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81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81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永宁牛饮喝完了茶,又好奇问道。
  徐承宗大惊失色,看着侄儿健壮的身子跟腰间的枪,疯狂摇头,“没有!绝对没有!”
  就算过去有,这段日子也已经还回去了!
  徐承宗也是个贪心没多大本事的,但作为老勋贵,他有个优点,那就是善于跟着皇室走。
  在新帝颁布旨意后不久,以前“不小心”落到他们家名下的官田,就都被处理了。
  现在有卖玻璃的钱在手,朝廷也给魏国公府恢复了相应的优容,他们没必要死抱着田土不放。
  才回到皇家怀抱多久啊?
  怎么可以飘起来呢!
  “贤侄信我,我是不敢跟朝廷对着干的啊!”
  徐永宁笑了,“那就好!”
  “我在过来的路上,见到有乡下的人竟然追着官府派出去宣扬均田赋的小吏打,差点闹出人命,气的本将军一个滑铲,把人给救下了!”
  然后,他就顺便带着人马把唆使佃户和家中奴仆公然“抗旨”的地主家给拆了,全家打包送去了南京的镇抚司里面蹲大牢。
  “我想着区区地主都敢这么做,生怕上面的更看不清事情,所以才想着提醒一下叔叔。”
  徐承宗被他唬的咽口水,“侄儿真是心善!”
  “不是心善,是真的在救命!”
  徐永宁突然端正脸色,“叔叔是不知道陛下为这次清田准备了多久!”
  加上朱见济作为太子执政的时间,已经有六年了。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土地兼并的厉害,也一直在做准备。
  西南改土归流的那一年里,他是有意识的练兵和培养人才。
  现在兵练好了,人才也有了,直接转去东南帮他把这件事做了。
  朱见济要让他的乾圣朝“干净”一点。
  如果景泰帝没有因为意外而去,这件事其实能够在他治下做好的。
  “皇帝早就想清理东南了!”
  “当年说要收商税,结果就这边迟迟收不上来,后面被催收上来的数额,竟然还没有山西的多!”
  “要考成法,喊了那么久,就给一两个芝麻官批评了!”
  “叔叔别真以为,当年我突然回来,就只为了祭祖和给你们发福利!”
  徐永宁歪嘴冷笑,“老子在京城里抱着美女睡觉不好吗?来南京竟然还能被几个抬轿子的拦门喊冤”
  “这些事情,我记仇,陛下更记仇!”
  轩輗怎么在朝廷扶持下成的南京一把手?
  不就是因为这老头敢干活和撸人嘛!
  徐承宗被他说的一头冷汗,“可可这些,我家都没参与过啊!”
  “那不是因为叔叔当时不行嘛!”
  老徐下意识的想提出自己的几房小妾反驳自己“很行”,但被徐永宁盯得失了声。
  “陛下的秘书房里有算术的人才,前段日子查出来南边交上去的玻璃收账不对劲”
  “按理来说,北边的玻璃大多销往关外给那些蒙古贵人,南边的富豪可比前者多了不知道多少,怎么收益就比北边多一点?”
  就关外市场的购买力,扔在富饶的东南可一点水花都激不起来。
  看某些人抢玻璃代理权的劲头,也不像这产品不受欢迎啊?
  徐永宁吹起了口哨,拔出枪开始玩。
  徐承宗啊吧啊吧,最后痛哭流涕的反思自己,“是叔叔财迷心窍”
  “叔叔是经过苦日子的,咱魏国公府,是穷怕了”
  自打有了代理权,北京那边很少有人过来查,就定期派人来拿账本。
  这让他们胆子大了起来。
  他们中有人想着隔半个大明,从小就长在宫里的太子是不了解南边的,便起了心思。
  做假账和私吞款项的事,他们已经做了三四年了。
  也就是说,拿到代理权的第二年他们就唬弄上了朱见济。
  东宫秘书处当时就有人指出账本的问题,结果被朱见济轻轻放过,假装不知道。
  为了拿到售卖玻璃的权利,南京的人跟皇家是签了合同的。
  一旦出了问题,那就是欺君之罪!
