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376章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76章

小说: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荀彧,到程昱,到戏忠,到毛玠,再到当年从长安回返家乡,后又经荀彧推举来到曹操麾下的钟繇,无一例外的都反对曹操在这个时候兵进徐州。
  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兖州和豫州目下都在恢复时期,百业待兴,发展内政恢复民生才是首要的大事,再行征伐不是良机。
  曹操虽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心中却异常不甘。
  如今自己已经有了兖州八郡国外加豫州的颍川郡和梁、陈、鲁三国,而汝南和沛国则是作为他和袁术的缓冲地界,双方各自划定疆域分治。
  这些郡国昔日都是大汉朝历史、经济、技术最为发达的地域,在大汉朝全盛时期,曹操目前治下的地域人口加起来不下八百万,但近些年因为战争,中原地域民生凋零,很多人还做了长远的迁移……
  但即使如此,曹操目前治下人口依旧在五百多万以上,这当中还不包括汝南和沛国这两个大郡国。
  若是能够拿下徐州,那在整体实力上,曹操觉得自己足矣与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刘琦形成持平局面。
  但众人却不建议曹操东征,这实在是让曹操好生郁闷。
  但问题是,就局势而言,曹操知道众人说得是对的。
  可他就是心有不甘。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新加入曹操麾下的谋臣开导了他。
  那就是前番从袁绍麾下辞官归乡,后来被荀彧和戏忠才极力举荐入仕的颍川人——郭嘉。
  郭嘉先前因同宗郭图的引荐,任职于袁绍处,但最终还是离开了。
  其实袁绍待他不错,虽没有破格提拔,但绝对是优厚待遇,但这却并不符合郭嘉的志气。
  他希望能够跟随一名抛弃士族身份之见,完全欣赏自己的人一同平治这个天下。
  最终,经过荀彧和好友戏忠的一番苦劝,郭嘉来到了曹操的麾下。
  到了曹操麾下的郭嘉,暂任骠骑将军府内幕僚。
  曹操将自己麾下的幕僚职位,命名为军师祭酒。
  这一日,郭嘉随同曹操一同在濮阳郊外视察。
  这里是曹操进行军屯的一个试点,种植着大批的麸麦。
  南方用水稻,北方种麦麸,此乃自然常理。
  曹操一边和郭嘉一同在田亩间视察,一边感慨道:“听闻刘伯瑜在南方种植一种名为镇西稻的稻种,可一季一熟,整个南方遍植此稻种而产量大增,可叹曹某如此用心用力地养田农耕,到头来每年的粮收却是连刘伯瑜的一半都抵不上……长此以往,这差距怕是会越拉越大的。”
  郭嘉背负着双手,听了曹操的抱怨只是微微一笑,道:“想要镇西稻的稻种,并不难,但兖州却不适合用水稻,只能用麦麸,而豫州地界能用镇西稻种的南境县城,大部分都在袁术手中,主公若想用这稻种缓解粮秣的危机,非得再辟新境不可。”
  曹操叹息道:“知我者,奉孝也。”
  郭嘉转头望向东方,似有些出神地道:“主公心中惦念的,怕是徐州吧?”
  曹操叹息道:“徐州人丁两百余万,广陵和下邳郡等地与扬州接壤,或许适合种那镇西稻,若是能得徐州,曹某在这天下,便可位列诸雄前端……只可惜……”
  曹操长叹口气,道:“只可惜,眼下光是治理兖,豫两州,就耗费了曹某全部的心力,实在没有闲余的兵力来做这件事了。”
  郭嘉拱手言道:“其实主公不需如此着急,主公虽不能一时抽手去取徐州,但却不妨碍主公日后整顿了兖,豫两地后再取徐州,公孙瓒麾下的骑兵虽然强悍,但想要拿下徐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今他与陶应交手,若能两败俱伤,耗损徐州的兵力,这对主公而言,倒也是件好事。”
  曹操皱眉道:“其实奉孝所言的,曹某倒也是想过,只是那陶应小子乃是庸碌之辈,万一他真的败给了公孙瓒,实非曹某所愿。”


第七百一十六章 第一个动手的人
  听了曹操的忧虑,郭嘉笑呵呵地摇了摇头。
  他对曹操拱手言道:“主公大可不必为此事担心,依照郭某看来,公孙瓒虽有强兵,但后继乏力,他在临淄城的基业不稳,更何况后方有袁大将军虎视眈眈,若是短期内不能拿下陶应,势必不能久留于徐州,只能转兵回去固守本部。”
  曹操点头道:“此言倒是有理。”
  “其实,郭某还有一策可以帮助主公除去心中忧患。”
  曹操一下子就来了兴趣,道:“奉孝有何妙策?”
