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98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98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嚯嚯嚯
  等到半夜,文渊阁的炭火烧了一盆又一盆,差点让大明最有权势的一群人被一氧化碳憋到中毒之时,关于教育改革终于出了具体的政策。
  几位阁臣尚书回去后倒头便睡,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抱一抱。
  在第二天的早朝之上,朱见济便对天下宣布了他的教育改革方针
  首先,要将国子监和太学剥离出来,各做各事。
  这两个机构从教育层次上,同属于大明最高学府,所以有时候常被人混起来划上等号。
  但国子监的“监”,本是“监督”之意。
  这个机构是用来发挥在教育方面的都察院作用的,对标的是后世教育部一样的玩意儿。
  但因为操作不当,让二者的职能混淆。
  朱见济趁着机会把这两个组织彻底分清楚,以后也好办事。
  国子监就此成为一个单纯的管理学校的政府机关,仍旧隶属于礼部,不再参与人才的培训事务。
  新进官员归于礼部训练,让他们学会官场的基本礼仪,原属于国子监的各种监生和领导,则是归入太学。
  太学被法定为最高学府,将之前的国子学和四门学全都囊括在内,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职能扩张。
  监生则成为太学生。
  太学祭酒由周洪谟担任,司业由孔公诚兼职。
  前者曾在“如何解决荆楚百万流民”一事中提出过良好决策,本身也是一位正直的教育家,在国子监任职期间对其多次加强管理,把好几个二代刺头整治的服服帖帖,使得国子监风气大为好转。
  这便入了朱见济的眼。
  后者更别说了,只说文章作派,差不多能和徐有贞当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了。
  作为负责国家未来的组织,其领导朱见济也不会放任别人插手,必须得让自己信任且有本事的人来充当。
  太学之内,则是要广设学科,不仅仅要有原来的四书五经,还要增添入法律、算数、骑射、列阵等等科目,文武兼重,和对于优秀学生发放补贴。
  在就读的期限中,太学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考,由礼部长官和祭酒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审核,三次不过者直接罢免,革除太学生身份,取消一次科考资格,还要追究其“不学无术”之过,让人把自己在太学里享受到的各种补助奉还。
  等太学生顺利毕业后,依照祖宗成法,可以凭借自身专业,领取祭酒的推荐信,前去吏部报道,入一些部门为吏员,做满五年可以通过考核转正,不用参与科举考试便能做官。
  其下的郡县之学,则是要通过入学考试才能加入,不论是不是大儒引荐的,都得按规矩来。
  学习优秀者,可以凭借三年的考试成绩和其学校的教喻保证书,先去国子监审核盖章,再来太学报道,升入高级院校。
  郡学毕业后,可以享有秀才功名,但不会有秀才待遇,其人能够直接参与地方乡试。
  这让文官们松了口气。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科举出身的,对于学院派自然是有些排斥。
  偏偏国家从太学中选拔人才,本就是古已有之,持续了千年之久,朱见济做事还打着朱太祖的旗号,更让他们找不到理由反驳阻止。
  但现在皇帝只是给了他们名分,出来了也顶多为吏,不像自己科考之后能够直接分配成一县长官
  如此,利益冲突便少了很多。
  以上种种官办学校,都要按社学的例子来办学。
  那些“体育老师”可以从军队中聘请退休将官来担任,也算缓解了一下武人无事可干后的就业压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定的“工科学院”被建立起来,直接归于皇帝管理,朱见济为挂牌校长。
  此前东宫小学堂的孩子都可以直接入学,有功匠人也可以推荐其孩子进入,由陈研这些人兼任教学,原本位于皇庄之内的研究小院也被取消,其中人员成为工科院教授
  像陈研这等人,本身的学习基础是不行的,也只会闷头做东西。
  而眼下的官员,基本都是行政官员,让他们当官只能是挂个牌子,政务是一点都做不来。
  朱见济不想用繁杂的政务和人情往来把这些人身上的科研灵光消磨掉,干脆让他们去当师傅带学徒去了。
  在这个特殊技校里面,圣贤书的内容较少,但“格物”、“化学”等新科目却是教了很多,教材也是由朱见济亲自主编。
  这样的待遇,即便很多人都看不懂这个新学校的用意,但事关皇帝,也是乐意去掺和一把,把家里不能继承家业的庶子族人送过去的。
  反正陛下如此在意,就不可能让学子打酱油去了。
  而之后,皇帝又颁布了一个关于“匠人职称”的规定。
  工作十年以上的匠户可以自动获得“匠工”职称,并且移籍,取消原户籍限制,匠工子女可以优先被工科院录取。
  “匠工”之上,则是“匠师”,享受正九品官员待遇,有国家每年定额补贴,其子女可以免费入学工科院,若是制造出了于国家有功的新式器物,待遇可以翻倍。
  再往上,便是“匠造”职称,匠人一旦获得该职称,可享受正五品官员待遇,去工科院任职教授,除了皇帝之外,对任何人都无需行礼。
  同样的,有功就赏,一切都好商量。
  这些职称,都被分为“高中低”三级,属于朱见济培养的技术人员。
  大明以后的工业革命,需要这些人来为之努力。


第193章 :混乱的哈密
  朱见济对大明的未来是有长远规划的。
  因为他非常年轻,
  而年轻,就意味着他有更多的时间去造作。
  乾圣二年,他也就只有十四岁。
  如果他这辈子能活到八十岁左右的话,那么留给他折腾的时间,还剩下差不多七十年。
  到目前为止,朱见济并不需要为自己的皇位而忧愁。
  他已经坐稳了屁股底下这把椅子。
  在国内方面,考成法保证了官僚系统还算顺畅的执行能力,就算私底下被人骂出花了,朱见济还是让吏部跟都察院时不时就出动,调查其他官员的工作效率,过错就惩处!
