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97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97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大明的宗室没一个敢他闹的。
  毕竟他们敢闹腾,朱见济就敢学他爷爷,直接让人对着王府放火完人肉烧烤。
  宗室的一应待遇,以后也会走皇家内帑的账,而不是跟国库的各种官方支出混为一谈。
  这样一来,皇帝要是没钱了,宗室们就得靠自己丰衣足食了。
  唯一的好处,便是一旦失去了生活来源,宗室可以向宗人府自请革除自己皇族的身份,留下三个月的缓冲期仍旧领取俸禄,给他们自由从业提供时间和基础资金,无论科举还是经商,都不会再受限制。
  “陛下!”
  又是襄王朱瞻墡提前出声,跪倒在地哭诉,“是否太过严苛了?”
  “我等皆是太祖皇帝子孙,哪里能受这种苦啊!”
  宗室,本就该高高在上的啊!
  之前让他们交了田赋,削减了人数,现在则是更进一步做出了限定。
  以后,他们可怎么过日子啊!
  “朕也是在为国家考虑啊!”
  朱见济弯腰扶起老泪纵横的襄王,“皇叔祖,朕也有朕的苦啊!”
  他请朱子埅摊开一份宗卷,将上面记载的这三十年来宗室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直接跟他们摊牌念出。
  在经历了太宗削藩后,无事可做的王爷们便沉迷造人,只是十年,便成功让老朱家繁衍成了明帝国的大姓。
  对此,朱见济直言说道,“按照规制,一个亲王每年要供禄米一万石,银钞布匹,更是难以计算。”
  “一个王爷,便要耗费如此巨量的钱财,而在这三十年内,我大明朝就多了多少个亲王爷,多少个郡王?”
  “这是何等的花销!”
  “如今我大明还算昌盛,可以后呢?宗室不受点限制,日后要大明以数年之收入,却供养不起宗室一年之禄米吗?”
  朱见济拉着襄王的手猛一用力,让对方跟自己眼对眼,二人离得极近。
  “皇叔祖,你乐意见到大明如此吗?”
  “臣、臣自然是不愿意看到的!”朱瞻墡本来还在疯狂的找借口想让朱见济收回成命。
  整个人却是被迫看到了皇帝的眼神。
  那是一双带着杀气的眼睛。
  于是他突然先祖附体,看到了从太祖以来被干掉、贬废和无奈自杀的各位皇族。
  养猪嘛,
  杀再多也就是废点刀罢了。
  “陛下如此为大明考虑,为我等考虑,是大好事!”
  他瑟缩的说道,把被吓出汗的手从皇帝手中抽出来。
  其他王爷还在挣扎,但朱见济又是点名,将之前卖惨哭穷的几位王爷家产如何念了出来。
  他越念,对方的汗就越多。
  “欺君之罪啊不过今日是家宴,朕也不想多计较。”
  朱见济最后咧嘴一笑,只问他们是要自己同意这个新的管理办法,还是被迫同意。
  王爷们面对皇帝的决心,只能含泪通过。
  朱子埅在一旁叹气。
  不过一想,皇帝在跟他诉说宗室制度改革的时候曾经许诺,省下来的钱会拿去支持他的医药事业,心里也就痛快了一些。
  反正按照安排,他们这些已然登上宗人府名册的宗室待遇是不变的。
  至于子孙问题
  他年纪大了,弄不出新的人命,也没必要多担心。
  在坐的沂王朱见濡和荣王朱见清更没多大心思。
  毕竟他们都还没有孩子,朱见濡只忙着跟真爱造人,打算让万贞儿早点“母凭子贵”,方便周氏松口当上王妃。
  一旦成功,他的孩子都会是嫡子,皇帝的限制对他而言根本没啥束缚。
  朱见济这才满意的结束了这顿家宴。
  等到第二天,便要走入乾圣二年。
  到那时,又会是一番新景象。
  因为刚刚又把宗室这个包袱甩了大半,关于新一年的财政问题,朝廷便感觉轻松了很多。
  起码各地宗室的支出转移到了皇帝的内帑之中,就没必要户部来担忧烦躁了。
  在已成惯例的正月内阁会议上,身体在冬天越来越显得虚弱的张凤不再为各位国家重臣做乾圣二年的报告,取而代之的,是经他推举的户部另一位尚书沈固。
  张凤跟于谦两个排排坐着,在一边小声咳嗽。
  两个老头子在过年之时都生了一场病,对身体的损耗不轻,差的更差,那老脸沧桑的,让朱见济看了都心痛。
  偏偏这二人都是板正刚直的性格,不肯因病缺席新年大朝,于是强撑着上朝、开会,拱卫小皇帝。
  “为何对蒙古的军事压力小了,北边的支出反而多了?”