  只吞一点钱,那“欺君”的程度还不够。
  朱见济需要他们继续膨胀下去,直到下不了船。
  所以现在,徐永宁才会提出来这事。
  勋贵之中也有侵占官田的,自然也会有人反对清田一事。
  小皇帝让他们在两个赚钱的法子之间做出选择!
  “不止我过来了,过几天柳承庆和张懋也会过来。”
  “叔叔应该知道他俩吧?”
  徐承宗愣愣点头,忽然反应过来,“还要再过几天,那”
  他还有机会去联系一下其他人?
  这是皇帝在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徐永宁点点头,不做声。
  “好侄儿!”
  徐承宗立马站起来,话不多说就要出门找人开会。
  占了官田压榨佃户,收益其实是不高的,远远比不上每年卖玻璃的分红。
  南京这边有门路的,甚至还有把东西卖去交趾和日本等海外之国,更能获取暴利,不过两年,便穿金戴银起来。
  徐承宗觉得不会有人做傻事。
  就算有傻逼要撞南墙,那自己也得提前跟对方撇清关系!
  徐永宁留在魏国公府里,在徐承宗夫人的安排下,被几个美貌的侍女带去“接风洗尘”,做全身按摩去了。
  半夜,徐承宗回到了府里。
  其后两三天,就有不少勋贵主动走入主持这次清田事件的户部,带着一身正气,向着年富举报自家田里莫名其妙多出来了原本属于官田的部分。
  他很惊讶!
  完全无法容忍这种侵害国家资产的行为,于是主动上报。
  同时还揭发了南京城里几家侵田不报的贪官?
  年富感动于这种为朝廷考虑的行为,没有追问他家怎么飞来的官田,为何现在才上报,只摆手让人回去了。
  然后,早就做好热身运动的李继业便带着人去了被举报人的家里。
  目睹这一切的谢辉长叹一声,脱下官服回家称病了。
  不止是南京。
  东南的江浙、福建等省份,都动了起来。
  有反抗的地主,把下来清田的官吏活活打死,随后被徐永宁带着人马踏他家的。
  也有乖乖配合交出官田,被罚款后求得一条生路的。
  还有带着全家人跑到南京户部门口大哭大闹,喊着“土地是他家的命,不能被朝廷轻易收去的。”
  但一切的骚动,都在武力镇压下平息,没有给朱见济带去多余的烦恼。


第162章 :伴读天团再聚首
  李继业在他的官衙之中,整理着他的衣冠。
  锦衣卫的飞鱼服此时穿在身上,别有一番风味。
  很好,
  很有精神!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李继业忽然想起自己决定上京碰运气的时候,家里人的质疑。
  对于李家人来说,能够从平民恢复官身,已经是天子开恩了,他们家那情况,完全没必要再去北京找死。
  毕竟老祖宗那一通操作,不管是南京北京,都让人不喜欢。
  李家人再多的心气,也在被贬为平民,为了五谷杂粮发愁的日子里消磨没了。
  所以李继业的想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冒险。
  如果冒犯了天家,才到手的官职就又没了!
  但李继业不听,
  他就要干!
  怀着最后一晚的心情跟老婆睡了一觉,他跟着吴敬北上入京,待了几个月回来,抱了抱新生的儿子,又辞别家人,打好包袱去了办公的地方。
  他决定在果实成熟之前,学古人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把祖宗挖出来的坑填好。
  而现在
  三年之期已到!
  清田令一下,千名将士待命,就要横扫南京!