  锦衣卫东厂这种特务机构联合都察院和刑部大理寺等监督执法机构,则是可以保证官僚系统的一定纯洁。
  朱见济作为大权在握的帝王怀抱着反腐的决心,再怎么着也能重现一下太祖时代的光辉。
  除此之外,只要教育体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行,那么朱见济在未来几十年里,就能收获到很多高素质的人才来帮他打工,为实现伟大的天朝梦而奋斗。
  农会的推行,保障了农业上的基本稳定。
  虽然集体化劳作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却能够给老百姓腾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去让他们用心劳作,不说能不能吃上好的,最起码在平常年头是不会随便饿死人的。
  而在朱见济的规划之下,每个农会最起码也要建一个养鸡场。
  只要养鸡场里保持干净整洁,不让内部有可能爆发鸡瘟,加上配套的蚯蚓养殖方法,那些鸡起码能为农会的百姓提供最基础的肉食来源和大量的鸡蛋,保障人体所需,实现朱见济最初的目标
  强国富民。
  国民是一体的。
  不能单独扶持一个。
  国富民贫,那是大宋国贫民富,那是一切都崩坏了个彻底的晚明。
  只有国民一起发展,才能成就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最基层的老百姓稳了下来,对乾圣朝廷的执政增添了信任和依赖,那朱见济再做些其他的事,放在老百姓眼里也是没关系的。
  就像当他提出在几个相邻的农会间搞个蒙童馆,把家里的适龄儿童送过去启蒙读书时,老百姓们也咬牙应了。
  虽然过日子很精明的百姓都清楚,就这种水平的启蒙馆,师资水平不会太高明,还要多出一笔学费。
  而且能去读书的孩子,基本都能跟着父母种田干活了,他们去启蒙了,家里就会损失一个小小劳动力,多出来一个吃钱利器。
  但面对朱见济的号召,还有对孩子隐隐的期望,以及好了很多的生活,让他们决定做出响应。
  如果不是家里已经有了一点积蓄,他们是舍不得做这种事的。
  水泥路也越修越多。
  以直隶省的各个州府为中心,常能看到顺着水泥路蔓延出去的小摊子,还有来来往往的“公交马车”。
  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起码卢忠能够及时传回的锦衣卫汇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之外,瓦剌鞑靼根本不足为据。
  瓦剌首领达巴拉干现在成了朱见济的干儿子,以后鞑靼的大汗也会成他的干儿子!
  为了大明,还在发育期长身体的朱见济可以含泪给人当爸爸!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辽东的女真。
  可随着李秉在那边快乐的搞基建,还有军队革新,女真也得变成案板上的鱼肉。
  更何况在辽东更东边,还有大明忠诚的狗子朝鲜。
  在朱见济给现任的朝鲜国君李瑈送去册封诏书之时,就曾与之手书一封,问他有没有空出兵一起夹击女真。
  虽然大明很强,但并不介意带着儿子一块玩玩,促进父子感情。
  李瑈当然应下。
  虽然他得了大明皇帝的正式册封,但拖延几年也足够给别人借口来攻击他了,此前他为了巩固统治而大封功臣和镇压反对派的行为,也给国内带来了动荡。
  众所周知,转移国内矛盾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动对外战争。
  本就性格火爆的李瑈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如此,女真的结局也可以想见,就算他们再怎么挣扎,横竖不过两三年罢了。
  所以在编修寰宇通志的时候,朱见济“就事论事”的,让人把瓦剌等地区都给划到了大明统治范围内。
  藩属国也是大明的地盘嘛!
  朱见济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把大明的经济基础搞好。
  一切的问题,都是钱的问题。
  向东发动海贸,日本那边的松浦家痛快的吃下大明给他“桃太郎饭团”后,背靠明帝国让国内大名难以下手,作起二道贩子来更加快乐。
  倾销过去的军火和各种商品挤兑了日本原本的市场,使得国内火药味更加浓郁。
  海贸向南,由指挥同知马云和巩珍带领的船队将南海通往越南、苏门答腊的海路走了两遍,清理了边缘海盗,使得这几个地方的海上船只也多了起来。
  广州那边的市舶司短短半年,便隐隐恢复了南宋时期的壮观场面,千帆驶过,送来非常可观的关税。
  朱见济还记得大明在苏门答腊那边还有个旧港宣慰司存在,在人下南洋的时候特意点明,让巩珍去那边看看,务必保证“大明一点都不能少”!
