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你两个妹妹也接出来”
“建庶人和吴庶人那边要不要照顾一点?太上皇去了凤阳,只怕会故意拿他们撒气的。”
朱见济等着景泰帝嘀咕完,才开口说道。
虽然为了保证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建文帝的后裔不可能被承认无罪,但给他们提高点待遇还是可以的。
朱见济还惦记着大伯说他胖的话呢,
可不能让人轻易的就去凤阳作天作地。
“可以。”景泰帝还沉浸在“大哥走了”的伤感中,随口应下。
不过等他反应过来,突然想起这么做会不会触怒太宗的在天之灵?
可朱见济一大清早跟着好爸爸出城送人,还被污了清白,早就没精神了,大脑袋一点一点的就要睡觉。
景泰帝于是心想:触怒就触怒吧,先别打扰儿子。
反正如果太宗再次显灵,那也是儿子挨揍,不是自己在梦里被追着打。
希望儿子能在梦里多动动脸上这肉肿得都垂下来了。
景泰帝慢慢的想着,也跟着儿子一块点脑袋去了。
五月份。
太上皇朱祁镇搬了家,皇家纺织厂开始对外招工,东宫也请旨,重建了瓘玉局,甚至朱见济还加强了内廷的兵仗局,指挥着人手开始制造新的玩意儿。
“方爱卿!”
就在方瑛被召入京城的第二天,朱见济的就热情的接见了他,并且带着这位名将参观了下东宫六率,希望可以让方瑛点评点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按图索骥练出来的兵到底能不能打,还是得听专家的判断。
“殿下所训练的士卒精足气壮,行走之间矫健有力,并且能使将领如臂使指,着实算得上支强军了。”
跟着小胖墩后面走,方瑛微微弯下腰,对着朱见济说道。
“即便没有实战,但观其军势,想来能抵得上三倍的敌军。”
朱见济听了,继续问他,“那如果我让这些人带上火铳,配上长枪和弓箭,可以抵几倍的敌人?”
“如果时机得当,那足以操纵战场局势,成为一支奇兵了!”方瑛回道。
他说的也算心里话。
毕竟六率的三百猛男被朱见济用现代军队的标准养了几个月,每天晚上还要安排人给他们上“夜校”,教导士卒识字读书,最后再由小太子亲自上场,给他们灌输“忠君体国”“保家卫国”的思想。
这种还是比较好让人理解的。
忠君一直都是儒家的基本法,虽然很多人都是嘴上念叨,成为了衍圣公那样的萎人,但这并不妨碍底下的老百姓被他们忽悠到,了解到这玩意。
“保家卫国”在这个时代倒是没有被多提,在民智未开者眼里,当兵就是件“你出钱我卖命”的生意。
可小太子却提了出来,还举了例子
那便是北京保卫战。
六率三百人里鲜少有没经历过这次事件,而他们能被征兵到京营,在老朱同志的户籍制度下,也说明极大部分属于京城地带出身。
真实的例子最能让人感同身受,并且迅速的理解朱见济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除了嘴上说得好外,小太子对他们也好,除了规矩严格。
于是猛男团都信了朱见济的话。
朱见济的屁股坐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小金座上,自然是不敢像先辈那般,直接把某些东西拿出来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挑挑选选,结合时代观念给人洗脑。
来自后世的强大话术,让朱见济辛苦到现在,成功收获了六率的绝对忠诚。
而在这时候,一支忠诚的、装备精良、身体强悍,还有极高识字率的队伍,是很罕见的。
合,就是一支在小规模战场上近乎无敌的部队。
分,每个人的能力也足够让他们成长为小军官。
所以方瑛在了解了下东宫六率情况后,对他们下了这样的定论。
朱见济点了点头,仿佛在感慨自己的心血终于被专家肯定了。
“那爱卿,如果孤把这些人交给你,让你带着去打战,又会如何呢?”
这话落在方瑛耳朵里,让他甚为不解。
“六率乃太子亲军,哪里能让臣子指挥?”
而且京城已经编练团营好几年了,即便瓦剌再来,也不会重蹈覆辙,让人把北京给围了。
小太子怎么说让自己带着六率去打仗呢?
只见朱见济摇了摇头,“军队训练出来就是为了打仗了,不用打胜仗的军队,训练的再好也没用!”
“我朝立北京为都,便是号称天子守国门,不论团营还是六率,都当为国家而战!”
又不是像大宋那样,养了无数的中央禁军,浪费了无数钱粮,为了竟然是防止地方造反和管理无事的民间流氓?
那能算军队吗?
那简直就是宋朝最大的扶贫组织!