  李继业很喜欢那群人看向自己时慌张害怕的眼神。
  那些家伙在朝廷下令多日后,迟迟不肯交还官田,还以为自己能靠着为官多年经营的关系平安落地。
  或者说,他们觉得皇帝不会对自己下死手。
  只是占了一点田地而已,这种事处理起来完全可以灵活一点。
  像乡下的地主们,配合的把田归还然后交了罚款,是没有更多担忧的。
  他们也觉得自己可以获得这样的待遇。
  就算从西南调过来的兵已经分散去了东南各地,就算李继业已经带人动起来了,这群人还没改变想法。
  可他们没想到,小皇帝才一登基,就想着拿他们开刀,染红景泰朝的最后一点余晖,为明年的乾圣元年带来璀璨的光明。
  没有见过这样一来就大开杀戒的统治者!
  “新帝刚刚坐上大宝,就对朝臣如此激烈不怕学建文吗?!”
  谢琏这个户部侍郎因为替家乡族人遮掩侵占官田,强迫农民转为他家佃户的罪行,终究被抓了起来。
  他被套上锁链带走的时候,忽然冒出来如此一句。
  偏偏李继业最恨人提建文朝的旧事!
  那代表了什么?
  他祖宗有多坑吗?!
  现在他也在为年轻登基的皇帝做事,难道还会再来个“靖难”?再来个“送物流”?
  他拿着刀背往谢辉身上狠狠一抽,又踢了他一脚,“你当乾圣天子是建文?”
  没看到大明的藩王早就萎下去了吗!
  太宗能发起靖难,那是因为人本来就是边镇手握兵权的塞王!
  现在还有哪个王爷有兵权?
  南京城里可还住了不少被废除宗室身份的朱家庶人呢!
  官员?
  秀才造反三年难成,更何况只会在体制内玩手段的官老爷?
  推开门把这一串的人带出去,有股寒风吹进来。
  其中还夹杂着小小雪花。
  有谢家人大叫,“下雪了!”
  “此时飞雪,可见老天也觉得我家冤枉,也厌恶那乾圣小皇帝!”
  “你猪啊!”旁边的士卒给了他一巴掌,“都快过年了,能不下雪吗?”
  好好个天气被你嚷嚷的跟窦娥转世一样,果然当官当久了,人都傻!
  李继业深呼吸一口。
  然后又继续去抄家。
  这一次,应该是跟谢家牵连甚多的陈家了。
  勋贵们看着户部侍郎这等职位的人都被抄家带走了,不由得拍胸脯大呼幸运。
  幸好他们听了魏国公的话,不然岂不是得跟谢家一样?
  看来明年的账本得做漂亮点了,他们得多给皇帝上点供,以保平安。
  魏国公府。
  因为徐永宁的反客为主,导致柳承庆和张懋到的时候,都是下榻在这边的。
  徐承宗对此连生气都不敢,领着这几位少年英杰去了精致的院子里住,还努力的向他俩推销自家年纪相符的姑娘。
  徐永宁作为本家,是不能联姻的。
  可柳家和张家可以啊!
  张懋今年才尝试着出来公干,没遇到过这样的架势,有点受不了,生怕哪天自己就在魏国公府失去了清白。
  郎心似铁,让徐家女儿大失所望。
  怎么铁的就不是另一个器官呢!
  而柳承庆只学着徐永宁的样子,跟漂亮侍女做了推拿,没动徐家的姑娘。
  他们可是代表了新帝出来的,要是睡了国公家的女儿,那铁定得负责
  难道回京述职的时候,还带个婆娘给皇帝介绍一下?
  朱见济都没老婆呢!
  三个长大了的小伙伴围在烧了火炬的室内,还有些不熟悉南方气候的张懋感叹道,“南边的天气真难受。”
  “我身上的棉袄竟然感觉有点湿气!”
  早知道穿毛绒服来了
  按照朱见济教他们的气候定律,纬度越低气温不是该越高吗?
  “不过老徐,你怎么愿意来的南京?西南那里彻底平定了吗?”
