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46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46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对方好不容易冷静了下来,捧着皇帝赐下的大瓜露出类似于可达鸭的呆愣表情后,朱见济这才和颜悦色的问起了他们,关于陕西乡间的风土人情。
  “还好,还好!”
  从农会来的某位忙不迭的回声,“北边打仗少了,又有了农会,我家的小子都能去学馆读书了!”
  “就是粮食每年收的还是差不多的份,有点对不住陛下派来的那些农院先生。”
  他不好意思的啃了一口瓜,憨笑。
  朱见济却是能够理解
  什么解放生产力、改进耕作技巧,都还处在原始人力的范畴。
  能有提升,但作用不是很大,并不能让人人饱腹,因为土地本身的肥力,已经决定了其中种子的成长上限。
  所以朱见济推广农会,集中人力物力后,的确让人多吃了几口饭,偶尔还能从农会的养殖场里杀鸡杀猪吃点肉尝尝。
  可要说吃饱吃撑,身上长出来肥膘了,那是想多了的。
  促进后世农业爆发式增长,是因为伟人时代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让中国可以大量生产化肥,改善土地肥力,才长出来了一把又一把的“嘉禾”。
  “不过入了农会,就只要给朝廷交钱服役就好了,不用给地主王爷们交税,一年下来,攒的比往年多不少!”
  要说历朝历代的正税,除了大宋喜欢刮老百姓皮之外,基本都还算合理范围内,可以让人承受。
  只是当正税之外,加上地主田租、摊派、加征响银等等,就让百姓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最后走上绝路。
  朱见济的农会是他直接管理的,会长需要去省会的总会里培养一段时间,而总会会长则是要来京城的农科院里进行教育,再由朱见济批准,才能就任一地的农会头头。
  而农会缴税,只需要上交朝廷规定的那些正税,偶尔参加下地方的公共建设服务,也没多大事了。
  在人多力量大的背景下,需要上交的粮食、布匹等,对地方农会来说并非重负,给了这些,扣了花销,还能省点。
  但凡有地主、士绅或宗室企图插手,朱见济也不会轻饶他们。
  “这样才好!”
  “百姓是国之根基,天底下做任何事,都得要你们出一份力才行得通,不然是做不成的。”
  朱见济拍手笑道。
  没加入农会,仍旧是自由农身份的人在一旁羡慕。
  不是说他们不懂合力的好,只是受限于各种原因,让他们选择了不加入。
  现在对方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自己心里自然也会发酸。
  真遗憾,他们只是附近的佃户,如果不是因为就在嘉岭山旁边耕种,也不会被拉过来面见天子。
  但朱见济也不是只管农会。
  “尚书里说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就是民!”
  “朕是天子,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朕是要替你们解决麻烦,办好事情的!”
  “哪有让自家百姓受气受苦的道理?”
  朱见济结束会见,起身走出棚子,面对着阳光负手而立。
  “天底下的豪强那么多,占的地方那么大,却没有交税,让连吃饭穿衣都有问题的百姓去缴,这合理吗?”
  “让他们给朝廷交点钱,这样你们松快了,朕也舒坦了。”
  “百姓有难,在予一人呐”
  “这种事情,朕不去办,以后还能托付给谁?”


第281章 :官绅一体纳粮
  回程之时,朱见济突然勒马,反手一指旁边的嘉岭山。
  “朕来时听说,这山上还有座宝塔?”
