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80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80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官员俸禄问题,则是彻底停止了大明宝钞的发放,改为定额的银两和米粮,每半年仍旧是根据考成法结果对其发放奖金,待遇比起太祖皇帝定下的数额要好上一些。
  这让中下层的官员对新帝感恩戴德,文政杂谈上一派称好之声。
  不像朝廷大员时不时就能得到皇帝赏赐,这些人要么地位不够,要么就是身居闲职,平日根本捞不到油水。
  靠着原来的俸禄,他们的日子是有些清苦的。
  现在新帝如此大方,怎能不让他们感动?
  但像王文等人则是明白,对官员大方的背后,代表了新帝对他们的贪污和摸鱼行为更加无法容忍。
  等着吧,
  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第二,则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均田赋”。
  大明的土地税收其实颇为混乱。
  在老朱同志建国之后,出于个人感情,他并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对田地收取赋税。
  像江浙之地,因为当初为张士诚所控制,姓张的又在当地有较好的声望,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导致朱太祖在攻打这片地方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于是他就在之后对江浙地区加征了报复性的重税。
  虽然后面老朱冷静了下来,对其进行了部分减税,但江浙之地的税收仍然混乱。
  其他地区也是出于太祖皇帝的好恶,有功的臣子老家在那儿,便减免了一些赋税有罪的,则加征。
  这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见济还要在乾圣朝大力建设农会集体化呢,如果连田赋都不能理清,那还搞什么?
  均田赋,势在必行!
  而且此后收取地税,不论户籍身份,只按照田地大小计算,同时严查官田买卖问题
  之前朱见济就对宗室土地进行了清查,要求他们按照国家标准纳税,现在他终于把毒手伸向了其他地方,只等根基稳固,还要进行官绅一体纳粮。
  如果有地主反抗,那有皇族宗室以身作则在前,也别怪皇帝责令当地的锦衣卫去给你抄家了。
  至于官田问题,宣德之后便有泛滥情况。
  特别是在改土归流一事中,更加明显。
  地方土司在被朝廷清理或者归顺交权之后,官府是需要对土地进行重新清算,以方便迁移民众,推广农耕生产的。
  结果经过探查,贵州二十余卫所的屯田,几乎都已经被官员富豪所占,普通士兵几乎无地可耕。
  这让朱见济怒不可遏。
  普通百姓无权无势,被人兼并了土地尚且有所缘由,可卫所呢?
  那可是国家军力所在!
  就算卫所制度已经在走向崩坏,但如此大的规模,如此恶劣的行为,仍然让天子无法容忍。
  朱见济为此下旨,将贵州的大小官员,一一斥问,同时还追究了他们的失责。
  贵州布政使还上疏自辩,说卫所不归他管理,所以有问题也没办法解决,被朱见济直接给免了官,换了这几年表现良好的四川巡按王越上去做代理布政使。
  王越至今还不到四十岁,虽然有军功和治理地方的功劳在身,但担任一方布政使,也是明显的越级提拔了。
  这不仅证明了他的简在帝心,还证明了皇帝对贵州卫所土地被侵占一事的恼怒。
  而贵州的总官兵也被问责。
  作为地方的军队首领,他本应该维护卫所的利益,结果手下士卒都流离失所了这不是失职是什么?