  徐永宁喜欢热闹。
  年少时候就巴不得学书里的游侠走遍天下,然后又把帮朱见济下乡打击罪恶势力,精力是很充沛的。
  现在大了,人也稳定了点,没再漂浮不定什么都爱弄,专心扑到了战事上,也算是继承祖业。
  按理来说,只要西南那里还有残余势力不肯服从朝廷指令,徐永宁是很乐意待在那儿的。
  柳承庆则是枪斗术水平越修行越高,发现南方草木众多有些不适合他发挥后,已经提前一年转去了甘肃那边对付南下的鄂尔多斯部。
  这个蒙古部落也因为小冰河期的到来而不断南下,靠近了河套地区,并且试探性的对其发起了进攻。
  而河套之地的重要性,历朝历代都毋庸置疑。
  新帝以后还想着收复西域的,能让蒙古把这地方抢了去?!
  于是朱见济去年便将宋诚这位西宁侯调去了宁夏,命其镇守。
  如果不是因为朱见济登基的事,柳承庆应该会跟着宋诚在那边学习几年,积累战斗经验。
  “别说了!”
  提到这事徐永宁就满腔悲愤,指天画地的控诉起来,“你们还记得那个当代理贵州布政使的王越吗?”
  “这家伙当初巡按四川,明明是个外派的御史,结果却很能打仗!”
  “现在他从都察院转去了布政使司,还在打仗!”
  而且还是一边剿匪一边组织生产的那种!
  在王越剿抚并用的政策下,本就反抗吃力的地方村寨也低了头,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乖乖走出来学着汉人的法子种田商贸,民族传统的纹身也不要了。
  除此之外,王越还限制下面的将官不能为了战功而私自挑衅,以防让已经弱下去的矛盾重新变得激烈。
  这让徐永宁想打仗,也腾不开手。
  “王越这人我听过,陛下夸过他。”张懋插了一嘴。
  他跟在朱见济身边的时间最长,也了解的更多,“这人能文能武,西南战事频繁时,他也显有功劳,以后指不定能跟王骥一样,凭借军功封爵的。”
  “胡扯!”
  “王骥能跟这人比?”
  徐永宁这时候反倒维护起了王越,“王越做事我旁观过,我认他!”
  “可王骥呢?”
  “他妈的!老子当初离开曲阜就带了两个,那个老东西可是带了两车!”
  七十多岁还能这么风光,徐永宁想想都酸的牙疼。
  定国公诅咒他最好得马上风暴毙!
  柳承庆和张懋也想起了当年北孔之事快结束的时候,王竑王骥他们返回的场景。
  当时报纸上的口水仗还在打,作为风口浪尖的人物都该低调一点,可王老爷子却是带了一串的新小妾回来。
  那场面据说让人文思如泉涌,京城的市井黑书坊连夜印刷了不少王骥老爵爷为主角的经典文化,使其在民间名声大噪,足以比肩后世的秦大爷。
  先帝在世之时,貌似也赏阅过相关书籍,从百姓的集体智慧中学到了不少新姿势,甚至还暗中向其讨教过口舌功夫
  一直用腰,那对身体也不是很好的嘛!
  王骥能在这把年纪成为花丛常客,想来也是有条三寸不烂之舌的。
  难怪徐永宁到现在都嫉恨王骥!


第163章 :伴读们对皇帝的忠诚
  “不过陛下清田之令,是不是做的太急了?”
  柳承庆跟小伙伴们说完了闲话,又出口问道。
  “咱们是学过那天书小册的,不是说王朝立世越久,这土地兼并就越难解决吗?”
  “我朝开国已近百年,太祖时候的田赋不统一,地方上面还有各种卫所若是要想彻底理清,必然要花费大力气,为何不多等几年,准备更充分再动手呢?”
  借着清田赋的名义,朱见济却是在清理地方上的部分士绅。
  他是故意把事情搞大的!
  毕竟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你侵占官田,多少也能算成“蔑视朝廷,欺君罔上”。
  但这种是跟士大夫们作对的行动,一般都很难搞定的。
  他们过去在东宫畅想未来之时,也没想过这事儿会发生的如此迅速。
  “可能是先帝给陛下带来的影响吧。”张懋悠悠一叹。
  景泰帝得病驾崩,也给了他们这群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