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66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66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够的。
  这让周六福这等出身底层的人受益匪浅,加上心里有“提升身价,娶个好媳妇”的目标,周六福学习的非常刻苦。
  而所谓的武会,也属于被小太子从旧纸堆里翻出来的“祖宗成法”之一。
  朱见济本来就想着要提高军队整体素养,带出一支精英队伍,不然也不会派那么多管理人员来到关外。
  不过在正式搞出“军校”之前,吸取了经验的小太子派人去理了下老朱同志当年设定的制度,看有没有相关的东西。
  朱太祖在除了经济以外的“面面俱到”,已然让他的子孙表示五体投地了。
  然后还真找出来了“武会”这个制度。
  这是一个军队中存在的,由督抚监办,各级军官组成会员的社团组织。
  各边督抚负责发起,守巡兵备道转递各卫所成立,组建经费则是由都察院来出。
  武会的教授老师,按着规矩,通常会由辞职归家或者退休养老的武将,以及在武举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担任,其下成员多种多样,高者有指挥千户,低者有向周六福这种刚刚参军的新兵蛋子,人数并不多,只有几十个。
  从中可以看出,大明朝起初对于军队的建设,还是很注重的。
  不过跟地方学校一样,这种组织的维护都需要精力钱财,而且也都随着国家承平日久,而日渐衰败。
  已经有很多卫所根本不搞这玩意儿了。
  但只要小太子想,武会就能跟着大宁城一样,成功复活!
  他把这个“祖宗成法”翻出来拾掇拾掇,又挂牌上市了。
  改了下一些规定,扩大了武会规模,就成了大明版的军校,在大宁和宣府等地推广起来。
  对此,虽然又多了一大笔支出,可一想到朱太祖的遗泽让自己减少了很多应付大臣哔哔赖赖的功夫,还能旧瓶装新酒,朱见济就很舒服的接受了。
  为了让子孙后代过的轻松如意,老朱是真的花了不少心血。


第132章 :大宁城
  “今天就练到这儿吧!”
  日头靠近西边,少了几根手指的师范下令,让周六福他们回去。
  “回去记得好好学字,以后不当兵了,指不定还能回村里当个狗屁先生,混口饭吃!”
  师范抿了一口混浊的米酒,对着面对自己的几十个学生语重心长的说道。
  他是有些羡慕对方的。
  因为像周六福这些人,不是被限定死了的军户,他们当兵不考虑种地的问题,只需要服从上级命令,每天操练、出征,然后就能从朝廷手里获取军响。
  等以后退伍了,能够恢复自由民的身份,随他们做什么都可以。
  但自己不行。
  担任师范的这位老兵出身正经的军户,很小就被迫继承老爹事业从军了。
  因伤退下来之后,只剩下七根手指的他也不方便耕种田地,想做着别的事,又有身份的限制。
  在卫所制度下,他就算想变卖田地都不可能。
  如果不是由于太子殿下把老祖宗的规矩从裤裆里又掏了出来,老兵都不知道自己会沦落到什么地步,哪里还能像此时此刻,喝上小酒?
  想来,这群学生的未来应该会比自己更好。
  周六福等人于是返回了军营。
  先是打热水给自己擦了擦身子,再去整了整被褥,还有那被精心保护着的毛背心。
  这是大宁城里的纺织厂做出来的,第一批就让李秉作为军备物资给收购了,然后分发到了周六福他们手里。
  当然,宣府、大同等地的也有份,不可能只给大宁特殊待遇。
  只是大宁城里纺织厂生产的,就近原则先给这边的人发了。
  “这毛衣是真的厉害,我穿了这么久都没变得松垮,还保暖!”
