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还包括现任的扬州刺史刘繇。
自打柴桑之败后,刘琦就没有再度启用刘繇,倒也不是刘琦故意冷待他,实在是他不知道应该用刘繇担任什么职位才好。
毕竟柴桑一战,刘繇连一天都没有坚持住,就被孙坚打残了,诚然是孙坚的战力确实很高,但刘繇在武略军事上的不济,也确实让刘琦感到头疼。
如今刘虞调刘繇入京扶政,倒也算是给了刘琦一个合适的理由撵走他。
毕竟刘繇这样身份不俗的宗亲在荆州待着,浪费粮食不说,而且还不好安置,委以重任他不行,让他做些要紧的差事,他也实在是不怎么给你长脸。
不过刘琦对待刘繇还是不薄的,此番入京供职,刘琦没有强占刘繇昔日麾下的一兵一卒,刘繇的本部兵马依旧还是由他麾下的大将张英、樊能、于麋等人统领。
同时,刘琦给还在荆州的刘繇写了一封书信,告诉他翌日重征关中,他也会带上刘繇麾下的兵将,和关、张一样,待立功之后,并让他们追随刘繇入京,用以壮大宗室的力量。
毫无疑问,刘琦如此大公无私的举动,让刘繇的心中倍加感动,对于这位同宗后辈,涌起了无限的钦佩之情。
其实刘琦也不过是做了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在他看来,趁着同宗人物上京而侵吞他们的兵马,确实有失厚道,而且刘繇那万余兵士对他而言并没有多大意义,他连关羽和张飞都放弃不要了,难道还差刘繇手底下的那三瓜俩枣?
接下来,就是准备远征的事情了,刘琦开始命人在益州调兵遣将,同时他自己则是率领一支人马,先行离开了成都,北上去往剑阁关和阳平关巡视。
在刘琦的概念中,剑阁关和阳平关是入蜀的两道巨大屏障,若是想安心发展益州,不让蜀中受到战争的摧残和威胁,那就一定要将这两处关卡认真修筑,只要这两道天然的巨大关隘建成了,则蜀地无忧矣。
刘琦一行北巡的兵马,先行抵达了剑阁。
剑阁是蜀中的一个县城,当时并无关隘,但由于地处于陡山峡谷之间,历史上被诸葛亮视为建立险关的天然要塞之地。
而刘琦也是因为知道了这件事,而立意在剑阁建立险关。
不过,他所建立的险关与其他的险要关隘不同。
在修建剑阁关卡之前,刘琦先在巴郡和阆中建立了砖石土场。
现在的土墙,大部分还只是以普通的黄土夯实,就坚固程度而言,还是略微逊色。
于是,刘琦开办砖土厂房,打算在辖境内推广三合土,用以建城。
首先是要进行石灰的开采和炼造,以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来说,还不算是特别难搞,只要肯投入人力和成本,还是可以很快实现的。
石灰这种东西很有用,可以吸潮气,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改善南方人的生活,毕竟刘琦所统辖的荆州和益州都是潮气很重的地方,特别是到了冬天,虽然气温不像是北方那么寒凉,但是潮气真的是异常严重。
有了石灰的加入,毫无疑问城墙一定会变得更加坚固。
而剑阁的新城,就是用石灰、黄土外加糯米汁筑成的。
筑城的时候,先让工匠把石灰和黄土铺好,再把糯米汁泼上去,当中可以加一些小石子,再经过夯制之后,城墙便会变得坚硬如铁,这个就是三合土。
即使是后世,三合土在一些场合依旧在使用着。
这样的土搭建起来的城墙,与用城砖建立起来的城墙,在硬度上,几乎是不相上下,而且由于特殊的坚固性,用三合土搭建的城墙,可以修葺的更高更厚!
