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498章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98章

小说: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雒阳城的编制,除了保全过去的北军五营的体制外,另外再南军还增加了和北军五营一样的编制,并称“北五营”“南五营”。
  而在这一次的军演中,由赵云和袁谭所训练的南屯骑营的表现格外亮眼,他们的战术与配合不但有汉军骑兵的传统战法,且还囊括了一些北方鲜卑的草原战法模式,让大部分都是南方出身的荆州系将领刮目相看。
  在军演过后,刘琦重点称赞了南屯骑营,并当中下旨赏赐南五营将士,同时赐蜀锦长袍,精铁兜鍪铠甲和长槊给赵云和袁谭,以为嘉奖。
  同时,军演结束的当天晚上,刘琦还在雒阳郊外大犒三军,酒宴厚赏诸将。
  那一天晚上,军中不少六百石以上的军校,都特意向袁谭敬酒,表达他们对袁谭的敬意,很多人都是对袁谭的练兵本领赞不绝口,竟无一人用有色眼光看他。
  就连大汉第一名将黄忠,都不吝对袁谭进行褒奖。
  那一晚,袁谭仿佛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也就是凌驾于人的感觉。
  那一晚,他深沉地醉倒在了雒阳的南郊。
  ……
  与此同时,雒阳一面关于刘琦任用袁谭的流言很快地传到了邺城。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刘琦因为此事得了美名,但却重重地给了伪帝刘袛和丞相袁绍一个响亮的耳光。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却让邺城政权方面的胸襟和气魄,已经远远落后于雒阳。
  特别是经过卫士署在民间的流言以及推波助澜,倒是令刘琦的声势在某种程度而言,达到了一个顶峰。
  袁绍在知道这件事之后,大为震怒。
  他在府中拍案怒骂袁谭是个蠢蛋,居然任凭刘琦驱使,让己方的政权陷于被动。
  可叹,袁绍刚开始送袁谭去雒阳的时候,对这个儿子是满心的不舍,同时还觉得亏欠了自己的长子。
  但是现在,袁绍恨不得将这个没有眼力见的儿子打回到娘胎中去。
  当然,袁绍此刻也不过是一时之气,回头等事情淡了,他也就不会这么埋怨袁谭了。
  不过,他纵然不想埋怨袁谭,但有些人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比如说袁绍的后妻,比如说以审配为首的冀州本土势力。
  三日一朝的朝会上,少府陈琳向皇帝刘袛谏言,说是雒阳方面,因为刘琦重用袁谭的事情,而令刘琦声名直涨,己方在这方面已经是落后了刘琦方一头,陈琳谏言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刘琮,以震天子名望。
  但陈琳的谏言,让很多臣工觉得不妥。
  首先,刘琮能干什么?
  论身份,刘琮是雒阳的宗正,虽然身份高……但这个职位,干的却是掌控皇帝亲戚和外戚贵勋的活。
  若是让刘琮进宗正府……多少有点不是那么回事。
  邺城和雒阳政府互为对立,彼此都称对方是伪朝。
  如今邺城方面若是让一个伪朝皇帝的亲弟弟,进入他们的宗正府帮忙掌管正统皇族血脉查录……
  让赝品管理正品,这传出去,不是闹笑话吗?
  因此,持两种意见的两拨臣子,在朝堂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执。


第九百八十七章 矛盾
  针对如何用刘琮这件事,邺城朝堂上的两方臣子,争的面红耳赤。
  双方各有各的理由,而且说的都有几分道理。
  同意陈琳意见的,自然是因为刘琦通过袁谭的事情,博得了声望,他们不想让己方的皇帝输给雒阳的那位。
  而另外不同意陈琳意见的人,则是认为邺城中枢此刻既然已经失了先机,那就没有必要去跟风追随刘琦,别人家干什么己方就干什么,弄的好像是拾人牙慧一般。
  而且就目前这个情况来看,就算是己方做了和刘琦一样的事,邺城的皇帝也未必能够得到和刘琦一样的名望。
  如此自掉身份的事,还是不要做的好。
  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当然,事情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落在了袁绍手中。
  陈琳望着袁绍,作揖道:“还请丞相决断。”
  一旁的一众人一起道:“还请丞相决断。”
  袁绍缓缓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旁边的刘袛见袁绍站了起来,自己也慌忙跟着他站了起来,不敢吭声。
  一国天子,居然是不敢独坐于袁绍面前。
  袁绍冷冷地环视了一圈众人,最后方才缓缓地开口道:“陛下,散朝吧。”
  “啊?”旁边的刘袛好像有点没太听清楚袁绍的话:“丞相说……什么?”