第八十八章 :望远镜得到了方瑛的认可
“明年开春,大明就要出兵瓦剌,好好回报它带来的血仇”
“孤想要你带兵北上,顺便帮六率开锋。”
“另外,西宁侯宋杰之子宋诚也快从南京回来了,自请要参与明年的讨伐瓦剌。”
“这人也是英武可用之人,但到底没经历过大仗,所以孤想让你帮忙培养一下他。”
宋诚是宋家这一代里最有天赋的年轻人,不然也会在祖父战死后迅速的撑起家业,跑到甘肃去任职了。
今年他的述职期满,从甘肃返回后先是带着祖父衣冠回去南京安葬,才向自己老爹宋杰口中了解了一把近年来的具体动向。
当知道皇太子聪慧过人,不但练出来了一支让自己老爹啧啧称奇的队伍,还想办法把跟他们家有怨的太上皇给扔去凤阳,给宋瑛这等被坑死的老臣立庙纪念后,宋诚当即表示太子靠得住。
他要想办法抱住太子的小胖腿。
因为从朱见济的动向中,宋诚能很轻松的判断出,对方是想要扶持勋贵的,而且橄榄枝已经伸出来很久了。
宋家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不存在什么站队问题,景泰帝显然是要效仿太祖高皇帝,和太子共同一套班子了。
所以宋诚表态的非常有效率。
朱见济也很欣赏对方。
当宋诚提出想要北上,一起出击瓦剌的时候,朱见济也是一口答应。
勋贵中正好也需要顶梁柱。
目前只有平江侯陈豫一个人,是顶不起一个庞大集团的。
文官那边每通过一次科举,就能吸纳新的成员进入,勋贵们繁衍到现在,也长成为庞大的家族,要说能用的人,绝对不少。
宋诚、陈豫等人只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有能力的将领却无法像这样得到补充,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培养出来。
朱见济在六率上花费了这么多心血,也是想要在这三百人中养出来几条大鱼的。
“你不要多想,我和父皇讨论过了,土木堡大战后,大明名将凋零,的确需要卿家辛苦一些,为我大明重振军威。”
“父皇已经下令,册封你为南和伯,若是抗击瓦剌有功,世袭罔替封妻荫子也不是妄念。”
“臣,领命!”
方瑛被朱见济说动了。
而且作为一名合格的将领,除了追求军功奖励外,对于统领一支强悍军队也是有期待的。
三百猛男团的确看得方瑛心痒痒,就是人数少了点。
好在朱见济又告诉他,自己还有个大宝贝没拿出来。
“这是?!”
双手接过一个奇怪的小筒,方瑛疑惑的打量着。
他发现这筒子前后都有透明琉璃装着,中间也不知道怎么弄的,可以伸缩,便好奇的拉长了对上眼睛。
陡然增大的画面刺激的方瑛眼神一颤,有些心慌。
“你瞧得太近了,这样哪里看得清楚?”
朱见济故意等着人在室内拿望远镜耍一回看方瑛笑话,然后才对着他解释道,“此物名为千里镜,是孤遣东宫瓘玉局的人日夜打磨,制造出来的!”
继瓘玉局的陈老五被小太子看重,特意拉进宫里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后,又有一些年轻敢想的工匠落入了朱见济的魔爪。
这些人在宫里的小黑屋里天天被逼着学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却因为知识起点太低而陷入了痛苦。
于是为了找理由逃避学习,陈老五就拉着其他难兄难弟,主动找到朱见济,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灵光一闪,对于如何打磨镜片精度有了个美妙的法子,请求太子给他们放假。
而他们说的也不是假话。
比起枯燥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和皇太子亲自教导的荣誉,这些人觉得还是自己动手感觉最棒了。
反正他们都是百年匠户之家出身,手里头或多或少有些“独门绝技”,玻璃都弄出来了,难不成几人合伙还搞不定“磨玻璃”这事儿?
考虑到发明家还真不是填鸭教育养出来的,朱见济也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为了不辜负太子厚爱,陈老五他们充分发挥了青年匠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后弄出来了一个旋转磨机,可以大大缩短玻璃的磨制时间,提高精度。
等手感上去了,经验丰富的匠人还能直接打磨出特定度数的镜片出来。
这对朱见济来说是个好消息。
此时玻璃的产量虽说无法大规模烧制,但弄一些望远镜出来是没问题的,反而在如何打磨上容易遇到阻力。
毕竟一个力度没把握好,手里的玻璃就废了。
现在有了专业的磨机,望远镜的产量一下提升了上去。
朱见济希望这第一批望远镜可以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方瑛多年征战,自然明白占据视野优势对于战场局势有多大的辅助力量
在草木众多的南方也许会受到限制,但和瓦剌对抗的北方,地形多得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望远镜这种“我有你没有”的黑科技,必然会为大明方面提供巨大的便利。
方瑛在习惯了放大的世界后,对着手里的筒子爱不释手。
随后朱见济还有东西要给他见识一番。
“这是长臂弓!”
一名文科生有多能背?
