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89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89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个好消息了。
  所以跟陈献章报喜起来,眉飞色舞,一点酸气都没有。
  结果一夜没睡的陈献章只是衣冠不整的拉开门说了一句,“咦!”
  “我中了!”
  随即把门一关,又回去补觉了。
  报喜的朋友惊讶他一夜之间颓废如此,连会试头名的消息都没能刺激到他。
  对方趴到窗户边上,本想劝说陈献章收拾收拾,外面还有不少等着他出去庆贺的同科学子呢,却见陈献章连鞋子都未曾脱下,整个人卧在床上,鼾声如雷。
  朋友“嗨”了一声,却也没再去打扰。
  等到殿试那天。
  朱见济穿戴整齐的坐在宝座上,看着新科贡士们一个个的走进来。
  他们之中有些人看上去很紧张,但也有一些貌似轻松的。
  毕竟只要过了会试,那就能当官了。
  殿试只是确定最后的排名如何,是不会刷人下去的。
  皇帝挥了下手,让他们抬起头来。
  一直低着,对脖子不好。
  陈献章作为会试头名,走在最前面,微微抬头后,即便不能直视圣颜,但偷瞄一下,也能认出上座的确是自己偶遇的那位少年。
  只是换成了帝王龙袍后,让对方浑圆的身材少了几分富贵,多了点霸道的感觉。
  想来等年纪上去,青春期迅速发育后,能更加有威严。
  他在心里松了口气,然后迅速收回视线,不敢冒犯天子。
  陈献章脸上的黑眼圈还没有退完,可见朱见济关于“世间真理”的问题,还在他的梦里徘徊了好几天。
  不过也许是有了些头绪,这人精神振振,除了黑眼圈浓了点,并没有多少颓败之气。
  加上他在这科贡士里算是年轻的,眉目儒雅,看的旁边围观的大臣也微微点头。
  官员代表朝廷颜面,长的太差可不行。
  “今日殿试,是朕给你们出的题目!”
  等人缓了缓,朱见济站起来,让捧着考卷的朝官开始分发,一边对考生们说些“考试注意项目”。
  “这次殿试,朕要考你们两个问题”
  “一个,是为何而学,诸位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一个,则是策论。”
  “大明边疆辽阔,四面皆有不驯之蛮夷,针对这点,我朝该如何制之?国家之内,又该如何?”
  堂下的考生闻言,都紧张起来。
  因为这两个题目都太广泛了!
  描述起来,可不是能轻松搞定的。
  新皇果然不喜欢按理出牌,一来就玩这么大!
  幸好这是在殿试,不然这官就当不成了。
  提笔研磨,考生们闭眼思虑一阵后,便开始写起了自己的议论文。
  陈献章坐在其中,感受到来自旁边君臣的视线,重重吐出胸中闷气后,也写了起来。
  “陛下这次出的考题艰难,若是真能言之有物,那便有望成我朝未来的栋梁了!”
  朱见济身边的徐有贞看着奋笔疾书的贡士们感叹一句,顺便吹捧皇帝。
  小皇帝轻轻一笑,“朕出的题目,很难吗?”
  只要那些考生到了京城后不要成天闷着苦读,而是花些心思去看看报纸上的各种咨询,收集朝廷这些年推出的新政策,摸准自己这个皇帝的心思并不难。
  虽说古代的消息传递速度非常缓慢,但这里到底是京城。
  是有文政杂谈和德云社的地方。
  前者是官方出版,上面多得是议论朝廷大政的文章。
  后者是皇家隐藏在民间的喉舌,本就能拿到前线第一手资料,然后编成利于流传的段子去外面。
  由此,就看那些考生的脑子灵不灵敏了。
  朱见济下去走了几圈,看了看某些人的答案。
  靠近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对方的身体僵了僵,好在拿笔的手够稳当,没有紧张到写错别字。
  当他走到陈献章身边时,这人已经完全投入写作之中,两耳不闻身外事。
  他是看过很多期报纸的,又有偶遇时得闻皇帝天音,沉思了这么多天,也该下笔如有神。
  而他写的东西也没让朱见济失望。
  当看到上面的“学以致用”、“学以为国”以求“直达本心良知”,并且有理有据的论证起其观点,并不是其他学子空荡荡的“为往圣继绝学”时,朱见济满意的点了点头。
  而且陈献章的书法写的十分漂亮,赏心悦目,足以再让朱见济给他加几分。
  他陪着这群贡士考完,然后才在众人的拱卫下,带着卷子离去。
  几日后公布殿试排名,陈献章被御笔点为状元,由他带头,骑着高头大马游街簪花,春风得意,让人好好见识了一番新朝进士的风光。
  “陛下对新科状元很是满意嘛!”
  就在朱见济站在城门之上,感叹“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时,卢忠赔笑道。
  朱见济没理由否认,“不错,陈献章的确是个人才。”
  但马冲又对此不解,“朝堂上能臣不少,陛下何必对一个进士花心思?”