  随侍的人立马答道,“回陛下的话,有座唐时修建的佛塔,登顶的话,借助山势,足以俯瞰整个延安府”
  “只是年代久远,即便宋朝时修缮过,至今也破败了。若是陛下有意登高望远,臣即刻就着人前去修复”
  “朕就不登山了,有这个空闲,不如去延安其他的州县看看。”朱见济吩咐下去,“不过宝塔还是修一修吧,唐时古塔,不至于到了大明,就坐看它倒了。”
  “另外再铸一口铜钟在山上,找几个撞钟的和尚过去。”
  朱见济说完,踢了下马肚子,滴溜溜的跑马走了。
  他在延安府带了小半个月,每天都在孔镛的陪同下,视察地方。
  君臣几个在了解民生的同时,也算过了一把微服私访的瘾。
  朱见济甚至还在某个镇上看到了来这儿排班的德云社戏班子,给人表演新编的剧。
  当然了,有上层领导指点,他们的剧本大多是扎根在日常生活,符合老百姓口味的基础上,宣传正能量的。
  要不是的确能够让人看的进去,德云社也不至于开办出这么多业务。
  他有点感叹,自家的宣传都扩张到这么乡下来了。
  “秦王还是想求见陛下。”
  张懋摸了下自己刚长出来的胡须,对着朱见济汇报道。
  他也奉命率军去各地给人免费衡量过田土面积。
  而英国公如此人才,总得啃点大菜,那才能显示出他的真正威力。
  于是张懋就去找了陕西各地的宗室,上门服务,态度优良。
  可总有傻逼不会看人眼色。
  在查到当代秦王朱公锡那边时,他府里的长史自觉常人不敢得罪亲王,刻意隐瞒了一些。
  张懋对此不动声色,转手就让人抓了那个长史,说他有意“欺君”。
  自己可是有皇帝亲手诏令下乡查田的,朱见济更是在隔壁的延安府坐着,西安这边这么嚣张?
  喜欢跟着一群文人舞文弄墨,不怎么管事的朱公锡得知后,吓得赶紧递了消息过来,企图先一步认错,让皇帝免于惩处。
  在朱见济针对宗室制订了一系列严格规矩后,老朱家的王爷都知道这皇帝不好惹了。
  “我赶着回京,让他自己一边待着去!”
  朱见济对见远房亲戚毫无热情。
  如果朱公锡是个有实际才干的,那朱见济肯定会像对待周王朱子埅一样礼重对方,与其再续血脉情谊。
  可朱公锡当了个只会动嘴皮子的文人,成天待在王府里跟人饮酒作诗,玩弄风雅,完全没有踩到朱见济的点。
  至于求见被拒,对朱公锡来说又会造成怎样的担惊受怕,那就不关朱见济的事了。
  怎么来的怎么回。
  等朱见济回到北京的时候,夏天都快过完了。
  他老婆跟老娘在迎接天子回銮之时,都表现的很给人面子,可场面一散开,到了自家说话的场合,就揪着朱见济不放了。
  杭太后围了儿子看了好几圈,最后又伤感的恸哭出声,“又黑又瘦的,我儿受苦不少!”
  “让你带着皇帝的车架过去,再安排些宫人服侍,你都不要,连衣服都是没什么颜色的真是要气死我!”
  王氏自然要过去安慰婆婆,“陛下看着高了点,也壮实了一些,还是有好事的。”
  “可是黑瘦之后,青哥儿就变丑了好多,一点都不如幼时憨态了。”杭太后拉着儿媳,跟她抱怨起来“男人就会糟蹋自己”的话。
  朱见济在旁边听得无语,但还是硬着头皮把老娘给哄好了走人。
  而长辈一去,夫妻俩对坐,王氏也给朱见济摆脸色了。
  出发前一天,为朱见济整理了一晚上的东西,他都不带着,可把王氏气坏了。
  皇后抱着已然膨胀到傲视同类体型的大橘去了一旁,嘴里嘀咕,“母后说得对,从小被供着长大的,出了门没人伺候,连个毛都打理不好,回来浑身乱糟糟的。”
  “来,陛下都吃不到嘴里的瓜,咱们吃了它!”
  王氏拿起果盘里切好的西瓜,跟大橘分享了起来。
  朱见济凑过来,让老婆别当面阴阳怪气了。
  就王氏这大家闺秀的水平,哪里能刺激到他的脸皮?