  于谦听到某一段,忍不住打断了沈固的话。
  沈固将手里的报告放下,轻笑着对他解释道,“虽然不打仗了,可对军队的固有支出是不能少的。”
  为了保证军队的忠心和战斗力,撒钱是一定要有的。
  而且几年下来,朱见济又在军队之中成功推广了“武会”。
  这种大明版的军校也是需要招收老师,给人编制和各种待遇的,自然又是一笔新的支出。
  “何况随着蒙古内附,朝廷决定在漠南之地修筑新城,这迁移百姓流民,给他们分发田土和安家费,都是要很多钱的!”
  去年年中,朱见济便沿着边关各镇,到处开设纺织厂、水泥厂等等,鼓励他们学习大宁城的操作,用羊毛将蒙古贵族绑在大明的经济马车之上。
  而水泥的普及,也方便了各边关修缮道路,强化管理。
  同时对其他边镇的军队进行武器升级和新式操练,不仅加强了战斗力,还加强了军队的吸金能力。
  这种种事物,到现在还没有回本,都包含在朝廷的支出范围之内。
  比起当初建设大宁城的花销,支出更加庞大了。
  在文官眼中,是有些看不过去的。
  “原来如此!”于谦听完,只是了然的点点头。
  作为一个强硬派,只要大明好了,他是没什么问题的。
  随后沈固继续念叨其他方面的财政规划。
  除去往年固有的官员俸禄、赈灾和修建各种公共工程的款项,还有对不发达地区农会的补助之外,另增加了一项新的支出。
  教育!
  而且关于“教育”这笔钱,竟然还不少!


第192章 :大明的教育改革【二合一章】
  “礼部为何会花费如此之巨?”
  其他参与内阁会议的臣子听到“教育支出”后,都忍不住站了起来。
  礼部尚书陆瑜也被人关注着。
  依照惯例,礼部的每年支出,大多花费在培训新进官员、招待各国使节上面,各地方郡学、县学等等,却是比不上这两种。
  毕竟前两者都算国家大事,一个代表了人才一个代表了颜面。
  地方上,能读书的人本就占比较小,入学校读书的,基本上也是自己承担生活开支,那些教师工资和三好学生补助,由中央跟地方财政分别承包。
  如此,摊到礼部的具体金额,其实是不多的。
  这些年最大的教育类开支,也就是皇帝一意孤行重新捧出来的“社学”。
  作为大明最基础的教育组织,社学是以“乡”为单位的,建设数量自然不用多提。
  可就今年的预计支出看来,貌似不仅仅要有社学了?
  朱见济轻咳一声,打断了他们的大惊小怪。
  以他的后发优势眼光看来,每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占很可观的一部分,不是很正常吗?
  他早就想对大明的教育行业进行改革了,也就是前些年钱不够用,才一直慢吞吞的弄一些社学,没有全方位的普及开去。
  元年下半年,朝廷开了海禁,允许民间出海经商,虽然还是没摆脱“国营”的影子,但好歹是挣到了不少钱。
  以后想来会更多。
  有了关税收入补血,朱见济就可以在乾圣二年做点他想做的事了。
  “这是朕的意思,几位卿家都只是顺朕的心意办事罢了。”
  他挥手让人都坐好,自己提着腰带正色说道,“国之大计,在于教育!”