  别人看来,状元郎是风光体面的,可在朝廷里,这人起码要在翰林院中熬不少日子才能出头。
  论权势地位,连自己这个太监都比不上!
  “你啊你,多读书!”
  朱见济摇头叹息。
  他现在手里能办事的人是有很多,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在考成法和皇帝手握兵权的威慑下,大多会安心做事,不敢胡来。
  可要想政策持续下去,改变整个大明的面貌,只埋头做事是不行的。
  他们要把自己做的想的,宣扬出去!
  还是老前辈的话说的精妙舆论战场,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现在通过德云社和发行报纸,朱见济对大明的民间言论有了基础掌握,但士大夫的脑子里还充满了他们从“圣贤书”里学来的私货。
  程朱理学僵化之后,当代大儒讲求的,大多是刻板礼教,每天计划好自己穿什么做什么,活得跟个傀儡一样,还利用自己的地位,要求别人跟着他学习。
  不学你就是叛经离道!
  不学你就是存人欲,灭天理!
  至于对方受不了这样的束缚,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空气,追求灵魂通透,那就不关理学大师们的事了。
  朱见济上位之后,在东南大开杀戒的事更让他们哔哔不已。
  根据卢忠的情报,有不少士大夫躲在家门之中,小声骂当今天子有暴君之相。
  这差点让朱见济笑出声。
  老百姓夸他仁德,某些人却说他残暴感情他小小年纪,还有两幅面孔?
  他能猜到,已经有些士大夫在预备着,等乾圣朝结束之后,就针对朱见济这个皇帝编一些野史故意摸黑,就像原历史上的明宪宗一样
  明明是个中兴之主,结果在后世人眼里,可怜的宪宗就成御姐控了,他那个丢了河套的儿子才是大明的救星。
  直到后世信息大爆炸,人人都能识字读书,才慢慢打破这些人编造出的虚假形象。
  朱见济需要解决掉他们,并且是一劳永逸的解决。
  靠杀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全面普及知识,以目前的生产力而言,也很难做到。
  所以,他要扶持一个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儒家大师作为代言人,抨击落后腐朽的礼教,让士大夫学习新的东西。
  大明,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
  这位大师要善于做学问,并且能吸引人追随于他,开创新思想新流派。
  就像后世的王阳明一样,为大明的士大夫们注入新鲜血液。
  孔公诚做不到。
  他最大的倚仗,是“孔夫子”这个招牌和站队能力,只说做学问,他还无法成为一代宗师。
  但陈献章有这个潜力。


第177章 :皇帝找到了郑和航海日志
  文化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当基础稳定后,双方将就会出现互相影响。
  好的政策和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反之则是会产生抑制效果。
  现在大明的边关少有战事。
  在科技差距和朱见济下血本的提高军队待遇,使其受到近代军事训练的情况下,本就处于历史衰落期的蒙古更加难以崛起。
  瓦剌这个在十年前还能给大明带来阴影的草原势力,已经在不断的内斗和大明武力压制下,被打断了腿。
  新任首领达巴拉干干脆认了朱见济当干爹,天天喊爸爸,丝毫不觉得羞耻。
  而它的老伙伴鞑靼,则是还在经历瓦剌的过去,生活内容仍然是内斗、内斗和内斗。
  听说毛里孩在带着他的傀儡大汗过去之后,那些家伙的内斗更厉害了。
  根本不用大明天兵出手,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打死。
  朱见济觉得,那些家伙穷的连铁锅烂了都没法补,打又打不过武力提升后的明朝天兵,除了给大明当狗,他们别无选择。
  他不需要再把草原放在眼里了。
  外部没有压力。
  而内部,在改土归流后,大明将西南的土司领地尽收囊中,又增加了一大块可以收税的地方,加上他抑制了一波土地兼并,想来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国内的情况也可以稳定下来。
  所以是时候改变一下大明的思想了!
  他视察了自己的产业后,发现其中不少人的想法有所进步。
  纺织业、农业以及基础建设的进步,都催生出了一批渴求新“道统”的人。
  也许他们现在还有些懵懂,沉迷在赚大钱的快乐里无法自拔,可时间一久,就会寻找起自己做事的合法性。
  新兴的阶级是需要时代给自己一个说法的。
  这群人,算上之前被大辩论事件引出来的潜水分子,以及朱见济这个皇帝充当幕后推手,力量还是足够去挑战下传统道德礼教的。
  后世的思想运动,背景比此时艰难无数倍,不还是搞起来了?
  自己现在是实权帝王,又怕什么?
  而在遥远的欧罗巴那边按照正常的时间轴,应该正在进行文艺复兴?
  就看看大明跟他们,谁先一步解放思想吧!
  朱见济相信以大明朝地大物博,永远不会缺自己想要的人才。
  陈献章打马御街前,浑然不知自己以后会走上怎样的道路。
  等新科进士稳定下来后,朝廷便要给他们安排工作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这批进士除了寥寥几位入了翰林院,其余的都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去了,打破了以往的惯例!