  跟周六福睡一个大通铺的同伴感慨着,说话带着很浓重的南方腔调。
  他自然是打南边来的召集来的士卒。
  大明朝的军队制度有好有坏,其中有一条便是源于统治者的疑心病
  北人戍南,南人戍北。
  为了防止地方军队作乱,统治者并不允许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驻扎。
  于是生活在干燥北方的人去了湿热的南方,受不了冬日严寒的南人到了北边。
  这是非常坑爹的。
  朱见济招募周六福他们,反而是打破了这个规矩。
  但这也只是小小的打破,
  构成大明北边防线的大体人群,还是南方来的士卒。
  他们即便在边关待了几年,也还是不习惯这边的气候。
  去年春天出击瓦剌,造成大明这边伤亡的因素,除去蒙古人的反抗,还有初春时节的寒冷。
  不说其他的,就提那双被寒风吹出冻疮红肿成猪蹄的手,就足够让士兵的战斗力下降了。
  所以当时方瑛给人分发望远镜,组建火铳队伍,选的大多是北方人,就是在防这一点。
  现在有了毛衣,防寒能力更上一层楼,让南人也慢慢也在北方发挥充足的战斗力。
  “那当然,”陈永贵嘿嘿一笑,“苏姑娘她们做出来的,能不厉害?”
  “得了吧,天天就知道念叨你的苏姑娘你看她理你吗?”
  “怎么不理我?我给她说相声,她每次都笑来着!”
  陈永贵想起自己暗恋着的纺织厂女神,心中一荡。
  上次说完段子,苏姑娘还说要给他做双毛手套,毕竟关外冷的快,总要多准备一些。
  所以,
  他们生几个孩子好点呢?
  如果有了孩子,他们还继续待在大宁城,就把娃娃送去归化学校上学识字!
  归化学校是跟着大宁城修复一块建起来的。
  在兀良哈那边经过激烈的谈论,大明这边在去年也时不时去草原上“打草谷”展示武力,终于让沙不丹这等掌权人认清了现实,决定答应大明的条件。
  小冰河期的力量越来越厉害了。
  兀良哈必须向南边寻求新的草场,但是此时大明的军力并不是他们可以挑战的。
  土木堡之战带给大明的伤痛的确很中,但这过去七年,该恢复的也恢复了,主动出击瓦剌,也能看出此时统治者并不是软蛋。
  即便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可只要兀良哈不能在之后承受住大明的打击,那他们同样解决不了问题。
  只能答应。
  除了给自己取个汉人姓名,沙不丹还挑选了部族贵人的年幼子嗣,送去宣府、开平和大宁等地就学,就连蒙古包都扎的离这几个地方接近了许多。
  按理来说,这么近的距离有点危险,但大明这边已经花一年时间,在大宁、宣府等边关城池卫所间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
  交通便利之后,车马人口都可以通过这条路迅速的往返。
  这意味着只要兀良哈有异动出现,那会跑过来打击他的,除了最接近的卫所,还有其他地方的驻军。
  压力更大的其实是沙不丹他们。
  可北边寒冷,他们不可能过去,西边的草场则是被阿剌知院的势力占据,他们也跨不过去。
  而且,在兀良哈偏西北,还有脱脱不花的残余势力在朝着他们发起冲击。
  在脱脱不花这个蒙古大汗被杀害之后,蒙古的其他部落主毛里孩和孛来拥戴了脱脱不花的幼子马可古儿吉思为新的大汗,成立了一个跟当时也先对立的小政权。
  只是对比起也先的大权独掌,这个小政权被两个权臣控制着,可以左右政局,却无法号令蒙古诸部。
  而且为了“大义”,他们也必须向着瓦剌发起冲击。
  也先他们没来得及杀,于是这些人就把目标放到了阿剌知院身上。
  景泰六年的夏初,在后者仍沉浸在被大明册封为新的蒙古大汗之时,毛里孩他们就派人刺杀了阿剌知院一次。
  那一次虽然没有成功,但成功引起了阿剌知院的愤怒,双方爆发了强烈的火并。
  阿剌知院是抵不住的。
  他的很多人马都在进攻也先的战役里没了,内部中也有不少蒙古首领并不认可他的统治,企图取而代之,于是两重负面状态叠加,让阿剌知院吃了败仗,匆匆找人向明朝请求支援。
  大明当时就做出了反应,派兵击退了追过来的毛里孩和孛来。
  不过考虑到草原上的势力需要保持平衡,方便大明腾出时间在北边经营发展,方瑛并没有下令趁胜追击,而是适可而止。
  在朱见济跟方瑛的书信来往中,谨慎的小太子提出,只让草原“龙争虎斗”是不保险的,最差要扶持三方势力,让他们玩个“三国鼎立”,才能让大明从容的以裁判员的身份在其中游走。
  而不论是阿剌知院,还是毛里孩方面,也都需要时间去清理内部的隐患,对于大明这种明显的意图,他们是敢怒不敢言。
  阿剌知院率领的瓦剌依附大明,经此一事后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把大腿抱得更紧了。
  兀良哈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瓦剌、毛里孩等势力包裹着,寸步难行。
  毕竟三方之间,兀良哈算是最弱小的。
  就在去年进攻瓦剌失利后,毛里孩还派兵对兀良哈进行了一番掠夺,掳走了不少人口牛羊,把沙不丹气的差点把奶酒喝到肺里去。
  如此,还能做什么?