刘琦相信,由他主持修建的三合土剑阁关隘,会比历史上诸葛亮修葺的更大更雄伟,同时也更为坚固。
此时的剑阁关尚未完全修筑成,但也已经完成了大半。
刘琦站在剑阁关上,遥望着远处的景色,不由心潮澎湃。
左右两面是高耸如云的巍峨高山,关隘就修筑在山骊之间,关前的城门正中连着栈道桥梁,供给那些商旅入蜀之用,但只要将城门关上,并派遣一万精兵把守,刘琦相信,对方就是有十万之众,想要突破剑阁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时候,天险真的不是单单只是靠人力就能解决的。
刘琦站在剑阁关上,伸手向着北面一指,道:“出了此关径往北走,便是关中平原,那里如今被诸多虎狼割据,战乱不休,但以此山为分界,关外纵然是烽火连天,也绝不会侵蚀到关内分毫!这蜀中之地,在未来十年之内,可为世外桃源乎?”
贾诩站在刘琦的身后,也同时向北而望。
他的心中此刻也不由感慨万千。
刘琦用他的能力和远见卓识,亲手在这乱世之中,打造了一处安全的乐土,墙内和墙外,竟犹如两个世界一样。
幸好自己是那个活在墙内的人。
沉默了半晌,却听贾诩突然开口道:“老夫虽是自私之人,但此时此刻,却也希望君侯,能够将这剑阁的城墙越修越广,非但能够覆盖蜀中,更能涵盖关中、中原、河北,进而覆盖整个天下!”
刘琦微笑道:“想不到,文和公居然也能有如此志气!”
“老夫是有志气的,只是不会随意对别人表露老夫的志气,但若真能相助君侯成就一番功业,扬名于后世,老夫也自然是不会推却闪躲的。”贾诩信誓旦旦地道。
“好,那此番北上,就有赖文和先生好生辅佐于我了。”
“末吏自当尽命。”
第七百一十四章 王允的门客
雒阳城中近日可谓是热闹非凡。
被刘虞谏言,征辟入京的刘氏宗亲络绎不绝,先是东海王刘袛来了雒阳,随后便是从荆州赶来的刘繇,外加彭城的刘记,临淮的刘冲等等……
若是细细算一下,宗室的臣子数量,一下子在朝堂上增加的占比多了两成。
虽然,大部分的宗室子弟在朝中都是没有什么实权的侍郎,但毕竟也算在京城中站稳了脚跟,而他们一旦站稳了脚跟,那日后想要在往上再走,或是有了一定资历后更换有权力的职位,那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看着刘虞大刀阔斧的在京行动,刘协满心欢喜,但是王允的心却有些慌了。
刘虞这样的举动是为了什么,王允心中自然是异常清楚的。
用宗室或是外戚的力量来平衡士族的力量,历朝历代皆不缺少先例。
毫无疑问,自己目前就是那个要被平衡的主要人物。
不过,刘虞现在也不过是往京城中召人,并未有大的动作,如此自己还是可以容忍的。
但事实证明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很快,太师刘虞就在朝堂上向天子谏言,说是关中乃是雒阳的大后方,亦将是朝廷日后的粮草,赋税的重要出处所在,但眼下以李傕,郭汜等为首的镇将在地方横征暴敛,切断各县与朝廷的通路,致使各县的赋税和人丁每年都不能抵达雒阳,反倒是成为了凉州诸军阀囊中之物,这对于朝廷日后的长远发展来说很是不利。
所以,刘虞谏言,想要以巡视为名,入驻长安。
说是入驻长安巡视,但明眼的人都知道,刘虞这是想以兵势定关中。
王允当时就有些慌了!
