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一拍即合,谈话都忘了时间,站在树荫下为大明未来的医院和医学院设计着蓝图。
第148章 :圈地运动在草原萌芽了
“近来草原这边,变化不少。”
关外离了初春的寒冷后,地上铺满了青草之时,梁白开骑着马在这里纵横。
不过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做套马的汉子,而是带着任务来的。
他需要以关内商人的身份,打着收购羊毛的旗号来收集草原的情报,如果有能力,挑拨离间一下也是可以的。
毕竟草原上面大小部落林立,在混乱状态下,基本没什么牢固的联盟。
特别是兀良哈三卫这边,受大明影响最重,又有此前和约规定,对于从关内来的商队是很友好的。
只要给当地的部落主一定的“过路费”就行了。
所以对梁白开而言,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为什么会来这里。
他不是山东的锦衣卫吗?!
他不是在打击北孔家族一事里做出了杰出贡献,还被小太子亲手写了一封奖励信的吗?!
为什么在被升为锦衣卫镇抚使后,被调来关外东北了?!
他可是老梁家八代单传的独苗苗,出了点事儿,整个家族就要完蛋的!
他只想待在山东混吃等死啊!
好痛苦
明明升官发财了,
可为什么梁白开一点都不开心?
可惜领导的命令绝对不能违背,就算老梁家的独苗再如何珍贵,也是无法和统治者一句话相比的。
于是梁白开于景泰八年正月,过完年后便包袱款款的来到了关外,跟依附翁牛特部的一个小部落做起了交易。
也许是因为梁白开长的非常老实,是那种一看就让人心生好感的正派青年,所以纯朴的草原人民对他也接受的很快。
到现在,梁白开带着的商队已经成了这个部落的主要提货商,双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所以当小部落主吉塞白音听到小梁同志有如此感慨的时候,立即对他举起了酒杯,豪爽的做出解释。
“为了维护好和大明的友谊,我们部落养羊多起来了!”
“梁老板看到那些羊群没有?它们现在都是财富呢!”
羊多了,
马和牛的占比就少了。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都是您的吗?”
梁白开适度的捧哏。
吉塞白音骄傲的一点头,大手一挥,“整个部落的草场现在都是我的,这一次老板来收货,绝对可以装满所有的车子!”
可梁白开之前对这个部落情况是有所了解的
在蒙古粗糙的统治结构之下,部落主下面还有很多分薄权力的人在,甚至有时候部落做什么决议,还得把所有人叫上,搞个“民主决策”。
有点原始时代的味道。
这也意味着,吉塞白音在部落里所占有的资源并不能支撑他喊出“都是我的”这句话。
因为为了更好的生存,像吉塞白音等首领在的部落,都保留了很大程度的公有制度。
有些土地,在这个小部落里,应该属于部落所有人的。
当然,一旦迁移到其他地方,换了新的草场,也许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可整个兀良哈三卫自打从更东北的方向南迁到大宁城这边后,不是没挪过窝吗?
谁占有哪个地盘,应该是有规矩在的。
好在“吉塞白音”这个名字于蒙古语中本就意味着“好运发财”,面前的部落主完美的承载了这个名字中的含义,对于钱财非常追求。
他为表露出疑惑的梁白开解释道,“我把那些牧民都赶走了!”
“现在负责放牧的都是我的奴隶,所有的羊群都归我所有了!”
吉塞白音想的很明白
大明不是承包了兀良哈的武力保护吗?
听说大明还有官员找沙不丹等几位大首领聊过天,约束他们内部爆发冲突,以免破坏了给纺织厂的供应单子。
所以他的部落少一些人,还是底层的牧民,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有人企图抢劫、吞并他的部落,他完全可以去告状嘛!
他已经通过卖羊毛,和大明方面有了很多联系,两个小儿子也都放到了大宁城的归化学校读书,成绩皆名列前茅。
而归化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是会经常受到当地官员的亲自勉励,并且能跟大明普通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
去年学校举行了一次年底考试,成绩还是身负秀才功名的老师亲自送过来的,可给吉塞白音狠狠长了脸。
而人脉的扩大,也代表他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找到庇护自己的新势力。
如此,他做事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先是挤兑部落里的普通牧民,通过各种手段,把他们手里的地方给抢过来,变成自己私人所有。
然后又想办法联合部落里的其他掌权人,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部落公有的土地,也划分成贵人独有。
最后,当拥有土地的人越来越少,平均面积却越来越大的时候,吉塞白音下了狠手。
他借着喝酒庆祝“发财就在未来不远处”时,摔杯为号,让自己的侍卫把其他人都给砍了。
四五个喝到头昏脑胀的家伙根本没有丝毫反应,手起刀落后就成了尸体。
吉塞白音成了这场“圈地运动”中最大的赢家。
还是那个原因
小部落有小的苦,可也有小的好处。
就像争权夺利,只要把为数不多的竞争对手直接做掉,整个部落就能成一言堂了。
简单粗暴到了极点。
这样的手段在梁白开被对方得意洋洋的告知后,都忍不住吐槽。
他其实也好奇那些被驱赶牧民的情况,心想离开原有部落后,他们该如何生活。但估摸着一问,指不定触怒吉塞白音,便换了另一个问题。
“那我看到了有些新建起来的房子,是怎么回事?”
