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49章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49章

小说: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坚是一只猛虎。
  他是一只胆大妄为,强者无惧的猛虎。
  跟这样的人合作,如果只是刘琦一方主动去贴近他,讨好他,放低姿态的祈求与他合兵,刘琦估计己方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以孙坚先前在荆州之所作所为,他强制性的把荆州军收编了也说不定。
  所以刘琦定下了这一环环的策略,打算将孙坚硬性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让他无条件的跟自己一同抵挡西凉军。
  用蔡瑁的书信作为引子,将曹操,袁绍,袁术等人统统都拽入其中。
  就目前这个情况,唯一能够让孙坚甘心听命的人,也唯有袁术了。
  自己要的就是通过袁术的关系,去和孙坚共同驻兵。
  有二袁在背后互相较劲、暗箱操作,孙坚想不和己方合作,怕是也不行。
  有孙坚在旁,西凉军又何足惧?
  ……
  酸枣,张邈的大营内。
  “孟卓,孟卓?”
  张邈的帅帐被掀开了,代奋武将军曹操快速的走进了帐内。
  他的呼吸颇不均匀,显的略有些喘息,似乎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
  张邈捧着一卷简牍,正百无聊赖的翻看着,闻听声响后,随抬起头看向来人。
  他与曹操可算是多年的挚友了。
  如今的曹操虽然是依附于他,但张邈却从未将曹操当成过附庸,反倒是以同僚之谊亲近。
  而且张邈知道,以曹操的能力和家族能量,再加上他和袁绍的关系,依附自己也不过是暂时的事。
  整个陈留军的大营,也只有曹操一人能够特许不经传报,便直可直接进出帅帐。
  “孟德何事这般急躁?”张邈皱起眉头,假装不悦地道:“莫不是手痒难耐,又想来与某对弈一盘?”
  曹操走到张邈的桌案前,向着他拱手行了一礼,苦笑道:“孟卓倒是好兴致,不过今日怕是对弈不成了,曹某是来向孟卓请辞的。”
  “请辞?”
  张邈放下手中的简牍,皱眉道:“好端端的,汝请辞去往何处?难道是嫌我陈留地小,养不起你曹公的兵将?”
  “你我兄弟,这说的哪里话!”
  曹操有些哭笑不得:“兄长且看看这俩封书信,便知端倪。”
  说罢,他便将两卷简牍放在了张邈面前的桌案上。
  张邈疑惑的看了看,然后将那两卷简牍拿起来,分别展开。
  一封很熟悉,是袁绍写的。
  而另一封,落款则是襄阳蔡州人蔡瑁。
  张邈好像也曾听孟德说起过,这蔡瑁好像是当年跟他一起去堵梁尚书家门的那个莽撞小子。
  张邈认真地将两封书信都看完,越看脸色就越沉。
  “这可真是赶巧了,这襄阳都尉蔡瑁,仗着与你的私交,让你替那刘琦引荐本初,而本初如今拥戴刘虞称帝不成,又让你去替他接洽那刘氏联盟,呵呵……无论是于公于私,看来你还真就是得走着一遭不可了?真是甚为劳苦啊。”
  曹操捋着短髯笑道:“劳苦倒也是无妨,毕竟都是为了大义,再说眼下本初有难处,曹某又非一方之长,空挂着一个奋武将军的名号,倒不如替他跑跑腿,帮本初做些事情。”
  张邈的笑容消失了,他认真的看了曹操一会,叹道:“这么多年了,孟德竟还是这般的义气……唉,本初拥立刘虞为帝这一步,着实是步昏棋,一招不慎,竟然让袁公路抢了先机……他初来信说此事时,你便曾回书劝他不要拥刘虞为帝,要坐观时势,可他偏偏不听。”
  曹操摆摆手,无所谓地道:“嗨!过去的事了,提那作甚!刘虞之事,也非本初之过……弟初思,纵立刘虞不成,谅也不会有多大祸患,便没有力劝本初。不想公路居然会议立陈王为储,着实是让人惊诧……看来我等当初皆是小瞧了他。”
  张邈看着曹操这般洒脱,不由点了点头。
  别看曹操的年纪比张邈小些,但论及胸怀之大气宽广,张邈自认为比不上他。
  张邈有感觉,他觉得曹孟德是一心为公,比他们这些郡守都强出太多了。
  “也罢,既是事关本初名望,那孟德便走这一次,也算是给老朋友帮帮忙,某在后方,替你供应着粮草,你领着本部兵马去见荆州人便是了……对了,那些荆州人现在何处?”
