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接下来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的人选问题?
张凌阳压根就不在想设置‘总督’这个职务,毕竟无论怎么说,总督一职都是把持至少两省的军政大事,权势实在太大。
甚至,张凌阳还想着,等云贵总督张广之平定了苗人之乱后,彻底取消‘总督’这一职务。
既然不打算再设置‘总督’这一职务,那江南几省的巡抚便不得不加紧时间安排了。
除却孙启承被任命为安徽巡抚之外,张凌阳又将荆南巡抚吴启良调任为江苏巡抚,荆北巡抚严书调任为浙江巡抚。
而空闲下来的荆南、荆北以及江西三省,张凌阳又从京官之中挑选了几名精干之人出任这三省的巡抚。
当然,张凌阳也不会做什么卸磨杀驴的事情。
原闽浙总督马进忠入京之后,不仅被委派了新的差事,爵位也被提升了一筹,晋升为西宁侯。
而原两江总督孙定宗,自然也被敕封为了伯爵的爵位。
一时间,勋贵在朝堂上的势力大涨。
特别是宁国府,除却孙定安原本的国公爵位之外,堂弟孙定宗也成为了伯爵,而孙定安的长子也被提拔为了安徽巡抚。
可以说此次授意最多的,非宁国公府莫属。
一时间,宁国公府风光无限,俨然成为了大周的第一豪门。
虽然宁国公府也确实有资格被称为大周第一豪门。
但回京之后,宁国公孙定安却有些惶恐不安。
毕竟,树大招风的道理,他又不是不懂。
所以,经过几番思索,孙定安修书一封与长子孙启承,让你在安徽为天子金星办事,另外一边,孙定安又将家族子弟全都召集起来,严厉训斥一顿,让他们以后夹着尾巴做人。
待众人散去之后,孙定安回到书房,在书桌前呆了好长时间……
第二天一大早,通政司便收到了一份来自宁国公孙定安的奏折。
看过内容之后,通政司的人不该怠慢,急急将奏折送入宫中……
“什么?宁国公递交了辞呈?”看着孙胜呈上来的奏折,张凌阳有些惊讶的合不拢嘴巴。
打开奏折看了几眼,张凌阳喟然长叹一声:“宁国公这分明是担心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啊!”
张凌阳又如何猜不出孙定安心中的想法?
以宁国公府现如今的权势地位,确实会引起天子的忌惮。
毕竟功高震主的事情,历史上历来是屡见不鲜。
不说其他,单单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李靖率师灭了东突厥之后,不就对李靖产生了忌惮之心吗?
要知道,那可是千古一帝的李世民。
更遑论其他皇帝?
可张凌阳是其他皇帝吗?
现在张凌阳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且又有龙骧、虎骧以及三支皇家亲军,又岂会忌惮孙定安?
好吧!
其实张凌阳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丢丢的忌惮的。
“不允!”只是一刹那的功夫,张凌阳脑海里便百转千回,将孙定安的奏折给打了回去。
第二天,孙定安再次提交辞呈,又被打了回去。
第三天,孙定安又一次提交辞呈……
如此三辞三拒,最后张凌阳才‘勉为其难’的同意了孙定安的辞呈。
这下,张凌阳高兴了,因为他不用担心孙定安功高震主的事情发生了。
孙定安也放下了心事,不用再担心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发生了。
朝中大臣自然也高兴了,因为孙定安只要一辞去身上的官职,勋贵集团将会面临如同文官集团一般群龙无首的局面。
如此,三方皆大欢喜,自然是可歌可颂。
甚至,一向对勋贵不假辞色的文臣,也开始大肆吹鼓其孙定安,将其吹嘘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将。
想想文臣们的那些阿谀之辞,孙定安就有些脸红。
自然,张凌阳所面对的阿谀奉承,绝对比孙定安只多不少。
张凌阳口中虽然谦虚,心中却不无想着:“难道朕真的这么英明神武不成?”
想想大臣们口中极尽咱们之辞,张凌阳心里就觉得十分舒坦。
“怪不得历史上那么多圣主明君晚年一个比一个昏庸呢?这华丽丽的赞美之辞,谁不爱听?”好在,张凌阳心里还保持着几分清醒,并未因大臣的赞美而迷三倒四。
朝中诸事安排妥当之后,张凌阳将目光瞅向摊丁入亩及士绅一体纳粮两项政策的实施上。
这两项政策,关系到大周的长治久安,一点都马虎不得。
张凌阳心中隐隐有一种直觉,虽然士绅集团的叛乱被镇压了下去,但这两项政策真正实施起来,只怕还有一些难度……
感谢古代少女、花落悳无痕、记233、忆的月票,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百九十八章:抄家
皇权不下县,这才有了封建社会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
事实也确实如此,县以下的各乡、各村,基本都是由当地士绅把持。
这也为摊丁入亩及士绅一体纳粮两项政策能实施多久,埋下了隐患。
江南的动乱被镇压下去之后,大周各地的士绅肯定会老实几年。
可几年之后呢?
张凌阳去世之后呢?
