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42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42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白花花的屁股就在眼前,光环到时候能在哪儿闪耀?
  徐永宁也忠实的执行着朱见济的指令,对着二人义正言辞反对宦官干政的话两句带过,突出描述的是他们反对朝廷整顿市场物价的行为,引导民众进行二极管式的思考
  物价统一起来是好事,
  那反对它的人就有问题。
  官老爷家里大多有铺子,
  那他们干涉这事,就是想两头吃饱,更有问题!
  “这是两位御史自己开的店!”徐永宁掏出来大字报,举着喇叭给人批斗,“大家看看,要是真让他们来给东西定价,谁吃亏了啊?”
  “陛下和太子想着要给百姓好处,不让贪官污吏欺负人,这才临时让宫里的奴婢们来监督办事,以后也不是不换人了可他们愣是不愿意!”
  “这什么意思?!”
  “对啊,人又当官又赚钱,皇帝派人盯着点,正常的事嘛!”
  人群之中,有鹦鹉在学舌。
  而自打徐永宁围了会昌伯府,给饱受欺凌的百姓出了口恶气后,他的个人形象就升级成了个“爱打抱不平”的英勇少年,属于流行话本里的主人公。
  所以徐永宁的话对老百姓来说是有可信度的。
  二极管式的发言也没有给人思考的空间。
  百姓想着自己辛苦一天才挣下的十来个铜板,再看看杨钟二位即便趴在地上,也掩饰不住的上等衣服料子。
  这对比就出来了。
  “而且听说杨御史还是迎回太上皇的功臣呢,给瓦剌送了不少好东西果然不是自家的钱,花着不心疼!”
  哦,
  原来是跟那个傻缺太上皇混得来的,那这人就更坏了!
  土木帝的名声早就随着德云社的宣扬和英烈祠的修建烂掉了。
  对京城朴实的百姓来说,沾上土木帝就跟沾了那啥似的,洗了还是臭的。
  于是老百姓更喜欢看杨善钟同吃瘪了。
  “果然是读书人,这屁股都咱们的就不一样!”
  当杨善和钟同挣扎的被扒了裤子,人群里面突然有剑客赞叹了一声,“白!”
  这是唯一一个为杨善和钟同说话的声音。
  “打!”
  徐永宁没有这样的爱好,直接让人挥舞大棒,给这两位屁股开了花。
  于是有人可惜的叹气。
  这下子,这两位御史的名声算是彻底坏了。
  自认为是清流的官员为杨善感到悲哀,但谁让他看不清局势?
  这已经不是正统朝的天与日了。
  “太子如此折辱朝廷大员,实在是不配为储君!”
  当事情传去外地的时候,总有一两个声音为杨善钟同抱不平,但转过头就被旁边的人给打断了施法。
  “我可听说太子是个心善的,建了皇庄收留流民佃户,还到处掏钱赈灾,太府寺做事情,说到底也是方便了咱们老百姓。”
  “你不替自己人说话,怎么替当官的御史老爷伤感起来了?”
  天底下当御史的多了去了,怎么就他俩被这么“折辱”?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而且咱们天津卫要没有皇帝跟太子的指令,搞了个考成法,只怕还要被原来那个姓刘的压迫呢!”
  后面吭声的那位把杯子一放,气势高起来了。
  由于明朝卫所制度规定,卫指挥使以下的官职世袭,就这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家族势力庞大。
  而在卫所体系下,军官对军户的压制是无比强大的,根本没有其他的反抗机会。
  自打靖难以后天下承平,什么土地兼并的也迅速发展起来。
  天津卫这边就有个姓刘的千户搞起了这样的勾当,霸占了无数了人的田地,让军户们叫苦连连。
  毕竟他们是军籍,世世代代也摆脱不了这个标签,只能被迫承受,不少人都偷偷逃走,去了其他地方。
  好在今年搞了个考成法。
  天津卫靠近京城,又不是正经的行政区划,平常管理也是服从于中央的,一来一回时间也短暂。
  于是当时对奖金非常饥渴的御史们就闻风此处有贪官,跑过来把那个姓刘的抓去换钱了,顺便清理了一下被他强占的田地,发还给了军户。
  当然,处理这位刘千户的不是刑部,而是五军都督府这个正经的军事总管单位。
  综上所述,
  对天津卫的百姓而言,能把压在百姓头上的混账东西抓了,那皇帝就是圣明天子。
  杨御史是谁?