  “散朝!”
  “哦、哦!对,散朝……散朝!”
  随着刘袛下令,一旁的宦官高声宣布散朝。
  随后便见袁绍一脸阴沉,气呼呼的下殿,直奔宫外而去。
  满朝臣子中,只有袁绍一人可以着履佩剑上殿,其他人下殿的时候,都得由宦官伺候着将鞋子穿上再走。
  等他们下殿之后,袁绍已经气呼呼的消失在了众人的眼帘中。
  “丞相怎么走的这般快!”后将军牵招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随后看向曹操,道:“曹公,我观丞相似心中不愉,你与丞相一向相善,可知这个中隐情?”
  曹操此刻刚刚穿上鞋子,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哈哈一笑,道:“丞相何等样人?他的想法,岂能是我等庸碌之辈所能猜度出的?丞相心中有气,就让大司农他们去劝,你我还是各自干好本职,莫要去做一些与我们无干无益之事。”
  说罢,便见曹操冲着牵招拱了拱手,迈步离开。
  牵招哼了哼:“故弄玄虚。”
  曹操如今也已经入朝,随同袁绍一起在邺城扶君,而他麾下的诸多英才也在此处,袁曹两方的势力联合,方才拱卫出了这一个可以和刘琦政权可以相庭抗礼的政权势力。
  但曹操心中也清楚,己方的这个势力并不稳固。
  当然,刘琦一方的势力也不稳固,但己方的隐患比起刘琦一方来说似乎更大。
  刘琦一方不稳定因素,是因为刘琦皇权的绝对集中,而导致他与下辖的士族群体而产生的巨大摩擦,当然这些摩擦已经通过前一段时间刘琦在雒阳诛杀了半朝公卿,同时又砍了万人,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在砍了这些人之后,雕版印刷术和新纸被刘琦大面积的普及于世,士人百余年来垄断的晋升机制和他们家族的根,彻底被刘琦给打破了。
  当然,刘琦断人活路,曹操也不觉得他会轻松好过,从此时开始,刘琦辖境内将会陆续出现原本的士家进行结党反叛,而刘琦则将处于无休止的平叛之中。
  但相对于刘琦的问题,己方在士人集团利益这方面,因为袁绍的坐镇,而暂时没有什么凸显的矛盾。
  虽然袁绍和自己当初因为刘协的死被辖境内的诸族势力反叛过一阵子,但随着新朝的建立和政治利益的给予,袁绍又重新在河北笼络了一大批人心,重新凝聚了属于他的政治势力。
  虽然在曹操看来,这个政治势力并不怎么牢固,但最终还是成型了。
  眼下己方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最高权力的矛盾尖锐。
  袁家之中,袁谭和袁尚、刘氏的矛盾不可调和。
  袁绍和曹操……说实话,在曹操心中,他们两个人的矛盾也不可调和,只不过暂时没有摆到明面上来。
  另外,还有天子和袁绍之间的矛盾也一样……在曹操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权力,刘袛虽然是被袁绍和自己扶持上位的,但曹操不觉得他会永远认命当一个傀儡皇帝,皇权和相权之间,永远都是对立的。
  虽然这些矛盾暂时都是隐秘的,但曹操觉得,一旦爆发出来,对己方的震动绝对要比刘琦一方大。
  甚至可能是惊天动地。
  ……
  袁绍回了相府,来到书房,气呼呼地脱下了朝服,连帽带衣一块扔在地上。
  侍从们慌张的去替袁绍捡。
  袁绍从桌案上拿起水盏,咕嘟咕嘟的喝了一通,然后深吸口气,接着一脚踢出,直接将桌案踢了个翻。
  桌案上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掉落在了地上。
  侍从们见状吓得哆嗦,却还是小心翼翼的上前收拾,但一个个都低着头,不敢抬头看袁绍,深怕他将怒火迁移到他们身上。
  “丞相,大司农求见。”
  “不见!”