  乖乖的给大明当狗才是最好的出路!
  好在大明也算厚道,在接收了贵人子嗣充当人质后,果然是说开市就开市,还收购起了他们驯养的羊羔和羊毛。
  兀良哈的牧民都不知道明人的口味怎么突然换了。
  汉人不是一直都不爱穿毛衣的吗?
  受制于这个时代的生产能力,虽然蒙古人会穿毛衣大袄,但没有经过仔细的揉制,毛织品总容易结板和充满异味,让他们无缘于大明庞大的消费市场。
  双方交易最常见的方式,是直接驱使牛羊来到榷场,换取大明的盐铁和其他珍惜物品。
  对于变化,他们很不解。
  不过没关系,反正他们能赚到钱。
  蒙古牧民高高兴兴的把羊毛剃下来交给大明那边的商人,然后拿着换来的钱去榷场或者大宁城进行购物。
  对比起宣府这种九边重镇,大宁和开平的地位比较特殊,而且在此前也的确为蒙古人所居,所以这边是允许他们进城行动的,只是需要朝廷发放的“通行证”而已。


第133章 :景泰七年
  纺织厂那边,管事的杜新放下了账本,伸了个懒腰。
  “这个月生产的毛衣终于把九边下的订单搞定了!”
  “把东西都打包好,发去宣府那边,交给李巡抚和南和伯。”
  他把其他的杂物收拾好,吩咐手下人。
  “另外,咱们这次买的盐到齐了吗?齐了就让人再去兀良哈那边买点羊毛那群蒙古人也是的,靠着养羊过日子,怎么就不知道多养点,搞的咱们厂子还得分批找他们买羊毛。”
  杜新有些不满。
  他觉得兀良哈养的羊有点少,跟不上纺织厂的步伐了。
  作为一个“国营企业”,纺织厂的规模是很大的,但相应的,朱见济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让他们尽量利用生产链,把蒙古绑上大明这条船。
  杜新接受过东宫小课堂的教育,知道太子想什么,并且努力的做着。
  现在,成功走上正轨的纺织厂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兀良哈的一点羊毛了。
  杜新觉得,纺织厂想继续发展扩大,那就需要更多的草场,养更多的羊。
  大明边关的地再好,也是不能给蒙古人放牧的,那么,能够为他们制造财富的土地,只能朝着其他方向寻找。
  杜新琢磨着要不要给东宫去信,探一探小太子想在多久之后,安排一场新的北伐。
  “盐是到了,厂长要不要去看看?”
  “那就过去,那些海盐是拿来用的,可不是让人吃的多盯着点,前几次还有人从厂里偷盐呢!”
