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157章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157章

小说: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一长,以长安为中心点在关中‘搜牢’,已经不能满足董卓的需求。
  将目光投向南阳郡,也算和董卓之意。
  不过,让李傕没有想到的事,在他请令之前,董卓其实已经有了安排……
  “稚然有心为吾分忧,老夫甚感欣慰,只是昨日屯兵于渑池和洛宁的牛、张二人已经派人送来了请战书信,言南方二袁与护君之盟彼此攻伐,他们欲起本部之兵南下走伏牛山脉,进入南阳搜牢,老夫已是应允了他们二人,便不需汝等奔波了。”
  “啊?”
  李傕闻言顿时一愣,
  他没有想到屯兵渑池和洛宁的张济和牛辅,居然会赶在自己之前向董卓请缨。
  他们两个人的反应,居然比自己还要快?
  旁边的李儒闻言,脸色有些发白。
  却听董卓慢悠悠地道:“牛辅和张济目下屯兵之地,往荆州刺史部走较近,如此可节省不少时日,汝刚刚在陇西三郡招募的兵将尚为新军,不宜轻征,且在操练些时日,待日后再行征伐!汝翌日从诸尉当中选两名得力的干将,率兵去渑池和洛宁接替牛、张二人的镇守之处,如此可保无忧。”
  “唯!”李傕只能领命。
  李儒在旁边听着,心中感觉有些隐隐不妙。
  牛辅和张济当初奉命坐镇渑池和洛宁,乃是李儒依照贾诩之计向董卓谏言的,为的是让他们两人在那里阻挡河南尹前往京兆尹的要道。
  而贾诩也凭借着李儒的推荐,随于牛辅一同在外镇守。
  这好端端的,怎么就突然要领兵南下了?
  李儒心中隐隐升起了一股不妙的感觉。
  难不成,是贾文和那老贼有异志?想要脱离相国的掌控?
  想到这,李儒的面色一正,忙道:“相国,牛中郎麾下的校尉贾文和恐怕是……”
  董卓突然笑呵呵地道:“对了,说起来,牛,张二人近日给老夫的信函中,多有提到这个贾文和,其在渑池多有献策,立下不少功劳……陈王刘宠在雒阳并不老实,几番派人试探,想要入京兆暗行不轨,都被贾文和识破……呵呵!此人当初还是文优举荐去随军的,如今多有功劳,却是文优识人有功,老夫还得感谢于你。”
  董卓这一番话说完,李儒便不敢再多言了。
  是啊,让张济和牛辅镇守在渑池和洛宁,是自己的主意,
  让贾诩随牛辅在彼,也是自己的主意……
  若是自己向董卓谏言说贾诩此番随军南下有异志……那相国若问:你既知彼有异志,为何当初还要让他随军驻外?
  那自己又该如何回答?
  这话,却是得烂在肚子里,万万不能说的!
  别看董卓现在一副笑呵呵的长者模样,但是他杀人如麻、视旁人性命如同草芥的样子,李儒时时刻刻都记在心中。
  “文优,汝适才欲言何事?”
  李儒的嘴角略微抽了抽,言道:“回相国,那贾诩年纪大了,属下观其身子骨又不甚好,让其随军只怕有失,不如还是让其归还长安才是……”
  “哎!”董卓不以为意地道:“才四十多岁的人,如何称老?老夫年过六旬,尚能跨马执鞭,征战疆场!”
  李儒叹道:“贾文和如何能比得过相国。”
  董卓哈哈一笑,道:“话虽如此,然张济和牛辅身边,却也得有智谋之士相助,毕竟南阳郡可不比旁处,袁术和曹操皆是豪雄,颇有智谋。”
  “诺。”李儒见董卓说的斩钉截铁,便不方便再多说了。
  他心中开始暗自沉思:
  莫不是,自打上一次谈话开始,那贾文和就已经算到了有今日之局,因此才故意献计,让某亲自向相国谏言安置他于外地,以防李某事后反悔?
  若果真如此……此獠之心机未免太过深沉了!