看看此时的朱见济就知道了。
在明白燧发枪一时之间无法大规模配给军队之后,朱见济为了提高大明的骑射功夫,又特意“复制”出了后世威名巨大的清弓。
虽然朱见济很讨厌“我鞑清”,甚至已经计划好了如何把人老祖宗全埋了,勒石大兴安岭,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在骑射方面,少数民族的确比大明擅长。
比如较之汉族传统的弓箭,清弓的拉力可以做得很大,用来射重箭,威力可以和早期的火药武器抗衡。
而汉弓则是更注重射程和效率,对敌人的杀伤力就不够用了。
在连发火枪没登上历史舞台上,朱见济预备先那这种弓箭顶着,两种弓搭配着使用,足够提高军队战斗力了。
特别是幻想一下,拿清弓去追杀鞑清的老祖宗们,那场面更让朱见济觉得舒爽。
方瑛也很认可这种新式长弓。
因为他本人便善于射箭,弓一拉一射,就能感觉出它的有利之处。
“若是有这些东西配给,那瓦剌有何问题?”
直接送蒙古人见他们的长生天去!
方瑛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拿着被朱见济命名的“长弓”,喜不自禁。
本来想说皇帝和太子刚把自己从南方召回,就又安排了新工作,有些把人当驴使唤的意味。
但看着人家已经准备了这么多玩意,方瑛又想,有了利器在手,储备人手也足够,那战场大可去得,何必犹豫?
当技术远超敌军的时候,那打战基本上就是在给自己积攒战功了。
朱见济表示,自己非常欣赏方瑛这种从战略上藐视敌人的态度。
这代表着大明开国以来,横扫蒙古追逐漠北的豪放还没有消失。
大明的将军就应该不把蒙古上放牧的家伙放在眼里!
“那就拜托南和伯了!”
朱见济笑的很开心。
将领有了,人手不缺,中央方面为战争要做的准备,还是屯钱屯粮屯枪。
而这种事情,
朱见济是很擅长的。
第八十九章 :织布厂开起来了
于是时间转到五月底,织布厂那边到处招收织工,总算是把人数凑齐,将工厂开了起来。
来自直隶各处的女工被聚集在厂房里面,面对着新式的纺织机努力的工作着。
她们很多都是从贫困家庭里出来的,年纪有大有小,但得到统一的,则是她们手上因为常年织布而出现的茧子。
没有办法,就算上层的老爷士绅们再怎么强调规矩,想把女人塞到房间里当宠物养,放在底下的社会里,她们仍旧是劳动力。
而且老爷们喜欢的也只是漂亮女人。
他们见了街上出来卖货的丑女和老妇,都是绕着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生活的小村子,来到织布厂工作,除了这些女子的家人,并没有太多人关心。
如果朱见济心黑一点,打算做个资本家的话,他现在就可以去压榨工人,让她们体验一下前世“工业化时代”的血泪经历了。
毕竟在原来的时空里,为了追求工厂利益,资本家们对着孩子都能敲骨吸髓,何况女人?
好在朱见济的目标是把大明改变的很好,而不是让这个国家在另一条失控的道路上狂奔成脱肛的野狗。
他是要为老百姓谋福利的。
所以织布厂正式开办后,朱见济又腾出自己宝贵的时间,为工厂制订了一系列的流程。
比如说每天九小时工作制
在没有足够娱乐生活的情况下,这些聚集在厂里的女子下了班也不知道做什么,朱见济才把工作时长提高到了这个程度。
当然,这是包括了中午休息和午饭时间在内的,也禁止了加班这种事情。
做五休一,工资每月发放,满勤有额外补贴,包吃包住,待遇等同于最先被皇庄笼络过来的农户。
等到空闲时间,朱见济还安排庄子里人去帮她们送口信回家,以及德云社的过来讲讲相声,让她们不至于过于无聊,失去和外界的交流。
这对于出身贫寒的女人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虽然她们要去食堂吃大锅饭和睡大通铺,但这是太子免费给的,而且他真的给人发钱和放假!
想当初皇庄的人去地方上招工,她们家里其实是抱着卖女儿老婆的心态同意进厂的。
因为家里养不起多余的人口了,而且来招人的是一听口气,就知道是宫里来的。
既然如此,出去了的肯定哪里会回来?
于是不少人怀着悲伤或快乐的心情,收了工厂预支的半月工资,把人给交了出去。
只是没想到,本来应该是无边的苦海,进了厂反而是走进了新时代。
织工们就像刚刚加入农庄的农人一样,很尽心的工作着,生怕因为某些小问题,让老板给赶出厂子。
在朱见济没有注意的时候,她们自发的开始了内卷。
这让小太子非常无语。
只能说这些打工人的觉悟真的太高了!
他很欣赏!
但朱见济还是叮嘱工厂的负责人别让人太亢奋,不然对身体不好。
随后到了六月份,在飞梭和热爱新生活的女工一起奉献下,织布厂的棉布出产量非常高,大概抵的上正常人家纺织力度的两到三倍。
而这个效率,还要扣除教导女工们使用飞梭纺机的时间。
如果她们把熟练度刷上去,效率还能继续涨。
朱见济对此很满意了。
他让人把这些布匹放出去售卖,价格没必要像市场上的那么高,降低一些吸引顾客,同时开拓中下层市场
在太府寺建立起来后,关于市价的规定也随之出台。
其中一条,就是在统一市价后,售卖的物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