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旅明 >

第98章

旅明-第98章

小说: 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对峙是长期的,因为要一直持续到“新任游击将军”把福建沿海的所有大小海盗都消灭或者吞并完为止,就像历史上郑芝龙做过的那样。
  ……
  由于队伍中多了两艘福船,所以特遣舰队回航的速度大降。最后经过商议,刘哲决定由他率领两艘机帆船,带着绝大部分穿越众先行回航,剩下的船就慢慢往回爬吧。
  又过一天后,301和302两艘驱逐舰,在傍晚时分驶入了大员航道。这一次迎接出征勇士的人很多:大办公室几乎全体出动,就连深居简出的曹董事长也亲自出马,在庆功宴上和刘哲他们碰了几杯黄酒。
  而同一时刻,福州那边的老熊也得知了郑逆授首的消息。
  老熊得到消息后,虽说心中暗爽,但他毕竟不好张扬。然而有一个道德修养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作风比较粗鲁的人就不在乎这一套了。谁?许心素许把总。
  许把总是和老熊同一时间得知老郑完蛋的。
  然后许把总就提了酒菜,非要跑去宋嘉那里不醉不休:这货被郑芝龙从漳州追杀到福州,说心里没压力那是假的。现如今坏蛋死翘翘,许把总终于可以放浪形骸了。
  当然了,酒喝完,事还是要做的。
  许把总第二天先是在福州站运作下,得以在老熊那里面谈了3分钟,并且拿到一个“事后升千总”的官方承诺。这之后许把总又从宋嘉那里拿到另一个承诺:窑区基地的好玩意,今后会有一些让他做总代理。
  于是许把总高高兴兴走了。去哪?中左所。去干什么?当还乡团……许把总这次回厦门,身边是带有一个发报机小组的,到厦门以后,他不但要及时给大员传递消息,还要负责在混乱的海盗帮里拉人头,忽悠小掌柜们去“弃暗投明”,任务量其实很重的。
  至于大员这边,最近一段时间调门自然要低一点……虽说备战工作一直没停,但是通常人们在做了坏事后,都要消停几天的,穿越众自然也不例外。
  好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里,现在已经不缺少头条了——就在特遣舰队归航的第三天,一组简短,而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波,从苗粟的原始森林发射到了大员:找到石油。


第216节 瑰宝
  就在郑芝龙进入福州城的同一天,从大员港再次出发的元斗号也驶出了航道,一路沿着海岸线北上,直奔苗粟而去。
  苗粟的位置就在台湾三分之一处,距离台北不远。
  17世纪的苗粟,是一块真正的蛮荒之地:位于群山之间的这片土地上,除了原始森林之外,就是原初野人,没有任何文明痕迹。
  这里的野人比起台北和台南的远房亲戚们来,更加“纯粹”,因为他们接触不到外来人。闽商是不会来这里的,这里地势险峻,山高林密,没有硫磺,也没有半开化的土人打开村门迎接他们的到来。
  千万年来,被山峦包裹着的苗粟地区,就和台东那几块临海三角洲一样,都属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历史上哪怕是赶走了西班牙人后布武全岛的荷兰红毛,依旧无视了这片蛮荒的山地;直到清中叶时期,苗粟才会有少量汉人陆续进入这里。
  当然了,荷兰人并不知道在苗粟这块土地上是有瑰宝的。而正是因为这种黑乎乎,粘兮兮的瑰宝的存在,才引来了可怕的穿越者和他们的RPG,将当初据守商馆的荷兰人炸上了天空。
  现在,元斗号终于要进入苗粟,去寻找一切的起源,令穿越众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开局台湾的根本动力:石油。
  ……
  苗粟的地理位置是很偏僻的。
  从台南出发,沿内岛岸一路往北,在台中和新竹之间,就有一条大河:后龙溪。
  进入后龙溪之后,船只航行的方向反而又往南走了。也就是说,元斗号航行的路线,是一个“卜”字型。卜字的那一点就是曲曲折折的后龙溪,潘明忠他们的目的地苗粟,就在路尽头。