  李儒心下暗叹,自己算计旁人算计了一辈子,想不到居然也会被人利用至此。


第二百九十章 老毒物南下
  洛宁县中。
  牛辅手中捧着董卓给他的书信,粗犷的大脸上满是畅快的笑容。
  “文和,相国已经同意,命我等兵发南阳郡去战袁术与曹操,在南阳郡搜牢,以供相国与咱西凉的大军用度。”
  贾诩淡然一笑,道:“恭喜中郎将得此要务,从此关中以南诸事,尽归中郎将替相国统管,这假节一方之权,数年之内,必到中郎将之手。”
  牛辅放下手中的简牍,然后从桌案上拿起方尊,将桌案上的两只酒爵斟满,递一尊给贾诩道:“文和,请!”
  “中郎将恕罪,诩不善饮,二十年来从不饮酒。”
  牛辅撇了撇嘴,‘啧啧’道:“可惜了,二十多年不喝酒,你这日子却是怎么过来的?好歹也是武威出身,不喝酒怎么能受得了?”
  “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牛辅摇头叹息,自己拿起一爵酒,仰头痛饮下腹,高呼一声:“痛快!”
  贾诩只是淡然的看着牛辅,直到他将那酒爵重新放在桌案上后,方才道:“中郎将豪饮。”
  “哈哈,某家这一辈子,可以缺了女人,但独独不能没有美酒相伴。”
  贾诩的脸色一板,郑重道:“中郎将此言不妥,今后切勿在外人面前言之。”
  牛辅不解地看着他,奇道:“某这话有何不妥之处?”
  贾诩淡淡道:“换成别人,或可言之,但若是在中郎将身上,恐不妥当。”
  “为何?”
  “中郎将乃相国之婿,家中妇人是相国之女,中郎将若是没了女人,岂非便是没了夫人……中郎将这辈子可以没有酒,却绝不能没有女人。”
  牛辅闻言愣住了,
  少时,却见他尴尬的一笑,无奈道:“牛某人这辈子,差的就是文和你这般的缜密心思,唉,你这些鬼心眼,牛某这辈子怕是也学不来的。”
  贾诩很和善地道:“中郎将乃是相国爱婿,有相国作为后盾,又何须学诩这些微末小道。”
  牛辅长叹道:“话虽如此,但相国为人……喜怒无常啊,且相国已是六十春秋了。”
  以贾诩的智慧,牛辅这话他自然能听明白。
  牛辅言下之意,是指他自己虽为董卓之婿,但面对秉性暴躁喜怒无常杀人如麻的董卓,依旧是如履薄冰,不敢僭越。
  且就算是他岳丈董卓位极人臣,但其平生竖敌甚多,天下的世家门阀,名门士族皆恨不能生啖其肉,如今的董卓已是六十多了,天知道他还能活几年……
  董卓若是死了,他身为董卓的女婿,又该何去何从?
  眼下牛辅看似身居中郎将,军权在握,但实则他的未来却是闪烁不定,前途未必。
  贾诩言道:“正因为如此,诩才谏言请中郎将前往南阳,替相国牧守外藩,以待天时。”
  贾诩对牛辅的建议,是让他联合张济,乘着曹操和袁术、蔡瑁等人在南阳郡鏖战,两人共同出兵进入南阳郡,在宛城以北和颍川郡以西,拿下一片地域,作为董卓在南方的屏藩。
  也可以作为关中和南阳郡兵势缓冲地带。
  正是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如今的董卓看似势大,实则内忧外患,已为天下门阀和士族所不容。
  他麾下的西凉诸将——董旻、董璜、段煨、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董越、杨定、徐荣、吕布、张辽、李蒙、王方等人都是互成党派,各自为政,手中或多或少皆兵权,怕是谁也不肯吃谁的亏……
  更要命的是,董卓因为早年丧子,到现在都没有定下谁是他的继承人。
  其弟董旻和其从子董璜,都有继承董卓基业的意思,彼此暗自较劲。
  可以想象得出,董卓一旦寿终,他麾下这些统兵的将领彼此互相不服,长安城中那些冷眼旁观的士林中人亦是会果断出手。
  届时将会是何等的大乱?