  杜新边说边走,去了仓库那边。
  自从去年夏初,朱见济把石璞张凤拉过去开了个小会以后,这二人就半信半疑的推广起了晒盐法。
  毕竟在此之前,他们没有做过这种东西,如果出了差错,那今年的盐产就得缩减。
  只是小太子一再强调,他们只能抱着疑惑去选了个地方做实验。
  好在夏天日光猛烈,海水晒制起来花费的时间并不多。
  但石璞亲眼见到那铺满盐厂的雪白盐粒时,对于此事便再也没有了犹豫,不用朱见济催他,就跟着张凤下达文书发往全国各地的盐场,要求他们进行海水晒盐。
  这使得从去年下半年起,大明的产盐量增加了不少。
  有很多粗制的海盐被运来大宁城,被用于羊毛的清理。
  还有一些海盐被分发给了盐商
  因为从今年开始,按照新的开中法,只允许商人用银钱来购买盐引,而且还把盐引分成了不同的等级,估计大商人以外的中小生意者参与进来。
  这就使得大明朝的盐引发行的比往年多了小一半,顺便给国库进了一大笔账。
  只可惜今年虽然没有大仗,可南方北方仍然有战事存在,南方的土司和山贼盘踞,北方这边为了保持大明的威慑力,总要隔断日子出去走动走动,加上每年都有的天灾,仍然是一大笔逃不开的支出。
  “还要继续修路呢!”
  “户部和工部要做一个表,计划好顺天府周边哪里要铺设水泥通路,把花费算好。”
  文渊阁,日常的内阁会议中,朱见济对着旁边落座的大明骨干们说道。
  石璞和张凤应是。
  再说了几件关于基建发展的事,朱见济随后又提着腰带,胖脸一皱,不高兴的说道,“眼下已经入暑了,南方那边要防着洪汛,北边也不能放松。”
  就在前几天,山东的几个地方长官又上了奏疏,说才修理过的黄河再次决堤,淹没了数州之地。
  这都到夏天了,去年冬天种下的麦子都快熟了,结果来这么一遭,气的景泰帝跟朱见济一块躺着冒烟。
  黄河多重要?
  前几天财政困难,但朝廷一直硬着头皮给治理的人发钱过去,组织修复,结果河堤投入使用不过一年,就坍塌崩坏,让本就不富裕的大明朝雪上加霜。
  结果当然是皇帝直接下令,让山东那边的锦衣卫直接把当初的负责人给抓了,不能因为人已经继任或者调走了就不管。
  做这种事,要责任追究到人,没有过期的条件!
  然后就是继续想办法修复河提。
  利用这件事,本来就在大辩论中风头出尽的徐有贞再次被提名
  因为在出事的河段中,只有徐有贞负责的那一块没有问题发生。
  景泰帝于是又命徐有贞继续去往山东,办理这件事情。
  徐有贞有点小委屈。
  其实他是不喜欢劳累工作的,他更热爱待在京城里的日子。
  奈何顶头上司下令,他不得不办。
  这一次,朱见济让朱骧也跟着过去了,顶着工程不再出现失误。
  自打卢忠复出,朱骧在锦衣卫的地位也逐渐尴尬。
  在今年五月份,景泰帝就在儿子的提议下,把朱骧调任去了大理寺,同样给人一个“同进士出身”的恩赏,提拔卢忠重新成为指挥使。
  于谦大爷对此接受良好。
  他起初也是觉得,自己当了六部长官,女婿跑去当锦衣卫头头,有点过分了,毕竟锦衣卫明面上只负责皇帝倚仗,可干的啥大家都清楚。
  这种职位本来不适合让大臣或者其家属担任。
  但景泰帝觉得这是“君臣相得”的表现,当初卢忠被甩出去当流浪犬,景泰帝也处于恍然的无助之中,需要来自于谦的安慰,便提拔了朱骧。
  现在这个奇怪的安排终于被矫正,于谦都觉得舒服了些,景泰帝也只是单纯的替自己的忠犬回归而感到高兴。
  “今日就到这里吧。”
  “六部要做什么,把表格做好发来内阁,阁臣要列个章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