  而从景泰朝发生的这件事,一直到新的乾圣朝,已经过去了一两年时间。
  西南方面的官田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并且培养了不少熟悉这事儿流程的人才,朱见济便要对东南下手。
  他要求从西南调用相关人员去往那边,配合东南官府清查官田相应事物。
  有不配合者,可以采取一些激烈手段。
  朱见济对此准备了好久,总算到了这一天。
  朝堂之上,听闻这一道政令的官员有些瑟缩。
  特权阶级嘛,他们肯定也有不小心越过界限,把官田纳入怀中的。
  可他们不敢说话。
  李继业在南京,此时已经训练出了一支有能力的部队,配给精良,并且在轩輗跟年富的支持下,和沿海地带的倭寇交过手,是有实战经验,敢杀人的。
  而京城的团营,也早就练出来了,成为拱卫京师的可靠力量。
  面对如此兵锋,他们是不敢说话的。
  反正
  只是查官田嘛。
  东南出身的京官打算一下朝就给老家人写信,让他们把侵占来的官田还回去。
  最后,则是一些小事,比如说给近来受灾地区进行免税,对过去案件进行重查,释放一些无辜坐牢群众等等。
  另外,由于新帝登基,宣布加开一次恩科,以示对读书人的恩宠。
  而恩科因为是皇帝开恩举办,所以选题允许让统治者偏向于自我喜好。
  朱见济在命人张榜传告天下时,还特意点明,这次的恩科不同于往年,明法、明算和策论的比重会更大,让各地的举子做好准备。
  在这些举动之下,景泰朝渐行渐远。
  官员们终于呼吸到了来自乾圣朝的新鲜空气。
  还有小半年,
  就要正式走入乾圣元年了。


第160章 :东南的地主感到很不妙【求订阅!】
  东南。
  就在新帝宣布要均田赋后,地方上的反应却不是很好。
  因为地主们都知道一旦田赋按照土地大小收税,那他们的损失就大发了!
  而且皇帝不但要推行新的地税收取方法,还要查取全国各地的官田买卖事件,甚至不惜由五军都督府下令,让各地的卫所提前做好准备。
  地方官员被要求在城中张榜宣告这件事,然后还派小吏去乡村之中宣传,务必使消息能够传达乡野,而不是被人阻拦在了县城里。
  当然,不给地方施加一些压力,朱见济觉得某些人也不会当真。
  所以在北京那边,都察院已经出动了。
  在王竑的带领下,各位御史都养成了不畏惧直面黑暗,还乐于对其发起挑战的好习惯。
  毕竟,都察院的官员也是需要考成的,而核算他们在任功劳的,就是他们弹劾、抓捕贪官污吏的数量。
  然后每年总结,朱见济还会接见一下其中工作出色的,再让德云社编写些剧本,把人歌颂成“青天大老爷”,放到乡间传唱。
  每一个贪官的落马,也代表着丰厚的奖金到手。
  可以说,皇帝对这个部门,面子里子都给到了。
  这让御史们非常快乐。
  为了回报浩荡天恩,更加辛苦的工作了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察院这个监察机构难免和普通的行政官员走向了另一条路,并且养成了献祭同僚的好习惯。
  根据卢忠安插在民间的耳目,好像有人受不了,在背后骂都察院也跟锦衣卫一样,成皇帝鹰犬了。
  朱见济对此却乐见其成。
  监察机关怎么能和行政人员打成一片呢?
  他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计算机们也出动了。
  其中很多人,都出身贫贱,要么是宫里挑出来的,要么就是从农会中选出来的机灵人。
  在小皇帝辛苦培养出他们以后,这群人自然是要站在朱见济这一边的。
  他们只学过数算,什么圣贤书完全没有接触过,所以要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靠皇帝的提拔。
  计算机的利益依附在朱见济身上,自然会为了他忠心办事。
  有这样的双管齐下,地方查不清楚,那就让中央来查!
  下面的父母官们也打起了精神,有的人是被迫做起了正事,有的则是明白这是显示自己能力的好机会,为了今年能得个上等的考核而摩拳擦掌。
  反正只要功劳到手,自己就很有可能被升任去其他好地方,还怕得罪一下本地人?
  地主们能怎么办?
  地主们对新登基的小皇帝简直牙痒痒!
  “什么乾圣?”
  “朝廷里当官的拍马屁取了这么个好年号,结果元年还没到呢,就要对我等下手了?”
  “天子莫不是受了奸臣挑唆,不然何至于做出这等激烈举动?”