  “这猪不能再吃了,我这姓朱的倒是可以吃几口。”
  皇帝公然抢走了皇后要喂猫的西瓜,完了还有吃后感,“甜啊,难怪特意写信让我回京吃瓜,果然还是梓潼爱朕!”
  他毫不客气的把肥猫赶了下去,再把身材小巧的王氏拎起来抱怀里。
  王氏嫌弃的给朱见济理了理刚才赶猫时粘上的毛,“你是天子,哪里用得着事事亲为?御人得当即可。”
  “眼下大明收复西域,是足以告祭太庙天地的功劳,可你愣是把自己搞的又黑又瘦,还往乡下地方钻”
  “你也不嫌委屈自己了!”
  “好不容易去一趟那么远的地方,哪能不多看看?我还给你从陕西带了些特产回来,等会着人拿上来!”
  “我是国母,还要礼物?陛下照顾好自己,便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王氏的气被皇帝亲了几口后就散了,抬手搂上了朱见济的脖子,“现在好了,打完了仗,东南西北都没有敢惹大明的,陛下可以休息休息了。”
  她的想法很正常。
  在亦力把里覆灭,重设安西都护府的消息传回北京后,即使是高傲的京城人士,也大为震动。
  因为这是大明建都北京以来,干掉的最大体量的对手了。
  而在官方消息中,又称亦力把里虽强,在大明天兵面前,却犹如婴儿,毫无还手之力,一路猪突猛进,势如破竹。
  京里的德云社班子立马整出来了相关剧本,为大明如此的胜利,鼓舞庆贺。
  在前几年,他们还编排过“张议潮”、“安西铁军”等曲目,吸过一波关注和眼泪,让人为西域退出中国怀抱而伤感不已,极大的激起了国人的爱国情怀,为收复西域做铺垫。
  现在正好反转一下。
  之前反对开战的声音也消失了
  仁宣之后内卷了几十年,对大明部分人士造成的影响还是挺深远的。
  太祖太宗时的明人精神风貌类同于汉唐,仁宣后面就类同于两宋了。
  这群人,是讨厌打仗的。
  他们在之前搞了很多理由出来,说“亦力把里一向朝贡频繁,无大罪过,朝廷是起无义之师,以征臣属之国,有失风度。”
  也说浪费国力,不能因为这十几年来国家越发繁荣,就能当个败家子了。
  可当真的吞并亦力把里,整回来了西域后,这群人顿时闭上了嘴,再有反驳的,刚张嘴就能被激动的国人给他重新合上,顺便缝了针。
  臭傻逼,
  盛世都要来了,竟然还有停留在旧时代的!
  从消息传回到朱见济返京,这种热闹欢喜的气氛一直持续着,完美印证了皇帝此前的评语:
  “攻灭亦力把里,收复西域故土,是大明时代转折的标志。”
  骨气和强大的自信,那是打出来的!
  对外战争的胜利,是缔造盛世的关键因素。
  可朱见济摇了摇头,捏住了王氏抚上来摸他胡渣的嫩手,“不行,还有事要忙活呢,现在可不是休息的时候。”
  “还能有什么事?”发现皇帝脸上的神情格外严肃,王氏不解了。
  朱见济笑了,“当然是关乎天下的。”
  “你过段日子就知道了。”
  于是,就在巨大胜利带来的爆炸式喜悦好不容易有些消退后,皇帝突然又颁布了一项政令
  “官绅一体纳粮”。


第282章 :舆情汹涌
  官僚,从春秋战国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掌控权力者的代名词后,就在历朝历代,一直享受着持久的方便。
  因为在最初,他们是被统治者拉拢过来,对抗“生而高贵”,依靠血统就可以拥有无数特权的贵族们。
  为了让官僚能够安心替自己做事,还要让驱使他们和贵族角力,君主自然要再拿出额外的好处给他们。
  毕竟击垮贵族们,将后者所有特权收归己有,让君主成为名义上唯一的“生而高贵”者,还能选拔出一批更加高效,更方便自己统治的新团体,这明显是一件收益极大的买卖。
  于君主而言,给官僚一些免税、给他们滥用权力的机会,那是做生意必然需要的成本。
  在中华的帝国史开篇之初,重用官僚,放弃一些东西,整体上算是对国家有利的。
  但发展到现在,该老化的也都老化了。
  特别是当国政稳定,老百姓在满足了基础的生存生活条件后,自然有更大的诉求,也会弄出来更多的矛盾。
  浮在水面的泡沫终归因为平静而消退,露出水下藏着的东西。
  朱见济想要携大胜之威去解决这些东西,不仅是成全自己的生前身后名,还要给子孙后代和天下百姓留下一份遗产,更要给历史一个交待!