  名声那么大,有给老百姓什么实惠吗?
  而且正统天子那种人菜瘾还大的统治者,哪里比得上能让他们安稳坐在这儿扯淡的景泰帝?
  “你这屁股坐歪了!”
  茶楼小二也热心的凑过来,为第一个说话的,考了无数次结果连个童生都算不上的知识分子挪正了凳子。
  “哼!”
  “君子不与小人言!”老童生袖子一甩,梗着脖子说道。
  “行吧,您读过书,您说的对!”
  后一位掏出两个铜板付了茶钱,然后就要走了。
  “不跟你瞎说了,听说京城那边的德云社来咱们这儿开班子了,我得赶紧去瞅瞅!”
  德云社的鹦鹉们在仝寅加入后,不仅人数再次扩大了几倍,在日常说书中又添加了一些夺人耳目的东西,名声更上一层楼
  要论起勾起别人心里的情绪,把人哄到自家破船上的本事,有谁比得上神算仝先生?
  封建迷信的传播者,也是语言艺术的运用大师啊!
  而且除了说书这种形式,朱见济还特意培养了鹦鹉们说相声讲段子演话剧的能力,基本上是把人往艺术团那边拉扯的。
  随着队伍的壮大,现在也是时候走出舒适圈,向着外地发展他们舆论导向能力的时候了。
  “他们讲什么啊?”店小二好奇的问了一句。
  “听说是讲花木兰的事儿,我姑姑婆家大外甥的大听过,回来就成天唱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曲子,还说以后发财了也不给闺女缠脚”
  “而且他们有个叫相声的这玩意儿,特逗,不少人听了还想听!”
  哼!
  他倒要去瞅瞅这德云社有什么鬼把戏,能一下子说透一个中年糙汉农夫的心!
  他那个远房亲戚,怎么敢幻想自己发财的?!
  那相声被吹成这样,
  能有什么法力在?!


第八十四章 :水泥是个好东西
  京城。
  五月份的日子越过越少。
  这对于某些人来说有好有坏。
  比如说江渊大学士。
  作为一名家里有织布生意的士大夫,江渊对于自己的家产是很关心的。
  尤其是又到了核算商税的时候,太府寺的人要求他们的店铺把上个月收税后至今的账本抄写一份送过去,好让他们三十抽一。
  江渊由此问了问管家,自家近来的营业情况,结果管家却告诉了他一个并不是很好的消息
  顺天府市场上的棉纱、棉花,基本上被人给扫荡空了,甚至于他们去其他地方买,也多被人捷足先登,只抢到了部分棉花。
  在棉花迅速推广,大家都习惯穿棉衣的时代,江家的生意里卖出去的布,很多都是棉布。
  现在没有了棉花,哪里还能织出来棉布?
  而俗话说得好,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替父母感受到生命威胁的江渊因此大怒,“谁的嘴巴这么大?一口气把棉花都给吃完了?”
  “那些经商的小人当真越来越过分,是想独占直隶的布匹生意了?!”
  “”
  “那些人打着的,都是皇庄的旗号。”管家等江渊发完火,才鼓着勇气告诉他。
  鬼!
  怎么又是小太子的手笔!
  江渊被堵了一肚子气。
  对方不与民争利,便要与官争利吗?
  堂堂皇太子享受别人的供奉就够了,要棉花这种老百姓才用的东西干嘛?