  “据说是在霍阳山附近驻扎。”
  张邈闻言,表情微有一滞。
  “离阳人县颇近。”
  “是,孙坚在此驻扎。”
  张邈捋了捋须子,劝道:“若是只见刘琦倒好,若是不巧与孙坚相会和,孟德需多加些小心。”
  曹操拱手道:“孟卓放心,曹某必小心谨慎。”
  ……
  而鲁阳方面,袁术也得到了刘琦派人送给他的书信。
  “事到如今,袁本初竟还不死心,犹想与某争锋也?若非刘琦置书于某,袁某还不知本初竟然打着这样的小心思。”
  袁术在看了刘琦送来的书信之后,立刻召麾下诸掾属商议大事。
  奏事掾史杨弘向袁术请教道:“后将军,那刘琦信上如何说?”
  袁术冷笑道:“袁本初拥立刘虞失败,又被宗亲指责有悖逆之举,颇失人望,他见我得势,竟不心甘,想派那曹阿瞒与刘琦见面详谈……然刘郎主动写书信与我告知此事,倒也颇为厚道。”
  “曹操?”阎象若有所悟地道:“此人身为代奋武将军,执监督联军大事,竟要放下诸多繁务,亲自去见刘琦,看来袁绍对此事颇为重视。”
  袁术不屑地道:“那宦官郎年轻时便是我袁庶子的跟班,本初每次出事,都是他争先出头替本初打前哨,如今本初用他,却不奇怪……可惜,哼!他们万万想不到,荆州刘氏,早已与袁某结下情谊了。”
  阎象见袁术颇为自得,立刻劝道:“后将军不可大意,那宗亲联盟本以护君为本,乃属中立,前番因借路故而与将军交好,此番也难保不会偏向袁绍,还需谨慎防备。”
  袁术笑道:“阎主簿不是一直希望袁某与袁绍相善么?”
  阎象心中暗道,若你袁氏兄弟齐心,什么宗亲、董卓、刺史郡守……哪个能是你们的对手?
  可我一番好意,你们偏偏不听,我又能如何?
  他摇了摇头,叹息道:“将军如今议陈王为储,与袁绍之间的关系恐难以调和,又如何相善?当下还是以拉拢宗亲为主,勿要让荆州人被袁绍拽了去。”
  袁术眯了眼睛,认真地思索了一会,方道:“公此言甚善,那刘郎恐有因时制宜之嫌,再加上那曹阿瞒乃善谋多诈之辈,若真让姓曹的把宗亲拉拢了去,却也不妙……君可有妙策使之?”