  “传承之事,不可轻忽!”
  “这也是当年太祖立国,便在大明之内广设郡县之学的本意!”
  反正朱见济的意思就是祖宗的意思,他说这话着实是理直气壮。
  “可是朕着人去地方考察,再看了最近两次科举录取的举子身份,真是不由心痛!”
  历史的发展规律真的是可怕。
  一些很好的制度,总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破坏扭曲,逐渐的失去其本意。
  正如卫所制,
  也如大明的教育体制。
  朱见济国家的军政方面慢慢稳定下来后,就将多余的精力放到了其他方面。
  像教育这种百年国计,更是不会被他忽略过去。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大明朝在地方上的学校,已经因为各种问题陷入一个尴尬的地步,基本沦为了有钱人的镀金之处,混文凭的地方。
  教师力量不足,招收的学生质量不行,以至于能在会试中大放光彩的举子,大多来自于专门的学堂,学子拜了各种大儒为师,享受一对一指导,方得出身。
  受官方教育出人头地的,反而稀少。
  特别是国子监这种国家最高学府,学风败坏,二代横行,还出现过不服管教的勋贵子弟追打老师,欺凌同学的例子。
  幸好朱见济此前从学校中抽调学生去地方充任吏员,喜欢从被他整顿了一番的社学里面找,不然就这种素质,估计就是去地方给人当“父母官”的。
  对于这种混乱教育混乱现象,皇帝自然大怒。
  在有钱有权的情况下,便决心整顿一番大明的教育体系。
  而且现在也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
  就像朱见济此前在咸阳宫那边开设的皇家版“技术工人小学”,专门招收来的职工子弟也读了几年书,应该放出去溜溜了。
  毕竟人数越来越多,孩子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一个比一个能长,咸阳宫还有点遭不住他们。
  那地方以后还要给朱见济太子住的呢!
  随着给匠户封官赐爵等事例的出现,一些人也慢慢转变思想,想通过这条路子来实现阶级转变。
  毕竟读书科举的限制太大了,完全满足不了底下人向上爬的需求。
  朱见济也需要更多有素质的工匠来为大明制造更坚硬持久的马车,拉着全国的人狂奔跑向更好的时代。
  于是大明需要专业的“工科院校”。
  朱见济觉得这个东西可以跟着普通的素质教育一块搞起来。
  反正以朱见济的计划和大明的体量,不怕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岗位消化!
  “西南改土归流一事虽然快要收尾了,可还是很缺乏人才的!”他又指出新的问题。
  不论是管理层面还是按照王越此前提出的,在西南原本蛮夷占据之地推广儒学,普及汉化等社会改造计划,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来辅助办理。
  即便这些年不停的往那边输送社学学生和吏员,还鼓励卫所之中的老兵退休后就地转职成公务员,可西南数省何其之大,还是填不满它的空缺。
  根据王越这个贵州布政使的最新报告,贵州全省还有不少地方只搭了个草台班子出来,朝廷能派遣过去的人员太少,以至于压制不了当地的土民,官民相互对立,国家政策难以及时推行。
  偏偏在土民暴动全被镇压后,这群人也学乖了,不跟朝廷直接对着干,而是玩非暴力不合作,把派去的官吏们当空气,更让当地的掌权者感到棘手。
  兵戈杀伐到底是凶器,不能轻易动用。
  再者西南本就是使用了国家暴力才拔出掉了那些土司,接下来本就该用“柔和”的态度去安抚,更不好去打人强迫他们了。
  所以朱见济总结
  治理困难的根本点,便是在于大明的读书人,太少了!
  以此时的生产力去开发西南诸省不是难事,难得上层建筑需要跟着做好匹配。
  “所以郡县之学和中央的国子监,都要改革!”