  皇家用来擦屁股的,可都是专门从蜀中送过来的丝绸!
  江渊想来想去,都不能想通为什么小太子突然要插手这个完全跟天家不沾边的买卖。
  而且棉花原本低价,种的人又多,就因为皇庄那边疯狂扫荡的行为,供需变动之下,竟然还涨钱了。
  这意味着江家要是再去收棉花,附近的要高价买入,远了的也要添加交通运输费用,左右都比往年花的钱多出一笔。
  好在今年的棉花再过几个月就要收获,他们也就失去了一些旧棉
  可要是今年小太子继续扫荡呢?
  江渊对此感到发愁。
  不过没关系,
  朱见济又不愁。
  他因为做的事情一切顺利,最近又心宽体胖了不少。
  石亨那边终于尘埃落定,石彪也被押入京城,跟叔叔团聚了
  其实朝廷派去的钦差一到大同,就将石彪逮捕了,而验证他有没有参与谋反,也不是问题。
  通过把他在大同的宅子翻箱倒柜,搜出来了不少与石亨的通信,里面当真有些一些不敬谋逆的话语。
  更有年富这个大同巡抚作证,交代了石彪在大同这几年的作为,定罪是妥妥的。
  之所以这么晚才把人押到京城,那是由于石彪在边境私吞的财产田地巨大,同时要整顿石彪私通瓦剌而造成的边市乱象,弄起来花了不少时间。
  景泰帝为此难得的发了顿火,嘴角隔天就长了火泡,疼的好爸爸连美人都不睡了。
  于是他更加气愤石家叔侄,将罪名定下后直接下令把人拖到西市斩首示众了。
  没有兴趣见证血腥场面的小太子只是对着西市遥遥哀叹了一声,然后就驾车带着小伙伴们继续巡查皇庄。
  他首先看了下最近收集来的棉花和棉纱,然后动用皇家御赐钞能力后的结果给震撼到了。
  “这么多?周边的田地都拿去种棉花了不成?”
  “太子有所不知!”负责这次采购事件的宦官刘保恭敬的给主人做解释。
  原来在大明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就诏令天下,“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后面还直接宣布,如果农民把田都拿来种棉花了,便给他们免除这方面的赋税。
  可见为了推广棉花种植,一向节省的老朱同志都下了血本。
  而效果也很显著,不论大江南北,都有人在种棉花。
  所以采购团队在直隶绕了一圈,成功收到了一仓库的棉花和棉纱。
  朱见济恍然大悟。
  然后就觉得以后税法大改革,得把棉花地也纳入税收范围。
  因为他坚信,在飞梭和新式纺纱机出现后,会有更多人跑过去种棉花,差一点还能弄出来“棉吃人”的现象。
  如果棉田不用纳税,那大明的财政又要损失一大笔钱,让本就不富裕的国库雪上加霜。
  “那人招收了多少?织布机制作出了几架?厂房有建好吗?”
  朱见济又问了一些问题。
  原材料已经收过来了,那么劳动力和工场呢?
  刘保都一一回答,还请太子殿下高抬贵脚,去新建成的厂房那边看了看。
  一个多月的修建时间虽然紧迫,但在朱见济大方的砸钱和用权力催动工人的情况下,也弄的差不多了。
  只是工作场地,又不是拿来长住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直接省略掉。
  朱见济巡视一番,勉强的点了点头。
  “只是女工那边有些难题。”刘保小心的说道,“很多人家都不愿让家中的女儿媳妇出来”
  在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下,生活过得去的农户家里都有织布机,没必要让女人去别人的地盘打工。
  即便是农民,也只有实在过不下去的家庭,才会让自家女人出去抛头露面的做工。
  而且皇庄人多,在集体化的生活下,如果不讲究一点,是很容易让人变颜色的。
  只有周边的人亲眼见证了皇庄和其中佃户们的改变,相信皇太子真的会给他们发不菲的工钱,大胆的报了名。
  这么一点人,把场子盘起来是足够了,但远远不能让皇庄布业吃下整个直隶的市场。
  “再去找找顺天府不行,就去周边的卫所找。”朱见济吩咐道,“你是东宫出来了,别在乎太多的规矩。”
  什么军户农户?