  原历史上的明末乱景,那可真是太让人难受了。
  不过“官绅一体纳粮”的旨意一下,民间舆论疯狂涌动。
  士绅们在朱见济开办报纸,培植德云社以掌控部分舆论后,手里仍旧握着笔杆子,还是有不少喊话渠道的。
  而他们本就是被这条新政令限制住的食利阶级,反应更加剧烈。
  短短时间内,有奏疏如雪花一样的飞过来,加重了朱见济的批阅量。
  不过作为一名勤政的皇帝,朱见济也不嫌弃,让秘书处和内阁一块帮忙看奏疏,然后再安排几个脑子灵活的在旁边统计这些收集来的奏疏、报纸的内容和来源
  在颁布命令后,朱见济还很注意后续影响,想听听底下人对朝政有个意见。
  最后统计出来,除了意料之中的传统官僚在各种反对外,因为朱见济而发展起来的棉毛纺织业主也通过很多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弄上了皇帝的御案。
  一半人是支持的。
  因为棉毛纺织在朱见济利用后发优势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迎来了长达十年的繁盛发展,虽说需要缴纳额外的税,还得给工厂留出部分指标保证农会成员就业,但这比起收益,远远不及。
  他们赚了,自然感激朱见济。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牵扯。
  随着老百姓手里慢慢有了积蓄,棉布市场变得越来越大,使得纺织业主对于原材料棉花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可地方上的情况并不能让他们轻易的搞个大事。
  分给农会的地盘,属于朝廷所有,又有扶农国策在头上挂着,没人敢去动它的主意。
  可被整合入农会的,大多是小门小户的自由农,他们所占田土,本就不多,以前自力更生的艰难也促使他们对加入农会非常积极。
  真正的大土地,被捏在士绅、宗族手里。
  士绅自然不用多说,免税特权让他们天然能够去占有大面积的田地。
  而宗族,则是聚众而居,慢慢的以一族的名义,将土地占有量提升了上去。
  宗族在这个时代是很有凝聚力的。
  “人多力量大”是个很通俗的真理,古人不可能不懂。
  依靠血缘凝聚,同族人在各方面能够取得很大便利。
  不过同族里也有问题。
  根据朱见济所知,在农会推广的过程中,一些人曾经想过脱离宗族,加入生产队,但愣是被阻止了。
  所以大明眼下,农会虽然在朱见济的一力推广下分布广泛,但密度很不够。
  而且宗族大了,总能出几个人才,当几个有权有势的官员。
  于是士绅又跟宗族勾搭在了一块。
  受限于这两大地方势力,想要扩大生产的棉布商受挫严重,有时候还会碰上对方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咬口肉的情况。
  因此,他们对按照田亩收税,取消士绅特权一事,态度积极,想要借此倒逼大地主吐出一些田地,让自己接手。
  但另一半的棉商反应平平。
  这些人脑子里“安田置家”的观念还很重,做生意有钱了,也要回去买地,于市场厮杀上,进取不够。
  在这种明显是皇帝跟官僚们对抗的大乱斗下,左右摇摆,不敢明确表态,只能含糊其辞。
  第一批太学毕业,已经下放去地方任官的太学生也有发声。
  出乎意料,他们的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