吉塞白音仍旧是知无不言。
毕竟梁老板是个给钱很爽快的买主,他总是会给钱很大的面子。
“这是我儿子从学校学来的东西!”
“他们老师交给学生,然后又让我学会了!”
养殖场在大宁城也是存在的,并且成为了当地农会的标配。
以关外的苦寒,自然是赶不上关内的农业发展水平,更不可能做到一年几熟。
所以因地制宜,“农会”虽然也种田,但主要的生产支柱却成了养殖业。
养鸡鸭鹅这样的常见家禽,以及有特定的队伍去外面网鱼和打傻狍子,草原上被剃了毛的羊,有时候也会被卖给农会,充当肉食。
还有其他的小动物被驯养了起来,反正能赚一点是一点。
这些畜牲被关在由京城来的“专家”指导建立起来的厂子里面,塞满了所有的围栏。
归化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会带着学生去生活实践,让草原上长大的孩子接触一下新的知识,顺便让他们把家禽们下的蛋捡起来,为养殖场贡献免费的劳动力。
这样一来,农会的人减少了辛苦,孩子得到了锻炼,大家都好。
而吉塞白音的两个儿子去了几次,因为活跃的脑子和学来的各种知识,在某天突发奇想,觉得家禽能被圈养下蛋,那羊也可以!
他们不是在大力追求羊毛吗?
可羊失去了保暖的毛发,又暴露在冬天里是很难熬过去的。
不如放到房子里!
于是他们把这个提议说给了吉塞白音,得到了后者的认同。
为了实现“羊毛的可持续发展”,他忍痛掏了一次钱,从大明那边购买了一些水泥,建立起了养羊场。
水泥很厚,保暖效果比帐篷好多了。
羊被限制在了房子里,只需要驱使奴隶去收割牧草投喂,检查羊的身体情况就好。
他感觉比起往常的到处放羊,这种方式更舒服。
从某种程度上,吉塞白音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农场主了。
梁白开听得啧啧称奇。
第149章 :李继业在南京
在梁白开以特务的身份流浪在北方,并且完成一单又一单的交易,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几乎要成为大明商队在草原上的代言人时,南方的李继业也在坐立不安。
托了吴敬的福,他最后的确受到了小太子的召见。
李继业还记得那年那天,在被召入东宫面见储君的时候,他有多么的激动。
但身为李景隆的子孙,小时候还被这位物流能手带过一段日子,让朱见济非常担忧这人真的会“继承祖业”。
他好不容易布置出来了这么多东西,可不想再物流大队长的带领下,成为大明第三个送人头的统治者
第一个是建文,下落不明,连地位年号都被太宗给否定了。
第二个是正统,目前在凤阳哀怨着,听说自打伯颜的起因传到这人耳朵里后,土木帝茶不思饭不想,一度心死到打老婆都没力气,这两年里也没有再生过新的孩子。
朱见济实在不想跟他俩有类似的下场。
所以他对李继业的考察很严格,不仅仅问了他各种问题,要求对方证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还要求他必须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才能被小太子划归到“家犬”的行列里面。
毕竟以朱见济的身份,什么样的狗找不到?
徐永宁这头二哈不还在山东那儿,给他找了头颇有能力的柴犬回来吗?
接见李继业,无非是因为他的身份的确卡的好。
毕竟要想恢复开国之时的荣光,他真的只能依附于皇家。
而落魄勋贵子弟的身份,又让这家伙游移在达官显贵和平民百姓之间,实在是两头吃的好条件。
李继业也清楚自己对皇太子并不是一个必需品。
但他在京城这边磨蹭了好久时间,都没回南京,为得就是找能够让太子心动的东西。
他提出来,希望让太子能够正眼看一下自己。
于是李继业在地上磕头,自请去南京为太子充当马前卒,调查官田被侵占一事。
后世有句话说的好有些事情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一上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所有话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
田地在官方统计里莫名的“减少”,一直都是常见之事,大家都习惯了。
可如果真查起来,那就不会轻松了。
当年东汉光武帝以兴复汉室的威望,企图推行度田之法,打击地方豪强,结果如何?
还不是在滚滚浓烟和各地群起的造反之下放弃了?
