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75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75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
  然后配合此前建立起来的里甲制度,两种图册互相补充后,就成了加强人口管控和社会管理的一大杀器。
  不过很可惜,除了开国之初进行过一次全国田地及人口普查之外,到现在也没有迎来第二次。
  要按照历史发展,第二次大清理还得等到张居正改革时期。
  李继业知道,如果皇太子独掌大权并且有了足够动力后,是需要黄册和鱼鳞图册来帮助清查的。
  所以他很敏锐的跑到南京行政衙门,动用职权和走了别人的后门,跑去看了眼这东西。
  据说在轩輗上任之前,位于玄武湖黄册库中的登记本已经遭受了场里面的湿气侵蚀和虫子啃食
  毕竟人口统计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有强迫症和强大控制欲的朱太祖自然也不能免俗。
  为了加强信息管理,他把黄册库安排到了湖心岛上,并且下令库内禁绝灯火,湖内外防卫森严,每旬一、六开船过湖,平时与外界完全隔绝。对吏民查阅黄册限制尤为严格,明令敢有私受财物、偷抄洗改后湖黄册者,不分首从皆斩。
  可惜这样的政令随着大明都城的改变而变。
  因为黄册繁重珍重,所以当初迁都北京,并没有把它带过去。
  朝廷仍然很重视黄册的统计,但又能执行到太祖时期的几分?
  好在轩輗到任后,由于总督南方粮草储备一事,本就在户口田亩上多关注了一些,之后考成法推行,他又对南京各部的官员进行了考核,得知黄册库管理松懈后,便上奏景泰帝,希望大开府库,进行清理晾晒,以免日久被湿气彻底侵蚀,让虫子蛀去了重要部分记录。
  景泰帝当然是同意了。
  而由于数量庞大,晾晒黄册也需要看天气如何,所以一直到景泰八年还没有收尾。
  托了这个福,再加上轩輗老头猜到李继业有背景,也没有多阻拦。
  半推半就,让他来看了一眼。
  李继业努力的记住一些内容。
  好在轩輗和年富合力,杀伤力比较强大,撸出来了不少侵占民田的贪官。
  在抓人抄家后重新清点田亩,使得南京这边的记录比较新鲜,也比较好看。
  只看了不久时间,李继业就离开黄册库,下乡考察。
  他把自己记下的,在官方登记册上本该是公田或者他人所有的田地走了一遍,看了下被侵占的情况如何。
  这个举动和当初徐永宁有些类似,但却比后者要深入不少。
  毕竟李继业本地人,办事的时间比徐永宁一个外来户充足不少。
  然后,他又去打探其他的消息。
  作为大明前几十年的首都,南京留下来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说,曾经铸造过郑和宝船,让中国人率先西方数十年踏上世界其他地区的龙江宝船厂。
  因为宣德年间还有过一次下西洋活动,所以此时的宝船厂还颇有活力,不算彻底废弃。
  可李继业还是敏锐的发现,随着大明对外政策的收缩,宝船厂的地位下降,已经有些地方被人开辟成了农田或者水塘。
  当初太祖为了更好的修建船只,命人特在南京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等园圃,也受到了一样的待遇,其中种植的数万棵有用良木被人盗伐近半。
  这些树被人砍去做了什么?
  过去太祖迁过来的四百多户造船匠户,又有多少人不在造船厂工作了?
  李继业顺藤摸瓜,最后发现的确有一些东南商户或者官员打通了门路,把人和物都据为己有,然后自己造船出海。
  虽说大明有“海禁”政策,但执行起来一直很灵活,要不然郑和下西洋怎么来的?
  完全不像后世鞑清一样,“片甲不得下海”,并且强迫沿海居民迁往内陆。
  因此,有钱权之力的人完全可以下海捞钱。
  南宋之时,由于江山只有半壁,一边要压榨百姓供统治阶层享乐,一边还要给金国上供,对钱财的需求是很大饥渴的。
  可偏偏南宋就做到了,还富得流油。
  根据后世统计,南宋有不少财政收入,来源于海外贸易。
  所以像朝廷里某些官员说“下海没出息,请陛下继续海禁”的话,都是来忽悠人的。
  不过像金濂临死前的发言,却是坦诚的站在朝廷角度上来说的
  永乐到宣德年间的数次下西洋,主要目标是“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换句话说就是去撒钱笼络海外蛮夷的,让你看看什么叫做天朝上国。
  像这样的行为,对于国库来说自然是个庞大负担。
  但如果大明能放下面子,在进行政治任务的同时兼职卖货,那局面就不同了。
  对钱财的追求让商人们对下海趋之若鹜,所以在东南沿海,常见有海船往来。
  但是他们的收入,是不计入纳税程序的。
  不用向朝廷缴税,每次出海的利润有几倍到几十倍之多。
  也难怪海商几乎人人富有。
  而背着朝廷偷偷做这种事情,还用舆论蒙蔽统治者的耳目,忽悠皇帝不关注海外动向,自然也有某些官员参与。
  反正他是锦衣卫,李继业也不讲究,直接把自己感觉有牵扯到这些事情中来的人物都记了下来,弄出来了一张关系网。
  当身处东宫的朱见济受到这封密奏的时候,也不由得称赞起了李继业敏锐的嗅觉。
  这跟他祖宗简直是两个极端!