  17世纪的河流,水量是要远远超过后世的。要知道,后世由于沿途城市的工业化进程,连黄河都时不时开始断流……肆虐了华夏大地几千年的黄龙,就被这种滑稽的方式给治理了。
  后龙溪的水量是很充沛的,平均宽度都在百米以上。所以当潘明忠他们进入河口开动煤气机后,靠着低速螺旋桨的辅助,很轻松就在河面上开始了勘探之旅。
  和17世纪所有的江河一样,后龙溪的河道里同样有很多沙洲和岩石。这些位置今天都会被元斗号上的仪器记录下来,方便今后清理。
  元斗号一开始是从西往东进入后龙溪的,沿途经过了两岸的一些丘陵和小平原。这些地方直至清朝时期,才会由客家人拓荒开垦,沿海四镇竹南、后龙、通霄及苑里,主要居民都是使用台湾闽南语的族群。
  在河面上行驶了差不多10公里的路程后,元斗号就来到河道第一个大拐弯处。此处的冲积平原,就是后世苗粟市的位置所在,也是后龙溪沿岸最大的一块平原,尽管这块地事实上面积很小,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
  苗栗旧名猫里,到清朝才得以改名。
  现如今河岸两旁没有半点客家人的影子,密密麻麻的樟树林占据了平原和丘陵的每一寸土地。元斗号在墨绿的深山中缓缓上溯,两岸山高林密,猿啼鹿鸣,颇有进入小三峡的感觉——这就是苗粟不受闽商欢迎的地方:哪怕连一点海边沙滩,茅草地都没有,除了树还是树。
  拐过苗粟市的河道大弯后,元斗号的航向就变成正南……等于是往回开了,一山之外,就是大海。
  这一段路程还是10公里。
  到了这时候,船上的某些人就开始兴奋起来了:再拐过前方的另一道大弯,当船只恢复自西而东航行后,往前不到六公里的样子,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处被发现的油田原址:出磺坑。
  清朝咸丰末年(1861年),苗栗县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首先在该处发现石油露头,他用人力挖了一个深度3米多的井,日产油40kg,用来点灯。
  日据时期,石油勘探队到此地实际调查,次年在出磺坑开始钻井。两年后,一号井钻探成功,1876~1946年累计产油17万吨,天然气5500万立方米。
  在真实历史上,即便是到21世纪,这里依旧在出产着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油气田。
  也是最适合穿越众的油气田。
  出磺坑这一带在地质上属于背斜构造,中央部位最高,两翼向外倾斜,油气就被封闭在背斜构造里。
  背斜构造的两翼是由软硬不同的砂岩和页岩互层组成,再加上地势较高,所以此地一开始的油田,无论是土著用铲子挖的,还是之后清朝衙门请人打的井,深度都在100米左右。
  就像婴儿一样,一开始并不需要大口吃肉:既没有胃,也没有牙。以穿越众现在的工业能力,是搞不定那些深度一两千米,石油狂暴喷发的高产油井的——譬如海湾那一片的油田。
  反而是苗粟这里的油田最适合:光绪三年美国技师来此打井,深度只有120米的浅井,每天产油950公升。这种不需要大型采油机械,没有喷发压力的浅井,才是窑区基地现阶段最需要的油井模式。
  ……
  拐过第二道河湾后,又前行了6公里左右,然后元斗号便按照计划,在后世出磺坑这个地名的附近找到一处小河湾,放下了锚链。
  看着眼前植被从生的溪岸,以及远处密密麻麻,完全看不出地形的密集树林,此刻站在船头的三位穿越众,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在潘明忠他们手头的照片上,后世这片河岸,可是有一个专门的“石油小镇”存在的。
  中油公司(此中油非彼中油)在此地的设施相当完善:储油罐,办公房舍、住家、产油设施、油井井架、电线、电杆遍布,另外,还有最重要的进山公路。
  一个瘦瘦高高,瓦刀脸,看上去很像黑老大的中年男人,这时面对着眼前的原始森林,沮丧地说道:“这地形全变了,鬼知道油坑在哪啊?”