这两项政策还能否得到真正的执行,只怕会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有前世鲜明的例子摆放在那里,张凌阳不得不担心。
针对这个问题,张凌阳也早已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在去年西疆战事停歇之后,张凌阳便下旨让参加西疆战事的伤残将士还乡,并任命他们为各乡、亭的乡长、亭长。
只是当时针对的只是西北雍、凉两省,至于其他省份,张凌阳并未做出相应的安排。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一年的时间,虽然西北雍、凉两省的依旧贫瘠。
不过从刑部呈送来的公文来看,去年一年,雍、凉两省的民事及刑事案件,有了明显的下降。
要不然,在吏部的考评中,雍、凉两省个州府县的官吏也不会大都被评为中等以上了。
正是因此,在二月中旬,张凌阳才下旨给兵部尚书冯左良,让兵部统计这些年来大周对外战争中的有功将士及伤残人员。
这件工作无疑繁杂异常。
毕竟,近二十年来,大周对外战争发生了不少,特别是先皇永康帝五次征讨瓦剌,前前后后所用的兵员不下百万。
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且人员又是那么的多。
如今究竟有多少人活着,只怕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在这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是三四十岁左右而已。
调出当年的卷宗,兵部的官吏一本一本的翻阅。
只是名单统计,兵部就耗费了三月月的时间。
此后,兵部还要向各地卫所下发文牒,让各地卫所再度统计当地还健在的那些老卒。
这项工作,又要耗费至少半年的时间。
待各地老卒的名单上交上来,兵部再统计一番,只怕又要花上不好的时间。
也就是说,前前后后,兵部至少要耗费一年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面。
然而张凌阳却不觉得繁琐。
即便再耗费一年的时间做这件事情,张凌阳也觉得十分值得。
毕竟,张凌阳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是关系到大周的千秋万代。
相比兵部的忙碌,以刑部为首的三法司也好不到哪去。
此次参与江南叛乱的士绅,不是一家两家,也不是三五十家,而是前前后后有数百家当地的士绅大族参与到了其中。
这些士绅大族,谁家还没有个几百口的人丁?
故而,审理此事便变得繁琐异常。
不过好在,除却刑部之外,督察院、大理寺也参与到了此事之中,这无疑减轻了刑部的不少负担。
相比三法司每天日夜不停的审理、判定罪名,最轻松也最风光的,莫过于锦衣卫了。
自江南战乱被平定之后,锦衣卫指挥使韩笑并未回京,而是每天带着手下的锦衣卫奔波于江南各地。
韩笑在做什么呢?
自然是抄家了!
这么多士绅参与其中,其家产自然要被抄没。
而抄家,无疑又是锦衣卫的拿手好戏。
除却抄没这些士绅的家当及土地这些带不走的东西之外,韩笑每天最大的乐趣,便是对这些士绅的家人进行逼供。
说来也是,即便是参与叛乱的士绅,也知道狡兔三窟的道理,又怎会将自家的银子全都放在家中?
韩笑明白,这些日子自己所抄没的家产,只是这些士绅财产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至于绝大部分的家产,肯定已经被这些士绅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可这却难不住锦衣卫。
在锦衣卫的逼供之下,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夫人、小姐、少爷、老爷们,最后都道出了自家藏银的地点。
也自然,刚刚平静下来的江南地区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转眼间便到了三月,以刑部为首的三法司终于将手中的事情处理完毕。
接下来,自然要交给张凌阳亲自过目,从而三法司才能对这些士绅定罪。
因为此次参与叛乱的士绅实在太多,在奏报之时,刑部尚书高霈便向张凌阳谏言道:“陛下,此次参与叛乱的士绅足足有五百多人,如果连同这些人的家眷、族人,只怕要有七八万人。
以微臣的意思,陛下不妨只诛首恶……”
接下来,高霈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堆,话里话外都是为这些士绅求情。
可张凌阳想也不想便道:“不行!这些人畏威不畏德,如果朕将他们放了,他们也不会感恩戴德的。”
“可是陛下,此次牵连之人实在太多,杀之不祥啊!”高霈苦苦劝道。
李广泰也劝道:“陛下,高尚书所言极是,牵扯到这么多人,如果真的将他们全都给杀了,只怕整个江南要家家披孝,人人恸哭了。
现在江南好不容易平定下来,如果陛下再因为此而失去江南的民心,只怕得不偿失。”
“这……”见李广泰这般说,张凌阳有了几分犹豫。
见此,高霈趁热打铁的说道:“陛下,现在宫里的几位贵人先后怀孕,如果此时将这些人全部枭首,肯定会血气满京城。万一因此而冲撞了宫里的贵人,只怕得不偿失啊!”
李广泰附和道:“高尚书所言极是,陛下不妨下旨赦免这些人的罪行,也算是为几位贵人肚子的皇子、公子积福添寿了。”
见此,张凌阳有些哭笑不得。
他没有想到,李广泰、高霈二人竟然将此事牵扯到后宫几位怀孕的嫔妃身上。
虽然张凌阳并不信这个的,可却保不住即便是孔圣人的门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难免也有些迷信。
“容朕再考虑考虑吧!”张凌阳‘头痛不已’的说了一声,便打发走了高霈、李广泰二人。
高霈、李广泰二人走了不到一个时辰,孙胜便进殿禀报道:“启禀万岁爷,内阁首辅郑永基求见!”