  可惜巩珍目前还没回来,朱见济还不能得知大明这个海外飞地又是如何。
  只差西域了
  丝绸之路还没有被打通,这是个大问题!
  梁白开受命出嘉峪关去关西七卫收集情报后,消息受到那边混乱的势力和遥远路途影响,一直断断续续的。
  朱见济只知道他一去关西,便入乡随俗的被打劫了几次,差点还被某位劫匪当成女的抢到房里去,然后经历了一番殊死搏斗才保住清白。
  梁白开后面极为恼怒,特意给自己做了个“美黑”,这才断绝了这种烦恼。
  不过等他好不容易打着“朝廷使者”的旗号去到哈密卫,慰问前前任忠顺王的母亲弩温答施丽作为寡妇苦守哈密的辛劳,却又被迫卷入了哈密的内斗之中。
  作为一个拥有多种民族混居的地方,哈密的局势比起关西其他六个卫所还要混乱,这里首领的作风,堪称是闸总中的闸总,让梁白开急得头大大把的狂掉。
  永乐之时,太宗皇帝为了安抚哈密残余的蒙古人,顺便加强自己的统治,命脱脱为忠顺王,还算是稳定住了大明的西陲。
  然后等到宣德朝,宣宗又以忠顺王卜答失里年幼,没有足够能力胜任国王为理由,封脱欢帖木儿为忠义王,二王并贡,引起了哈密内部的权力争夺。
  瓦剌也先崛起之时,当时的忠顺王妃弩温答失丽正是也先之妹,继任的新王自然成了也先侄子,双方间难免暗中勾搭,让关西七卫本就不多的忠心越来越少。
  而且随着吐鲁番、亦力把里的影响力东扩,还有大量的畏兀儿人、回回人迁居哈密,顺便让本就焦灼的哈密局势更加火热。
  宗教冲突、民族矛盾、权力争夺愈演愈烈。
  听说弩温答失丽的丈夫,曾经的忠顺王,便是死于二王争权引起的各族混战之中。
  堂堂国王,谁砍了他都不知道。
  到现在,虽然瓦剌被打服了,但哈密仍然放飞自我,内部问题还没解决呢,就左搂右抱,跟蒙古和亦力把里勾勾搭搭上了。
  以至于梁白开来到哈密后,常能发现有可疑人物在他下榻的馆子旁边走来走去,房间也被人闯入过好几回。
  如果不是有出身锦衣卫敏锐,只怕他早就不明不白的被人砍死在床榻之上了。
  梁白开暗地里抱着被子哭了很多次,但一到人前,还得抹干眼泪强装坚强,就算在给皇帝的汇报里,也只能暗示自己的难处。
  朱见济很可怜他。
  但一想到近二十年来哈密爆发的多次混战,连忠顺王都挂了好几任了,结果梁白开这个外来货还能在那边活蹦乱跳几个月,倾诉苦恼,便更加决心要他留在那个地方,为大明建立起西部的情报网络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老梁,先忍忍!


第194章 :太学开学了
  二年的三月中。
  地方上面又有受灾的消息传过来,朱见济照例安排人手和物资前去救灾。
  才刚刚忙完这件事,他又听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
  安远侯柳溥病重。
  作为他伴读小伙伴柳承庆的爸爸,柳溥的存在感还没他儿子强大。
  但柳溥长年执掌神机营,一直兢兢业业,少有出错,也算是一个好用的手下了。
  可惜,柳溥从去年开始就得病不起,在各种药物治疗下拖到了今年,最后倒春寒一吹,直接让他病上加病,一只脚踏进了阎王殿。
  柳承庆早就从甘肃那边打马回来,陪着父亲养病。
  奈何天意如此,终究是没能阻止柳溥的壮年而逝。
  “陛下”
  当朱见济前来看望的时候,柳溥的精神还算振作,正拉着一大家子说遗嘱。
  柳承庆眼睛通红的站在一边,鼻子被搓破了皮。
  见到皇帝亲临,柳家人就要跪下行礼。
  “不必了!”
  朱见济给了柳承庆一个眼神,想问他柳溥眼下还能撑多久,结果让那小子又是一顿大哭。
  二十出头的年纪,经历的事情多,塞北江南都曾去过,柳承庆本来都快混成老狗比了,在亲人离世这件事上,却还是没能忍住。
  “我要跟陛下说说话!”
  柳溥让拦在床前的儿子走开,请朱见济过来。
  “臣这些年多谢陛下扶持柳家!”
  朱见济一过去,就听到柳溥如此说道。
  柳溥自己心思清楚,作为勋二代,他的才能远远不及祖先,长的也毫无将门子弟的英武之气,反而像个书生。
  也先兵临城下时,作为定远侯的自己也只敢缩在城里做些防护的工作。
  当初先帝还有意调动他去广西平叛暴动的土司,柳溥自觉得受苦受累,给祖宗摸黑了,却是被朱见济给打断了施法,留在了京城继续执掌神机营。
  当时的北京防卫已经成了以团营为主,原来的三大营在精锐被抽调离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