  袁绍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但很快,他似乎又想到了什么。
  “让他进来吧。”
  不多时,便见审配走进了袁绍的书房。
  看见满地的狼藉,审配不由吓了一跳,他疑惑地看向袁绍,奇道:“丞相,这是……?”
  “无事,适才一时心情烦闷,故有此行径。”袁绍淡淡言道。
  审配一脸恍然地点了点头,没有就此事再多问。
  “丞相,雒阳那边有些消息。”
  “什么消息?”
  “大公子为那刘琦练兵,竟是颇受其重用,刘琦新建南宫五营,在雒阳郊外演武,大公子和赵云所掌管的南宫屯骑营演武表现优异,为刘琦所称赞,大公子得刘琦赏赐财货,宝甲,骏马,长槊……”
  “呵呵!”
  袁绍不善的笑了两声,道:“他这是跑到刘伯瑜那享福去了?这哪里是什么人质?”
  审配似犹豫了一下,道:“另外,现在民间有一个传言,配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该说。”
  “有什么该说不该说的,都说!”
  “回禀丞相,据说,刘琦让大公子操练南宫屯骑营之时,特许给了大公子两千石的秩俸。”
  “什么?”
  袁绍听了这个消息之后,顿时懵了:“他是我的儿子,刘琦是我的敌人!他拿敌人的秩俸,这算什么道理?”
  审配急忙道:“若是只拿秩俸,倒是还好说……只是如今有传言,说是这两千石秩俸的背后,还有刘琦许诺给大公子的实职跟着……丞相,你想一想,若无实职,这两千石的秩俸又从何而来?此事不可不查也。”


第九百八十八章 各有所思
  审配在向袁绍说完这番话之后,立时便感觉到了空气中突然好似弥漫着一股极度危险的气息。
  审配的第六感很强,他当机立断的闭上了嘴,不再向袁绍谏言关于袁谭的其他事情。
  书房之内,一时间是雅雀无声。
  审配低着头,沉默了好久之后,方才小心翼翼地抬头看向袁绍。
  袁绍背对着他,不见喜怒,也不见表情。
  但不知为何,审配能够感觉的到空气中的温度在明显上升。
  少时,却见袁绍终于缓缓地转过了身,他瞪眼看着审配,面色阴沉,似是极度的不愉。
  袁绍没有说话,但审配看着此刻面色阴沉地他,额头上的冷汗却凄凄直冒。
  少时,却见袁绍低头看了看书房的地上,仔细地打量了一会后,突听他喝道:“来人啊!”
  随后,便见府中的管事进了书房,向他行礼:“丞相。”
  袁绍一伸手,指着地上道:“这地上……如何还有碎砚?你手底下的人是如何打扫的?”
  适才袁绍一觉踢翻桌案时,案上的东西也同时被打碎在了地上,而府中的一众侍从则是好一番收拾。
  那管事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这么回事,但当他看清了袁绍恼怒的表情后,心中顿时慌了。
  “丞相恕罪,是我等疏忽了,请丞相恕罪!我这就让他们来从新打扫!”
  “不必了!适才在这收拾的那几个奴子,全都带到后院,你亲自监督鞭挞一百,以为警示。”袁绍的声调,此刻竟是说不出的寒冷。
  “鞭挞一百?”那管事闻言吓得脸色苍白。
  以府中这些侍从奴仆的身体素质,别说一百下,五十下基本就可以让他们去见阎王了。
  这不是摆明白了要杀人么。
  “怎么?你不愿意?”袁绍危险的眯起了眼睛。
  那管事吓了一跳,急忙道:“诺!属下这就是去办。”
  到了这种时候,死几个人就死几个人吧!