  与其在长安境内,等待那不确定的变数,反不如率兵去南方替董卓看护关中的大门。
  换成别人,董卓或许不信。
  但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在其心中自然还是会有一些位置的,也是能得董卓信任的。
  牛辅到了南阳边境,只要不断的搜牢,刮取当地的财货供应给董卓养兵,便可得到董卓的支持,一直在南阳北境站住脚,自成一方势力。
  只要他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反意,届时无论是要兵还是要马,董卓都会支援给他。
  待数年之后,董卓不在了,长安那边的形势若还稳定,则牛辅便可提领数万之军回朝护主,以定乾坤。
  若是长安的形势不稳定,诸多势力彼此攻伐使朝堂大乱,那牛辅也可在外藩枕戈待旦,静观长安形势,
  或回军长安成王霸之业,或领兵在外自守保身,欲进欲退,全凭自己说了算。
  牛辅站起身来,向着贾诩长作一揖,道:“前途难测,有劳文和日后替某多多谋划。”
  贾诩亦是得体的回礼,道:“此诩之本分也,中郎将放心就是。”
  ……
  少时,贾诩出了县府,乘车回返自己的宅邸。
  西凉军中的战马甚多,普通的家驹更是无数,但贾诩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平日里行走于街市,从不用马车,偏偏坐牛车。
  牛在汉朝虽然也金贵,但毕竟不如马拉车来的气势十足。
  西凉军中的诸多校尉,司马等,平日里或多或少的都有嘲笑贾诩之意,
  毕竟贾诩也是讨虏校尉,平日里不坐马车,却坐牛车,这放在后世,就是一个军区的师长平日里出行不坐吉普车,非要坐拖拉机上下班是一种情况。
  但贾诩却并不在意,依然是我行我素。
  到了自己门前,贾诩下了车,方要往里面走,却见宅邸门旁一个人喊道:“父亲!”
  这声音很令人熟悉,熟悉到甚至让贾诩心中一阵恍惚。
  贾诩转头看去——站在门口迎接他的是自己的长子贾穆。
  “穆儿!”贾诩一向平淡的脸上,少有的露出了兴奋之色。
  他大步上前,上下打量着自己的儿子,一边看一边道:“好,甚好!胖了一点,看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贾穆恭敬地言道:“孩儿在弘农任闲职,并不操劳,日子逍遥。”
  贾诩抿嘴点点头,又道:“你母亲和你二弟,三弟如何?”
  “家中一切安好,请父亲放心,这都有赖父亲请李中郎调我们三兄弟去弘农任职,咱家现在太平着呢。”
  当初,贾诩出毒计,将刘焉三子分别安置于荆州,蜀中,长安,用以制衡刘焉和贾龙的兵势,以此换取李儒替他安排三个儿子于弘农任职。
  贾诩听了家中无事,不由放下心来,道:“甚好,甚好!汝兄弟无事,为父也就放心了,我已经请牛中郎将下令,调汝三人负责督办粮秣,往来于京兆与南阳之间,你来日见了牛中郎将,领了军令,便火速返回弘农,催督你两个弟弟迅速交接公务,来军前听用,并暗中派人护送你母亲南下……可让她先行往郦县安顿,那里虽然也是南阳郡内,但却是在东面,并不在宛城附近,可暂保咱家人无忧。”
  贾穆甚是不解地道:“父亲,孩儿等三人在弘农任待的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我们去做那督办粮草的苦差事?还要将家人全送到南阳郡去?”
  贾诩叹道:“京兆尹和河南尹非久留之地,当初为父让李中郎安排你们在弘农任职,一则是为远离朝廷,二则要的就是今日之机!长安和雒阳早晚必生大乱,若想保咱一家平安,唯有速速远离此地,为父好不容易找到良机,劝牛中郎将向相国请缨南下,若是错过这次机会,只怕翌日关中出了大事,再想走就难了。”
  贾穆闻言方才恍然,他急忙冲这贾诩作揖,道:“有劳父亲这般费心,孩儿来日见过牛中郎将,便回返弘农,收拾家中财货南下。”
  贾诩又嘱咐道:“切记不可走漏了风声……家中的财货不要带了,还有府中仆从也留下,只带着汝娘亲兄弟和汝之妻室离开,对外就称她们回祖籍祭扫,家中一切依旧,如此也不惹旁人怀疑,知道么?”