  尽管此时已经到了秋日,晚上的天气还有凉爽,但朱见济仍是穿着亵衣直接光脚站到地上,双手叉腰哈哈大笑。
  服侍小太子入睡的马冲急得不行,生怕朱见济凉气入体,在夏秋换季之时受寒生病。
  “这是何等好事,能让殿下如此开怀?”
  朱见济摇摇头,没跟他细说。
  本来想着入睡的,现在睡意都给笑没了,他干脆告诉传消息过来的卢忠,“李继业这个人的确有些才智,给他提拔提拔吧!”
  东宫咬人的狗养了不少,会喳喳叫的鹦鹉也发展成了遍及全国各省的大社团,但鼻子灵通的还是少的。
  北边有个柴犬,南边也该来一条土松了。
  可惜,现在下手还不行。
  有些事情是好的,但得一件一件来做。
  再说了,
  钱嘛,赚来赚去其实都是在大明的手里,等朱见济人马一齐,直接杀过去把财物都抢了都行。
  如今盐政和商税每年可以收入大笔钱财,名下的布业和玻璃厂也扩张了几倍,都快去南方这个纺织业的传统地带踢馆子抢市场了,一切运行良好。
  所以小太子并不着急找人要钱。
  他现在关注的,是中央统治的问题。
  改土归流
  这个在上半年就被抛出来,在经过朝臣的吵吵闹闹后,终于得到了认可,并且推行起来了。


第151章 :改土归流
  “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动刀兵!”
  “夷人不识天威,反复无常,以至于代有边祸,欲根除之,必加之以雷霆!”
  “雷霆降落,兼有雨露,不可过于优容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
  在向西南方面的官员,以及曾在西南有过长时间工作经历的方瑛求证了多项信息之后,内阁中,商辂明确提出了对“改土归流”的正确态度。
  其实对于此时的大明朝而言,对土司制度进行改正,换为流官制,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一来,在永乐年间,太宗皇帝虽然因为要征讨越南交趾,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从而对西南各地的土司大加恩赏,但后面由于思州、思南两个宣慰司的叛乱,从而将之镇压革除,换成了贵州布政使司。
  这是有先例在的!
  二来,经过西南此前的几次叛乱,又被朝廷铁血浇灭的事,西南方面的土司势力实际上也被削弱了一部分。
  很多原本属于土司管辖的地方空了出来,也出现了很多因为战事而被迫走出大山的苗人、彝人等等。
  他们属于没有另外土司接纳的流民,正好能够被朝廷招收过去,作为普通农民一样,在西南那边推广农耕种植。
  有缝隙,那朝廷的势力就能够挤进去。
  蒙能之乱,以及此前的思机发之祸,也给了朝廷废除土司,设立地方政府的理由。
  大明对着土司进行征讨改革,是有大义在的!
  于是景泰八年的下半年,已经被考成法折磨了几年,练出来一身本事的朝廷官员在皇帝的一纸诏书之下,疯狂的运作起来。
  土司的长官们对于自己手中的权利,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他们甚至还痛骂朝廷出尔反尔,当初朱太宗征安南,是亲口许诺了他们种种特权的。
  是双方签订的契约!
  现在景泰朝的君臣要推翻这个契约,那就是对方的错!
  他们要反抗!
  可惜由于之前几次叛乱牵扯过深,正如朱见济他们判定的那样,西南土司在刚刚遭受重大打击,又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力在段短时间内组建出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出来。
  只强的一支,在联合了周边大小势力后,也就数万人。
  这在刚刚平定了蒙能叛乱的大明官兵面前根本不算什么事。
  西南方面给大明带来的最大阻力,是它的地形!
  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以及南方的十万大山,给行军带来的巨大的困难。
  不过没关系,只要后勤到位,问题是不大的。
  “给我放火烧了这片林子!”
  徐永宁穿着铁丝甲,对着手下的官兵们说道。
  是的,
  伟大勇敢且忠诚的定国公又回到了他曾经征战过的土地上,并且企图再建立起新的功勋。
  他因为出身良好,又在东宫跟着六率们一块训练过,胆略是很超群的。
  所以此前一战,便从一个有爵无官的少年,成为了大明朝正六品的昭信校尉。
  这还是他因为初次上战场,过分莽撞而犯过错误,将功折罪后获得的成果。
  以他的年纪,加上徐永宁多次对着审核功劳的官员强调的“千万不要因为我是定国公而怜惜我”,能够成为诺大帝国的六品带兵武官,已经是很出色了。
  毕竟在朝政的各种改革之后,官员的升迁的事被严格管理着。
  像景泰朝前期,那种为了拉拢朝臣宣示自己权力地位,从而对官员升任过分优容,使得不少人跨级升官的行为,在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
  要有功,才能升迁。
  “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在他的旁边,柳承庆忍不住念叨一句。
  他今年也有十六了,作为勋贵三代,没人指望他读书考科举,所以在这个古代能算成年的年纪,柳承庆也被家人放了出来,参与实战。
  他跟着徐永宁一块,被朱仪带着,目前已经亲手杀了两个人,拿燧发枪枪毙了十来个。
  在东宫待的那些年,伴读三小伙也不是闲着的。
  柳承庆的父亲柳溥长期担任神机营长官,在枪斗术一事上,柳承庆既有家学,又有天赋。
  目前除了张懋因为年纪还不够,徐柳二人已经走上自己的路了。
  “坐个屁的牢!”