  很多地方,收到这个消息的地主都偷偷躲在自己房里咒骂朝廷的新政策。
  可他们一不像身负功名的士绅那样,因为官绅不必纳粮,从而能稳稳当当的看戏,也没有广大的人脉,在中央明显动真格的时候,还能托关系略过自家。
  “是不是于谦?”
  “我听说这人刚愎自用,在朝时便揽权无忌,打压同僚,如今新帝登基,还不熟悉事情,只怕听了这人的假话!”
  “他都七十了,怎么还不赶紧去死!留着真是个祸害!”
  地主们都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而惊慌不已,咒骂起于老爷子。
  什么?
  于谦当年保住了北京城?
  那北京的事,关他们南边什么关系!
  但除了背地里骂人,又束手无策。
  人,是可以藏起来的,反正他们家的佃户就那么多,账面上绝对不“超过”官府的规定数量。
  可土地呢?
  我那么一大块地放在那边,谁瞎了看不到?
  地主老爷们可以把不识字,祖辈眼界都被困在自己村子里的农民唬弄住,可唬弄不住上面的差人。
  不过好消息是,新帝想下手的,可不止他们这群只能在乡下作威作福的土财主。
  南京那边的官老爷们也十分紧张,并没有地主想象中的淡然。
  谢家此时的顶梁柱,谢辉正抓耳挠腮,想办法劝说族人把强取豪夺来的田地立刻转出手,别一直舍不得,最后把家里的地板都烫坏了!
  现在的官田,那就是块烧红了的碳,谁敢去摸?
  他身在官场,托了老爹谢琏的福做到了南京的户部右侍郎,更能体会到上司的态度。
  年富显然是要严查核办的。
  作为一名在大同面对过蒙古人进攻的马上官员,年富在接到朱见济的圣旨后,便跟轩輗商量一下,当天晚上就把李继业给叫了过去,然后调动起了他手下的千人新军。
  这个动作,让本来还想做点什么的人立马死了心。
  他们顶多敢做小动作恶心人,但在官府抽刀之时,什么傲骨都没了。
  这情况下再动手,那就意味着他们要造反了啊!
  这些人哪里敢?
  就连受苦受难多时的底层老百姓,都喜欢安于现状,只会在被人逼到退无可退之时才有胆量揭竿而起。
  老爷们享福了大半辈子,膝盖早就软了,连站都站不稳呢!
  所以谢辉如此紧张。
  但他的族人对此不以为意。
  “你在户部当了这么多年的官,还是侍郎,怕那个新来的尚书干什么?”
  年富不是本地人,过江龙也打不过地头蛇的。
  “你走点门路,让人别查我家的田不就好了?”
  谢辉闻之大为头疼。
  他劝说了这么久,竟然还是这句废话!
  他之前说的都是空气嘛!
  “那是官田”
  “什么官不官田的?地荒在那里,我去种了东西,自然就是我家的了!”
  族人不在乎的摆手,让他发挥一下权力的能动性,完全没意识到这事有多大,只当能跟往常一样处理。
  常年住在乡下当老太爷,这群人的思维也就这样了。
  而且人活着就得靠土地吃饭,把他们手里的田给拿走了,谢家这么多人怎么办?
  吃下去的肉,早就成老爷肚子上的肥膘了。
  族人嘀嘀咕咕的。
  谢琏根本说服不了他们。
  仿佛是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谢琏猛地一挥袖子,咬牙切齿的跺脚,“竖子不足与谋!”
  “我也是姓谢的,难道还能害族人?可你们唉!”
  他转身离去,打算沉默应对接下来的事了。
  就算他还想挣扎,可目光短浅的族人还是会把他拖回到坑里去。
  也许这就是代价?
  当年他父亲谢琏为官掌权,反馈给家族不少好东西,他继任后同样为谢家提供庇护。
  如今关系纠缠,哪里还能分的来?