长安的皇甫嵩正在病中,一旦刘虞入驻长安,接手了长安军务,征伐关中得胜,那宗亲一方在军事上的势力就足矣令自己生畏。
怎奈刘虞是突发制人,丝毫没有给王允反应的时间。
刘协在廷议上当场拍板,让刘虞挑选兵将,前往长安。
王允眼见刘虞得手,不容更改,无奈之下只能祭出最后一件法宝。
他站出班道:“陛下,太师初来雒阳,尚未熟悉关中时局,冒然去长安,恐有疏漏,依照老臣之见,还是让卫将军吕布代为前往的好。”
事到如今,对于王允而言,哪怕是让吕布前往,也总比让刘虞前往要强百倍。
但刘虞既然敢当殿请缨,自然就已经思虑好了对付王允的办法。
当下,便见他对王允道:“太傅,老夫此番去长安,乃是为了巡视,并非为了征战,吕将军乃是我大汉第一猛将,若是他前往长安,关中诸獠岂不皆以为朝廷有用兵之意?如此可谓是打草惊蛇,况且雒阳东面中原局势纷乱,吕将军镇守于雒阳,观东面形势,助太傅稳固朝廷基业,才是上善之策,这可疏忽不得。”
王允心中暗骂刘虞是个老狐狸,但却偏偏没有办法。
人家说是去‘巡视’,可没说是去打仗!
不打仗,自己让吕布去作甚?
无奈之下,王允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刘虞兵发长安。
……
当日下了早朝,王允回到府内,连朝服都没有脱去,就去命人将他的两名门客召来。
他穿着朝服在正厅内转来转去,犹如老虎被关进了笼子一样,异常的烦躁。
少时,却见两个文人走到了正厅内一同向他拱手问安。
“进来吧,都没有外人。”
这两个人一个乃是李儒,昔日在郿坞中,被王允保下的。
王允不恨李儒么?
他当然恨,当时的王允恨不能将李儒扒皮生吞了。
但李儒计策之毒,超乎了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身为太原王氏的王允,自认为可以在麾下招揽诸多门客,但他若是想再招揽一个和李儒一样毒辣的人物,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雒阳城中,有很多人都知道王允私藏下了李儒,但对此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
毕竟,王太傅如今已经权倾朝野,留下一两个罪臣的性命,供自己驱驰完全不是问题。
而另外一个人,则是兖州的名士,东郡豪强,昔日其宗家与太原王氏多有往来,年前特意来雒阳投奔王允。
这个人,就是去年兖州大战时,被曹操打败的张邈麾下的要人,陈宫。
两人走进了厅堂,在王允的示意下坐在了两侧。
王允闻了闻心神,随即将今日朝堂上的事向他们二人做出了转述。
“刘伯安带兵从幽州来,在朝中广布宗室党羽,陛下亦是支持他,如今他借口要去长安,皇甫义真病重,长安兵权必为其所夺,老夫心中甚忧,故找两位前来商议对策,有什么意见,二位但讲无妨。”
李儒沉吟一下,问道:“太傅想除此人否?”
这一句话正中王允内心的软弱处。
他想除掉刘虞么?
他当然想!
自己代表的士族门阀,而刘虞眼下代表宗室,傻子都能看出来他是陛下专门从别处找来京城对付自己的!
不除不快!
但王允即使是这么想,他也不能这么说。
他和董卓不一样,他给自己营造的,是一个绝对忠臣的形象,不是权臣。
“老夫不想除掉任何人,老夫只是想稳定局面,毕竟天下纷乱,群雄率兵于外,大汉朝根基不稳,容不得变故。”
李儒砸吧砸吧嘴,不说话了。
王允还是太过在意皮毛。
若是他想要快速的除掉刘虞,李儒自信可以帮他。
但他要玩这种迂回的战术,此非李儒长项。
陈宫在一旁道:“太傅所言甚是,太傅今日纵然除去了一个刘伯安,但天下宗亲数不胜数,陛下若是想,随时都可以在宗亲中再培养一个人物,让他待在长安与太傅对立,自古为君者,皆不喜功高盖主之臣,太傅如今在朝中的风头太大,陛下让刘伯安来此压一压太傅,也在情理之中……试问太傅,日后若是刘伯安风头太盛,谁敢说陛下不会转而请太傅帮忙压一压刘伯安呢?”