  阎象道:“眼下孙文台就在阳人县,离宗亲联军不过数十里地,袁公可置书一封,请刘琦移兵至阳人县屯扎,并暗中着孙文台仔细关照,勿要让刘琦和曹操来往过甚,如此可破袁绍之谋也。”
  袁术满意地点点头,道:“主簿此言甚善!有孙文台在彼,谅那曹阿瞒如何巧舌,也断然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第九十六章 孙坚的难处
  蒯越和蔡勋用了数日时间,认真的思索了荆州一系日后应向董卓讨要的官爵职位,并列出了名单。
  蔡勋如何想的姑且不论,但蒯越这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做到了将一碗水端平。
  如今山阳刘氏的宗族英才,也基本都被刘表带入了荆州,因此蒯越在奏请的名单上,也填写了一部分山阳刘氏的人进去,尽他之所能做到了让刘、蔡、蒯三家均分南郡要务。
  均分……这是刘琦看到蒯越和蔡勋送来的简牍之后,脑海中对这份奏疏所产生的第一印象。
  刘琦心中对蒯越有些歉意,单凭这份名单,就能看出他现在对自己颇为忠心,至少将他刘琦和自己的家族摆在了同一位置上,可算是不偏不倚。
  但很可惜,对蒯越的这份感情,刘琦不能予以回应。
  “表山阳高平人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表山阳高平人刘琦为长沙郡守,表山阳高平人刘磐为长沙都尉,表山阳高平人刘诞为章陵县令……”
  “表襄阳蔡州人蔡瑁为南郡郡守,蔡州人蔡勋为南郡郡丞,蔡州人蔡中为襄阳校尉,蔡州人蔡释为……”
  “表南郡襄阳中庐人蒯良为南郡都尉,中庐人蒯越为南郡长史,中庐人蒯矗为襄阳令,中庐人蒯鄧为……”
  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之后,刘琦方将那简牍合上,对蒯越和蔡勋道:“二位拟定名册辛苦,单看这简牍的上名字,刘琦就知道二位这一次可算是用尽可心思,处处维护我南郡各家之情谊,着实不易啊。”
  蔡勋和蒯越听刘琦这说,心中颇为感激。
  几天来的筹谋和辛苦,不算白费。
  二人同时拱手行礼道:“公子谬赞,我等实不敢当。”
  蒯越笑道:“不知公子觉得这份名单如何?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刘琦将那卷简牍递给了蒯越,道:“先生和蔡司马拟定的名册,在刘琦看来并无问题,回头雒阳那边若有使者前来,便由先生代我亲自将这卷简牍交给董卓的使者便是了。”
  蒯越没曾想到刘琦居然会这般好说话,自己和蔡勋拟定的名册,他居然改都不改?
  一笔都不改啊!?
  蔡勋大喜过望,急忙道:“末将谢公子信任!”
  刘琦笑道:“二位乃是琦之左膀右臂,琦若不信二位,我还能信的了谁呢?”
  刘琦这么说,倒是将蒯越和蔡勋说的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不过蒯越心中还是有点起疑。
  但起疑归起疑,蒯越还是没想出这当中的破绽在哪……
  刘琦不但一笔不改,还让自己保存这份名册,待翌日与董卓的使者谈判时,由蒯越亲自交给对方的使者,可谓是既安蔡蒯之心,又展示了刘琦的磊落胸襟。
  既是想不出破绽,那蒯越心中剩下的,便是感激之情了。
  刘琦转过话头:“二位,稍后还请各自返回行营,让三军收拾行囊,明日一早,我等便拔寨起行,直走阳人城。”
  “直走阳人?”蒯越脑海中的明灯一下子被刘琦点亮了。
  他惊诧的看着刘琦,心中泛起了万千思绪。
  这几天的时间,蒯越一直没有想通刘琦和益州军分兵之后,抵御西凉军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以荆州军目下的战力而言,无论怎么打都是毫无胜算的……
  董卓麾下有常年驻守于边疆的西凉军和从丁原那里收缴的并州军。
  包括何进死后遗留在雒阳南北军以及虎贲军、京师八营的锐士。
  随便哪一支兵马,都不是荆州军现在可以比拟的。
  直到今日,蒯越才知道刘琦居然是打起了孙坚的主意。
  只是,他用什么方法、什么理由可以去找孙坚的?
  “公子,孙坚性情高傲,颇是怪戾,公子是用何方法,能让他允我们去的阳人?”蒯越向刘琦请教道。
  蒯越不知道蔡瑁曾替刘琦给曹操写过一封信,亦不知晓曹操已经暗中给刘琦回信了,也自然是推理不出这一连串的因果论证。
  若是蒯越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凭他的智谋,也可轻易的想通这个中之关键。
  当下,便见刘琦一五一十,将所有的事情向二人做了一番陈述。
  听完之后,便见蔡勋惊讶道:“我兄长何时写过一封这样的书信与曹操?怎就不告知与我?”