  皇帝拍了拍桌板,一锤定音,“读书是人生大事,读书人更是治国基石,再怎么难也得做下去!”
  “各位卿家不用多言了!要是花费太多,朕就苦一苦自己,也是无妨的!”
  现在的帝室根本没几个人,朱见济还把身边能用的宫人都训练成了计算机,不少都放到外面工作去了,只留下了基本的伺候人手,维持皇室的生活质量。
  “朕的四季常服,如今也不过八套,用的材料都是纺织厂中购买的若是还缺钱,还可以再节衣缩食一些,砍掉一半。”
  说到这里,朱见济不由捏了一把肚子上的肉,想着趁机减减肥也是好的。
  话说到这里,哪里还有人敢反对皇帝的意思?
  “陛下如此姿态,堪称古之圣君在世!天下读书人也要感念陛下恩德的!”
  工部尚书徐有贞率先起身,对着皇帝抹他那被感动出来的眼泪。
  旁边的大臣看着他每次开会都必备的“舔狗”项目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
  不过说真的,要不是他们年纪大了要些脸面,也会忍不住对着朱见济吹起来。
  十三四岁的年纪最是不定,更何况手握最高权力,却能狠心委屈自己,比起往来君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那就按陛下的意思办可如此大事,应该如何定策呢?”
  商辂发言问道,看向朱见济。
  就见小皇帝提起了裤腰带,淡定说道,“自然是要与各位卿家详细讨论的。”
  “今日大家就加加班,在宫里吃晚饭吧,总得把事情定下章程才放心。”
  不像宗室管理,皇帝作为全宗族中最大的一个,完全可以一言而决,孩子的未来是要考虑很多东西的。
  朱见济肥手一挥,马冲立马出去,将早就准备好的饭菜着人端上来。
  因为时刻盯着加热,在年初的冷风里,这些伙食还冒着热气。
  原来皇帝是早有预谋拉着他们加班了。
  徐有贞看见那些菜肴,却是又感动的哭了起来,扭曲着他那一张独具特色的脸在旁边不停垂泪。
  “你有事吗?”
  坐在他旁边一块干饭的于谦忍不住表示关心,想让他别吵着自己吃东西。
  于大爷是习惯一边进食一边想事情的,最讨厌别人扰乱他的思路。
  真踩到了于谦的火线,他真的能像十三年前那样,拽着徐有贞打一顿,让他管不住嘴。
  徐尚书哽咽道,“我只是见宫廷何等尊贵之地,陛下膳食竟然全是家常小菜一时激动,不免落泪。”
  于谦冷眼相待。
  也许是年初首会的原因,今天的徐有贞额外能舔,以求为接下来的一年做好准备。
  说的好像以前他们开会,皇帝会给他们安排山珍海味一样。
  除了身体实在不行的会多安排两份药膳补品之外,君臣都是一样待遇,家常小菜在文渊阁里是常见的。
  加班嘛,本就是凑合凑合就行了。
  于大爷沉默的吃完,然后将碗中剩下的一点肉拨出去,给了旁边叫唤的肥猫
  皇帝吃完饭便去了隔间洗漱更衣,这只大橘被他留在了这边。
  肥猫闻着香味一直在骚扰加班的大臣们,谁碗里的都想尝一点。
  “好好吃饭,不要舔了。”于谦语重心长的对着肥猫说道,又咳嗽两句。
  旁边的徐有贞感觉自己受到了针对,挪了下屁股跟于谦拉开了距离。
  果然,不管过去多久,他跟这个家伙就是合不来!
  幸好于谦的身体越来越差,也活不了多久了!
  等这家伙一死,自己就能扬眉吐气,独得陛下恩宠!
  嚯嚯嚯
  等到半夜,文渊阁的炭火烧了一盆又一盆,差点让大明最有权势的一群人被一氧化碳憋到中毒之时,关于教育改革终于出了具体的政策。
  几位阁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