王允闻言大喜,赞套:“公台所言,甚和吾心。”
李儒却是在一旁嗤之以鼻。
妇人之仁的想法……都已经当了权臣了,却还不着急弄死对手,真是愚不可及,政治斗争不快刀斩乱麻,非要抽丝剥茧,日后早晚把自己捆死。
陈宫认真地对王允道:“太傅,刘伯安此番去长安,只怕是蓄谋已久,太傅已经失了先机,恐未必能拦住他,但对方也有一招漏算。”
“是何漏算?”
“今日太傅请吕布随征,刘伯安乃言他是巡访,不是征战,不需吕布出马,这眼下之意,就是只要日后他不在巡查打起来了,太傅派吕布前往相助,便是名正言顺。”
顿了顿,却见陈宫眯起了眼睛,道:“太傅觉得打不起来么?”
王允冷冷道:“李傕,郭汜,段煨,马腾,韩遂,李蒙,王方……还有那些凉州军阀,哪一个是省油的灯?朝廷的兵马不入关中倒好,一入关中,必起骚乱,到时候想不打都不行。”
陈宫道:“正是如此,既然肯定要打,那派吕布增援助战的事情便是顺理成章,以陈宫之见,太傅可以陛下扶持宗亲为由,乘此时机示好于吕布,与他达成同盟,然后寻良机派遣吕布入关中,与刘伯安争兵抢权,见机而行……刘伯安入关中是为了壮大自己,太傅既然拦不住他,却也不可让便宜都被他给占了去。”
第七百一十五章 曹操的规划
雒阳方面,刘虞和王允之间的较劲已然开始了,刘虞在经过了一番筹谋之后,整点兵马,开始向着长安的方向进发。
而刘备亦是已经抵达了雒阳,对于这位昔日的老部下,刘虞自然是格外看重,他保举刘备为副将,一同前往长安。
大汉朝的西州不太平,东面此时也不甚太平。
公孙瓒南下进攻徐州,陶应麾下虽有数万可用之士,但论及战力相较于公孙瓒的兵士大有不如。
主将曹豹只能依凭城廓,才能勉强地挡住公孙瓒的进攻。
同时,为了缓解东面的压力,陶应还同时派出了使者,前往濮阳去见曹操,希望与其盟好。
曹操此时正在兖州和豫州边境大力发展屯田,筹措粮秣,休养生息。
陶应的书信送来之后,曹操对于进攻还是防守,心中非常的犹豫。
他去年刚刚平定了兖州之乱,但治下的兖州确实一片焦土,同时更因为张邈与陈宫等人的反叛,使得曹操不再相信兖州的士人系,麾下需要士族来担任的官职出现了大量的空缺。
在这种关键时刻,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一个意见,就是派兵入驻豫州,并启用豫州士人作为曹操麾下官吏的主要构成。
兖州的士人不能为曹操所用,那就只能去用豫州系的士人了。
而想要用豫州系士人,首先就是要入主豫州,占领豫州主要的郡县,这样本土士族才能够放下心中的疑虑踏实地跟随曹操。
这也就是曹操派兵进入豫州的最主要目地。
但豫州近些年来,经历的战祸也不少,不论是人口还是农业经济,都衰退得比较厉害,曹操占据豫州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恢复豫州的农耕,治理内政。
首先他要先保障手底下的人能吃上饭,减少人口的外流,让豫州和兖州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不然这两州之主他坐得也是极为难受的。
曹操目下虽然忙的焦头烂额,但总体来讲,其势力却是在快速发展并增强的,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和颍水地区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这里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底蕴丰富,虽然目下因为战乱而处于低迷,但一旦有机会,中原地区的恢复能力却还是异常迅速的。
在曹操致力于恢复中原地区经济与农业的节骨眼上,徐州的陶应却来向他示好求和。
曹操的政治敏感度很高,他瞬时间就嗅到了机会的味道。
这或许是取徐州的大好时机。
但是当他向手下的一众精英文士们咨询意见的时候,等到的却是清一色的反对。
从荀彧,到程昱,到戏忠,到毛玠,再到当年从长安回返家乡,后又经荀彧推举来到曹操麾下的钟繇,无一例外的都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