  郭嘉笑的很是风轻云淡:“妙策倒是说不上……如今陶应既然肯来向明公求和,那明公不妨向他索要粮草,军械,财货以补军需……求和么,总要拿出些诚意的,依照郭某来看,陶应为了安抚明公,一定是会应诺的。”
  曹操捋着须子点头:“然后呢?”
  “明公拿了陶应的好处,可派人去往开阳说臧霸,孙观,尹礼等人,让他们出兵袭扰公孙瓒之侧,这些人在徐州与陶氏相辅相成,互为牵制,一旦公孙瓒攻破了陶应,那他们在徐州的好日子怕是也到头了,事关他们的生死存亡,他们出兵相助也是理所当然,只是缺少了一个契机,而且有这种交好明公的机会,他们不会不应。”
  “最后,明公可派人去往河北,请大将军出兵袭取青州……自打刘虞离开了幽州之后,袁大将军一直致力于稳定幽州局势,如今数月时间已过,时势已成,袁绍如今已经占据了河北的三州,一旦再拿下青州,便是全据河北之地的天下霸主,此乃袁绍战略之初衷,他若是出兵青州,则公孙瓒必退……但两方交战日久,陶应的势力也将大为折损,明公休养生息,利用公孙瓒、臧霸等人的势力来回对徐州进行削弱,待兖,豫两州得定之后,再行平定徐州,定然可获全胜。”
  曹操望着眼前的麦田,脑海中在飞速的琢磨着郭嘉此言的可行性。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郭嘉的谏言还存在着一些想当然,但不得不说,总体的战争方略还是没有问题的。
  以自己目下的角度而言,出征徐州确实不是最好的时机,但利用各方势力来削弱徐州,迁延徐州的沦陷时间,这对于曹操来说应该还不是什么难事。
  袁绍那边自不必说,对他曹操也算是有求必应。
  而臧霸那边只要许诺以足够的利益,也绝对不会对陶应坐视不理,毕竟徐州的局势也牵扯到他们的个人的利益。
  “雒阳那边的事情,如何了?”曹操突然转移话题。
  郭嘉拱手道:“刘虞的兵马已入关中,想来不久之后就会入主长安,刘琦人在蜀中,看似无害,实则虎视眈眈……毫无疑问朝廷此番兵定关中,一定会邀请刘琦出兵,不然单凭刘虞自己,想要平定三辅和凉州实是极难的……明公一定要乘着朝廷打下关中,重新划定天下格局的这段时间,将兖州和豫州完全收于掌中,当然若是能够拿下徐州,则可大事可期。”
  曹操的脑海中又想起了刘琦的样貌……
  那个当初率兵北上护君的小子,如今已经是雄踞西南的一方霸主了,如今他还要协助朝廷平定西州。
  毫无疑问,没有利益的事情,那小子绝对不会去做的。
  自己还需加紧步伐,以免落后于人才是。
  ……
  阳平关上。
  刘琦在剑阁视察了一番之后,再次北上巡查直入汉中,在与文聘见了面之后,就来阳平关进行巡视。
  相比于剑阁的筑造和修葺速度,阳平关的修建速度很显然要快了许多。
  刘琦站在城头,向着阳平关以北的方向遥遥望去,但见群山绵延,地势险要,孤道狭窄,易守难攻。
  果然是一处好的天然屏障。
  “阳平关的城楼,用三合土加固了多少?”刘琦转头问文聘道。
  文聘很是郑重地道:“城墙高了三尺有余,厚度亦增了两尺,以这个坚固程度而言,足可防备二十万大军。”
  见文聘说的如此郑重,刘琦算是彻底的放下心来。
  阳平关作为防御北方的第一道屏障,再加上广汉郡的剑阁,有这两道关隘作为蜀中的防线,益州之地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蜀中只需要安心发展内政和经济就好,完全不需要担心北方敌人的进攻或破坏蜀中的发展。
  刘琦正在关头巡视的时候,却见一名卫士署的卫士匆匆忙忙地来到了他的面前。
  那卫士手中拿着一份诏书,单膝下跪对刘琦道:“君侯,雒阳朝廷派来了使者往成都,君侯未在成都,是故张中郎将命属下携诏书来阳平关见君侯,请君侯定夺!”