  他们都是皇家的打工人!
  刘保应下,发誓绝不会辜负太子的信任。
  “水泥制作的怎么样?”
  随后,朱见济又转去了另一个工坊,询问起了自己老早安排下来的事。
  对比起玻璃烧制,摸索出水泥配方比例的时间要缩短了很多,毕竟前者要慢慢煅烧,把控温度的变化,后者在知道需要什么东西掺和的情况下,只要用心玩泥巴就好了。
  可由于朱见济需要许多水泥,就导致了时间成本的增加。
  谁让运送原材料也要花时间呢?
  拖拖拉拉的,到了现在才积攒起足够多的水泥来实施朱见济的计划。
  在处理孙家财产的时候,朱见济明确提出过要拿孙家的钱去为老百姓修路,造福民生。
  他是说到做到的。
  只是比起古代常见的,把地推平再铺上层薄薄沙土压实,就可以供人行走的道路,朱见济想的却是用水泥来代替沙土。
  他要用一条人人可以行走,谁都看得见的宽敞大道,来让大明见识下伪工业的威力。
  虽然他弄出来的水泥远远不及现代制品,品质一般般,但放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用了。
  然后,皇家水泥厂也可以打响招牌。


第八十五章 :太上皇的“罪己诏”
  “直隶这边,除了通往京城的路,其余的都不太行,都要改造!”
  朱见济严肃指出。
  交通其实也是关乎王朝统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中央和边境不能做到在三个月内传递消息,那么后者对于前者来说,就是失控的。
  只有信息可以迅速传达,中央调动的军队快速的到达指定地区,这样的统治才算稳固。
  古代王朝的扩张,版图扩大的同时,交通路线也在随之辐射到更远的地区。
  蒙元之时就大修驿站,大明也很重视这方面。
  可惜受限于生产力,只有官方要用的道路修的还算用心,其他地方就只能算是凑合了。
  典型的就有京城和附近乡村的连通小道,这些路都是百姓进城需要用的,城里的人没必要去乡下,所以朝廷也没怎么派人修整,是一条普通的泥巴路。
  而朱见济雄心勃勃,
  他现在的确还小,做不了太猛烈的动作,但也可以在细微之处,一点点的改变这个大明朝。
  现在才第五个月,
  景泰五年连一半都没有过去,
  他就已经把玻璃、水泥和飞梭整出来了,虽然有后发优势,工人们只需要没日没夜的拿着太子给的配方琢磨配比问题就好,但也给了小太子很大的自信。
  天命在孤!
  到现在为止,朱见济做的所有事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阻力,好像命令一下,就有人帮忙办好了。
  可搞政治,真的有这么丝滑吗?
  那只是因为朱见济的所作所为还没有触及到对方的根本利益罢了!
  考成法审核官员绩效,正常,何况这是在天子脚下,做事情自然要战战兢兢,丝毫不落。
  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就没有一个是因为考成法而遭到斥责的。
  而商税,
  朱见济只是征收老百姓的税罢了。
  他禁止官员经商了吗?
  他把那些商铺全给没收了吗?
  他要官老爷们把名下田产和店子登记出来,逐一缴税了吗?
  没有!
  官员还是在经商,
  甚至军队也在经商!
  从上到下,好一个“商业化”的大明!
  而当他们面对一个说话有些分量的实权皇帝,面对没有触及到自己根本利益的所有政策,以商人权衡利弊、善于妥协的特点,拥有灵活底线的士大夫们也就是在朝堂上抗议了一下,然后便半推半就了。
  小太子的招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