  只要能平息家公的怒火,保住自己的性命……别人的命,那基本就都不是事儿了。
  审配一直在旁边默不作声的听着,他心知肚明,袁绍这是杀鸡给猴看。
  对袁家人而言,杀些许奴仆都是小事。
  最重要的,是要让审配看明白,他袁绍才是执掌一切的人,就算是目下他有求于河北诸族……但能够掌控一切的,还得是他袁绍。
  少时,那管事走了,书房内就只剩下了袁绍和审配两个人。
  袁绍抬起头,看向了对面的审配,道:“正南,你适才说,民间有传言,说显思已经被刘琦授予实职,这言下之意……就是袁某长子,如今已经是成了刘伯瑜的附庸?”
  审配小心翼翼地拱手道:“此事乃是民间所传,具体是从何出传来的,配也是暂不得知,至于真假……恕配眼拙,一时不能分辨。”
  袁绍在审配的注视下,缓缓地走到了他的面前。
  他的每一步都异常沉重,看的审配眼皮子微微直跳。
  少时,便见袁绍站在了审配的面前,沉声道:“有些事情,都是民间的流言,氓首无知,闻风是雨,有些事从雒阳那边传过来,传着传着就变了样,我等身为朝廷的中流,却万万不可不辨真伪,妄相乱传,如此于国不利,知道吗?”
  审配急忙拜道:“丞相所言甚是,配定然牢记……回头,配也去告诉诸人,莫在朝中胡乱传言,以免引起动荡。”
  “嗯,这就对了,有些事情,还需仔细查证,若有了确凿证据,再行议论不迟,就像是刘琦和吾儿之间的这些事,不可妄议,毕竟显思去雒阳当人质,已是不易了。”
  审配急忙颔首:“是,是,公子在雒阳实属不易,我们在邺城,却也万万不可拖了公子的后腿才是。”
  “拖后腿倒是说不上,只要是咱们莫自乱阵脚就好。”
  审配连忙道:“此言极是。”
  “对了,尚儿如今也已经长成,虽还未到冠礼之年,但袁某想,是时候也该让他出仕了,毕竟当此非常时节,能早出来历练一下还是好的。”
  顿了顿,却听袁绍道:“回头,你看着在少府中,替他安排一个地方吧。”
  “诺,回头拟定完了职位之后,配再向丞相禀明。”
  袁绍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好,有劳正南操持了,尚儿年幼莽撞,行事恐有疏漏之处,回头入仕,你还需替我多多看管才是。”
  “诺。”
  ……
  审配出了袁绍的书房,只感觉浑身一阵大汗。
  他抬手擦了擦额头,迈步离去。
  出了后院时,却见一个府内的家奴悄悄的走到了审配的面前。
  审配认识此人,知道对方乃是刘氏在袁府中的嫡系,此番来见自己,必然是替刘氏来问话的。
  “大司农,夫人让属下相询,袁大郎之事,如何?”
  审配四下观察了一圈,见左右无人,遂道:“毕竟是袁公长子,岂能旦夕而使其落?袁公对大郎没有责怪之意。”
  那家奴低声道:“若如此,恐夫人会不高兴。”
  审配嗤笑一声:“告诉夫人,对我而言,她不高兴,远远比不得丞相不高兴,夫人不高兴,最多不过是见责,丞相若是不高兴,我的脑袋怕是就没了。”
  家奴的表情,显得异常尴尬。
  “这,这……正南先生如此回复主母……岂非是让某难做?”
  审配的表情缓了一缓:“你且告诉夫人,就说丞相虽然不处置大郎, 但却有意让三公子出仕,丞相今日特意吩咐我,让我在少府给三公子安排一个好位置……回头我自会用心。”
  那家奴闻言顿时大喜,急忙对审配道:“夫人听了这个消息,定会喜悦,属下这就将此事转报给夫人。”
  说罢,便见那家奴匆匆转身离去。
  审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