李继业要去南方查官老爷们的田?
只怕没多久就能去长江口里捞他的尸体了。
不过既然敢说出这样的话,也说明这位比他祖先有胆子多了。
“你口气太大了!”
“大明国土之大,所占田亩不是想查就能查的”
东宫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还是不够多。
没有足够多的,被自己直接管理的统计人员保证信息可信度,以及强大的军队战力来保证执行力,朱见济都不敢轻易的去重谱“鱼鳞册”。
在原历史上,大明的其他皇帝也试图做过这种事,结局无外乎是失败了的。
“殿下天人之姿,想做什么,谁人敢拦?”
孔家都被搞垮了,江南的官商又算什么?
朱见济看的却是明白,依靠鼓吹“道德”而站在高处的人,一旦自身道德出现问题,舆论又被别人掌握,那垮台就是意料之中了。
后世漂亮国成天的“民主自由”,在自身衰落之后,你看他还喊不喊?
道德榜样是可以被抛弃被更换的,但利益是永恒的!
“给你个机会!”
“去江南帮孤操练一支部队出来,度田的事不必着急。”
“队伍带出来了,你才叫真有本事。”
朱见济也才会放心收下他。
但李继业并不是完全的听话。
他觉得为了洗掉祖父带来的负面影响,他需要做更多的事,并不只是为皇家在南方操练出一支军队来。
回到南京之后,先是拿着小太子从好爸爸那里要来的手令去南京的兵部报道,挂了一个军官的职务
虽然朱见济阻止了北京方面的兵部架空五军都督府,可南京这边天高皇帝远,在长时间太平的情况下,南京兵部的职权最终还是压过后者的。
好在南京这边有个轩輗。
能干的老头不用白不用。
景泰八年的四月,朱见济就以轩輗政绩卓著,使得南直隶官场风气一新的理由,将之提拔成了南京兵部尚书,从名义上控制了东南的军事。
然后又令魏国公徐承宗领南京前军都督府事务,加了一层保险,并且改任原来的大同巡抚年富为南京吏部尚书,辖制东南的某些人。
而李继业领了职务后,就是去找徐承宗报道。
对于这名晚辈,徐承宗表现出非常的热情,很爽快的同意了李继业以他的名义编练新军的请求。
反正这是皇家的意思。
他顺水推舟成了事,还能分一些功劳。
现在南京的勋贵们也大多团结下皇家的旗帜之下,有不少人都挂名了一个官职,钱财方面也有东南玻璃贸易的代理,钱权都到位了,他们对天子是很服从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南边勋贵们掌握实权的不多。
现在李继业说他要搞军队,徐承宗自然赞同。
有了队伍,那在南京说话的底气就更足了
于是李继业打马上任,从南直隶所辖的卫所中抽调精锐,普及皇太子“募兵制”的思想,也给他们发放高额的薪水,迅速的收拢住了手下官兵的民心。
南京这边的官老爷们有点看不下去,总觉得军队一有战斗力,他们的屁股就有点痒痒。
所以有人弹劾李继业和徐承宗,说他们滥发军响,私自笼络兵勇,给朝廷带来了财政压力。
但北京的回复还没到,一直是官场泥石流的轩輗立马也跟着上疏,叙述了南京这边“军备废驰已久”,沿海又有倭寇等等灾祸,编练军队的重要性。
潜意识说的,就是反对朝廷组织新队伍的人,都是傻逼。
南京这边的情况大家都很明白。
在大明迁都之后,不止官场迅速的原地飞升,就连军队都成了不干活的混混。
轩輗对此厌恶已久,但此前没有职权,只能按下不表。
现在有了职权,还用得着管其他的?
年富也随之弹劾起了不少官员,火力全开的让人害怕。
对此,皇帝没有太多表示,只是派人来到南京,为轩輗赏赐了不少养生物品,心中偏向于谁显而易见。
李继业得到了中央支持,地方上面长官的维护,心中大定,于是继续干活。
轩輗和年富都是调任而来的官员,年纪也都不小了,能够顶住一时的压力,但顶不住一世的。
而且这两人跟东南官场格格不入,不知道多久会被人想办法弄走。
李继业知道他得抓紧时间。
而在操练军伍之余,他还去了南京户部一趟,检查了一番鱼鳞册的完整度。
第150章 :有人背着朝廷偷偷下海
所谓黄册,指的是大明朝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登记,相当于后世的户口本。
内容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由朝廷对其进行造册登记,再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是古代非常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而黄册之下,又有“鱼鳞图册”,则是土地登记簿册。
在洪武十四年,太祖皇帝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便怒而命人编造完整、详细的鱼鳞图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
然后配合此前建立起来的里甲制度,两种图册互相补充后,就成了加强人口管控和社会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