  宁韦,原玉门油田维修工,是穿越众里唯一的油田专业人士。
  听到宁韦发牢骚后,一旁勘探队副队长雷剑反问道:“你手上不是有坐标吗?”
  “咱们要找的,是清朝时期就冒出油苗的古坑,这玩意早就泯灭在历史中了。”宁韦说到这里,摇了摇头:“我手上现有的坐标,都是后世中油那边打出的千米井,这个短期内没用的。”
  “别废话了,抓紧时间,先整个落脚地再说。”潘明忠这个勘探队长可没工夫去考虑油坑在哪,他现在的责任是安排人上岸,先修建营地。
  很快,二十多个拿着镐头和铁锨的工人就下了船。这些人都是从赤崁那边专门疏浚河道的队伍里抽调来的,技术高超,经验娴熟。
  由于已经进入丰水期,河面上涨,所以元斗号此刻停驻的河湾,距离河堤并不远。工人们下船后,一部分人就地开始在狭窄的河滩上铲石头修路,而另外几个则直接去河堤旁,开始用镐头凿出一条台阶路来。
  过了1个小时,到了下午4点,简易通道修好了。接下来就是勇猛精进的时刻:大批工人提着工具上了河堤,这里面有三个拿着电锯的主力,河堤上很快就响起了刺耳的锯木声。
  无论是灌木,野草还是粗壮的乔木,在电锯面前统统被迅速放倒。而潘明忠和雷剑两个人这时早已全副武装,带着几个同样提着AK的正式勘探队员,站在工人背后压阵。
  这同时,一些大小合适的木料也被抛下堤岸。这些新鲜的含水木料将会被塞进煤气炉里,用来给岸上提供电力,以便节省船舱里储存的优质干馏木料。
  元斗号的轮机舱是经过改造的。当岸上的电锯工作的时候,煤气炉系统和一台小发电机也同时开始启动,然后一捆电线便被甩到岸上:离开电线,充电式电锯很快就会耗尽电量,尤其是在17世纪这种遍地巨木的环境中。
  晚上6点,潘明忠及时下令收工。
  2个多小时毫不停歇的疯狂劳动,已经将所有工人的体力榨干,再干下去反而会影响明天的工作。所以在一声口令后,大队人马就撤回了元斗号,堤岸上只留下两个哨兵在那里驻守。
  这两个小时的成果还是显著的:堤岸上已经被清理出一块半亩大的空地,更远处一些茂密植被也已被放倒。只要给勘探队明天一天的时间,那么一座小小的木寨就会拔地而起。
  当然,在寨子立起来之前,大伙还是老老实实回船上过夜的好,免得被野人抓走做了烧烤。根据清代记载,苗粟这里是平埔族道卡斯人的地盘。然而谁也不敢保证附近没有高山食人族出没——17世纪初的苗粟,没有任何关于山地土著的记载。
  当天傍晚,河滩边架起了几口铁锅。勘探队成员在抓紧时间吃了点鹿肉干泡米饭之后,就早早休息了。而勘探队的三个穿越众头目,则在天黑后,爬上机枪巢,带上夜视仪,开始轮流值班。


第217节 第N类接触
  匆匆一夜过后,船上的人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起床做准备。
  今天是最关键的一天。根据潘明忠他们的推测,附近的土人极有可能在今天,最迟不过明天,就会跑来和穿越众接触。
  至于是猪突式接触,还是试探型接触,这个没人能猜出来。元斗号上的人现在只能不变应万变,抓紧时间抢修一道墙出来再说。
  木墙的修建速度很慢。即便是再小的砦堡,三四百个平方的内部面积还是需要的,所以今天绝大部分的工时都会用在修墙上:平整土地,挖壕,砸夯原木……
  这些工作电线是帮不上忙的,因为元斗号带不了那么多工程机械,除了削尖木头外,其他的只能靠人力一点点完成。
  所以整个上午的时间,大家就在夯木头中渡过了。这些一头削尖,高度只有1。8米的原木是没有经过处理的,被捆扎成墙以后,过段时间就会因为木料中水分的蒸发,使得墙体变形。
  不过这些问题在眼下都不是事。勘探队的当务之急是在此地站住脚跟,所谓黄金三……一天。至于今后,只要能站住脚,那么砦堡自然会陆续扩建,内部这道墙很快就会拆除掉烧火。
  ……
  忙碌了一早上后,潘明忠看看砦墙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于是他知道今天是没戏了,晚上还得回船上睡。好在截至目前,哨兵还没发现射界区域内有土人出没,这让潘明忠悬着的心稍稍放松了一点:“没准土人很少来这一带?”