  “谁敢抓老子!”
  徐永宁让人在箭矢上面绑上渗了火油的布条,点燃后扔到了林子中。
  秋日里干燥的草木迅速蔓延出火焰。
  “咱们再把这片地方提前围上,把那群家伙逼出来!”
  徐永宁又下令,让跟随自己的几百人尽量把这个山头裹住,守株待兔。
  等到大火烧掉山头上的大半草木时,躲在其中的人终于逃了出来。
  他们身上都带着纹身,头发也不像中原人那样束起来,看上去非常野蛮。
  这是一个反叛寨子的残余分子。
  徐永宁已经追他们很久了。
  “都抓起来,砍了!”
  徐永宁手一挥,杀气腾腾的说道。
  两个加起来才三十出头的少年面对哀嚎的俘虏,一点动容都没有。
  对于公然违抗朝廷政令,并且杀了不少大明天兵的家伙,有什么好仁慈的?
  除了徐永宁在努力赚军功之外,还有一个人在默默崛起。
  四川巡按御史王越也参与这次地方上的平叛。
  他景泰二年的进士,三年的时候,奉命巡按四川,在工作岗位上非常出色。
  可惜在第二年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王越心里悲切至极,加上四川地远,于是他没等到接任的官员到来,就自己跑回家守孝去了。
  这件事引来其他御史的弹劾,但景泰帝感念王越的孝心,特地原谅了他。
  之后考成法推出,朱见济发现王越这人虽然正式任职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不管是弹劾还是罢免官员的数量与质量都很亮眼,于是没等人守孝满三年就给他“夺情”了。
  景泰六年,王越就被迫官复原职,仍然在四川发光发热。
  他赴任后,也许是感念蜀地民风彪悍,代代都有“边害”,于是命人缮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颇立功绩。
  到现在,王越已经剿灭了近十个反叛的地方寨子,将之废寨设县。
  在本就富有武力的大明军队配备上燧发枪以及其他先进兵器后,这些土著的反抗根本不值一提。
  即便是一些负隅顽抗的寨子,也都在将军炮的威力之下,被轰炸的遍地都是。
  除了武力镇压,王越还采取利诱、讲理等等方式,让部分首领带着村寨拱手来降。
  毕竟大炮一响,他们居住了那么多年的寨子直接被灭了,让人何其胆寒!
  在四川地方的平叛上,王越已然成了令当地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想王越以文官身份,取得如此成果,已经非常出色了,再参与几次战争,只怕这人会跟王骥一样,成为以军功封爵的文官第二人。
  但只是打仗,王越并不满足。
  随着战事进入后半段,土司势力被清扫的差不多后,如何治理这些新空出来的地方又成了问题。
  没有足够的人手来管理,那这一波土司被灭,还是会有新的土司出现。
  于是王越写了一封奏疏,上承天子。
  建议在西南地方采取驻军、屯兵、修边、筑卡等强硬军事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动湘西社会的“儒化”。
  其中主要包括通过设置官学、书院、义学等构建儒家教育体系、给与少数民族士子资助及科举名额优惠、颁令禁止苗民诸多宗教祭祀活动及风俗习惯、推行三纲五常及忠孝节义观念等等。
  这封奏疏让朱见济见之心喜,特意传给内阁的诸位大臣观看。
  “此人有大才啊!”
  再过几十年,这人必然会成为大明朝堂的中流砥柱!
  “可是规则虽好,但如何找来这么多人理事呢?”
  “依照大宁旧例,抽调国子监生,各地社学成绩优秀的学子,以及地方吏员过去”
  两三年过去,朱见济提出的“尊孔复古”行动也取得了良好成果。
  起码在社学老师的棍棒教育,以及在科举中重新焕发生机的明算、明法等科目诱惑下,大明的学子们比过去显得强健了许多。
  过去也的确有读书人死活不肯学什么体育和理科,但为了科举,为了当官,他们到底是低了头。
  这些人,在理论知识丰富起来后,正好放到地方实践实践。
  而当朝廷签发政令,让监生、学子、小吏和因罪被贬的官员为大明去开发西南边疆之时,时间已经到了景泰十年底。
  一年时间,在改土归流的前步骤“制夷”阶段,倏忽而过。


第152章 :景泰十年
  景泰十年,
  时间过得非常快。
  因为忙于改土归流最重要的“制夷”步骤,朱见济放在其他事情上的心思也少了。
  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再关注某些东西。
  于是在年底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