  在此时的某些人心里,已经有了“非翰林,不高官”的想法,被放去地方,那是同进士或者低排名进士才会遇到的事情。
  谁不想当个清贵的翰林学士,留在中央陪皇帝读书呢?
  皇帝是对这次选拔的进士不满意?
  可这是恩科,最终的题目和阅卷都由小皇帝亲自过手,怎么可能选出不符合他心意的人?
  惊讶之后,有人回过味来,顿悟了皇帝这一手动作的真意
  朝堂之上虽说极大部分都是景泰朝的老臣,可也是被朱见济调教过好几年的,毕竟先帝在位之时,差不多是太子执政理事。
  既然如此,被鞭挞了这么多年,他们也不至于看不出皇帝的喜好。
  这是一位重实际而不重浮华的统治者。
  所谓的“圣人教诲”,忽悠不到他。
  到现在,不少忽悠他和企图忽悠他的人,都已经滚出了朝堂,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就连他的内阁学士们,也去担任了实际官职,积累起工作经验来。
  像商辂这位稀有的三元及第,便挂职了吏部侍郎,每天不是在内阁开会,就是去部门办公的路上。
  吏部每天展开的绩效考核,也越来越重视地方工作成果
  今年新被提拔入阁的工部尚书徐有贞,就因为治理黄河有功,被皇帝嘉奖了不少。
  连德云社都为了歌颂他的功劳,特意编了个剧本,用各种表演方式表现徐尚书在黄河大堤上的英勇姿态。
  搞的徐有贞每天都走路带风,见人还要会心一笑,露出猥琐的笑容问对方有没有看最近的火爆戏曲。
  没看过就赶紧的去看!
  再深入联想一些,景泰五年的进士们,入翰林的还少有展露锋芒的,可去地方上混的,已经风生水起了!
  看来,“非翰林不高官”的规矩,要被打破了。
  好在这个破规矩本来就没形成多久,打就打了,也没人敢跟皇帝吱一声。
  而进士们也没有多少怨言。
  他们能通过朱见济的恩科,那思维肯定是灵活的。
  当他们得知陈献章之所以被钦定为状元,就是因为写了“经世致用”时,便在心里选好了未来的路。
  “这是陛下御笔所书,赠予状元公,还望你去了地方为官,也别忘了做好学问。”
  朱见济派遣身边的太监张永在陈献章临行之前送了本册子给他,还带了话。
  小册子上面,记录的是朱见济从后世的各种思想流派中复制粘贴来的一些言论,尽量的选了些符合大明时代特征的,不至于太挑战人的三观。
  不然某些做学问做到心发狂的家伙,还真有可能被刺激到疯掉。
  陈献章感动的接过,然后跪谢皇恩。
  旁边同行的人羡慕的看着他,也想有皇帝如此疼爱。
  随后,进士们各奔东西,只等日后考成合格,再找机会调回中央。
  至于朱见济,则是按照自己的正常作息,每天早起早睡,处理政务。
  种子,他已经埋下去了。
  只需要时间吹打,让之成长收获。
  “这就是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留下的郑和出使水程?”
  五月天气渐热,朱见济抽空骑了阵马当减肥,然后就换了身常服,去了皇家的档案库里。
  想当初迁都北京,除了像黄册这种庞大重要的文献,因为担心搬动途中破坏了它,被留在了南京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却没有被落下,一起带到了紫禁城中。
  朱见济早就命人去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了。
  随着天津港的修建逐渐完善,南京那边的龙江厂也重新恢复使用,也到把这贵重的文献请出来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他早就眼馋那还没被人开发染指过的海洋了!
  可惜之前忙于国内事务,“攘外必先安内”,加上国库的银子长期用在打仗和赈灾之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拿去修建船只,这才让他不得不停下脚步。
  可现在大明稳定了,国库不再是饿肚子的状态,就算朱见济突然堕落自闭,学他爹一样垂拱而治,以后也能捞到一个“守成”的功劳。
  于是,他躁动的小心脏便无法再忍耐下去。
  再说了,之前抄了东南某些士绅的家,可是从他们那儿掏了几条海外贸易航线出来的。
  这种好东西,能一直荒废着不用嘛!
  皇帝亲自前来,对整理工作进行审阅,可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这书正是当年郑和所使记录,记载了海上数十国的风土人情和相关航线请陛下御览!”
  宫人将叠的老高的一沓书奉上,并将其中内容对皇帝做了简要描述。
  而朱见济的手边,还摆了一本寰宇通志和一架地球仪,正好能跟郑和航海日志配合一起看。
  小皇帝坐的端正,怀着虔诚的心态,翻开了面前的书籍。


第178章 :皇帝盯上了日本
  作为一名文科生,虽然历史学的不行,但关于以前的大事件,朱见济却是知道不少的。
  像郑和七下西洋,完全是一件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伟业。
  比起西方的大航海早了几十年,其航行规模和船队配置,更是碾压整个时代,堪称同时期的“无敌舰队”!
  奈何后面因为航海人才的缺乏,以及统治者的轻视,未曾让大明的足迹在海洋上持续更久,被西方人给后来居上了,以至于百年之后,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