  抱着喜忧参半的心情,潘明忠下令收工开饭。听到命令后,所有人当即扔下了工具,围在两口大铁锅前,乐呵呵开始等饭。
  下一刻,曹操来了。
  屁股刚坐在地上的潘明忠,在听到哨兵一声大喝:“南边有情况!”后,一骨碌就从地上爬了起来,提着AK就往南边看去。
  南边就是河堤方向。
  此刻映入潘明忠眼帘的,是大约200米外,站在河堤旁的两个身影。等他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才发现那是一男一女。这两个身影一高一矮,浑身一丝不挂,女的还是个小孩,七八九岁的样子,男的岁数大一点,应该有个十二三四岁——这是潘明忠猜的,原始土著的年龄和后世人完全不一样。
  “老宁,上机枪巢!”潘明忠看到那两个小孩身影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满头大汗地拿起步话机下达命令:小的来了,老的还会远吗?
  “已经到位,OVER!”步话机很快传来了宁韦的回答。
  “所有人戒备,雷剑,雷剑赶紧观察!”
  “在看了!”位置就在不远处的雷剑,这时正举着一个大号的红外观察仪,对准四周的密林在细细搜索。
  潘明忠如此紧张是有原因的,现在正是营地防卫最虚弱的时候。
  元斗号所处的位置是在河岸下方的水面上,所以机枪巢里的宁韦视野很差——他看不到河岸上方的动静。除非敌人从河岸上冲下河滩,他手里的重机枪才能发挥作用。
  而潘明忠他们这时的位置很尴尬:背靠河岸的营地现在就像个八卦阵一样,零零落落的几段木桩墙四处漏风,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而且岸上没有重武器,只有几把AK和几杆二八式,如果大批野人突然冲出来的话,事情就麻烦了。
  事实证明,某人多虑了。
  当雷剑用仪器详细扫一遍树林后,他明确告诉潘明忠:没有大批敌人,附近只有那两个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的土人小孩。
  “呼……”潘明忠先是长出一口大气,然后下令加强警戒,其余人继续吃饭。
  ……下达完一系列命令后,他先是从自己的帆布登山包里掏摸几下,然后沿着河堤往那两个小孩走去。当双方差不多距离30米的时候,潘明忠停脚……因为男孩这时已经抓住女孩的手,看模样准备闪人了。
  于是潘明忠便把手里的糖块扔了过去。
  糖块是从福州城里采购的,桂花糖和芝麻糖都有。潘明忠先是对着两个小孩亮一亮手中用红纸包裹的糖块,然后一挥手,糖块就飞了过去。
  看到一块红色的东西落在前方不远处后,这个皮肤黝黑,瘦瘦小小的男孩犹豫了一下,然后猛地往前一蹿,便从草丛里抓住了那块糖。
  下一刻,潘明忠高高举起手中的糖块,然后剥开红纸,给两个小孩示范了一遍如何吃糖。
  男孩很快就把糖果塞进自己嘴里。
  嚼几下糖块后,男孩笑了。然后他从嘴里掏出那块糖,塞进眼巴巴抬头看他的小女孩嘴里。
  ……
  孩子终归是好骗的。
  当潘明忠手里的糖只剩最后一块时,两个小孩已经被他像引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