  刘琦心中暗道:怕是你兄长自己都没想清楚,这封给曹操的信,到底会有多大的效用。
  蒯越却是对刘琦:“既是公子已经谋定而动,那吾等便立刻去收拾兵马,翌日起行。”
  “辛苦两位了。”
  ……
  次日,荆州军便即刻拔寨起营,向着阳人县的方向进发。
  而此时的孙坚已经得到了袁术的书信,要他在阳人县与刘琦会和驻扎,并密切注意刘琦的动向……
  袁术还嘱咐,若曹操亦抵达阳人,让孙坚防备,不可让他们二人交往过密。
  对于袁术的这封书信,孙坚其实是嗤之以鼻的。
  孙坚嗜武好战,纵横南北多年,极会用兵,他生性高傲,不喜与人协同作战,更何况袁术还让他去做监视荆州军的勾当。
  吴会之虎,现在袁术居然让他做看门护院之事,孙坚岂能不恼?
  但即使再不情愿,袁术下的命令,孙坚也不得不遵从。
  倒不是说袁术现在的战力比孙坚高,相反的,孙坚的兵马才是袁术所需依仗的主力。
  但孙坚不得不依附于袁术。
  孙坚这辈子,屡经大小征战,随朱儁征黄巾,随张温破北宫伯玉,又败长沙区星,威震南北疆场。
  但孙坚身上有一个短处,就是他以征伐为功,没有文德。
  文德缺失武功过甚的人,在这个士大夫为主导的时代,是很少会被望族所喜的。
  这种人不犯错的时候,或许还好,可一旦犯错,就容易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
  而孙坚在一年前,就犯下了一个大错。
  他杀害了南阳郡守张咨。
  董卓在刚上任的时候,为了能够快速的融入士族群体,曾任命了一批名士为各地郡守刺史为其所用,诸如名士韩馥,孔伷,刘岱等人
  张咨也是其中之一,他是颍川名士。
  在这个时代,想要杀名士,除非是拥有足够的政治资本,或者是在士大夫群体中有足够的威信和威慑力,不然一定会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
  历史上的曹操杀名士边让,就是兖州内战的导火索之一(当然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
  文德缺失武功过甚的孙坚,居然敢对秩俸两千石,同时还享有颍川名士的张咨妄下屠刀……
  这种行为在南阳郡和豫州地区,是绝对不能被士族集团所容忍的……他们会集中力量,让孙坚在后方断粮。
  那些所谓的望族之士或名士,就碰不得了吗?
  当然不是,可以碰,但你得分谁去碰。
  望族门阀圈中的人自己互相碰,互相杀,没问题,可以!
  大家都是一个圈子儿的人,共同以望族士族的身份按照数百年间遗留下来的规则进行游戏,胜者生存弱者淘汰,合情合理。
  但圈外人,或是声望不达标的那些中小豪强,要是也非要参与进来,对不起,那就等于是破坏了游戏规则。
  好比20世纪以前的美国,白人杀白人,和黑人杀白人,这潜在的深层次意义能一样么?
  为了维护游戏秩序,不可能让破坏规则的人有好果子吃。
  孙坚祖辈在吴地做官,算是中型豪强,可绝非望族。
  孙氏一门倒是常常扬言自己是兵圣孙武之后,但六百多年前的事情,你拿到大汉朝来说事儿,管屁用?
  这年头,扯这种屁话谎话的人,多了!根本就无从考证!你愿意吹,随你自己去吹好了!
  且孙家这种吴县中等豪强,若是近代中真出过名气特别大的显贵望族,又岂能去攀六百多年前祖先的名气?
  实在是这几代人中没什么特别拿的出手的人物。
  一个以武事而成名的一县豪强子弟,竟然也敢擅杀望族名士……而且还是在南阳郡!这光武皇帝的故乡,大汉的龙兴之地,士族名门清流的云集之所?
  孙坚事后,或许也是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立刻表态协从于袁术,用袁氏这柄巨大的门阀保护伞来挡住那些南阳郡和颍川郡,那些来势汹汹的明枪暗箭。
  此时此刻,若没有袁术坐镇南阳郡,孙坚北上伐董再勇猛也没用……因为他后方的粮秣和辎重肯定会被南阳郡和颍川的士族们给断掉了。
  而眼下,唯有袁术可以执掌乾坤,以袁氏的声望,给孙坚打造一个坚固的后方。
  袁术此刻掌握着孙坚的命脉,孙坚不得不从服于他。


第九十七章 与子同袍
  阳人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