过一些干粮,腹中并不饥饿,就在这大殿中借宿一宿即可,实不敢再劳动大师了。”赵无敌拱手谢过大自在的一番好意,然后又出言推脱,不想享受他们的酒肉。
荒郊野外一间小庙,本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不过,这小庙中面目可憎的大佛,体格硕大的异种白虎,美而且妖的小和尚,还有那个深藏不露的老胡僧,处处都透露着怪异,让人不得不谨慎。
一个苍老的老和尚,一个美得不像话的小和尚,两个和尚身为出家人,却没有出家人的那种对佛陀敬若神明之心,查其色、听其言、观其形,怎么着都像是江湖骗子。
赵无敌却不认为他们俩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