  “家中……财货都不要了?”贾穆闻言,甚感心疼。
  “痴儿,只要留有命在,凭为父与汝三兄弟之才,何愁还会缺少吃穿?财货不可带,徒惹人怀疑。”
  “谨遵……父亲之命。”
  说到这的时候,却见贾穆扭头看了看贾诩的牛车,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笑容。
  “父亲,您好歹也是牛中郎将麾下的重镇,相国亲封的讨虏校尉,这平日如何还用牛车代步?咱家纵然是买不着战马,但买几匹驮马拉车,也不是难事吧……您每日乘坐这牛车,难道不惹同僚嘲笑么?”
  贾诩面无表情地道:“怎么可能会不惹人嘲笑?牛中郎将帐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嘲笑过为父。”
  贾穆不解道:“既然这样,那您为何不换马车骑乘呢?”
  贾诩仰头看天,幽幽道:“我儿,你记住,如果你的身边没有人敢笑闹于你,那只能说明你有锋芒有气势,没人敢惹你,但他们心中却会时不时的去琢磨你……但如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敢于嘲讽于你,那便说明你被人看不起了,却未招人妒忌,一旦有了大事,也不会有人特意去琢磨你……吾儿细想,换做是你,你会把精力,用在琢磨一个你平日里根本就看不起的人么?”


第二百九十一章 论荀氏
  天柱山,荆州军营中。
  打从丹阳战场回来之后,刘琦便一直将兵马陈列在天柱山下,并着手让麾下的校尉、别部司马开始整理并训练丹阳郡的山越。
  而各屯的山越中,派回去丹阳郡劝说那些山民移民至荆州境内的山越,也已经陆陆续续的返回了山中,去劝说他们的家眷入楚,
  不出刘琦所料,大部分的山民在山越兵的劝说下,愿意追随他们族人迁移至荆州。
  刘琦待在天柱山下,便开始陆续的接受这些山越的家人。
  但冷不丁一下子接受了这么多的人,安置起来就很成问题,但也只有安置了这些山民,才能让山越的青壮才能更好的为自己所用。
  荆州目前虽然已经接收了近百万的各州郡流民,但山民毕竟不同于普通的流民,在刘表看来,是有前科的人,这些人或许会令刘表产生反感。
  如何妥善的安置山越,刘琦便找刘晔商议。
  听了刘琦的话之后,刘晔不由哈哈大笑,似乎是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府君当初在荆南屯田,用荆蛮诸族之人开垦无主之田,不但可收稻谷,还能嘚荆蛮为己之用,怎如今到了山越这边,府君如何反倒是一筹莫展了?依如旧法便可。”
  刘琦认真地道:“在荆南那边施以屯田,倒是好说,毕竟他们原本就是七郡的辖境之民……只是山越之众,我日后是要用以带去南阳郡与人争雄的,他们的家眷若是派往荆南,恐有些不妥。”
  刘晔劝道:“府君为何不在荆北施以屯田之政?”
  刘琦站起身,一边漫步一边分析道:“越是往北方,这世家、豪门、士族的力量便越是强大,可用之田便越少,不似荆南那边相对还好整治,就拿南阳郡和南郡举例,两郡可用的良田大部分都在门阀与豪强手中,我就是想屯,又往哪里去屯呢?”
  刘晔问刘琦道:“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敢问刘府君,七郡目下用荆蛮将士施以屯田之政,其效何如?”
  刘琦也不瞒他:“荆南七郡屯田,目下尚不足一年,乃是以招募的荆蛮之兵,在训练之时,由我兄长刘磐且屯且练,我自荆南带走了两万四千南蛮将士后,各族为得蛮王之位,又多进献人丁猛士以为军用,如今长沙郡屯两万人,武陵郡、沅陵郡屯一万人,零陵郡和始兴郡屯一万人、桂阳郡和邵陵郡屯一万五千人,按五天一轮休的比例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