  说罢,便将那份诏书呈上。
  按道理来说,朝廷的使者下诏,理当由使者当着刘琦的面宣旨,只是从雒阳往蜀中一路行来崎岖偏远,再加上朝廷也是急的不行,故而张允便先行决断,让卫士署的卫士先行赶往阳平关来询问。
  刘琦接过诏书,仔细地看了一下,果然是天子在诏书中言刘虞已到了长安,请刘琦率兵前往相助。
  “动作倒是还真快。”刘琦微笑着将手中的诏书递给了身后的贾诩。
  贾诩大致的扫了一眼,道:“是很快,那君侯打算何时出兵?”
  刘琦微笑道:“和朝廷的兵马一同平定关中和凉州,对于我来说是早就筹谋好的事情,兵马和粮草我早在来汉中之前,就已经预备妥当了,就等这诏书一下,就可大举直入关中。”
  文聘在旁边听了,不由一惊:“君侯这么快就将兵马整备好了?”
  “正是,兵贵神速么。”刘琦淡淡一笑:“我的兵马如今都屯驻在葭萌关,朝夕可抵汉中,届时令三军将士出秦川直抵长安……仲业,你收拾一下汉中的兵将,这一次也随我一起去长安。”
  文聘一听刘琦要带他一同出征,不由大喜过望道:“末将领命!”
  “等一下。”贾诩在旁边突然开口道:“末吏认为,君侯此番出兵,不应直接出秦川去长安,而是应该先走武都郡,在天水与武都的交界处先设下埋伏,才是正理。”
  “在武都设下埋伏?”刘琦闻言一愣:“埋伏何人?”
  贾诩微笑道:“刘虞兵入长安,招兵买马,以巡查为名收服关中诸县,以君侯看来,何人现在是最慌张的?”
  “何人最慌?”刘琦眯起了眼睛:“李傕?”
  “不是。”
  “郭汜?”
  “也不是。”
  “黄巾贼张白骑?”
  “张白骑一定会慌,但最慌的人定不是他。”
  刘琦大概明白贾诩指的是谁了。
  “你的意思是……韩遂和马腾?”
  贾诩点头道:“马腾是何心理,老夫目下揣摩不透,但以老夫对韩遂的了解,眼下在关中和凉州诸雄之中,对刘虞入驻关中最为恼怒的人,一定就是此獠!此獠凶狠不说,且行事不尊义理和常势,谋反对他来说犹如吃饭一样简单,如无意外,韩遂一定是第一个动手之人。”


第七百一十七章 启用关张赵
  通往汉中的官道上,沙尘弥漫,马蹄声轰隆,一支有五万左右的部队正马不停蹄地向着北方急驰而去。
  这支部队,便是刘琦在蜀中最精锐的部队。
  平定益州的战事结束后,刘琦在这段时间招募了不少益州的本地军卒,而这些本地军卒中,有六成以上都是巴郡和南中的叟民。
  和扬州的山越一样,这些叟民的战力极强,虽然不好统管,但论及单兵作战能力,比起长于耕种的汉民,这些长于走山趟水的山蛮实在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最好精卒。
  五万人马日夜骤行,终于赶到了汉中郡。
  而此时的汉中郡,文聘已经命人在汉中的郊外搭建好了点将台,全军将士静等刘琦点将指派。
  汉中的点将台高丈余,方广四、五丈,空其下,往来通达。
  点将台的两侧,放置着四面大鼓,场地正中站着几名身材魁梧的巨汉,手持鼓槌,对着鼓面猛烈地撞击着。
  “咚咚咚咚”的鼓噪响声震动着在场军校每一个人的心。
  刘琦全身甲胄,手持长矛,身披蜀锦战袍,矗立于土台上,威势十足地看着下方一众军校。
  “关羽、张飞听令!”