  无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罢了。
  谢辉回到自己的府邸,又取出他户部侍郎的官服看了起来,心中暗想,
  真是好一身衣冠禽兽的华服。
  可不知道他还能穿多久。
  魏国公府。
  徐承宗欢天喜地的对再次光临他家的徐永宁表示热切欢迎。
  徐永宁对魏国公府的帮助有多大,徐承宗这个老实人还是清楚的。
  如果没有他替皇家伸过来橄榄枝,魏国公还得沉浸在永乐时期的阴影里不敢啃声。
  什么开国柱石的,也没能耐摆相应的谱了。
  但徐永宁就是跟仙人那样,从天而降,点化了他们家。
  不仅让魏国公府抱上了当时的储君,眼下的皇帝的大腿,还带来了玻璃这一赚钱利器。
  现在的徐承宗走出去,腰杆都是挺直的,小老婆都找了好几个新的,可见有钱有权对男人的增幅有多大。
  除此之外,徐永宁此时的身份也让他非常看重。
  在西南待了数年,绞杀了不少土司部落,凭借战功,徐永宁已经成了大明的正五品武官武德将军。
  这还是他自己选的。
  其实以徐永宁跟新帝的关系,还有他实打实的功勋,坐火箭飞一飞,是不会有谁敢多说闲话的。
  大明朝世袭当大官的人多了去了!
  但徐永宁找到朱见济,说的理直气壮。
  “我才二十出头呢,就要当高品级的官员了,以后继续打仗继续攒军功,那还能升到哪里去?等封无可封了,陛下您就不尴尬吗?”
  “我可早就说好了,以后你想去打蒙古,打什么奥斯曼,都得把我安排过去,到时候再给我升官就好了!”
  然后徐永宁就选了“武德”这个霸气威武的将军号,让朱见济这几年别急着提拔他了。
  作为大明定国公,徐永宁视名位如粪土,高洁的超然若神人。
  朱见济被他说的无语,然后给了他超额的管理权,把手下带着的兵丁加了好几百。
  反正多点人,徐永宁打架的能耐就更厉害。
  他是自己东宫时期的伴读,放在外面,那就是皇帝的兵权代理人!
  对方越有能耐,臣子对皇帝就会越敬畏。
  而这一次来南京,徐永宁就是带着他的狗腿子们来的。
  虽然跟在他屁股后面的只有十来个将士,但他们身上久经战场的凶煞之气,还有徐永宁几年不见,迅速拔高的体魄,也让徐承宗感觉有点不妙。
  他飞快的反思了一下自家这几年的操作,自觉没什么犯皇帝忌讳的,才继续把人迎接到内院。


第161章 :勋贵必须跟皇帝站在一起
  “叔叔,好久不见了!”
  徐永宁以同样的热情握住了徐承宗的手,丝毫不把自己当外人。
  他近年来拿刀拿枪的时间多,手劲儿大,差点没把他叔的手给捏红了。
  但徐永宁作为老徐家最出色的年轻人,徐承宗是不会对他说什么抱怨话的。
  “贤侄来南京,又是公干?”
  等着徐永宁反客为主,安排跟着一块来的十多号大汉去府中其他地方逛逛后,徐承宗才笑着问道。
  徐永宁大大咧咧一坐,“没错!”
  “新帝登基,说要均田赋和查官田,担心南京这边人多事杂,办事的放不开手脚,所以让我来帮帮忙。”
  “现在我带着来的人都在城外面驻扎着呢,也不知道就知道在西南杀人的家伙,能帮上什么忙。”
  会杀人就够了!
  徐承宗心里嘀咕着给侄儿续上一杯茶水。
  现在南京城里外都有武力,谁敢吭声?
  “对了叔叔,咱们家是不是也侵了官田?”
  徐永宁牛饮喝完了茶,又好奇问道。
  徐承宗大惊失色,看着侄儿健壮的身子跟腰间的枪,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