第一百九十九章:劝谏
“郑爱卿此来所为何事?”
将郑永基宣入养心殿,张凌阳心里便猜想,郑永基莫非也是为叛乱士绅定罪之事而来?
果不其然,只见郑永基行了一礼回道:“陛下,臣是为求情而来!”
虽然身为内阁首辅,可郑永基的威望不要说同前任张致远相比了,只怕放眼整个大周,郑永基也算是威望最低的内阁首辅了。
六部九卿之中,不说高霈、曹睿这些同为外戚之人不服正用经济,就连同李广泰等人,对郑永基不假辞色。
正是出于种种考虑,郑永基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面求情,为的便是能够收拢天下士绅之心。
虽然这些江南士绅已经形同昨日黄花,但如果郑永基出面求情,不说这些出自江南的士绅会对其感恩戴德,只怕其他地区的士绅,也会对郑永基产生好感的。
再者说,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又岂是说说而已?
整个大周,除却勋贵之外,为官之人,又有哪一个不是士绅出身?
也是因此,郑永基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面。
他的内阁首辅实在太难当了。
“自古以来,便有杀俘不祥之说,且这些人虽然参与到了叛乱之中,但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天下名士。
如果陛下此番将这些人悉数问斩,只怕会引起天下所以士子的恐慌。”
顿了顿,郑永基又道:“入宫之前,微臣特意去了一趟吏部,发现大周为官之人,竟有三分之一出自江南。
而这些人之中,竟又有大半之人与参与叛乱的士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此番陛下将这些士绅全部处死,不说其他,只怕那些出自江南的官吏,会因此而惶恐不安吧。
心中惶恐,他们又怎会尽心尽力的为陛下办事?心中会不会生出别的想法?
这些,陛下不得不考虑。
再说,难不成陛下也要将所有出自江南的官吏全都给杀了?”
见郑永基如此说,张凌阳不由一愣。
说来也是。
江南几省自古以来便是科举大省,为官之人只怕也不止郑永基口中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这些人分散在各地为官,虽说不能对朝廷形成威胁,可也难免心中生出其他的想法。
再说,大周也不是前世的满清。
前世,满清皇帝雍正能够顺利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虽然地方上经历了一些波动,但却无人造反。
这主要是归功于满清的八旗制度。
虽然雍正还算是比较信任汉人,但也只是相比其他满清皇帝而已。
在骨子里,雍正只怕也不信任汉人。
所以在各地的封疆大吏,无一不是满人。
至于汉人,最多也只是做到巡抚之位而已。
所以说,无论在地方是,还算在朝中,满人的势力始终都要压倒汉人势力。
再加上,明清时代士绅的尿性,那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了的。
一句话来说,就是贱骨头!
所以满清才顺利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
大周的国情明显与满清不同。
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地方,士绅都是官吏的主体部分。
张凌阳自然也不能将天下所有士绅全都给杀了。
如果真的这么来了,只怕离改朝换代也就为时不远了。
“郑爱卿可有什么好主意?”
考虑到种种原因,张凌阳心中有了几分迟疑,向郑永基问道。
“以微臣的意思,为首之人自然要斩首示众,要不然也起不到警戒的作用。
可其他参与之人,陛下换一种方法。
比如陛下再设立一个‘议罪银’制度。那些原本要问斩的士绅,在交纳了议罪银之后,可以将他们判为流放。
而流放之人,在交纳了议罪银之后,可以减刑,甚至无罪释放。
这样一来,又起到了对士绅的告诫作用,也稳定了各地的人心,更能为国库带来丰厚的收益。
此一举三得之事,望陛下采纳!”
“议罪银?”张凌阳心里略一细想,登时便恍然大悟。
同时,张凌阳心里狂啸道:“朕怎么没有想到‘议罪银’制度呢?
看来,无论各朝各代,都有聪明人存在啊!”
看了郑永基一眼,张凌阳心中不无感慨。
想了想,张凌阳说道:“郑爱卿所言不错,这个议罪银制度很是不错,就按照这个制度来审判这些人的罪行吧!”
心中,张凌阳不无得意:“朕一定要将你们这帮人罚得倾家荡产不可!”
郑永基离开之后,张凌阳急忙将孙胜喊来,问道:“韩笑现在可曾回京?”
孙胜回道:“下面的人回话说,只怕再有三五人的功夫,韩指挥使便能到达京城了!”
张凌阳点了点头,说道:“待韩笑回京,立刻传召其入宫见朕。”
在张凌阳看来,此番韩笑肯定收获不小。
就是不知道,锦衣卫将这些士绅的家产抄没之后,这些士绅又从哪里弄来银子赎罪?
……
三天后,韩笑马不停蹄的赶回京城。
刚进入家门,还未来得及喝一口茶,便见有小太监过来,“万岁爷有旨,传锦衣卫指挥使韩笑入宫觐见!”
不敢怠慢,甚至连一件衣服都未曾换,韩笑急忙跟着小太监入宫……
养心殿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