  随着刘琦的呼喝声,关羽和张飞一同出班,共同喝道:“在!”
  “命你二人为前部正副先锋,走武都郡去天水,探查敌情,我引大军随后就到……你二人既为先锋官,当逢山修道,遇水搭桥,务必为大军的前进做好准备。”
  刘琦麾下的其余诸将闻言,心中颇为诧异。
  这关、张乃是新近降服之将,他们的兄长刘备目下人已经去了长安,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关、张两兄弟其实是不可信的,但为何君侯要用他们为先锋官?
  这当中的缘由,只有寥寥数人心中才知。
  关羽向前迈出一步,扬声道:“敢问君侯,我军此番奉旨前往关中,助太师安定诸县,如今为何不入秦川往长安去,怎么反倒是要往凉州方向去?”
  刘琦扬声道:“关中和凉州之地,有李傕、郭汜、段煨、李蒙、王方、马腾、韩遂和张白骑等诸僚为祸,而这诸僚之中,又数韩遂最为狡诈凶狠,太师奉命西巡,表面上是安定诸县,实则乃是讨平关中,将千里沃土重新纳入朝廷的掌握之中,此举定然瞒不过关中诸僚的耳目,不过他们眼下心存顾及,不知当附和朝廷之举,还是举兵反叛为祸……但诸僚之中,唯有韩遂一人狡诈凶狠,且敢作敢为,如我所料不错,韩遂在得到消息之后,一定会乘太师初至关中立足未稳,派兵偷袭,而你们两人此番从武都去天水,就是要在半路上阻拦住韩遂奇袭的兵马,若是能够拦住韩遂的奇袭军,回头我报往朝廷,定是大功一件。”
  关羽听了不由恍然大悟,当即拱手道:“诺!”
  关、张二人此刻心下对刘琦甚是感激,且不说刘琦此言是真是假,但他若果真是看破了韩遂的心思,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可就是救了刘虞一命了。
  刘琦这摆明了是将功劳送给自己了。
  随后,刘琦转头看向徐荣,道:“徐将军。”
  徐荣迈步出班:“在!”
  “徐将军昔日曾与李傕、郭汜、李蒙、段煨等人乃是同僚,如今他们四散屯于关中各处,被朝廷和太师视为心腹之患,太师人在关中,想来不久之后就会与他们正面交锋,你熟悉他们的战法,知晓他们的韬略,由你去协助太师对付他们,我甚放心……告诉太师,我这边处理完凉州的叛贼之后,便即刻转兵与他会和。”
  徐荣慨然应诺道:“诺!”
  领了军令之后,徐荣似乎是又想起了什么,道:“回禀君侯,徐某虽是久经沙场,但已经是年过四旬,身体愈发老迈不堪大用,这行军布阵尚可,但若是论及冲锋陷阵,只怕是当不得大用了,因此徐某想请一名勇武的将军为副将,作为率兵冲锋陷阵的先锋,与西凉军交手,这能够带动三军士气的勇武之将,必不可缺啊。”
  “冲锋陷阵的勇武之将。”刘琦开始在心中默默地盘算起自己麾下的这些人。
  黄忠、太史慈、黄叙、魏延等人现在荆州不在此地。
  益州的猛士有典韦、庞德、甘宁。
  这三个人应该都可以满足徐荣的需要,不过刘琦这一次倒是想试用一下另外一个人。
  “赵云何在?”
  随着刘琦的招呼,赵云在众人的注视下来到了点将台前。
  “子龙,你当徐将军的副将,去关中前阵助他抵御西凉军,可行?”
  赵云认真地思索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道:“如果只是为徐将军冲锋陷阵,赵云可也。”
  “好,徐将军,这就是你的副将了。”刘琦微笑着伸手指了指赵云。
  徐荣略有些疑惑地看向赵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